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9.2.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04-05 19:3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2.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
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33实验9-5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
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
;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人15mL水后剩余的氯化钠固体又溶解了。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并按教材P33实验9-6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
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硝酸钾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加热后剩余的硝酸钾又溶解了,冷却后有硝酸钾固体析出。从而我们可以得出:
1.在一定条件下,NaCl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人水后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KN03也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出问题】
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交流回答】
1.一定温度。
2.—定量溶剂。
若改变这两个条件,溶质会无限制溶解。
【归纳总结】
请大家根据上述分析,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结晶的定义: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是饱和溶液。
【提出问题】
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交流回答】
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温度和溶剂的量均不变)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归纳总结】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方法(一般情况):
【课件展示】
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
【学生活动】
观看、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
【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有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
的方法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以及结晶的定义。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板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3.结晶的定义: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析出
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是饱和溶液。
二、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以及结晶的方法(一般情况)
四、海水晒盐
教学反思
在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验演示让学生明白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饱和
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由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盐引出海水晒盐,从而引出结晶的概念,此外,教师要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路,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并讨论,巧妙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