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牢记北宋和辽、西夏并立的史实,提高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民族之间的战与和,学会辩证以及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3.收集有关黄袍加身、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等有关史实,提高收集整理资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叙述和演绎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和教师点拨,让学生了解在纷繁的史实中理清知识脉络,抓住中心进行学习的方法并参予到其过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看待历史的民族关系,不要唯“汉”独尊、独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出示诗歌: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姿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男客北客相经商。
学生齐读导语导入。
二、学习新课
(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北宋的建立
学生阅读课本29页第一段大字内容,掌握北宋通过什么事件建立、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媒体出示赵匡胤像,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讲一讲陈桥兵变(也叫“黄袍加身”)这一典故。
过渡:赵匡胤建立北宋是一次典型的武将凭借兵权夺取政权的事件,怎样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们是怎样做的?
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生阅读课本29-30页内容,归纳概括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师生共同归纳:政治上:集中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实行三权分立,皇帝总揽大权;
压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军事上:集中军权,削夺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过渡: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这时,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等好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二)辽宋“澶渊之盟”
1.
辽的建立
媒体出示史料: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问题: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学生阅读课本31页内容思考: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学生回答: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贡献①统一了契丹各部,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②在位期间,契丹创制了文字;
③沿袭汉族的法律和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和汉化的进程。
2.
澶渊之盟
学生阅读课本32页内容思考:澶州大战的具体经过怎样?结果如何?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利用课本上语言介绍澶州大战。
教师介绍:1005年宋与辽签约。盟约内容为:辽撤兵,北宋答应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
教师进一步指出: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过渡:宋辽关系稳定后,北部边境安宁了,这时在西北边境党项族又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西夏。
(三)北宋和西夏的关系
元昊是一位怎样的历史人物?西夏是怎样建立的?与宋的关系怎样?
学生阅读课本33页回答:元昊是党项族杰出的领袖,他于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建立西夏。他通晓汉语,喜读汉文的法律和兵书,善于绘画,可以说他文武兼备,多才多艺。他当政以后,仿照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官制、兵制和法律制度,还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字。
教师补充:总之他推动了党项族的历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问题:夏宋间的关系如何?
学生答后教师补充:元昊在公元1044年表示愿与北宋重订议和。双方议定,元昊取消帝号,由宋册封为夏国主,对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重开互市贸易,恢复民间商旅往来。自此以后,宋夏长期未再用兵。
讨论:元昊和阿保机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归纳:都是少数民族领袖,都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都任用汉人作官,都仿宋制建立自己的制度;都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教师补充:嗯!两人都积极接受中原文化。在10——11世纪的时候就为开发我国东北、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课堂小结:
纵观辽、西夏与宋的关系,战争是短暂的,各族人民的友好相处则是当时民族关系的主流。辽和西夏两国人民在我国的北方辛勤劳动不仅开发了我国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而且还创造了各族丰富的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我们知道,我们祖国的文明历史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共22张PPT)
迄今井邑犹荒凉,
居民生姿惟榷场。
马军步军自来往,
男客北客相经商。
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
1、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东京(开封)
思考:北宋是否统一了全国
?
1.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赵匡胤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
宋太祖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上:
集中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实行三权分立,皇帝总揽大权;
压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军事上:
集中军权,削夺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契丹人引马图
二、辽宋“澶渊之盟”
1.辽的建立
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水上游的潢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以游牧为主,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1.辽的建立
辽太宗时,辽夺取了幽云十六州
2、辽的扩展
1、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916年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上京
辽宋战与和
澶州之战(1004)
澶渊之盟
内容: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思考:
结果如何?
1、双方为什么能议和?
杨业
宋攻辽
辽攻宋
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辽撤兵,北宋答应送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为兄弟之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宋辽和
对于北宋来讲——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来看——
对辽来说——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
主流
三、北宋和西夏的关系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国,定都兴庆。
西夏的建立
民族:
时间:
人物:
都城:
党项
1038年
元昊
兴庆
战
西夏与北宋多次进行战争
和
西夏取消帝号,对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思考:
议和后有何影响?
宋夏战和
元昊称帝后,西夏军队不断向北宋边境大举进攻。
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送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
。
4.宋夏战和
元昊称帝后,西夏军队不断向北宋边境大举进攻。
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送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
。
兴庆
1038年
元昊
党项
西夏
开封
960年
赵匡胤
汉
宋
上京
916年
耶律阿保机
契丹
契丹(辽)
都城
时间
杰出首领
民族
政权
三个政权
重大事件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
宋夏战争
宋夏议和
北宋(汉)
960年
赵匡胤
开封
辽(契丹)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西夏(党项)
1038年
元昊
兴庆
战
战
澶渊之盟
澶渊之战
元昊出兵
元昊主和
开发边疆
和
课堂小结第6课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
一、选择题
1.下列朝代中,曾出兵夺取幽云十六州地区,并同辽两次作战的是(
)。
A.后唐
B.后晋
C.南宋
D.北宋
2.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
)。
A.耶律阿保机
B.元昊
C.赵匡胤
D.完颜阿骨打
3.下列活动,与耶律阿保机无关的是(
)。
A.提倡农业
B.接受中原封建文化
C.建立契丹国 D.获幽云十六州
4.西夏和北宋讲和的原因是(
)。
A.西夏被北宋打败了
B.宋朝被西夏打败了
C.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很大
D.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
5.辽军大举进攻北宋政权,主张坚决抵抗的是(
)。
A.寇准
B.宋真宗
C.李纲
D.宋钦宗
6.建立西夏国的党项族属于哪个少数民族一支。(
)
A.匈奴族
B.回纥族
C.契丹族
D.羌族
7.契丹建国后,都城在(
)。
A.南京
B.上京
C.燕京
D.中都
8.在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中,不确切的是(
)。
A.北宋与辽、西夏长年进行战争
B.北宋和辽、西夏在边界地区进行贸易
C.北宋给辽、夏“岁币”
D.辽、西夏向北宋称臣
9.澶渊之盟前,北宋对辽采取的主要政策是(
)。
A.防御
B.进攻
C.和亲
D.投降
二、判断题:
10.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
)
11.“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的盟约。(
)
12.北宋-辽-西夏是按建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
参考答案:
1.D
2.A
3.D
4.C
5.A
6.D
7.B
8.
D
9.
A
10.×
12.√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