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垂暮腐朽与闭关锁国
一、单项选择题:
1.“海禁”开始于
(
)
A.洪武年间
B.嘉靖年间
C.
康熙年间
D.乾隆年间
2.清前期,唯一的海上通商口岸是
(
)
A.上海
B.宁波
C.青岛
D.广州
3.小明对.清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不理解,请帮他选择
(
)
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
C.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增设关税,加强管理
4..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指清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的主要原因是清帝国 (
)
A.没有能够制止鸦片贸易 B.愚昧自大、故步自封
C.鄙薄科学技术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5.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近代化进程中逐步落伍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6.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朝政府物资丰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
C、阻止西方殖民的入侵 D、维护清朝的统治
7.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的最严重后果是(
)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工商业的发展
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中外经济交流
C.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D.避免西方影响,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8.下列关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发展形势的变化
B.不能及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
C.对西方的殖民者侵略有完全自卫作用
D.中国经济逐渐落伍于世界
二、填空题:
9.明嘉靖时因为_______而下令封锁沿海各港口,实行海禁
10.1757年,清廷开放______为全国唯一的海上通商口岸.
1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12.清朝由盛而衰时的皇帝是__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
13.材料: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和技术(不是科学)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东方的一大强国。然而,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中国人的粮食产量仅有200千克左右,美国已接近1000千克;中国年产铁约20000吨,不及法国1/10,英国1/40。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历来比较发达,从此也迅速没落下去。往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船队,随之销声匿迹,被其他国家的船队取代。中国的各项发明和技术,在明朝中后期较西方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问题:
(1)上述资料传递了哪些信息?
(2)反映出闭关锁国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B
4.C
5.D
6.D
7.C
8.C
二、填空题:
9.倭寇之患
10.广州
1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2.乾隆
三、材料解析题:
(1)信息:明朝以前中国是发达国家之一;闭关锁国后,造船业和航海业走向没落,科技全面落后。
(2)影响:阻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科技严重落后于世界。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我国大大落伍于世界。第22课
垂暮腐朽与闭关锁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清乾隆后期出现由盛转衰,面临内乱外患的深重危机。
2.知道明、清“海禁”、闭关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
3.
了解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及其导致的危机来临。
过程与方法:
正确理解闭关锁国的含义,梳理出闭关锁国的大致过程,分析清王朝统治者的自大封闭心理对历史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大封闭下形成的闭关锁国政策是一种落后的政策。
“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影响。
难点:客观评价清朝实行“闭关锁国”及其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让学生观看,提出问题:三张图片共同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中国的对外关系在汉、唐和明初时非常活跃,使中国名扬海外。可谁曾想到就在明中叶后,中国逐步的闭关锁国,到清朝国门完全关闭。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清的统治者采取如此下策?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第22课
垂暮腐朽与闭关锁国》一定可以知道其中的原因。
二、学习新课:
(一)日期腐朽的统治:
回忆: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盛世局面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康乾盛世。
这一盛世局面出现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但距清康乾盛世仅一百来年的时间,便陡然发生天翻地覆的逆转。不觉间,危机已悄然来临。
学生快速阅读P115—116,归纳清朝由盛而衰的原因。
学生交流回答后明确:
乾隆:好大喜功,大肆铺张,奢侈无度;
官吏:贪得无厌,贿赂公行,安享太平,刮民膏脂;
政策:闭关锁国。
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二)闭关锁国
1.含义
“闭关锁国”
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具体说就是不与外国往来,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2.指导自学
(1)梳理出明清两朝“闭关锁国”的过程
明朝:洪武:
洪武后:
嘉靖:
倭患平息:
清朝:清初:
台湾统一后:
1757年后:
(2)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
影响:
3.学生自学、小组合作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本内容,对本课进行探索和整理,并提醒遇到问题小组合作解决。
4.师生交流、归纳整理
(1)明清两朝“闭关锁国”的过程
明朝:海禁——松弛——严禁——开禁
清朝:海禁——四海关——广州
(2)“闭关锁国”原因和影响,归纳如下:
原因:①自大心理的反映
明朝中叶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中国与世界的距离逐渐拉大。而当时的中国君臣们对这一状况并不了解,对“天朝”的地大物博与繁荣强盛极尽夸张之辞,并沉醉其中,对外界懵然无知,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地视西方为“夷”或“藩臣”。
②防范自卫的产物
当时,在东西方进行正常贸易的同时,西方殖民者又在中国沿海劫掠和搜集情报,进行非法活动。而对当时世界形势不了解的清朝统治者,梦想紧锁国门,永保王朝统治。
③自然经济为根源(根本原因)
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自我供给。乾隆帝给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即是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思想上的反映,也是造成清朝统治者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根本原因。
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清朝统治者严防海疆不受侵扰,确实是自卫的需要,但不加分辨地关闭国门,却妨碍了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了中国与世界的日益隔离。中国从此被抛在世界进程的后面。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最终造成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
三、讨论交流: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引进外国作物,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而清朝“闭关锁国”,则使中国在世界上迅速落伍了。上面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认识到: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②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③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四、课堂小结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汉唐的辉煌,也有明清的血泪。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试图打开对外交流的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唐时,中国自豪地向世界敞开国门,带来的是唐朝空前繁荣和全世界的尊敬;明时,国门开始合拢,为郑和的下西洋,使中国一度扬威海外;到了清朝,国门终于完全关闭,这并未给中国带来安宁和稳定,却将鸦片与战争带来了苦难的中国,中国历史就这样步入了近代社会。当今中国的发展变化,有力的证明: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共23张PPT)
三张图片共同一个什么问题?
★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盛世局面
——康乾盛世
官吏:
乾隆:
外交政策:
好大喜功,大肆铺张,奢侈无度
贪得无厌,贿赂公行,安享太平,刮民膏脂
闭关锁国
归纳:清朝由盛而衰的原因
圆
明
园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于敏中
大贪官和珅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恭王府
恭王府
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
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具体说就是不与外国往来,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1.含义
对外商来华贸易的限制
外国妇女不准前来广州
外商只能把货物卖给官方指令的行商(世称
“广东十三行”),外商所需购买中国货物,
也由行商代购。
平时不准随便出入十三夷馆,只有每月18、28
两日可以游花地海幢寺,每次限10人。
中国人不得向外国商人借款或受雇于外商
闭关锁国
明朝:洪武:
洪武后:
嘉靖:
倭患平息:
清朝:清初:
台湾统一后:
1757年后:
1.过程
闭关锁国
原因:
影响:
1.原因和影响
1757年(
)
明朝:洪武时
洪武后
嘉靖(
)
平倭后(
)
清朝:清初(
)
统一台湾后(
)
(海禁)
(海禁松)
海禁
开海禁
海禁
设四
海关
闭关<仅开广州海关>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以自我供给
1、为了防范自卫
2、清朝统治者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心理,缺乏发展观
正方:闭关锁国利国利民。
反方:闭关锁国误国误民。
“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清朝统治者严防海疆不受侵扰,确实是自卫的需要;
但不加分辨地关闭国门,却妨碍了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了中国与世界的日益隔离。中国从此被抛在世界进程的后面。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最终造成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引进外国作物,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而清朝“闭关锁国”,则使中国在世界上迅速落伍了。上面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
论:
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②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③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