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中国,有这样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开国领袖,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他甚至不是一位共产党员,可是他被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被尊为“国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他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
前一段台湾来了几位政界要员——连战和宋楚瑜等,到大陆后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南京的——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板书课题)
二、解题并明确教学重点。
我一直很喜欢品味文章的题目,只有两个词,“中山陵”是交待了本文要说明的对象,那“巍巍”二字道出的是什么信息?
解释:巍巍:形容高大。
这是一个形容词,阅读说明文的第一要著是抓住事物的特征,而建筑物的特征多是由这样看似空洞的形容词来表现的。此文在文题中就告诉了我们“中山陵”的特征了——巍巍!
“中山陵”巍巍在何处?在那一重重的巍巍之中所要展现的到底是先生怎样巍巍的品格?都将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三、浏览全文(默读课文),寻找巍巍。
山势巍巍;建筑巍巍;先生的品格巍巍!
前两条是通过数字来完成的,后一条需要从文中字里行间对先生品格的赞美去体会。
另外,地点的选择、方案的筛选、工程的实施都显示了重视,也是“巍巍”的一种表现。
四、(跳读课文)踏访先生的足迹,感受陵园的肃穆。
这个不朽的建筑是为孙中山先生建造的陵墓,我们从哪些地方能找到先生的痕迹?又从哪些地方读出陵园的庄重?
明确:
(一)先生的痕迹:
1、入口处一座石牌坊上,悬挂着先生手书的“博爱”横匾;
2、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3、碑亭内石碑上刻:“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4、祭堂面明间的又檐处刻有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
5、三个圆券门上方分别刻阒“民族”、“民权”、“民生”六字;
6、祭堂内右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全文;
7、祭堂中央置有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白色大理石像,端坐平视,神态安祥,栩栩如生。
8、看书后附的平面图,宛如一个“钟”字平铺,象征了中山先生领导中国七老八十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所在地钟山相吻合。
……
(二)庄重的气氛
1、第4段: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2、第5段: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六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道外的丘岗坡陀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3、第12段: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五、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本文属于典型的空间顺序,在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关于地点的信息,这些东西初读会觉得零乱,现在请同学们对照课文,将这些地名标注在课后的平面上。
而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位导游,对照着书后的平面图,用简炼的语言将中山陵给大家介绍一下,要求:以中轴为线,清晰条理地说明即可!
六、(品味文章语言的魅力)从山势到建筑本身,到处透着“巍巍”气势,我们从哪些字里行间,读出了“巍巍”的气势?
本文的巍巍气势还从大气而生动的描绘中得以展现:
例如:“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
又如:
……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渡口和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分析:这些生动大气的描写,或与说明交织在一起,或安排在一段说明之后和说明紧密结合,无不生动地突出了陵园的特征,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同时也增添了文采,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说明文原来也可以如此美丽。
七、感受先生的精神魅力!这些“巍巍”之笔与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的精神有什么关系?陵园里肃穆的气氛,寄托了人们对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知道哪些怀念先生的方式?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阮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陵园里肃穆的气氛及作者笔下肃穆而美丽的描绘,都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时值今日,对于先生的纪念从未停止过: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年之际,两岸学者举行纪念活动,中山市也专门举行了纪念先生的有奖竞赛活动。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山”二字,在中国出现的非常多:中山市;中山大学;有太多的城镇都有一条“中山街”;中山装也在很长时间里风行中国……
纪念先生,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是学习他的精神,他的思想……
八、插叙说明。为什么会用如此大的篇幅来介绍方案的筛选过程?这是我非常奇怪的地方。请大家再读原文,思考为什么会如此详细地介绍这个过程?
因为吕彦直的设计方案,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地形的结合,吸收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彩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乘法的时候和大面积绿化等兵役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阮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衫上,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九、小结。
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而生动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难点
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朗读或男女生分角色读。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5、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6、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7、文章第7—1l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麓
莽
灵柩
竣工
深邃
牌坊
琉璃
门楣
趺
参错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3、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4、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
5、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6、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7、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8、重点研讨文章第9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3。)
①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
②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②诚然,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平实。但为了生动地表现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不排斥适当使用描写的手法。本文写登临平台所见景象即为典型一例。它用语生动,蕴合深情,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编写结构提纲、
2、学习文章按空间顺序,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和生动。
3、把握中山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说明时采用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
2、文章如何体现孙中山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相得益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预习检测
1、同学们,知道四月五日是什么日子吗?(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呢?(每至此日,人们会准备一些花圈和纸钱等去坟上祭拜祖先和已逝的亲人,因此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清明节的情景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马上就要是清明了,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说到这里,你们肯定猜出知道他是谁了吧?(孙中山)对,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板书课题)
2、预习检测:积累字词。
3、简介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我们要注意五个方面入手: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按照这五个方面我们梳理一下。
明确:明对象——中山陵。
2、作者介绍了《巍巍中山陵》的哪些方面?编写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方位。
第二部分(第2~4段),说明中山陵园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设计方案的择优和兴建简况。
第三部分(第5~11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各部分的建筑特点,突出陵园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
3、理顺序——空间顺序;由远及近按方位顺序描述和说明。
三、再读课文,体会课文抓住特征说明的方法
1、理解课题“巍巍”的含义。
2、抓特征——巍巍(高大);
(1)从设计方案的择优,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当时人们在为孙中山设计陵墓时是煞费苦心的。提出的设计方案很多,但只有40余份入选,其中最后只有一个方案被选中,它就是吕彦直的设计方案。但设计方案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建造。课文中简单的介绍了陵园的建造情况,谁愿意为我们读一下?(一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数字)
提问: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些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问题的?
参考:中山陵从动工到竣工耗时之久,用地面积之大,使用经费之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山陵建筑的“巍巍”以及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从地理位置的选择,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这样一座巍巍的建筑,建筑在古都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并且有沉重的历史感。正是钟山的这些地理和人文环境,才使孙中山选择这里;文章用钟山雄伟的壮观的气势来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3)从中山陵的组成部分,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从中山陵的设计方案、建造过程和地理位置,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从中山陵的总体设计和总平面图我们进一步理解“巍巍”。
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的襟怀和不朽的业绩之外,还具体直接用数字体现中山陵的高大;“博爱”“天下为公”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雕像和卧像等。
(4)小结:至此,我们从三个角度:设计方案的择优、地理环境的选择、陵园布局的组成等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本文把中山陵的特征落在“巍巍”两字上,是从陵园位置、建筑、墓葬人这三方面来说明的。
四、三读课文,找方法,品语言
1、找方法——列数字等;品语言——准确、生动。
2、重点研讨文章第9自然段。(例子)
(1)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
(2)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明确:
(1)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2)诚然,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平实。但为了生动地表现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不排斥适当使用描写的手法。本文写登临平台所见景象即为典型一例。它用语生动,蕴合深情,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孙中山经典语录
1、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2、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3、讲到国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权。
4、政治良否,视人与法。
5、顺天意,应潮流,合人情.
6、民生是社会进化的重心。
7、感化人最要紧的就是诚。
8、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当有能力为千万人服务时,就要为千万人服务,当有能力为千百人服务时,就为千百人服务,只有能力为一二人服务。
9、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10、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
11、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
12、不断地奋斗,就是走上成功之路。
13、凡百事业,收效愈速,利益愈小;收效愈迟,利益愈大。
14、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15、努力向学,尉为国用。
16、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
17、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