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对外关系》练习
1、“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的对联主要称颂( )
A张骞出使西域 B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2、 “左图右史”形象地说明了历史地图、图表、图示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右图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2·1·c·n·j·y
A.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B.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3、随同郑和远航的费信在《星槎胜览》中这样描述一个国家:“木骨都束国,自小葛兰(印度的魁郎)顺风二十昼夜可至。其国濒海,堆石为城,垒石为屋四五层。”这则材料说明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哪里?(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印度西海岸 B.美洲东海岸 C.非洲西海岸 D.非洲东海岸
4、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 )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完整的航海图和指南针
C.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5、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扰盐城,东台人葛天民针对“倭刀”只宜近战,难以远攻的特点,组织家乡民众将长竹削成竹枪远刺敌人,打败倭寇。下列人物与葛天民有同样贡献的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郑和 D.康熙帝
6、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并平定东南沿海倭患的是 ( )
A、岳飞 B、郑成功 C、文天祥 D、戚继光
7、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的性质是 ( )
A、侵略战争 B、反侵略战争 C、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D、非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8、郑的船队先后到过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下面国家中,他不曾去过的是( )
A、马来西亚 B、伊朗 C、葡萄牙 D、坦桑尼亚
9、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迁移杂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以下选项跟民族融合没有关系的是( )21cnjy.com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 C.戚继光抗倭 D.回族的产生
10、在下列历史场景的叙述中,你认为与事实相符合的一项是( )
A.西汉时,大臣们用“蔡侯纸”上书汉武帝要求施行“推恩令”
B.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用火枪、火炮打败了曹军
C.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打败倭寇
D.唐朝时有人用活字排版印刷《论语》
二、读图说史题
11、仔细观察下图: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请你沿郑和下西洋路线作一次“图上旅游”,并写出郑和船队到过的国家或地区名称(至少列举两个)。
(2)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是什么?
(3)郑和下西洋有哪些影响?
(4)郑和下西洋对我们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 CDDAA DBCCC
【解析】
4、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内容,重点识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内容及影响。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国家统一,另外船队配有完整的航海图和指南针,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是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等都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观条件。选项中A与题意相符。故选A。
二、读图说史题
11、(1)马来西来、印度、孟加拉国、沙特阿拉伯、索马里等。(任意两个即可)
(2)郑和下西洋:炫富、宣传国威,加强友好往来……。(意思相近即可)
(3)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言之有理即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启示:闭关锁国导致了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促进了社会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从历史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通过地图,我们可以看出,郑和船队到过的国家或地区有:马来西来、印度、孟加拉国、沙特阿拉伯、索马里等。21教育网
(2)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展示明朝国力,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故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是炫富、宣传国威,加强友好往来(意思相近即可)。21·cn·jy·com
(3)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4)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启示,属于开放性、综合性的问题。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宣扬了明朝的国威;而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造成了近代我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这给我们的启示是:闭关锁国导致了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促进了社会进步。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标、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这位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达到初步的认知目的,而且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前提。加强小组合作,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适时引导启发。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像航标灯一样闪耀在茫茫夜海整整600年。这个有如启明星般的名字,曾点燃15世纪的文明曙光,辉映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航路。这位航海先行者以智慧为舵、意志作桨,扬起和平的风帆,饮风餐浪28载,犁波耕澜数十万里,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就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第一人——郑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自主探究:那么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下西洋的壮举为何和新航路的开辟一样,都产生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除此以外,这一时期在对外关系上还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呢?今天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来了解一下明朝对外关系的内容。2·1·c·n·j·y
二、新课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郑和下西洋”这一栏目
1、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展示“郑和下西洋图”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①西洋在哪里?②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
学生回答:西洋是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列表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规模 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最多时候的船只200多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交流物品 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漆器等
利用多媒体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航线、时间、规模和所到过的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情况。
3、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出示课本相关史事
设问:郑和成功实现远航,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①物质前提: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②技术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
③个人因素:郑和具备相当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组织能力。
展示郑和图像,并结合课本对郑和的介绍,提问:我们应该学生郑和什么精神?
答案提示: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品质,忠贞爱国和热爱和平的精神。
4、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展示材料: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后, 浡泥、满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21教育网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得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21·cn·jy·com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
提问:倭寇指什么?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多媒体展示倭寇图片)21·世纪*教育网
教师讲解:当时明朝统治腐败,海防松弛,倭寇到处抢劫财物,屠杀人民,严重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我国的主权。www-2-1-cnjy-com
2、戚继光与戚家军的抗倭
(1)多媒体展示戚继光图片,简介戚继光。
(2)多媒体展示《戚继光抗倭形势图》,并做适当演示,介绍戚继光的抗倭事迹。
出示课本相关史事和戚继光的相关军事著作。
讨论: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有哪些原因?
引导学生归纳:一、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二、戚继光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四、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21*cnjy*com
展示绘画《抗倭图卷》和《凯歌》,想一想,这首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斗意志?
(表现了国人对抗击侵略的信心以及斗志。)
3、评价民族英雄戚继光
多媒体展示戚继光的图片及诗句: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设问: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有什么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注意价值观上的引导。
教师小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抗击了外来侵略,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更是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www.21-cn-jy.com
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 交往
明中后期——国势衰落——戚继光抗倭 冲突
四、课堂练习
1、600多年前,为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郑和先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 B )21cnjy.com
A南洋 B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印度 D美洲
2、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C )2-1-c-n-j-y
A.明朝国威的树立 B.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3、某电视剧组在拍摄电视剧《戚继光》时,为戚继光布置书房场景,其道具片段可能有( D )
①书案上摆放着司马迁的《史记》②戚继光吟诵岳飞《满江红》③戚继光伏案翻阅《海国图志》④墙上挂有《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条幅【来源:21cnj*y.co*m】
A①②③ B①④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明朝中期面临的外来威胁主要来自于 ( C )
A.沙俄侵略者 B.英国殖民者 C.日本倭寇 D.荷兰殖民者
5、“大肆毁掠,东自江口至西兴坝,西至楼下至北新关,一望赫然(空尽无物),杀人无数。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倭寇抢劫的财物)满千船” ——采九德《倭变事略》
(1)倭寇开始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始于何时?
元末明初。
(2)明政府派谁到浙东抗倭?他组织的军队被称为什么军?
戚继光,戚家军。
(3)他抗倭的情况如何?是否可以被成为民族英雄?
东南沿海的倭寇被平息了,可以称为民族英雄,因为他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目的
交往:郑和下西洋 盛况
条件
明朝的对外关系 意义
倭寇的危害
冲突:戚继光抗倭 戚家军抗倭
评价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了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两位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9张PPT)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明朝的对外关系
导入
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像航标灯一样闪耀在茫茫夜海整整600年。这个有如启明星般的名字,曾点燃15世纪的文明曙光,辉映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航路。这位航海先行者以智慧为舵、意志作桨,扬起和平的风帆,饮风餐浪28载,犁波耕澜数十万里,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就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第一人——郑和。
导入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下西洋的壮举为何和新航路的开辟一样,都产生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除此以外,这一时期在对外关系上还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呢?今天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来了解一下明朝对外关系的内容。
郑和下西洋
西洋在哪里?
新授
你们知道我下西洋
的目的是什么吗?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新授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规模 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最多时候的船只200多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交换物品 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漆器等
长
多
大
多
广
早
伟大壮举
多
新授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刘家港
古
里
占
城
满
剌
加
天
方
新授
南洋纪念郑和的宝山寺
中国
西洋
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金属货币等
香料、染料、药物、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
榜葛剌进麒麟图
新授
相关史事
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行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郑和的船队为保证航行时的协调一致,采用了多种通信手段。白天升旗为号,夜间悬灯为号,遇到天气恶劣视野不良时,遇用吹喇叭、敲锣鼓的方式。整个船队的进退、集合、升帆、抛泊等行动,都在统一号令下进行。
新授
物质前提:
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技术条件:
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
个人因素:
郑和具备相当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组织能力。
+
+
郑和下西洋具备
哪些条件?
讨论
成功远航,创造海上奇迹
新授
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12岁丧父,在流离中被明军掳去,送进皇宫当了太监。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朱棣称帝后,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内宫太监,产赐姓郑。1431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新授
我们应该学生郑和什么精神?
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品质,忠贞爱国和热爱和平的精神。
新授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后, 浡泥、满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读一读
新授
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历史意义?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新授
威继光抗倭
倭寇指什么?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倭寇图卷(局部)
新授
倭寇是指当时经常流窜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他们与当地的奸商共同抢劫分赃。他们烧杀抢掠,给东南沿海百姓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原因:当时明朝统治腐败,海防松弛。
影响:倭寇到处抢劫财物,屠杀人民,严重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我国的主权。时称“倭患”
新授
戚继光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戚继光
(1528—1588)
新授
抗倭形势图
台州大捷
戚继光
新授
相关史事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戚继光的军事著作
新授
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有哪些原因?
四、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讨论
一、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二、戚继光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三、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
新授
抗倭图卷(局部)
《凯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这首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斗意志?
抗击侵略的信心和斗志。
新授
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
品德值得学习?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不为名利,
以国家和民族
安危为己任的
强烈的爱国
主义精神。
民族英雄戚继光
新授
总结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 交往
明中后期——国势衰落——戚继光抗倭 冲突
练习
1、600多年前,为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郑和先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 )
A.南洋 B.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印度 D.美洲
2、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明朝国威的树立 B.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B
C
3、某电视剧组在拍摄电视剧《戚继光》时,为戚继光布置书房场景,其道具片段可能有( )
①书案上摆放着司马迁的《史记》②戚继光吟诵岳飞《满江红》③戚继光伏案翻阅《海国图志》④墙上挂有《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条幅
A①②③ B①④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明朝中期面临的外来威胁主要来自于 ( )
A.沙俄侵略者 B.英国殖民者 C.日本倭寇 D.荷兰殖民者
D
C
5、“大肆毁掠,东自江口至西兴坝,西至楼下至北新关,一望赫然(空尽无物),杀人无数。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倭寇抢劫的财物)满千船” ——采九德《倭变事略》
(1)倭寇开始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始于何时?
(2)明政府派谁到浙东抗倭?他组织的军队被称为什么军?
(3)他抗倭的情况如何?是否可以被成为民族英雄?
元末明初
戚继光,戚家军。
东南沿海的倭寇被平息了,可以称为民族英雄,因为他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作业
板书
目的
交往:郑和下西洋 盛况
条件
明朝的对外关系 意义
倭寇的危害
冲突:戚继光抗倭 戚家军抗倭
评价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