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了解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2、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柳宗元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21cnjy.com
二、出示活动任务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了解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2、写作背景
作者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www.21-cn-jy.com
3、体裁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2·1·c·n·j·y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篁huáng竹 清冽liè 坻chí 嵁kān 佁yǐ然 俶chù尔
翕xī忽 差cī互 悄qiǎo 怆chuàng 幽邃suì
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然后结合注释,参考下面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1、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意在意义的词,不译。
2、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篁竹:竹丛。
洌:清澈的样子
全石以为底:整块石头成为(它的)底。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高低不平的石头。
岩:崖。
翠蔓: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覆盖,缠绕,摇动,连结。
披拂:拂动,吹拂。
可:大约。
百许:一百左右。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尔:忽然。
翕忽:迅疾的样子。
斗折蛇行:形容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游动时那样蜿蜒。
明灭:或现或隐。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凄神寒骨: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悄怆:忧伤,寂寞。
幽邃:幽深。
清:凄清,冷清。
3、疏通文意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1-c-n-j-y
译文:
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21*cnjy*com
原文: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来源:21cnj*y.co*m】
原文: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出处:21教育名师】
原文: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版权所有:21教育】
原文: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活动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活动三:积累文言文知识
1、古今异义。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到某处。
(2)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
(1)全石以为底 介词,用。
(2)卷石底以出 承接,“而”不译。
(3)以其境过清 介词,表原因。
为
(1)全石以为底 动词,当“作为”讲。
(2)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动词,“成为”。
清
(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形容词,清澈。
(2)以其境过清 形容词,冷清。
差
(1)参差披拂 形容词,长短不一。
(2)其岸势犬牙差互 动词,交错。
可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2)明灭可见 可以。
从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
(2)隶而从者 跟从。
游
(1)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动。
(2)同游者 游览。
3、词类活用
(1)斗折蛇行
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爬行的蛇一样。
(2)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4)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5)日光下彻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 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写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 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3、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21教育网
4、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21·cn·jy·com
活动五:读文章,体会文章之美
1、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2、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21·世纪*教育网
4、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www-2-1-cnjy-com
活动六:课外积累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五、课堂小结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作者被贬谪后的心情是忧伤悲凉的,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课堂作业
模仿本文写景的方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潭水:清澈见底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5张PPT)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了解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出示活动任务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著有《柳河东集》。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作者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2、作品背景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2、作品背景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2、体裁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3、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篁 竹 清冽 坻 嵁
佁 然 俶 尔 翕 忽 差 互 悄 怆 幽邃
huáng
liè
chí
kān
yǐ
chù
xī
cī
qiǎo
chuàng
suì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然后结合注释,参考下面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1、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意在意义的词,不译。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2、重点词语的意思
篁竹:
洌:
全石以为底:
坻:
屿:
嵁:
岩:
翠蔓:
竹丛。
清澈的样子。
整块石头成为(它的)底。
水中高地。
小岛。
高低不平的石头。
崖。
翠绿的藤蔓。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2、重点词语的意思
蒙络摇缀:
披拂:
可:
百许: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
俶尔:
覆盖,缠绕,摇动,连结。
拂动,吹拂。
大约。
一百左右。
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2、重点词语的意思
翕忽:
斗折蛇行:
明灭: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悄怆:
幽邃:
清:
迅疾的样子。
形容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像蛇游动时那样蜿蜒。
或现或隐。
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忧伤,寂寞。
幽深。
凄清,冷清。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原文: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译文: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原文: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译文: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原文: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译文: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原文: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译文: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原文: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译文:
1、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活动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活动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1、古今异义: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1)去
(2)小生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到某处。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以
(1)全石以为底
(2)卷石底以出
(3)以其境过清
为
(1)全石以为底
(2)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介词,用。
承接,“而”不译。
介词,表原因。
动词,当“作为”讲。
动词,“成为”。
2、一词多义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清
(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以其境过清
差
(1)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
可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明灭可见
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冷清。
形容词,长短不一。
动词,交错。
大约。
可以。
2、一词多义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从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隶而从者
游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同游者
自。
跟从。
游动。
游览。
3、词类活用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1)斗折蛇行
(2)犬牙差互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爬行的蛇一样。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3、词类活用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4)皆若空游无所依
(5)日光下彻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 请说明理由。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 请说明理由。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写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 请说明理由。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3、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4、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活动五:读课文,体会文章之美
1、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活动五:读课文,体会文章之美
2、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活动五:读课文,体会文章之美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3、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4、文中的“景”与“情”
活动五:读课文,体会文章之美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
4、文中的“景”与“情”
活动五:读课文,体会文章之美
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s
活动六:课外积累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作者被贬谪后的心情是忧伤悲凉的,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课堂小结
模仿本文写景的方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