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清前期的兴盛与中期的危机
一、单项选择题:
1.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此港是
(
)
A.漳州
B.宁波
C.云台
D.广州
2.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指清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的主要原因是清帝国 (
)
A.没有能够制止鸦片贸易 B.愚昧自大、故步自封
C.鄙薄科学技术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是 (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康乾盛世”是指 (
)
A.康熙帝在位
B.康熙和乾隆在位
C.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 D.整个清朝前期
5.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近代化进程中逐步落伍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6.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朝政府物资丰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
C、阻止西方殖民的入侵 D、维护清朝的统治
7.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的最严重后果是(
)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工商业的发展
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中外经济交流
C.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D.避免西方影响,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8.下列关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发展形势的变化
B.不能及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
C.对西方的殖民者侵略有完全自卫作用
D.中国经济逐渐落伍于世界
二、材料解析题:
9.材料一:唐朝的开明是唐朝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材料二:明朝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他们的足迹到达南洋与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红海沿岸。
材料三:嘉庆皇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请回答:
(1)唐、明、清分别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
(2)不同的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后果?你有什么启示?
10.材料一
隋朝时,和中国通商往来的有十几个国家,到唐朝时发展到70多个国家。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他们的税收。大批外商从陆路、海陆来到长安、洛阳、广州等城市。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需同外国互通有无,还害怕外国商人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因此,清政府严厉限制对外贸易,采取了闭关政策。
(1)唐朝政府采取的是什么对外政策?
(2)清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3)以上两种政策导致的结果各是什么?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DBDCD
6-8:CCC
二、材料解析题:
9.(1)唐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明朝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往;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唐文化远播于世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文明吸收了发展营养,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明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清朝的闭关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严重损害了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使中国拉开了同西方的差距。
启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封闭自守,应广泛交往,否则就会被淘汰。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我国目前的对外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10.
(1)对外开放,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2)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需同外国互通有无,还害怕外国商人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
(3)前者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唐朝在国际上的声誉。后者阻碍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各国。
启示:开放则兴,闭关则衰。(共22张PPT)
第17课
★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从明中期到清前期
★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盛世局面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指清前期,从康熙到乾隆中叶其间大约百余年间的安定、富庶景象
。
康乾盛世的表现
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粮食高产,农产品丰富。
手工业:生产工具有一定的改进,生产规模扩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质量高。制瓷、丝织业、棉纺织业造纸业、制糖业、铜矿开采业均超过前代;
对外贸易和商业城镇:北京、江宁、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大都市。景德镇、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均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工商业市镇。
双季稻
推广的高产农作物
马铃薯
玉米
甘薯
花生
向日葵
粉彩镂空转心瓶
仿宋官窑兽耳瓶
朝鲜青花云龙瓶
发达的手工业
明
琉
璃
人
身
鱼
尾
瓦
松石绿梅瓶
野菊飞鸟七宝珐琅瓶
发达的手工业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清《盛世滋生图》
清中期出现的危机
1.官吏贪污腐败成风;
2.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3.人口激增,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4.官僚、地主和商人大量兼并土地;
5.西方殖民势力入侵。
大贪官和珅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恭王府
恭王府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沙
俄
入
侵
台湾
俄
罗
斯
明
清
外来
侵
略
示
意
图
中
国
日
本
荷兰
合作探究
1.清初为什么要实行海禁和闭关呢?
为切断海上抗清势力与东南沿海人民的联系,清政府下令海禁。
(1)乾隆帝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2)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军入关后,一些抗清力量转入南洋一带,清政府担心这些人重新打回来。而这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经常进行海盗活动,甚至把炮艇开到中国沿海、内河,进行武装讹诈,这更使清政府忐忑不安,担心中国人民跟外界接触后会“滋扰生事”,威胁它的统治,故实行闭关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
(2)主观原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交流;清统治者还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合作探究
2.清朝是怎样一步一步从海禁到闭关的呢?
(1)为切断海上抗清势力与东南沿海人民的联系,清政府下令海禁;
(2)清政府平定台湾后,设置台湾府,清朝解除海禁,开放四个通商口岸;
(3)乾隆年间又缩减为广州一处。
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
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给我国造成的危害
(1)我国从此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2)失掉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
(3)开始与世界隔绝,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的萌芽受到影响。
课堂小结
康乾盛世
清中期出现的危机
中国的落后
清前期的兴盛与中期的危机
从海禁到闭关第18课
清前期的兴盛与中期的危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康乾盛世、清中期出现的危机、清初实行海禁和闭关等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3.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康乾盛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清朝前期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等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康乾盛世、清中期出现的危机、清初实行海禁和闭关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清朝的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明白闭关自守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对外开放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康乾盛世、闭关锁国。
难点:清朝前期为什么要实行海禁与闭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前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又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但距清康乾盛世仅一百来年的时间,便陡然发生天翻地覆的逆转。到了清朝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再加上对外政策上实行海禁与闭关,使得处于鼎盛时期的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迅速在世界潮流中没落,陷入受侮挨打的危局。
二、学习新课:
(一)康乾盛世
谈话法学习: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是哪几位皇帝统治时期?(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
教师指出:这个是盛世是从康熙到乾隆年间,为什么说这一时期是一个盛世呢?表现在三个方面
(农业、手工业、商业),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104-106归纳概括。
学生同桌交流后回答明确:
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粮食高产,农产品丰富。
手工业:生产工具有一定的改进,生产规模扩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质量高。制瓷、丝织业、棉纺织业造纸业、制糖业、铜矿开采业均超过前代;
对外贸易和商业城镇:北京、江宁、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大都市。景德镇、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均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工商业市镇。
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指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催生出新生产关系萌芽。
过渡语:但康乾盛世犹如落日余辉,自乾隆以后,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二)清中期出现的危机
学生阅读课本P107“清中期出现的危机”一目内容,概括清中期出现了哪些危机?
学生同桌交流后回答明确:
1.官吏贪污腐败成风;
2.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3.人口激增,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4.官僚、地主和商人大量兼并土地;
5.西方殖民势力入侵。
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三)从海禁到闭关
学生课本P108-109“从海禁到闭关”一目内容,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清初为什么要实行海禁和闭关呢?
2.清朝是怎样一步一步从海禁到闭关的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1.
为切断海上抗清势力与东南沿海人民的联系,清政府下令海禁。
教师出示两则材料,帮助学生细致了解清初实行海禁和闭关的原因:
出示材料:
(1)乾隆帝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2)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军入关后,一些抗清力量转入南洋一带,清政府担心这些人重新打回来。而这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经常进行海盗活动,甚至把炮艇开到中国沿海、内河,进行武装讹诈,这更使清政府忐忑不安,担心中国人民跟外界接触后会“滋扰生事”,威胁它的统治,故实行闭关政策。
师引导探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
(2)主观原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交流;清统治者还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2.(1)为切断海上抗清势力与东南沿海人民的联系,清政府下令海禁;
(2)清政府平定台湾后,设置台湾府,清朝解除海禁,开放四个通商口岸;
(3)乾隆年间又缩减为广州一处。
过渡:清政府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稳固,实行闭关政策,但是这一政策却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商人张元隆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张元隆: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康熙年间上海的一位商人,名叫张元隆,我的梦想就是组建像郑和那样的船队,去海外做生意,据我所知,现在欧洲人的船队已经行走于各国,通过海外贸易,大发横财,如果我们能和他们做生意,一定能赚很多钱,咱们中国的瓷器、茶、丝绸都是欧洲人眼中的奢侈品,不愁没有销路啊。可是朝廷竟然多次颁布禁海令,像丝绸这样的物品也被列在禁止出口的名录中,好不容易能够通过审查出趟海,结果每次就让带500石的货物,还得快去快回。我请你们来评评理,朝廷这样做对吗?
学生有的回答做得对,有的回答做得不对,对与不对我们来辩论。
辩论:正方--闭关锁国利大于弊;反方--闭关锁国弊大于利
正方论点:
(1)原因:清朝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明朝中后期,倭寇侵忧沿海一带和荷兰侵入台湾,明朝逐步采取了一些禁海措施,采取闭关政策,能够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清初,郑成功以及东南沿海一带人民的抗清活动,清朝的禁海措施更加严厉,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2)表现:闭关政策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①限定通商口岸;②对进出口货物的限制;③提高关税,抑制进口;④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
反方论点:
(1)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闭关自守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教师小结:利只是眼前的暂时的,弊却是将来的长远的,防御侵略,阻碍交流,限制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给我国造成的危害:
(1)我国从此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2)失掉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
(3)开始与世界隔绝,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的萌芽受到影响。
四、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尤其是康乾盛世时期中国手工业、商业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都超越前代,我国封建经济出现了又一个高峰。但是,由于清政府的故步自封,使中国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最终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