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为学 课件+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4 为学 课件+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05 21:22:38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37张PPT。为学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24课 文 导 入 古时有两个和尚,都有去南海朝拜观音的想法,那么他们到底实现了没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篇文章了解这个故事,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受到启发。作 者 简 介 彭端淑(1699~1779),字乐斋,四川丹棱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郎中等职。后辞官回家,在四川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集》。课 文 朗 读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为学》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背 景 简 介 清代乾嘉时期,学者们潜心向学,不务声名,治学严谨朴实,形成一代学风。于是作者便为他的子侄们写下这篇文章,希望他们能继续发扬这种风气,同时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限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讲 授 新 课不逮 迄乎成
屏弃 蜀之 dàiqìbǐngbǐ何shì( )
饭bō( )
久而不dài( )恃钵怠讲 授 新 课(一)一词多义
异: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不同)父异焉(感到惊异)
之:吾欲之南海 (动词,到……去)为之(代词,天下事)吾资之昏(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圣人之道(助词,的)讲 授 新 课(二)古今异义
1.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古义:及,赶上。 今义:捉。
2.蜀之鄙有二僧 
古义:边地,边远地区。 今义:粗俗,低下。
3.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古义:雇。 今义:购买。
4.西蜀之去南海 古义:距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讲 授 新 课(三)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子何恃而往?
宾语“何”提前,应为:“子恃何而往? ”
2.判断句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也”表判断。讲 授 新 课原文: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②,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③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课文翻译讲 授 新 课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注释:
①为学:做学问。②之:代词,代指天下事。③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课文翻译讲 授 新 课原文:
②吾资①之昏②,不逮③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④而学之,久而不怠⑤焉,迄⑥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 弃⑦而 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⑧也。圣人之道,卒⑨于鲁⑩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课文翻译讲 授 新 课注释:
①资:天资。②昏:糊涂,愚笨。③逮:及,赶上。④旦旦:天天。⑤怠:懈怠。⑥迄:到。⑦屏弃:舍弃,扔掉。⑧无以异:没有什么不同。⑨卒:终于。⑩鲁:愚钝,这里指孔子的学生曾参。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曾参勤奋好学,但反应有些迟钝,所以孔子说他“鲁”。?常:这里指常规。课文翻译品 析 课 文 译文: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天天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舍弃自己的天资不努力去发挥,就和愚笨平庸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孔子的学说,最终由迟钝的弟子传承下来。那么愚笨平庸和聪慧敏捷所起的作用,难道有不变的规律吗?课文翻译品 析 课 文原文:
③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 者语②于富者曰:“吾 欲 之③ 南 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④而 往?”曰:“吾一瓶一钵足⑤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 欲买舟而下⑥,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 明 年,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 贫者 自⑦南海还⑧,以⑨告富者,富者有惭色⑩。西蜀之去?南 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课文翻译品 析 课 文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贫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着什么去呢?”贫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水瓶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去南海),贫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贫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反而还不如四川边境那个贫和尚吗?课文翻译品 析 课 文原文:
④是故①聪 与 敏,可 恃 而 不 可 恃 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译文:
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聪明与敏捷而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课文翻译品 析 课 文1. 作者为了证明“为学”的观点,并没有举学习方面
的事例,而是举了一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这
样做有什么用处?【答案】①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
②从原题“示”字可以看出,是要暗示子侄们,希望他们从中悟出道理,并且紧扣题目。
③从“天下事”的角度选材,更有一般性,也更具有说服力。整体感知品 析 课 文 2. 文中故事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从全文
来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简洁概括。【答案】
(1)立志求学,大胆实践,事在人为。
(2)勤学苦读,有志者事竟成。整体感知品 析 课 文1.文题是“为学”,开篇为什么从“天下事”谈起?【答案】
从天下事说起,由大到小,“为学”是“天下事”之一,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从天下事到为学,外延变窄,内涵增多,更能突出为学所包含的内容。句段分析品 析 课 文2.第②段写“吾”“昏”“庸”“聪”“敏”,与为
学有什么关系? 【答案】
承接第①段,用自我昏庸、聪敏转变无常规的现
象,说明“为学”的重要。句段分析品 析 课 文3.“吾一瓶一钵足矣”中的“一”“足”有什么表达
效果?【答案】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两个“
一”字表现出贫和尚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贫和尚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
念,以及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句段分析品 析 课 文4.文中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什么不同?各表现了富和尚什么态度?【答案】前一句是疑问语气,表现了富和尚怀疑的态度;后一句是感叹语气,表现了富和尚嘲笑讥讽的态度。句段分析品 析 课 文5. “富者有惭色”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富和尚原以为自己条件优越,想去南海却没去成;而贫和尚仅凭一瓶一钵就到了南海,这让富和尚倍感惭愧。句段分析品 析 课 文6.文章第③段中贫和尚与富和尚的故事说明了什么?【答案】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句段分析品 析 课 文
7.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激励我们“立志有为”,面对困难应有知难而进、勇于实践的精神。
句段分析品 析 课 文【答案】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作者通过设问提出看法。为学难易的转化关键在于“为”。设问中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 1.【主题探究】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又是怎样提出看法
的?疑难探究品 析 课 文【答案】本题运用详略得当分析法。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突出“立志”的重要。通过贫富二僧的对话,生动地反映出他们的决心是不同的。“一瓶一钵足矣”,可见贫和尚尽管条件极
差,但决心很大。而富和尚的“子何恃而往”反复出现,出现时的语气不同,既写出了他对贫和尚的怀疑和讥讽,也说明他缺乏立志的勇气。同时还造成一种悬念:贫和尚究竟能否成功?接着就写贫和尚“自南海还”,写出了他成功的结果,自然就包含着克服困难的种种艰辛。这样劝导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2.【手法探究】文章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时花了大量的笔墨详写他
们的对话,而没有一句写贫和尚怎样克服旅途中的种种困难。
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疑难探究品 析 课 文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有立下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人之为学,贵在立志,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为之”。
主旨探究艺 术 特 色1.选材角度新颖。
文章选材的角度新颖。历史上劝学的文章甚多,但本文结合实际,从人的天资才能因学与不学而转变的角度来训示劝学,还是前无古人的。以天资昏聪、能力庸敏因学与不学相互转化的辩证分析,直接论证中心论点。艺 术 特 色2.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用形象的语言,以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作比,指出求学的人要有比贫和尚更坚定的志向。富和尚客观条件好而未去成南海,贫和尚客观条件差却去成了,关键在立志,立志“为”就有动力,就会设法达到目的,就能成功。求学的人也一样,只要立下坚定的志向,即使天资能力(客观条件)差,也有“学”的动力,也会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板 书 设 计做学问  难 易  相互转化
去南海  僧 贫 者 至   大胆实践
     僧 富 者 不 至  事在人为
     立 志 求 学
有 志 者 事 竟 成为学课 后 习 题一、
作者认为一个人在天资上有昏昧或聪慧的区别,但因在学与不学上不一样,因此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天资昏昧、能力平庸的人只要坚持学习,也可以弥足自身不足;天资聪慧、能力敏捷但如果不学习,也会变得平庸。课 后 习 题二、
原因是:贫富和尚同时面对这样的客观难题,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贫和尚不把恶劣的客观条件作为借口,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敢于“为之”;富和尚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条件,没有坚定的志向,更不具有为着志向的实现而大胆实践的勇气,“不为”。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战胜困难,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
注意: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两个和尚本身的条件来谈造成他们结果不同的原因;启发则可以就此事中贫和尚的成功、富和尚的失败等角度来谈。
课 后 习 题三、
1.孔子的学说,最终由迟钝的弟子传承下来。
2.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呢?”
3.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那个穷和尚吗?
4.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课 后 习 题四、略。 
注意:文章先开启话题,两两对举,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承接上文,拟与子侄对话,也两两对举,直接阐述中心论点。接着文笔一宕,娓娓动听地讲故事,深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紧扣“学与不学”,得出结论。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