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1、宋应星
宋应星,字长庚,奉新人。明代著名科学家、诗人。
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崇祯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教谕,举世瞩目的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写成于任职期内。崇祯十一年(1638)任汀州(今福建长汀)府推官,十四年(1641)任亳州(今安徽亳县)知州。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弃官归家。后又在南明任过职。清顺治年间仍在世,约于顺治与康熙之交去世。
他的著作非常宏富。除被国外学者尊为“技术百科全书”、“权威著作”的《天工开物》外,流传的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四种,失传的有《画音归正》、《厄言十种》、《美利笺》、《乐律》、《杂色文》、《原耗》等十多种政论杂文、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著作。足见其博学而多才。
2、《天工开物》的主要内容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书中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3、对《天工开物》的评价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天工开物》先后被翻译成日、英、德、法、意、俄等多种文字,在世界科学技从古代中世纪传统向近代科技转变的潮流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国内却由
于清朝的文字狱长期失传。在1920年代才从日本传回来。后来在浙江宁波发现了初刻本。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第14课
明代的科学技术
一、单项选择题:
1.
北京城在历史上曾做过哪些王朝的都城(
)
①秦朝
②唐朝
③金朝
④元朝
⑤明朝
⑥清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2.现存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的长城建成于(
)
A.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宋朝时期
D.明朝时期
3.世界上最著名、保存最完好的中国古代建筑群是(
)
A.紫禁城
B.白金汉宫
C.白宫
D.凡尔赛宫
4.下列图片选自同一本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
)
织布
农耕
炼水银、朱砂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资治通鉴》
5.“看我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让我来调个偏方专治你媚外的内伤”这是周杰伦弹唱的中国风系列歌曲《本草纲目》中的歌词,下列对于《本草纲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B.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
C.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D.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6.
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同属于一个领域的一项是(
)
A.《水经注》和《齐民要术》
B.《九章算术》和《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
D.《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7.
当人们到北京去旅游时,都会到故宫去看看,故宫在明朝时称作(
)
A.紫禁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8.
某中学中国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
)
A.阳关遗址
B.山海关遗址
C.嘉峪关遗址
D.玉门关遗址
9.
若想了解著名的杭州张小泉剪刀的工艺技术情况,可以查阅(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10.
某历史小组准备开展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专题学习,首先应该查阅(
)
A.《九章算术》
B.《伤寒杂病论》
C.《金刚经》
D.《天工开物》
二、问答题:
11.
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长城是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你同意哪种观点 为什么 (提示:从长城修建的积极、消极两方面影响来分析)
12.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至今仍被西方誉为“中药宝库”“东方医学巨典”,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从《本草纲目》的内容、作用来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DDACD
:6-10:DACBD
二、问答题:
11.(1)同意第一种观点。因为长城的修筑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了闭关锁国的作用;同时长城把游牧区与农耕区隔开,阻碍了游牧民族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2)同意第二种观点。长城在政治上起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作用;在经济上为边疆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宁的环境。
12.《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全书图文并茂,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使我国的药物学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它是了解和学习中国医药学必读的经典,至今仍有科学和实用价值。第14课
明代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科学家优秀品质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有关影视资料或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确结论的能力。
2.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具体途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是古代杰出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紫禁城、明长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难点:对长城的历史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去北京游玩,大家都会参观哪些地方呢?
学生各抒己见后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一)修筑长城与营建北京城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学生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1.明长城
①背景:明王朝与
冲突的产物。
②概况:自
年间开始修建,历时200多年。西起
,东到
,全长6300多千米,被称为“万里长城”。
③意义: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象征。
2.紫禁城
①位置:明清时期,北京城分宫城、
、内城和外城四重。
又称紫禁城。
②概况:位于全城中心位置,设计严谨,宏伟壮丽,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多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周围是10米高的
,四周环有
。
③地位:世界上最著名的、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之一。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教师适时多媒体补充相关图片、材料。
组织学生讨论:
1.秦长城与明长城有哪些异同点
2.长城起到了什么作用?
3.为什么故宫建筑的色彩一律采用红墙黄瓦 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组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1.①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
②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③建筑成就:明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2.明朝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而修建了万里长城,但即使有长城的保护,明朝也多次被少数民族入侵。为了修建这道万里长城,无数百姓付出了他们的汗水乃至生命。今天,长城的防御作用已经不复存在,但它有了新的含义。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故宫的墙为一式红色,这是表示庄重尊严的色调。故宫采用黄琉璃瓦,看上去金碧辉煌,显示了皇帝的尊贵富有。另一说法是黄色在五行学说中代表中央方位,故封建社会以此作为皇室的标志。
学生详细阅读课本82—84页,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二)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李时珍:明代的医药学家,他综合研究,勤于实践,写成药物学巨著
。
2.《本草纲目》
①内容:共记载药物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附有药方11096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的医药学。
②地位:在世界
领域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三)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1.宋应星:明朝后期一位杰出的科学技术专家,写成了
。
2.《天工开物》
①内容:一部总结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朝农业、
生产技术的著作。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安排顺序,体现了作者重
、重实学的思想。
②地位:这部书现在已被摘译成多国文字,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四)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1.徐光启:明末农学家,写成了农学巨著
。
2.《农政全书》:是一部中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作。
学生分组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多媒体补充相关图片、材料。
小组合作探究:
1.列表归纳明朝时期的科技著作
(二)古典科技巨著
朝代
作者
著作
价值
明朝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
巨著,后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①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等,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②后被译成多种外文,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农业百科全书,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2.阅读材料:
材料一: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发现,历代流传下来的书籍中存在不少的谬误,因此下决心加以整理考订。他阅读了800多家医药文献,并赴湖北、河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实地考察,虚心请教药农。对好多药材,他都信口品尝,来判断药性和药效。经过27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
材料二:宋应星所著书籍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他在学术上对自己要求极严,有高尚的科学美德。如他对麦子的开花就进行过仔细观察,作出了“江南麦花夜发,江北麦花昼发”,的科学结论,而对未经自己亲自检验的事物和现象,往往持谨慎保留的态度。
讨论:科学家身上具有什么优秀的品质?
明确: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3.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为什么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落后于世界?
明确:特点是(1)传统科技仍居世界领先地位。
(2)总结性的著作为主。
(3)自然科学的创新发明落后于世界。
原因是(1)统治者对科技发展重视不够。
(2)缺少物质基础和动力。
(3)实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4)科举制度日益僵化。
三、课堂小结:
明朝科技仍然领先于世界,但以总结前人的成就为主,本朝创新居少,是八股取士、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的封建体制下,科技停滞的表现。说明封建制度导明清时期已走向衰落,已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李时珍
李时珍
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县(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李家世代行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2、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艰苦历程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3、《本草纲目》的主要内容
《本草纲目》共52卷,190多万字,分16部、60类。经27年(1552年――1578年)著成。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1
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附药方1
1000多则,插图1160幅。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
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4、《本草纲目》的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五大洲。早在1951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即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像屹立在莫斯科大学的长廊上。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共47张PPT)
第14课
自学导航
一、修筑长城与营建北京城
1.明长城
①背景:明王朝与
冲突的产物。
②概况:自
年间开始修建,历时200多年。西起
,东到
,全长6300多千米,被称为“万里长城”。
③意义: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象征。
嘉峪关
山海关
自学导航
2.紫禁城
①位置:明清时期,北京城分宫城、
、内城和外城四重。
又称紫禁城。
②概况:位于全城中心位置,设计严谨,宏伟壮丽,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多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周围是10米高的
,四周环有
。
③地位:世界上最著名的、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之一。
午门
金水桥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
御花园
神武门
角楼
九龙壁
东华门
角楼
角楼
西华门
角楼
养心殿
角楼
故宫角楼
午门
神武门
太和殿
中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宫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
坤宁宫
合作探究
1.秦长城与明长城有哪些异同点
2.长城起到了什么作用?
3.为什么故宫建筑的色彩一律采用红墙黄瓦 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长城
秦长城
嘉峪关
山海关
鸭绿江
临洮
辽东
合作探究
1.秦长城与明长城有哪些异同点
①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
②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③建筑成就:明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合作探究
2.长城起到了什么作用?
军事上——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
经济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开发;
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合作探究
3.为什么故宫建筑的色彩一律采用红墙黄瓦 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故宫的墙为一式红色,这是表示庄重尊严的色调。故宫采用黄琉璃瓦,看上去金碧辉煌,显示了皇帝的尊贵富有。另一说法是黄色在五行学说中代表中央方位,故封建社会以此作为皇室的标志。
自学导航
二、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李时珍:明代的医药学家,他综合研究,勤于实践,写成药物学巨著
。
2.《本草纲目》
①内容:共记载药物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附有药方11096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的医药学。
②地位:在世界
领域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自学导航
三、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1.宋应星:明朝后期一位杰出的科学技术专家,写成了
。
2.《天工开物》
①内容:一部总结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朝农业、
生产技术的著作。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安排顺序,体现了作者重
、重实学的思想。
②地位:这部书现在已被摘译成多国文字,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及书中记载的提花织机
自学导航
四、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1.徐光启:明末农学家,写成了农学巨著
。
2.《农政全书》:是一部中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作。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朝代
作者
著作
类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明末
宋应星
《天工开物》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明末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农业百科全书
古典科技巨著
阅读材料
材料一: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发现,历代流传
下来的书籍中存在不少的谬误,因此下决心加
以整理考订。他阅读了800多家医药文献,并
赴湖北、河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实地考
察,虚心请教药农。对好多药材,他都信口品
尝,来判断药性和药效。经过27年的努力,终
于完成了《本草纲目》。
阅读材料
材料二:宋应星所著书籍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他在学术上对自己要求极严,有高尚的科学美德。如他对麦子的开花就进行过仔细观察,作出了“江南麦花夜发,江北麦花昼发”,的科学结论,而对未经自己亲自检验的事物和现象,往往持谨慎保留的态度。
讨论:科学家身上具有什么优秀的品质?
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合作探究
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为什么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落后于世界?
特点是(1)传统科技仍居世界领先地位。
(2)总结性的著作为主。
(3)自然科学的创新发明落后于世界。
原因是(1)统治者对科技发展重视不够。
(2)缺少物质基础和动力。
(3)实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4)科举制度日益僵化。
建筑成就
科技成就
明代的科学技术
北京城
明长城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光启《农政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