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
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其实,在我国古代,有才智的人很多,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也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介绍他雕刻技艺的课文。
二、板书课题
三、简介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
五、自学课文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掌握本课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赏析课文
1、集体朗读课文并思考:
⑴理清本文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⑵弄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讨论明确:
⑴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2、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证明,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
⑴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⑵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⑶“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⑴奇巧。
⑵“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⑶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3、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
⑴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
意在表现什么?
⑶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讨论明确:
⑴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⑵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4、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⑴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⑵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⑶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⑷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⑸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讨论明确:
⑴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⑵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⑶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⑷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⑸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5、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⑴这一段文字的说明结构。
⑵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讨论明确:
⑴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⑵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6、指名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思考:
⑴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⑵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⑶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讨论明确:
⑴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⑵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⑶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7、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
讨论明确:强调了尽管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技艺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地感受。
三、拓展延伸
学习古人,了解我们祖先的伟大艺术创造,并不是让我们找到什么心理平衡,面对我们先人曾优越西方的那么早的发明创造,面对发达国家飞速发展的科技,想想今天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位置,我们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借鉴、继承、发扬,再发明,再创造。读了《核舟记》这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四、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文。(共2张PPT)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 为什么
答案:
这当然是“东坡”。
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
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
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空间说明顺序。
3、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解读课文内容。
2、了解结构形式,说明顺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
举两个例子:
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让我们今天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2、唐代,能在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路”。
(屏幕欣赏《孙子兵法》竹筒微雕、鸡蛋微雕)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雕艺术,读来令人惊喜。(屏幕显示课题)
二、题解(屏幕显示核舟形象)
核舟:根据课文内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题意:介绍说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三、识记下列词语的读音、字形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四、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具体方法:请学生参照注释和老师的提示,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分别讲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后老师释疑并明确意思。
第1段(总说):
1、重要词语:
⑴奇巧;⑵为;⑶罔不因势象形;⑷尝:曾经;⑸贻;⑹核舟一
2、根据以上词语,学生讨论译出大意,老师再明确意思。
3、概括文段大意: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4、朗读:
第2~5段(分说)
提问:根据方位词语,这几段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各段介绍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
⑴空间顺序;
⑵各段介绍的重点。
第2段(船的结构)第3段(船头游览者—苏轼、鲁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二人)
第5段(船的顶部,题名、篆章)
疏通第2段文意:
具体方法:同第1段相似。
1、指出重要词语。
2、学生讨论后讲解大意,老师再明确。
3、概括出文段大意。
明确:
第2段:介绍核舟的大小和格局。
4、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并背诵第2段。
2、完成课后练习。(共2张PPT)
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十六个字?
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中的名句,刻上它们,暗示核舟所刻的是“大苏泛赤壁”。使“核舟”内涵丰富。《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采用总说分说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
3、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
教学重点
掌握以下词语:为、贻、属、诎、衡、简、奇、泛、许、比、罔不。
教学难点
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核舟记,即用文字记述用核桃雕刻成的一只小船。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说明文。
2、结合注释①弄清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写作时代。
魏学洢(约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省嘉兴县)人。小时候就刻苦学习,好写文章,著有《茅檐集》。本文通过对古代一件工艺美术品──核舟的介绍和说明,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民间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
王叔远,名毅,明代虞山(现在是江苏省省熟县)人。
二、正音、正字
1、检查预习。
2、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3、通假字。
4、朗读课文。
三、理清文章结构
课文可分三部分。
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即“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四、研读细部
在串讲、翻译每一段时,注意以下几点:
1、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
2、注意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
3、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4、提出写法上的特点如说明顺序、详略安排及语言特色等。
第1段:
1、重点实词(包括短语):
奇巧、因势象形、贻、泛。(注意:“曰”,这里可解作“名叫”。)
2、重点虚词:
以:介词,用。为:动词,做,这里是“雕刻”。罔:否定副词,没有。尝:时间副词,曾经。盖:句首发语词。云: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核舟一:古汉语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省略量词,即一只核舟。
3、内容要点:
总说,简要说明核舟雕刻人的生活时代、姓名及其精湛技艺,引出核舟的来历,点明核舟的主题。
语言简洁、周密:“径寸”、“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不”等词语印证“奇巧人”。
第2段:
1、重点实词(包括短语):
有奇、许、轩敞者、相望、惨
2、重点虚词:
为:动词,是。覆之、闭之、糁之:“之”都是代词,但指代的内容不同。
3、内容要点:
说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
语言简洁:“中”说明船舱的位置,作者先介绍船的中间部分。
“八分有奇”、“二黍许”;以舟小衬托景物之多,说明雕刻技艺惊人;“八扇”、“启”、“闭”、“对联”写核舟雕刻工艺之精。
“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响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人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第3段:
1、重点实词:
峨冠:前面省略了动词“戴”。如有所语、比、类、矫首、人属、诎、历历。
2、重点虚词:
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字短语的“的”,指人或物。
3、内容要点:
这是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武、黄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这是表现雕刻主题的重点内容。
详略安排上,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介绍顺序是先写苏黄(由合到分,由上到下,再由分到合),次写佛印。
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的“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语言的生动,集中表现在人物雕像的描摹上。
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文中写苏、黄的俯首阅卷,和写佛印的“矫首昂视”的神态,有什么含义?
显示出他们不同的身份、教养,表现出的不同神情、气质、风度。表现作者观察之精细。
五、作业
1、复习本课生字、词及前三段的有关注释,翻译课文的第1一3段。
2、背诵课文第1、2、3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二、分析第4段
1、重点实词、短语:
横卧一揖、衡、若啸呼状(好像撮起嘴唇大声呼叫的样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横卧一揖:手放着一只桨。古代汉语省略量词、数词直接和名词组合。
2、内容要点:
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
这一段描述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写右边舟子,以动为主,突出他手攀右趾的粗犷动作和他“若啸呼”的闲散神态;写左边舟子,以静为主,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足见雕刻艺人之精工,作者揣摩之细微及说明语言的简洁、生动。
这里写“揖横卧,一舟子休息,一舟子烧茶”说明什么?
船是停泊,写首段“泛”字相照应。
三、分析第5段
1、重点实词、短语:
夷、题名(题,书写,这里指雕刻。题名:即雕刻了名字。)文曰(文字是)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常附在表字之后。)细若蚊足:笔画像蚊足一样细。
2、重点虚词:
其上、其色墨、其色丹:“其”都为代词,但指代内容不同。
3、内容要点:
这段写船底,主要写题名和篆章。
在船底刻上题名和篆章,可见构思精巧,技艺精湛,与首段相照应,再次体现语言周密。
这段与前三段合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谁能小结一下?
这是“分说”的部分,按照空间顺序,依次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舟上人物和题名。写得简明,细致,有条不紊。从总的布局看,先写正面,后写背面。从正面各部分看,先写中间,其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从详略看,详写的是船头三个人物,略写的是船尾人物和船底。
为什么详写船头三个人物?
根据雕刻作品的主题决定,船头三个人物是重点内容,故详写。
四、分析第6段
1、重点实词、短语:
盈、简、修狭、灵怪(神奇、含有“鬼斧神工”之意。)
2、重点虚词:
为:刻有三十有四:“有”同“又”曾:还嘻:叹词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
人五:古代数词直接修饰名词且可放在名词后面,即五个人的意思。
3、内容要点:
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对核舟技艺的赞叹结束全文。
此段中“而”字有何作用?
这一转折连词,突出小小核舟所刻东西之多,与开头“奇巧”相应,突出中心。
五、归纳小结
本文描述了在桃核上雕刻成的小船和船上众多的人、物的情态,生动地反映并赞扬了我同古代工艺美术品的卓越技巧,表现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周密、生动。
六、作业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核舟记》审美鉴赏
炉火纯青的技艺美
长不足一寸的核桃之上,竟然刻有五个人、八扇窗、一个竹篷、一支船橹、一个火炉、一只茶壶、一轴字画手卷、一串念珠,三十四个字,简直不可思议,非鬼斧神工之技不能为之。然而,若单是雕刻技能方面的出众表现尚不能称之为奇,更巧的是雕刻者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用介绍船窗所刻之十六字为苏东坡《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语句来暗示“大苏泛赤壁”的主题,船头所刻人物根据《赤壁赋》进行想象,让黄鲁直和佛印伴游,三人各具个性,栩栩如生,人物表情、所着服装,互相映衬,和谐统一;船尾所刻的两个舟子各具情态,船背所刻题名、印章体现了该工艺品艺术创作的完整。这一切显示了雕刻者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独到匠心。《核舟记》写作借鉴
观察细致
描写生动
总长不到一寸的核舟,经过雕刻家的多方开拓,容纳了很多人、物的雕像,其小者仅似“蚊足”,不经过细致周详、烛微洞幽的观察,极容易把核舟上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忽略过去。文章作者没有辜负雕刻家的一番心血,尽目力之所极,冥搜力索,辨精析微,深刻领会雕刻家的奇巧构思,抓住每一个被忽视的细节。文章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都一一注明方位、数目、大小,竭力使读者弄清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细笔勾画,给人具体可触的印象,使人感到,多少情态、多少奇趣尽在寸核中,不禁称奇道绝,叹为观止。
文章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影传神,细致入微。如写东坡和鲁直二人,除了写目见的神情、姿态,还写了“隐卷底衣褶中”之两膝,以见表现方法之多变;写船窗,“启窗而视,雕栏相望”,特意点明窗能自由启闭,以见雕技之精巧;写所题的字,以“细若蚊足”的形容之,以见笔迹之纤细;写念珠,特加以说明“珠可历历数也”,以见物象之逼真。这一切都说明作者的观察探幽入微,毫发不爽。
但最为精彩传神的,还数人物雕像的描摹,做到了形神飞动,各具情态。这里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注意以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试看文章对苏、黄的刻画。两人“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从“抚背”可见苏、黄二人的友情亲密,从“如有所语”可见鲁直的神情。这些细节描写,使读者如亲见核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二是使人物形象构成对照。苏、黄的俯首阅卷,和佛印“矫首昂视”的神态,形成一俯一仰的鲜明对照,相互衬托,各自显示出僧俗的不同身分和独特姿态。船尾舟子,居右者“右手攀右趾,若呼啸然”,一副闲适从容之状,居左者“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这些都是雕刻家匠心独运的巧妙构思,也是《核舟记》的动人之笔。
《虞初新志》简介
明末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张潮辑。张潮(1650—?)字山来,号新斋,康熙时曾任翰林院孔目,以喜刊刻丛书而知名当世。此书初稿编成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后屡有增订。全书共20卷,收入明末清初文言短篇150篇,并附评语。因前此有明代无名氏所编唐人小说集《虞初志》,故此书称为《虞初新志》。张潮在《凡例》中称,编辑此书的目的在于“表彰佚事,传布奇文”,因此书中所收多为“触目赏心”之作,也有一些篇章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如卷1《姜贞毅先生传》写崇祯皇帝的忠奸不分,滥施淫威;卷7《书戚三郎事》曲折地描述了清军攻破江阴大举屠杀之后惨绝人寰的景象;卷5《雷州盗记》含蓄地指出了官吏还不如强盗贤能;卷6《五人传》赞美苏州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抗击魏忠贤阉党的正义之举;卷8《髯樵传》称道樵夫见义勇为的精神;卷13《核舟记》和卷16《核工记》赞叹匠人巧夺天工的技艺等。
这些小说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书中也收入一些思想陈腐、格调不高的作品。但总的来看瑕不掩瑜。在艺术上,书中作品风格多样,各具特色,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篇,如卷1的《大铁椎传》、卷3的《马伶传》、卷5的《秦淮健儿传》等。
《虞初新志》问世后,影响很大。后黄承增又编了《广虞初新志》40卷,郑澍若又编了《虞初续志》12卷,民国间又有人编了《虞初近志》。本书版本颇多,较重要的有康熙间刻本,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诒清堂重刊袖珍本,咸丰元年(1851年)刊本,1932年开明书店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