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季版)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 教学设计+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春季版)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 教学设计+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华书局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4-04 09:52:30

文档简介

第15课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
一、单项选择题:
1.
明朝后期,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建立了后金政权的是(

A.努尔哈赤
B.阿骨打
C.成吉思汗
D.皇太极
2.
对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的理解,正确的是(

A.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反映了农民要求减免赋税的愿望
C.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明确规定了分配土地采用的方案
3.
明末民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中的“闯王”是指(

A.陈胜
B.张献忠
C.黄巢
D.李自成
4.下列关于满洲兴起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B.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帝,定都沈阳
C.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D.1644,清军入关,迁都北京
5.
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长安
B.东京
C.北京
D.南京
6.明朝中后期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

A.宦官专权严重
B.政治日益腐败
C.皇帝疏于政事
D.大臣结党营私
7.下列口号中由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提出的是(

A.平买平卖
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C.均田免粮
D.三年不征,一民不杀
8.建立“后金”,后改名为“清”的民族是(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吐蕃族
9.清军入关,占领并迁都北京,开始清朝在中国的统治是在(

A.1616年
B.1636年
C.1644年
D.1683年
10.下列朝代中,宦官专权比较严重的有(

①东汉
②隋朝
③唐朝
④明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明朝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的直接原因是(

A.朝政混乱
B.土地兼并严重
C.宦官专权
D.地方势力混战
12.引发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有(

①政治腐败严重
②国家财政危机
③陕西连年大旱
④朝廷加派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进一次赏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三分之一。
材料二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材料三
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联系?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B
5、D
6、B
7、C
8、B
9、C
10、C
11、B
12、D
二、材料解析题:
(1)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正是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所以李自成起义军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3)李自成受到人民的欢迎,因为“均田免粮”符合人民的要求,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心声。
(4)这一口号已经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农民起义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大大丰富了古代农民起义的内容。大明历代皇帝一览表
名讳
庙号
谥号
年号
在位时间
享年
陵墓
朱元璋
太祖
高皇帝(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洪武
1368年——1398年
71岁
孝陵
朱允炆
让皇帝(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又谥惠帝)
建文
1399年——1402年
?岁
待考
朱棣
成祖(太宗)
文皇帝(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永乐
1403年——1424年
65岁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洪熙
1424年——1425年
48岁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宣德
1426年——1435年
38岁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正统
1436年——1449年
38岁
裕陵
天顺
1457年——1464年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恭仁康定景皇帝)
景泰
1450年——1457年
30岁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成化
1465年——1487年
41岁
茂陵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弘治
1488年——1505年
36岁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正德
1506年——1521年
31岁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嘉靖
1522年——1566年
60岁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隆庆
1567年——1572年
36岁
昭陵
朱翔钧
神宗
显皇帝(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万历
1573年——1620年
58岁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泰昌
1620年(实际一个月)
39岁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天启
1621年——1627年
23岁
德陵
朱由检
思宗(毅宗)
烈皇帝(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崇祯
1628年——1644年
35岁
思陵
注:此表仅录崇祯以前之帝,南明四帝不在录。第15课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明朝末年的社会危机,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过程,认识农民起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2.了解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满洲的崛起、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读书、讨论、分析与归纳,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抓历史发展主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史为鉴,通过对明清帝国兴替的学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知道统治者采取正确政策的必要性,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
难点:认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明朝什么时候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师导入:历经近三百年的时间,明朝也没有逃脱兴衰变化的命运。那么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明清帝国又是怎样更替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
二、学习新课:
(一)李自成起义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李自成起义”一目,思考李自成起义的背景、经过、作用。
学生分组介绍李自成起义的背景、经过、作用。
师生共同归纳:
1.
李自成起义的背景:
①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皇帝不利朝政;大臣宦官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地方官吏贪赃枉法。
②土地兼并严重,连年天灾,大量农民颠沛流离。
③赋税和摊派加重,农民起义不断。
教师出示图片加以说明。
教师指出:在各地起义军中,李自成起义军力量迅速壮大。
2.
李自成起义的经过:
展示李自成农民起义图片、路线图。
教师指出:李自成起义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的支持。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探究起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学生回答明确: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粮食的需求,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起义军赈济贫穷,“平买平卖”等措施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从而发展迅速。
2.
李自成起义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李自成起义的作用:导致明朝直接灭亡。
过渡:清军入关后,有人说“国家之扶定燕京,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明也”。这就是说,清朝的天下不是取之于明朝,而是从农民军手里取得的。清朝是怎样取代明朝成为全国性统一王朝的?
(二)清朝入主中原
1.女真的壮大和后金的建立:
谈话法学习: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哪个民族不断壮大?(女真)何时谁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什么政权?(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教师解释:女真族的祖先阿骨打在12世纪初所建立的政权叫作金,所以人们把努尔哈赤在17世纪建立的政权叫作后金。
展示努尔哈赤个人介绍资料。
2。清朝的建立
谈话法学习:那么清朝是在何时由谁建立的,定都在哪里?(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展示皇太极个人介绍资料。
3.清朝的统一
学生阅读P90合作探究:清朝统一全国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回答:
①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②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败起义军。
③起义军在山海关战败后撤出北京。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军采取了什么行动?
学生认识到:清军长驱直人,迅速占领北京并分兵西进南下,将辽东地方民族政权转变为统治全中国的清王朝。
三、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明清两朝是中华帝国的晚期,两朝的兴替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共22张PPT)
第15课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
明太祖
皇太极
时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
都城:应天
年号:洪武
朱元璋:明太祖
①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皇帝不利朝政;大臣宦官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地方官吏贪赃枉法。
②土地兼并严重,连年天灾,大量农民颠沛流离。
③赋税和摊派加重,农民起义不断。
1.
李自成起义的背景:
李自成起义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原名李进忠,明朝末期宦官。少年时原本是一个无赖,万历时因赌输自阉入宫,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明熹宗的奇葩爱好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
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
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
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备陈大饥疏》
杀牛羊,备酒浆,
开了城门迎闯王,
闯王来时不纳粮。
吴三桂
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
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明亡。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1616年,努尔哈赤在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爱新是金的意思,觉罗是族的意思。即为金族的后裔。从小寄养在明朝辽东总督帐下,喜欢读书。长大后足智多谋,武艺超群,明朝任命他为建州卫军事长官,加封龙虎将军,屡立战功。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1616年,努尔哈赤在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皇太极
皇太极:努尔哈赤之子,他是清朝立国一个人承前启后的人物,努尔哈赤以武力打天下,却忘记收买人心。皇太极继承了女真人的剽悍,又借用了汉人的文化和谋略。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1616年,努尔哈赤在此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
清顺治帝
努尔哈赤
统一女真各部
建立后金(1616年)
皇太极
改女真为满洲
改国号为清(1636年)
清朝开始统治全国(1644年)
顺治
明清帝国的更替:
明太祖
皇太极魏忠贤简介
(?~1627)
明朝宦官。肃宁(今河北肃宁)人。少无赖。万历时以赌博输光而自宫,易名李进忠入宫。因中官魏朝得识皇长孙乳媪客氏,深相勾结。光宗崩,皇长孙即位为熹宗,封客氏为奉圣夫人,进忠也自惜薪司擢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复魏姓,赐名忠贤。从此与客氏狼狈为奸,用司礼监太监王体乾及李永贞、石元雅、涂文辅为羽翼,日引熹宗为倡优声伎、狗马射猎之乐,后更增置内操万人,着甲出入宫禁,并与客氏谋杀裕妃张氏,又以计堕皇后胎,所害宫嫔、太监等甚众。忠贤得势后,先以大学士沈为外援,继而引私人魏广微入阁。朝中除东林党外的官僚派别,如齐楚浙党等纷纷投靠其门下,形成阉党。天启三年(1623)他兼掌东厂事,明朝政治更加腐朽黑暗。东林党人杨涟首先发难,上疏劾其二十四大罪,忠贤为此切齿痛恨东林党人,仗势杖死工部郎中万燝,先后罢斥大学士叶尚高、吏部尚书赵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龙、吏部侍郎陈于廷及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数十人,又在中央内阁、六部以至地方遍置死党。五年,魏忠贤逮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章等六人,牵入熊廷弼案中处死。次年,又捕杀东林党人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周宗建、黄尊素、李应昇等七人。在残酷镇压的同时,命阉党顾秉谦等修《三朝要典》,尽翻“挺击”、“红丸”、“移宫”三案,极力诋毁东林党人及正直朝臣。又命拆毁全国书院,禁止讲学,压制言论。时朝中大权一归于忠贤,宫内有王体乾等三十余人为左右拥护;外廷有文臣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武臣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等“五虎”、“五彪”,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大小爪牙,地方的阉党爪牙为取悦忠贤,争相为之立祠,其生祠竟然遍布全国。他又诬杀边将,在边境重地安插亲信,伪冒边功,致其义子干孙及亲属均位列公侯。朝廷百司章奏须经他允许方可办理。每外出,华贵已极,随众万数,所过之处,士大夫遮首拜伏,献媚者甚至高呼九千岁。七年,熹宗死,其弟信王朱由俭即位,是为明思宗。思宗素知忠贤之恶,及即位,嘉兴贡生钱嘉徵劾忠贤十大罪,遂谪忠贤于凤阳,旋命逮治,忠贤行至阜城,畏罪自杀。诏磔其尸,悬首河间,又处死客氏,结束了明代政治史上宦官专权最黑暗的一页。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提起后来成为短命大顺皇帝的李自成来,人们头脑里闪现出来的是一个农民英雄形象。其实,在发动起义前,李自成是个下岗驿卒。也就是说,在下岗前,他本是捧“铁饭碗”吃官家饭的“工人”。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陕西米脂人。童年家贫,曾为地主放过羊,吃尽了生活之苦。明末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21岁的李自成投米脂县银川驿当驿卒。
驿卒的任务是传递公文,护送过往官员和重要宾客,运送重要物资。这是一种苦差事,报酬却很低,一天不过工银三分。明代,十里置铺,六十里置驿,但驿站这个公家设施却成为了官员谋利的工具,常常以此损公肥私。驿卒们本来就很低的工资,也常常被贪官们克扣得分文不剩。
崇祯三年,朝廷为节省开支整顿驿站,裁撤数万驿卒,一年多共省下68万两左右的白银——事后证明,这区区68万两白银恰恰成为明王朝灭亡的代价——由于裁减驿卒,李自成下岗,愤而参加农民军,“奋臂大呼,九州幅裂”。关于李自成起义的真实缘由,博主刘继兴遍查史籍,发现康熙《米脂县志》明确记载:“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之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奋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
李自成大旗一展,饥民齐集。由于在政府部门做过事,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其起义队伍十来天内就发展到数千人。不屈不挠、战斗到底是李自成的鲜明个性。在好几次惨烈的战争中,他都几乎是全军覆没,一次只剩下刘宗敏、李过、高一功等18人,又一次只剩下50多人,换作别人早就玩完了。可李自成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竟一次次咸鱼翻身,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最后拥军百万,占领了北京,宣告了大明的灭亡。后世的研究者们尊他为世界500民族英雄之一、世界15位革命崛起者之一……
由于没有正确认清形势,没有能很好地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李自成的大顺皇帝昙花一现,功败垂成,以悲剧英雄结束了人生。但他却以其血的教训启迪和教育了后来的执政者和革命者,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工人出身的李自成,始终不忘本色,性格中有艰苦朴素、淡泊财色、宽以待人等许多优点,连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明史》都不得不如此记载他:“不贪财利,不好酒、色,脱粟粗粝,生活简朴,与其下共甘苦。很能礼贤下士,纳人善言。” 
李自成最后失败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个谜。百余年来,专家们对之的解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说败于不得人心的,有说败于骄傲自满的,有说败于腐化堕落的,有说败于红颜祸水的,等等,总之都不能令人信服。因为这些答案都不能解释一个问题:占领北京时,李自成的军队浩浩荡荡一百余万,为何进京40天后部队竟然仿佛突然间失去了战斗力――遇清军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而且从此一蹶不振?
是这支部队的军纪涣散吗?非也。李自成治军有方,义军的组织性很强。是这支庞大的军队的物质力量跟不上吗,非也。李自成大军在北京通过肃贪追赃搞到了七千万两银子,相当于明朝的十年税收,至少可以在几年里实施“迎闯王不纳粮”而更深得民心,他有足够的财力可支撑他庞大的军队。
这就奇怪了,军费奇缺时李自成尚且能屡败屡战组织起百万大军,财大气粗后为何反而失去战斗力?为何撤出北京后再未组织起一次像样的战斗?要知道不屈不挠是李自成的显著特点,在以前的好几次战役中,他都是几乎全军覆没,一次只剩下十八人,一次只剩下50多人,可李自成硬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竟一次次咸鱼翻身卷土重来,最后拥兵百万打进北京灭了大明。那么,进京后,是什么让李自成的元气丧尽?这个谜底究竟是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撩拨着笔者的心弦。阅过《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集》中曹树基的有关科学论证一文后,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原来李自成并非败于满清,而是败于当时肆虐横行的鼠疫!
明朝末年流行鼠疫,李自成进京前后,北京周边地区流行鼠疫,有一些文献对此有记载。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致病源为鼠疫杆菌。主要传播于人――跳蚤――鼠之间。其特征是淋巴结肿大,死者肤色发黑。研究表明,鼠疫每次传到一个新地区时,由于当地人和鼠以及跳蚤都没有抵抗力,其死亡率高、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于50%。有文献说,7世纪欧洲首次鼠疫流行死亡率超过70%。可见,鼠疫是一种极易流行的、死亡率很高的且很难控制的可怕疾病。
李自成军于农历3月进抵北京(公历为四月五月),有关文献记载崇祯16年秋鼠疫已出现在北京一带,只因冬天气温低,鼠疫传播变缓,3月春暖花开,桃红杏白,跳蚤、老鼠开始趋向活跃,大规模的鼠疫自然爆发。由于鼠疫的传染死亡率很高,崇祯的御林军短时间内失去战斗力毫不奇怪。李自成因此未遇大战就占领了北京。李自成大军进京后感染了鼠疫,自然战斗力也大减,当然打不过清兵--尽管其数量远低于自己。并且败兵因此成了鼠疫传染源――
文献记载“贼过处皆大疫”。因此李自成虽然此时财雄天下,可以大规模招兵买马,但新兵入伍即染鼠疫失去战斗力,兵力再多也没用,始终无法抵挡满清的虎狼之师。鼠疫蔓延军营,且长时间无法摆脱,李自成的精神遭受毁灭性打击,因此痛失江山并一蹶不振,“无可奈何花落去”。
由于军人是集体生活,所以鼠疫流行对古代军人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欧洲14世纪爆发鼠疫,死亡2500万人,其中有许多是军人。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在十分肆虐的鼠疫面前,几乎是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毙.
那么,为什么清兵就没患鼠疫呢?欧洲人在研究14世纪欧洲鼠疫时从留下的壁画及文字中发现,在鼠疫大流行中只有骑兵幸免于鼠疫。于是得出结论:鼠疫经跳蚤传播,跳蚤讨厌马味,所以骑兵不被鼠疫传染!众所周知,八旗铁骑威震四方,清兵主要由骑兵组成,所以是不会传染上鼠疫的。尽管只有十几万军队,但未患鼠疫的清军战斗力自然在深受鼠疫困扰的李自成大军之上(虽然其数量远远大于清军)。
鼠疫是当时中国人不了解的新型烈性传染病,无人了解、无法救治,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明朝灭亡和李自成的失败不可避免。在汉满的军事博弈中,鼠疫帮了满清的大忙。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就这样土崩瓦解于小小的鼠疫,估计这位雄才大略的起义领袖惨败致死时也留下了“天亡我也”的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