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基础演练
1.当今世界的人口状况是(
)
A.快速减少 B.快速增长
C.缓慢减少 D.出生率和死亡率平衡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只要解决粮食问题就可无限制地增长人口 ②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③人口猛增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④人口猛增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避免生出有遗传缺陷的孩子的关键是
(
)
A.晚婚 B.晚育
C.少生 D.优生
4.关于计划生育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B.人口太多,国家负担太重
C.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后,我们的生存环境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
A.水土流失
B.气候改变
C.影响野生动物生存
D.以上都可能发生
二、拔高过关
6.近年太湖富营养化日趋严重,下列与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不符的是(
)
A.蓝藻大量滋生
B.水质变臭
C.鱼虾大量死亡
D.有利于水体生态平衡
7.关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
A.土地利用不科学,影响生物圈的稳定,必将危害当代贻害后代
B.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的利用加剧,但对环境影响不大
C.环境污染必将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D.掠夺式采伐、破坏植被等会引起水土流失,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
8.下列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晚婚是指比法定结婚年龄晚4~5年
B.晚育是指婚后初次生育时达到晚婚年龄
C.少生是指稳定低生育水平
D.优生是指通过男女青年婚前体检、孕妇定期检查等措施,避免生出有遗传病的孩子
9.现在倡导“文明清明,绿色清明”。下列做法符合上述倡议的是(
)
A.把垃圾放到相关地方处理 B.放鞭炮,大量烧纸钱
C.大声喧哗,随意扔烟蒂 D.砍光墓地周围树木
10.
近年来,黄河下游地区断流的时间提前,断流的河段也上移,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地球的温室效应
B.上游用水增多
C.上游
地区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降水量减少
D.地壳运动频繁
11.
近年来,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 )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B.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
C.树木的大量砍伐
D.海洋石油的开采
12.
生物入侵是指( )
A.饲养当地的野生动物
B.改良和培育动植物新品种
C.生物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而造成的严重危害现象
D.采取保护措施保护当地的动植物资源
三、真题链接
1.
为减少雾霾天气,苏州市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控制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
A.增加绿化面积
B.禁止焚烧秸秆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2.
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对生物圈造成破坏的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排放污水
③植树造林
④焚烧垃圾
⑤养花种草
⑥喷药灭虫
A.③⑤
B.①②
C.①②④⑥
D.②④⑤⑥
3.
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
)
A.一对夫妇提倡只生一个孩子
B.鼓励贫困地区多生孩子
C.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D.提倡城市少生孩子
参考答案
一、基础演练
1.B
2.C
3.D
4.D
5.D
二、拔高过关
6.D
7.B
8.A
9.A
10.C
11.B
12.C
三、真题链接
1.C
2.A
3.C4.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提供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2.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讨论和交流,认识到人和生物圈的复杂关系,激发环境保护的意识
难点:对影响生态环境的活动进行讨论,体验进行科学决策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收集资料、投影片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积极思考:轮船人满了可以下来,垃圾多了可以停靠在垃圾处理站,但地球无法停靠。
展示地球全貌和轮船图片,提出问题:地球和轮船一样吗?
新知探究
一.探讨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学生分析图表总结人口增长情况2.学生讨论,小组交流3.欣赏视频,交流讨论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出示图片: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和中国人口不同年代数量图2.组织学生讨论:(1)什么时候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明显加快?可能的原因是什么?(2)20世纪中期以后,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在什么时候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为什么?(3)你生活的地方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结合当地人口增长实际情况,分析人口数量对环境、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3.
播放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相关视频,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
⑴目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⑵内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播放我国计划生育的相关视频组织生认识计划生育的相关知识,思考:计划生育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三.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观看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视频,联系本地实际情况,交流讨论:1、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事例有哪些?2、破坏生态环境方面的事例有哪些?3、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我们能做什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共同讨论后,总结出几条可行性建议
播放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视频、图片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植树造林、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乱砍滥伐、过度放牧、滥捕乱杀、环境污染等总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小结
小结本节学到了哪些知识
组织生小结本节知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二.计划生育
三.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七、课下作业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
八、教学反思
教师课堂上要给学生提出资料收集的要求,可以提出提纲、提示查询线索,用答辩会的形式,要求学生对于自己负责收集的部分应该有一定的了解
从“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的理念出发,应多锻炼学生分析收集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锻炼比知识的获得更加可贵。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而不是迷信权威、依赖他人的行为。所以,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发挥。(共33张PPT)
4.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七年级下册
浩瀚的宇宙,我们同在地球村。地球是我们唯一共同的家园。地球你好吗?看一看,说一说:这副图片表达的了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想一想
议一议
情景导入
1、探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说出我国计划生育的目的和具体要求。
2、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3、举例说明人类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
教学目标
想一想,议一议:
有人把地球比作一艘“太空船”,人类是其中的乘客。你觉得这一比喻贴切吗?
坐轮船时,当你觉得客舱内空气污浊时,可以到甲板上呼吸新鲜空气;船
上的垃圾可以在船靠岸后送到专门的地方处理;船上的乘客不会越来越多以至人满为患…在地球这艘“太空船”上也是如此吗?由此你还能想到什么?
地球这艘“太空船”
乘客越来越多、不能靠岸卸掉垃圾、受到空气污染不能更新等。说明----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很大。
上例是一对老夫妇在20世纪2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未这段时间共繁衍后代50人,净增加人数47人。一个家庭尚且如此,那么我们整个国家的人口增长趋势又如何呢?
请大家看下面的数字资料,你有何感想?
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资料分析
(1)1949-1989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
条件改善
(2)1979年以后
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并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讨论:(1)什么时候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明显加快?可能原因是什么?
(2)20世纪中期,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在什么时候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为什么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我国人口现状的其他特点:
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
具体要求:
晚婚
晚育
少生
优生
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优生:
通过男女青年婚前体检、孕妇定期检查身体和科学分娩等措施,避免出生具有遗传疾病的孩子。
(有利于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晚婚:
提倡比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2—3年结婚。
晚育:
提倡婚后推迟2-3年生育。
少生:
稳定低生育水平。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
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滥伐森林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
绿洲沦为荒漠
水土大量流失
干旱缺水严重
洪涝灾害频发
物种纷纷灭绝
温室效应加剧
滚滚沙尘
形成要素: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空气
人为因素:
人口膨胀
过度开发自然资源
过量砍伐森林
过度开垦土地
沙尘暴的起因
有些工厂将大量烟雾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这会造成哪些影响?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
2、碳氧平衡被破坏,产生温室效应。
3、二氧化硫产生酸雨,严重破坏植被。
近些年来,我国不少湖泊发生严重的污染现象,导致蓝藻等大量滋生,形成水华,一部分湖水变质,鱼虾难以生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使这些湖泊恢复清澈秀美的原貌?
赤潮也叫红潮,是因为海水的富营养化,导致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突然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而使海水变色的现象
除了用网捕杀外,有些人还用哪些手段残害鸟类?如果鸟类日益减少,自然环境交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有人认为,植树造林就是为了获取大量林材。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近几十年来,我国植树造林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调节气候的作用。
防风固沙的作用。
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的作用。
吸收有毒气体和监测大气污染的作用。
●……
森林的作用
“三北”防护林是我国于1978年开始建设的,位于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的一项举世瞩目、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工程,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建设工程”。目前这一工程累计造林22×106公顷,相当于全球人工造林面积的1/7。
近十年来,我国又陆续兴建长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工程等生态工程,并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太行山绿化工程
想一想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无能为力还是有所作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应该对自己提出怎样的要求呢?
重难点解读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消极方面。表现在滥砍滥伐、乱捕乱杀、环境污染等多个方面。
二.积极方面。表现在建立自然保护区、倡导绿色生活、走可持续性发展路线等多个方面。
典例自测
1.下列行为都是人们为了解决某些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哪一项措施最容易导致相反的效果( )
A.制造效力更大的杀虫剂和农药
B.寻求更好的控制人口的办法
C.利用秸秆生产沼气,解决农村燃料短缺问题
D.建设核电站,解决燃煤发电产生废气的问题
解析:长期使用高效杀虫剂和农药不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容易使害虫形成强的抗药性.因此A措施易导致相反的效果.
答案:A
2.下列哪些不属于砍伐森林造成的危害(
)
A.水土流失
B.沙尘暴
C.水体富营养化
D.生物多样性破坏
解析: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失去栖息地、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没有了森林的保护,沙尘暴会经常光临。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中污染,导致大量单细胞藻类繁殖,跟砍伐森林无关。
答案:C
拓展总结
臭氧层破坏
在地面空气中的臭氧是一种污染物,对生物有毒害作用,但在大气层的上部,位于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却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能阻挡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紫外线辐射能被蛋白质和核酸吸收,并破坏蛋白质和核酸的化学键,因此对生物有极大的杀伤力,还能引起基因突变。紫外线能使一此氧分子裂变成游离的氧原子,并和另一砦氧分子结合成臭氧(O3),紫外线也可使臭氧裂变成氧气,在平流层,氧气和臭氧是保持平衡的。但是近年来,人类的活动正在逐渐破坏着这种平衡,使臭氧的分解过程大于合成过程。导致大气中臭氧减少和耗竭的物质主要是平流层内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大量含氮废气以及冰箱和空调使用过程中散发出的氟利昂。臭氧层耗损和臭氧层空洞对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主要危害包括: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等。
真题演练
解析:选项中的乱砍滥伐、垃圾围城、核污染都是人类活动,这些活动都对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破坏,所以这些都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而退耕还湖是改善环境的最佳做法,有利于保护水生生物.
1.
不属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是(
)
A.乱砍滥伐
B.垃圾围城
C.核污染
D.退耕还湖
答案:D
2.
苏州为减少雾霾天气,苏州市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控制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
A.增加绿化面积
B.禁止焚烧秸秆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解析:A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毒、除尘、杀菌、净化污水、降低噪音、防止风沙、调节气候以及对有毒物质的指示监测等作用。
B秸秆在不充分燃烧时会产生烟尘和一氧化碳等会污染大气,故禁止焚烧秸秆能有效控制雾霾天气发生,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煤炭燃烧会产生CO、SO2和粉尘等有害气体,污染了空气,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产生雾霾天气。
D汽车尾气中含有燃料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烟尘等,会产生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故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严格执行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能有效减轻雾霾天气,D正确.
答案:D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4.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多方面影响;
2.通过讨论和交流,认识到人和生物圈的复杂关系,激发环境保护的意识;
3.对影响生态环境的活动进行讨论,体验进行科学决策的过程。
学习重点和难点:通过讨论和交流,认识到人和生物圈的复杂关系,激发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预习检测
1.我国为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把
列为基本国策。
2.人类活动使环境恶化的问题表现在,不少地方
,那里的环境正在恶化;不少河湖爆发
,
水质恶化变臭;许多地区空气中可吸入
和
在增加,还不时降落
。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探讨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阅读教材P103资料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1)什么时候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明显加快?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20世纪中期以后,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在什么时候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为什么?
(3)你生活的地方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结合当地人口增长实际情况,分析人口数量对环境、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2.阅读教材P103,了解计划生育政策
思考讨论:计划生育对资源、环境、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习任务二】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事例
1.结合课本104页图片和七个问题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野生动植物种类的减少,沙尘暴,洪涝等自然灾害,小组讨论分析举出一些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2.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和前面学过的知识(转基因技术,自然保护区),小组探讨:人类对生物圈好的影响,列举实例。
3.阅读P106生物入侵及其危害,了解我国对待生物入侵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三)、交流展示
学生展示本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利用都媒体课件纠错、强调和补充。
三、【抽测达标】
1.据报道,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的次数呈增多的趋势,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类对环境过渡开发
B.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C.常年旱灾,赤地千里
D.地壳运动过于频繁
2.当“赤潮”发生时,水质会严重恶化,鱼虾及其它水生生物会大量死亡,给捕鱼业和养殖业来巨大损失。形成赤潮的原因是
(
)
A.海水受化学物质的污染
B.动植物病毒的大量繁殖
C.海洋浮游生物突发性繁殖
D.大量红色土壤流入海洋
3.下列关于使用农药化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可造成水质污染
B.可造成土壤污染
C.可造成大气污染
D.有利于保护生物圈
4.下列保护森林的措施中,那一项是科学的(
)
A.
禁止砍伐
B.
有计划地合理砍伐已经成熟的木材
C.
大面积种植一种树,整齐美观
D.
喷洒高强度的农药,消灭森林害虫
5.
据报载,进入本世纪后,几乎每年都有至少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干旱少雨,饮水缺乏
B.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
C.天敌过多,被大量捕食
D.食物不足,饥饿而死
四、拓展延伸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
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或定义为: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对于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境来说,任何非本地的物种都叫作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外来物种的“外来”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
一般而言,一国主动引进加以培养、种植养殖,以便丰富国人餐桌或用于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等,不归类为生物入侵。“不是本国主动引进,对本土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畜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才能称为生物入侵”。
五、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预习检测
1.计划生育
2.森林被砍伐
水化
颗粒物
有害气体
酸雨
三.抽标检测
1.
A
2.C
3.A
4.B
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