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大熊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大熊猫的特点习性和特殊价值。
2、感受本文形象生动的说明特点。
3、强化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
课前准备
1、在学生预习基础上,读课文,写生字词。
2、学生自读课文,预习讨论题。
3、介绍大熊猫的图片。
4、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2、了解大熊猫的特点习性。
3、理解拟人的手法和形容词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观看以熊猫为主题的录像片断,增强学生对熊猫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一些关于熊猫的特点、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描绘一下大熊猫的特征。
二、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1、从标题入手,初步了解文章所写中心。引导学生看课文标题,引发学生思考:本文用“国宝——大熊猫”作为标题,你觉得有什么含义?其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本文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课文标题中的“大熊猫”,表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国宝”一词点明了说明的重点。先说“国宝”,再用表示解释说明的破折号引出被称为国宝的对象“大熊猫”,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的注意:
2、熟读课文之后,如果让你来介绍大熊猫,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可鼓励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上台介绍大熊猫)
明确:外形特点:可爱
生长环境:人烟稀少、泉水丰富、竹类众多
生活习性:喜爱食竹、食量很大、性情孤僻、爱独处
活动范围:随季节交替而改变活动范围
繁殖情况:繁殖力低,大多每胎产一仔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作者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大熊猫的举止神态,突出了它可爱、机警的特点。其中你最喜欢哪些语句?为什么?(根据学情,可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生动的说明方法:引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诠释等,以及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不必过细分析。)
2、比较探讨:
大熊猫体态丰满,四肢粗壮,尾巴短秃,毛色奇特,头和身躯乳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象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驯,给人以优美、活泼的感觉。(《国宝——大熊猫》)
体肥胖,形似熊而略小,长约1.5米,肩高66厘米,尾很短。毛密而具光泽,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辞海》)
明确:课文对大熊猫的体态、四肢、尾巴作了较为具体的描绘,对毛色黑白的具体分布作了详细的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比《辞海》的介绍更生动,更形象。加上描写了人的心理感受,更突出了大熊猫可爱
3、结合课文以及你所了解的有关情况,请你谈一谈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大熊猫生活现状:学生可根据有关资料,围绕大熊猫濒临灭绝,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为主题,展开专题研究。
1、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2、以小组为单位,确定研究子课题。
3、分工合作,拟定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
4、交流、汇报。
(不断鼓励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部分可在课余完成,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最近,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新开辟了一条旅游路线,沿途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标语尚未拟写,请各方阵同学帮它拟写。大熊猫栖息环境
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野外大熊猫的分布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布,是否有藏身处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势等。人为的干扰是现今影响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因素。
大熊猫具有不惧寒湿,从不冬眠的性格。哪怕气温在-4~14℃它们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它们也不怕潮湿,总爱在湿度80%以上的阴湿天地里生活。(共1张PPT)
分析第5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主要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尔雅》、《上林赋》等古籍中的关于大熊猫的记载。
作用:进一步说明了大熊猫的珍贵由来已久的特点,更具有说服力【增强说服力】。野生大熊猫进村“串门”
3月1日,一只野生大熊猫走出自己的“领地”,大摇大摆走进甘肃陇南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这只大熊猫在村寨“视察”了村社、与当地村民“亲密接触”并咬伤一人后,在当地动物保护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返回了自己的“家”。目前,伤者已得到妥善救治。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就大熊猫为何突然下山展开科学调查。
3月1日10时许,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李子坝村村民李永兴出门准备上山砍柴,刚走到斑竹林沟茶地时,发现了一只野生大熊猫正慢慢悠悠地朝自己走来,吓得他掉头就往家跑。只见这只熊猫淡定地从茶地下到沟里,一步一步地向着山下走来,先是在村民王少全家门口转了一圈,紧接着又在马洪贵、马小伦家院子里来来回回转了几圈。李永兴的惊呼也引来了近200名村民围观,不少村民通过手机、相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
11时,这只大熊猫在李子坝村青崖关社关志全家的菜地里与其狭路相逢。由于躲闪不及挡了熊猫的去路,大熊猫咬伤了关志全右脚。当时正在李子坝村的碧口保护站站长陈玉斌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将被咬伤的村民送往四川绵阳急救并组织李子坝森林巡护队员劝离围观群众,防止熊猫再次伤人,同时一路保护熊猫。熊猫在村里到处转悠,半小时后慢慢地向山上走去。
村里好多老人说,这是自1978年建立保护区以来,第一次看到野生大熊猫进到村子里来。李子坝村村民近期已经第二次近距离接触熊猫,第一次是年前村民王安福在李子坝马家桥茶地偶遇野生大熊猫。这种在人类活动密集的村庄高频率、近距离遇见野生大熊猫的现象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甚至全国范围内均属罕见。
目前科研人员推断导致熊猫下山有几个原因:1.可能这是只母熊猫,年轻的母熊猫有时会在离开妈妈寻找自己的领地时到处跑,迷路导致跑下山;2.温室效应促使大熊猫提前进入发情期,争夺配偶时被打败,到处乱跑跑下山;3.生态环境恢复,栖息地活动范围扩大。饮食习惯
熊猫和别的熊一样是杂食性动物,处于从食肉动物到食草动物过度的阶段。主要食物是竹子,野生的熊猫会吃草、野果、昆虫、竹鼠、牛羚、甚至附近村落里养的羊和垃圾堆的剩饭菜。大熊猫像人类一样的大拇指能帮助抓握竹竿,强而有力的双颚及后方扁平的臼齿能让它们咬碎竹子坚韧难嚼的纤维,胃中一层厚厚的黏膜能防止它们的胃被竹子尖锐的碎片划伤,但熊猫没有像其它草食动物一样的牙齿和“纤维消化细菌”来帮助消化和吸收植物中的纤维和养分,因此熊猫每天要吃15-20公斤的竹子才能摄取足够的营养。
大熊猫不爱吃肉的原因:科学家认为:“大熊猫具备肉食动物的生理特征却不以肉为主食”,是因为一个名叫“T1R1”的基因失活了,造成熊猫无法感觉肉类的鲜味。大熊猫名称的讹传
关于熊猫的名称,有几个讹传是这样的:
“40年代,重庆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当时展品标牌上分别用中、英文书写着猫熊的学名,但由于那时的中文习惯读法是从右至左,故而国人都把按英文书写方式书写的猫熊,读成了熊猫,并延用至今。“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其中“猫熊”标本最吸引观众注意。它的标牌采用了流行的国际书写格式,分别注明中文和拉丁文。但由于当时中文的习惯读法是从右往左读,所以参观者一律把“猫熊”读成“熊猫”,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台湾有家报纸曾撰文给“熊猫”正名,但人民已经习惯,反而觉得“猫熊”不那么顺口了。”
“西方世界认识它后,最初将它翻译成“大猫熊”或“猫熊”,但在60年前报上初次发表新闻时,偶然被颠倒成“熊猫”,未料到竟成为今日通用的名称了。”
其实这些讹传都源自70年代,夏元瑜以第一人称所写的随笔,“一错五十年--为猫熊正名”一文。该文于1978年10月5日刊登于台湾《联合报》副刊上,后收录于他的幽默精选集《生花笔》中。该观点之后又被多方面错误引用[12],包括马英九总统。可是在20世纪40年代前出版的权威词典(《中华大字典》、《辞海》、《最新实用汉英辞典》、《重编国语辞典》)均称熊猫而无猫熊,而且全为竪排版,故并不存在右左读错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当时国人没必要不按习惯读法而按英文书写的方式写下物种名。《国宝——大熊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大熊猫的特点习性和特殊价值。
2、感受本文形象生动的说明特点。
3、强化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2、了解大熊猫的特点习性。
3、理解拟人的手法和形容词的运用。
课前准备
1、在学生预习基础上,读课文,写生字词。
2、学生自读课文,预习讨论题。
3、介绍大熊猫的图片。
4、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熊猫的图片
(二)预习课文
1、收集有关大熊猫的资料。
2、查阅工具书,能够顺畅地熟读课文。
3、熟读课文,学生自己概括大熊猫的外形、分布、生活环境、习性、繁殖、现状等知识。
4、画出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大熊猫特点的句子。
5、编写课文结构提纲,理清思路,了解大意。
(1)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l至5段):说明大熊猫在外国“贵宾”待遇和人见人爱的特点,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第二部分(第6至16段),介绍大熊猫、体态可爱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以及野生大熊猫数量极少、濒临灭绝的处境。
第一层(第6段至7段)从体态、毛色和长相、神态的角度描写大熊猫的可爱形象和国外受到的欢迎。
第二层(第8段),简要说明动物园里的大熊猫不习惯于人工饲养的原因。这是一个过渡段。
第三层(第9至13段),具体说明我国野生的大熊猫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活动范围。
第四层(第14至16段),介绍大熊猫的繁殖情况。
第三部分(第17、18段),介绍大熊猫生活历史古老的特征,说明它是“活化石”。
(三)课文说明顺序
从全文看,文章紧紧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个中心来进行说明;在结构上按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组织材料。文章开始先从我国特有、国际公认、古籍记载三个方面概括说明大熊猫的珍贵,暗扣说明中心,然后依次从“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活化石”三方面说明它珍贵的原因,篇末直接点明说明中心。从第二部分和文章的第三部分看,文章在介绍大熊猫作为一般动物的概念,介绍了大熊猫生活习惯和繁殖情况之后,又特别介绍了大熊猫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的价值是为一般到特殊的介绍方法。就文章的第三部分看,在介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食性特点、活动范围和繁殖困难等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后,指出它有濒临灭绝的危险,必须加以保护,这又是由因到果。
(四)阅读提示,小组讨论
1、本文1-7段主要是说明大熊猫的什么特点?
2、哪些段落介绍了野生大熊猫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
3、大熊猫具有怎样的珍贵科学价值?
4、读完此文,你认为大熊猫能否成功繁衍生存下去?从文中看有哪些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五)感悟课文,理解吸收
1、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2、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对课文做补充,比一比:哪一组又多又详细。
3、查找我国1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联系课文,用简要的文字说说建立保护区的意义。《国宝——大熊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它成为国宝的原因;
2、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3、学习形象生动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1、认识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它成为国宝的原因;
2、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3、理解本文表达上的特点。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观看以熊猫为主题的录像片断,增强学生对熊猫的感性认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食肉和尚”之称的动物是什么动物吗?师揭谜。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一些关于熊猫的特点、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描绘一下大熊猫的特征。
二、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与作品。
2、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濒危(
)
璀璨
(
)
繁衍(
)
分娩(
)
邛崃(
)仔熊猫(
)
翌日(
)
孤僻(
)
三、自学质疑
1、引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疑问,学生互助解决,师作适当点拨。
2、重点引导解决下面问题:
从标题入手,初步了解文章所写中心。引导学生看课文标题,引发学生思考:本文用“国宝——大熊猫”作为标题,你觉得有什么含义?其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呢?
点拨:本文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课文标题中的“大熊猫”,表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国宝”一词点明了说明的重点。先说“国宝”,再用表示解释说明的破折号引出被称为国宝的对象“大熊猫”,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的注意:
四、交流展示
(一)熟读课文之后,你能筛选有效信息,选择感兴趣的话题,介绍“我”吗?
1、我的家族史
2、我的“家”
3、我的明星路
4、我的名字由来
5、我的外貌
6、我的饮食习惯
7、我的生儿育女
8、我的价值
(提示:尽量运用课文中生动的词句)
(二)引导学生把握说明的思路和顺序
点拨:(思路)
前三段概说珍贵原因
外形特点:可爱
生长环境:人烟稀少、泉水丰富、竹类众多
生活习性:喜爱食竹、食量很大、性情孤僻、爱独处
活动范围:随季节交替而改变活动范围
繁殖情况:繁殖力低,大多每胎产一仔
生活历史古老:活化石
(顺序):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
五、合作探究
1、本文从多方面介绍了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说明了大熊猫成为国宝的原因,各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根据学情,可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生动的说明方法:引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诠释等,以及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不必过细分析,重点指导朗读文中形象生动说明的语句)
2、比较探讨(结合第一题引出):
大熊猫体态丰满,四肢粗壮,尾巴短秃,毛色奇特,头和身躯乳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象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驯,给人以优美、活泼的感觉。(《国宝——大熊猫》)
体肥胖,形似熊而略小,长约1.5米,肩高66厘米,尾很短。毛密而具光泽,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辞海》)
点拨:课文对大熊猫的体态、四肢、尾巴作了较为具体的描绘,对毛色黑白的具体分布作了详细的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比《辞海》的介绍更生动,更形象。加上描写了人的心理感受,更突出了大熊猫可爱。并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与准确性。
六、迁移应用
结合课文以及你所了解的有关情况,请你谈一谈大熊猫的生存现状?讨论建立保护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