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23课《马说》(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第23课《马说》(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06 14:01:29

文档简介

《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修炼真才实学,努力奋发。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文中所阐述的深刻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韩愈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 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 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www.21-cn-jy.com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出处:21教育名师】
二、出示活动任务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骄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版权所有:21教育】
2、写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摆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祇(zhǐ) 骈(pián) 槽(cáo)枥(lì)  一食(shí)
粟(sù) 食(sì)马 见(xiàn),  邪(yé)  
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然后结合注释,参考下面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1、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意在意义的词,不译。
2、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死:并列而死。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指马的千里之才被埋没了。  
一食:吃一顿。食,吃。
食:同“饲”,喂养。
外见:表现在外面
且:尚且。
等:等同,一样。
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道:正确的方法。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临:到(它)跟前。
其真无马邪: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3、疏通课文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1·cn·jy·com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2-1-c-n-j-y
原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原文: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www-2-1-cnjy-com
译文: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21*cnjy*com
活动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2、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21·世纪*教育网
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4、作者的人才观中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
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活动三:积累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2、一词多义

(1)不以千里称也 因为
(2)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养

(1)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
(2)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1)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鞭打
(2)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

(1)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的
(2)其真无马邪 表反问的语气,难道
(3)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语气,恐怕
3、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2)安能求其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者
(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义:仆役。
今义: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古义:不够
今义:缺点,错误。
(6)才美不外见
古义:美好的素质。
今义:美丽。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辱:辱没。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3)数量词用作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行千里。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使……尽,竭尽。
(5)形容词用作名词
才美不外见
美:美好的素质。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不以千里称也
动词“称”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2)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主语“人”。
倒装句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于”相当于“在”,介词结构后置。
(2)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即“千里马”。
判断句
(1)其真不知马也
“……也”表判断。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1、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5、课文中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21教育网
千里马的遭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感情:文章似乎是在爱说马,实际上是以马喻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批评。21cnjy.com
修辞: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6、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2·1·c·n·j·y
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7、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活动五:写作特色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请赏析。
第一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流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也”作结,“也”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段末用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也”字凝聚着作者愤慨的情感;第三段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清欠带过,而“不知马”一句用“也”字收住,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的嘲讽之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本文通篇说马,而意在说人。以物作喻,用“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用“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表面上说的是相马、食马之事,实际上阐释了对社会重大政治问题之一的人才问题的见解。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是深刻的思想蕴涵在具体的形象之中,不仅使行文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来源:21cnj*y.co*m】
活动六:课外积累
韩愈名言摘录: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
五、课堂小结
《马说》是韩愈的一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是文辞形象简练,蕴藉含蓄,。作者的思想催人深思。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学会珍惜一切,努力磨练自己,大枣自己,是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六、布置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 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7张PPT)
马说
韩愈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 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 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出示活动任务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骄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2、写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摆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3、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祇( ) 骈( ) 槽( )
枥( )   一食( ) 粟( )
食( )马 见( )  邪( ) 
zhǐ
pián
cáo

shí


xiàn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然后结合注释,参考下面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1、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意在意义的词,不译。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2、重点词语的意思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死:并列而死。
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指马的千里之才被埋没了。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2、重点词语的意思
 
一食:
食:
外见:
且:
等:
策:
以其道:
吃一顿。
食,吃。
同“饲”,喂养。
表现在外面。
尚且。
等同,一样。
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2、重点词语的意思
 
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临:
其真无马邪:
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
材:通“才”才能。
它叫,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到(它)跟前。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原文: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译文: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原文: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译文: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原文: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译文:
1、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活动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2、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活动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活动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4、作者的人才观中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
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通假字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1)食马者: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食”通“饲”,喂养。
“见”通“现”,表现。
“材”通“才”,才能。
“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1、一词多义: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之不能尽其材

(1)虽有千里之能
(2)安求其能千里也
(1)不以千里称也
(2)策之不以其道
因为。
按照。
吃。
“食”通“饲”,喂养。
能力。
能够。
1、一词多义: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1)策之不以其道
(2)执策而临之
动词,鞭打。
名词,马鞭。

(1)策之不以其道
(2)其真无马邪
(3)其真不知马也
代词,它的。
表反问的语气,难道。
表推测语气,恐怕。
3、古今异义: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2)安能求其千里也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古今异义: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者
古义:仆役。
今义: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3、古今异义: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才美不外见
古义:不够。
今义:缺点,错误。
古义:美好的素质。
今义:美丽。
4、词类活用: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1)形容词用作动词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辱:辱没。
尽: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4、词类活用: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3)数量词用作动词: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行千里。
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使……尽,竭尽。
(5)形容词用作名词
才美不外见
美:美好的素质。
5、特殊句式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省略句:
(1)不以千里称也
(2)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称”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省略主语“人”。
4、特殊句式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倒装句: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马之千里者。
“于”相当于“在”,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即“千里马”。
判断句
(1)其真不知马也
“……也”表判断。
1、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4、“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5、课文中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千里马的遭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感情:文章似乎是在爱说马,实际上是以马喻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批评。
5、课文中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修辞: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6、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7、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请赏析。
活动五:写作特色
第一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流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也”作结,“也”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段末用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也”字凝聚着作者愤慨的情感;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请赏析。
活动五:写作特色
第三段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清欠带过,而“不知马”一句用“也”字收住,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的嘲讽之意。
2、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活动五:写作特色
本文通篇说马,而意在说人。以物作喻,用“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用“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表面上说的是相马、食马之事,实际上阐释了对社会重大政治问题之一的人才问题的见解。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是深刻的思想蕴涵在具体的形象之中,不仅使行文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s
活动六:课外积累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
韩愈名言摘录:
《马说》是韩愈的一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是文辞形象简练,蕴藉含蓄,。作者的思想催人深思。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学会珍惜一切,努力磨练自己,大枣自己,是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课堂小结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 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