(2017春季版)《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教学设计课件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春季版)《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教学设计课件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4-01 21:20:40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大理


西州回鹘
哈拉汗
黠戛斯
斡朗改
东京
上京
兴庆

西夏


发源辽河流域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水上游的潢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以游牧为主,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契丹的兴起
耶律阿保机塑像
契丹银币
916年
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
建立契丹国
定都上京
措 施
一国两制--“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待汉人”
辽太宗耶律德光
幽云十六州
幽州(今北京市)
蓟州(今河北蓟县)
瀛州(今河北河间)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
涿州(今河北涿州市)
檀州(今北京密云)
顺州(今北京顺义)
新州(今河北涿鹿)
妫州(今河北怀来)
儒州(今北京延庆)
武州(今河北宣化)
蔚州(今河北蔚县)
云州(今山西大同)
应州(今山西应县)
寰州(今山西朔州东)
朔州(今山西朔州)
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左图的人物是谁?他的贡献是?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时代。在北方广大地区,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与此同时,南方各地又陆续并存过九个较小的割据政权,即: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及闽等九国;北方河东地区则有北汉势力。史称:“五代十国”。
史事链接

后梁


荆南



吴越

前蜀
南诏
吐蕃
党项
契丹
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持多久……
史事链接
周世宗
宋太祖赵匡胤
927.3.21~976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陈桥驿遗址
河南开封市封丘县陈桥镇
北宋的建立
960年
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
国号宋 史称北宋
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开封在洛阳东,故称东京
位于汴河上,又称汴京
北宋的建立
(1)背景,唐末五代出现君弱臣强、干戈不息、帝位频易的原因。
(2)主要措施,赵匡胤将兵权、政权、财权全部集中到皇帝手中。
(3)作用,强化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达到强干弱枝的结果。但是,这些措施造成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困难、作战指挥不灵、军队战斗力下降等。给北宋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宋太祖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陆续消灭了各地的割据政权,基本上结束了唐末以来的藩[fān]镇割据局面。
陈桥
陈桥兵变
北宋建立
杯酒释兵权
加强中央集权
以图述史
叙述或编演图中的历史故事,了解重要历史事件。
三、宋朝的基本国策
基本国策:重文轻武;
实行的原因:吸取晚唐五代以来武将利用军队颠覆皇权的历史教训,避免宋朝重蹈覆辙。


1.削夺高级将领兵权,由皇帝一手掌控军队的统领、指挥大权;
2.给予文人士大夫很高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能听取他们的谏言,共商朝政大事。
3.完善科举制度,大幅增加录取名额;
4.中央政府最重要的官职以及地方行政机构的长官,大多由文臣担任;
5.竭力防止文臣专权,使各部门官员互相牵制,行政、财政等大权最终掌握在皇帝手中。

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政策--一国两制
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
北宋
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基本国策—重文轻武
完成下列表格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民族



北宋第7课
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契丹崛起及辽的建立、发展基本情况;了解辽建立后的统治政策;
2.知道北宋建立的史实及统一;
3.通过学习,知道宋朝的基本国策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收集有关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有关史实,提高收集整理资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和教师点拨,让学生了解在纷繁的史实中理清知识脉络,抓住中心进行学习的方法并参与到其过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辽、宋建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契丹崛起及辽的建立;宋朝的基本国策
难点:通过学习辽、宋建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灭亡后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在其后近三百年时间里,祖国大地上群雄逐鹿,民族政权此消彼长,征讨并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活跃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相对比较复杂的时期,今天我们就了解其中的辽和北宋的建立情况。
二、学习新课
(一)
辽朝建立
媒体出示史料: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问题: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学生阅读课本34页内容思考: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辽朝的“一国两制”是怎么回事?
学生回答:背景—唐末五代,北方的契丹族乘中原王朝连年战乱,无暇北顾之机迅速崛起;
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辽朝的“一国两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策。
(二)北宋统一
学生阅读课本35页最后一段大字内容,掌握北宋通过什么事件建立、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及统一。
媒体出示赵匡胤像,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讲一讲陈桥兵变(也叫“黄袍加身”)这一典故。
过渡:赵匡胤建立北宋是一次典型的武将凭借兵权夺取政权的事件,怎样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宋朝统治者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们是怎样做的?
(三)宋朝的基本国策
学生阅读课本36-37页内容,明确宋朝的基本国策及实行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明确:宋朝的基本国策—重文轻武;
实行的原因—吸取晚唐五代以来武将利用军队颠覆皇权的历史教训,避免宋朝重蹈覆辙。
讨论:为加强中央集权北宋采取了哪些措施?
师生共同归纳:1.削夺高级将领兵权,由皇帝一手掌控军队的统领、指挥大权;
2.给予文人士大夫很高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能听取他们的谏言,共商朝政大事。
3.完善科举制度,大幅增加录取名额;
4.中央政府最重要的官职以及地方行政机构的长官,大多由文臣担任;
5.竭力防止文臣专权,使各部门官员互相牵制,行政、财政等大权最终掌握在皇帝手中。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及课本知识讲述“杯酒释兵权”。
教师指出这些措施的影响:一方面加强了皇权,有效维持了政权的稳定;一方面导致官员和军队数量急速增长,对国家财政造成很大负担。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要了解了辽朝和北宋的建立。(媒体出示知识梳理)第7课
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
一、选择题
1.你要探寻契丹族的发源地,应该到下列哪一地区(

A、黄河上游
B、辽河上游
C、长江上游
D、淮河上游
2.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
)。
A.耶律阿保机
B.元昊
C.赵匡胤
D.完颜阿骨打
3.下列活动,与耶律阿保机无关的是(
)。
A.提倡农业
B.接受中原封建文化
C.建立契丹国
D.获幽云十六州
4.北宋的建立者是


A.耶律阿保机
B.元昊
C.赵匡胤
D.完颜阿骨打
5.契丹建国后,都城在(
)。
A.南京
B.上京
C.燕京
D.中都
6.“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A.契丹族
B
.女真族
C
.汉族
D
.匈奴族
7.下图中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用这种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和节度使的权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他是(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高宗
二、填图与思考
8.
(1)在图中填出辽、北宋的首都:A
、B

(2)北宋的建立者是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7:BADCBAA
二、6.(1)上京
兴庆
东京
(2)澶洲
(3)赵匡胤
杯酒释兵权
西州回
西夏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