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7届中考备考语文二轮专项训练——曲鉴赏(含解析)
1.下面是对散曲《天净沙 秋思》的分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组成第一个画面:枯萎的藤——衰朽;古老的树——衰弱;昏昏沉沉的乌鸦——打不起精神。三个在情调上极其相似的意象重叠在一起,仿佛音乐旋律的重复,又似反复述说,给人深切的凄婉、肃穆、忧愁之感。
B.《秋思》在思想上并没有什么特色,它表现的不是传统的游子悲秋怀乡的主题。但这首小诗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并历久不衰,最根本的原因显然不是因其思乡深切,而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具体说在于它的意境美,在于他所表现的情感和他所描写的景物二者之间水乳交融所达到的境界。
C.“一切景语皆情语”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D.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称为“秋思之祖”。
2.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春
春山暖日和风,
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像落花。
(1)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 的美丽画面。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虹”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诗歌答题。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
(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C.“小桥”一句读来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词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春
【元】马致远 【元】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 春山暖日和风,
小桥流水人家, 阑干楼阁帘栊①,
古道西风瘦马。 杨柳秋千院中。
夕阳西下, 啼莺舞燕,
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帘栊:带帘子的窗户。 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文字把它们勾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上面两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曲中啼莺舞燕、流水飞红具有动态美,和风、杨柳、帘栊、秋千能引起读者产生美妙丰富的联想。
B.《秋思》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秋思》展示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秋思》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小桥流水人家”与前后句相比,画面截然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曲,回答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题。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注】时值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张养浩奉命赈灾,途经潼关。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
(1)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诗歌,完成下题。
山坡羊·骊山①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
阿房一炬②,
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
水萦纡③,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
【注】①骊山:在现在陕西临潼东南。 ②阿房:即阿房宫,秦朝宫殿群,故址在现在陕西西安西南阿房村,规模宏大,建筑华丽。③萦纡:回旋弯曲。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试分析这两支曲子表达主题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题。
【甲】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乙】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甲】作品的作者是 ,【乙】作品中“天净沙”是 。
(2)下列对两首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作品描绘了雨后山间清新的景致。
B.【乙】作品描绘了秋天的凄冷萧索之景。
C.【甲】作品表达了努力进取的雄心壮志。
D.【乙】作品表达了孤旅者伤心悲痛之情。
10.阅读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回答问题。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1)请你说说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题。
小桃红
【元】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传。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
【注】横练:横铺着的白绢。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线句子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凭阑人 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列元曲,完成下题。
甲: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两首元曲的曲牌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两首元曲都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用原曲词语回答)
②乙曲除了写景以外,还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下题。
山居秋瞑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与《山居秋瞑》的“瞑”意思最接近的是( )
A.落日残霞 B.老树寒鸦
C.青山绿水 D.红叶黄花
(2)《山居秋瞑》和《天净沙·秋》的共同之处是( )
A.描绘相似的秋日景物。 B.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C.展现秋天的缤纷色彩。 D.刻画雨后山村的风光。
15.阅读【甲】【乙】两首词曲,完成下题。
【甲】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乙】
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上两首词曲,都表达了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下面对两首词曲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词曲都景中含情,蕴含了词人的愁绪。
B.两首词曲都借春景抒发主人公内心的感受。
C.两首词曲都先绘景后抒情,做到了情景交融。
D.两首词曲都描摹了凭栏远眺的主人公的形象。
16.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下题。
四块玉·别情
【元】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绝”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送别,心难舍”体现送别时心中难舍。
B.“一点相思”特别强调相思之情并不多。
C.“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暗含离别之味。
D.这首小令似游子口吻描写离别相思之情。
17.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下列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王昌龄降职、远调的关心、同情、牵挂。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人李白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半轮秋月伴他远行,景色衬托出作者憧憬喜悦之情,也暗含淡淡的离乡之思。
C.“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这里的月更多地让人感受到古战场苍凉渺远、凄神寒骨的况味。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词中写月的名句,“此事古难全”写出了作者在月圆之夜、亲人分离的背景下消沉悲凉的心绪。
18.古诗默写及赏析
(1) _________,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____。
(2)请从《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选任意一组对偶句,写在下面横线上。
对偶句: _____,_____ 。
(3)《天净沙 秋思》这首曲子中表达游子思乡、羁旅之愁的核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是江南好风景, 。
(5)心中默诵《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想想诗中写了几个古人过重阳节的习俗,请把你知道的写在横线上 _____。
(6)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还有一组写月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 ,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
。
1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
① ,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②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2)请在刘禹锡的《秋词》和杜牧的《泊秦淮》中任选一首,默写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
,
。
,
。
(3)现在来展示你的文学功底。请在“备选”的诗句中选择相应的内容分别填写在下面的横线处,构成四首完整的“天净沙”。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展示:
①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 ______。
②近山近水人家,带烟带雨桑麻,当役当差县衙。一犁两耙, ______。
③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 ______。
④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 ______。
备选:停停当当人人 自耕自种生涯 探梅人过溪桥 白草红叶黄花
20.阅读下面元曲,回答问题。(5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感情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情况,本题用排除法,《秋思》是乡愁诗,表达了深深地思乡之情。游子见到秋天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漂泊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情人的思念之情。《秋思》在思想上并没有什么特色,它表现的是传统的游子悲秋怀乡的主题。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这首小令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近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图。(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这首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虹”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小令内容的基础上,分别理解句子表达的情感,然后分析不同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枯藤、老树、西风 昏鸦 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诗词的理解性填空。理解性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根据题目中的提示进行填空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A项表述错误,“秋思”表达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1)“春山”可以想象为山花烂漫,新竹满山,草盛林秀,崖青瀑白;“暖日”可以想象为和煦的、艳丽的、温柔的;“和风” 可以想象为微醺的,使人血脉和畅,筋骨舒展。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诗句中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C
【解析】
试题分析:C.《秋思》景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1)描写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生活画面,与前后两句形成对比(或以乐景写哀情),突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对比是诗歌常见的写法,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仔细阅读诗句,可知其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生活画面与前后两句形成对比(或以乐景写哀情),突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思乡之情,漂泊天涯的孤寂凄凉。(意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古诗常用的借景抒情的方法,从诗人所写景物中来体会诗人的情感。抓住“断肠”可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漂泊天涯的孤寂凄凉。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1)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所读,了解诗歌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比较判断。C错,“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清雅、安适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所记,理解诗歌的意境,抓住““古道西风瘦马”一句中每个字词的含义,发挥想像,运用修辞手法,描述诗句中的场面,突出其景物特点。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1)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阅读注释内容,了解“潼关”之地的地理特点,由此联想到朝代更迭的历史,以此推想作者触目发感的原因。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的同情。
【解析】
试题分析:此诗句内容浅显,意义表达,直接从字面“兴亡”“百姓苦”即可理解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同情的思想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1)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树林茂密,烟雾弥漫淹没了所有的遗恨。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这里描绘了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树林茂密,烟雾弥漫淹没了所有的遗恨。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山坡羊·潼关怀古》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山坡羊·骊山怀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解析】
试题分析: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此处《山坡羊·潼关怀古》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山坡羊·骊山怀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1)王维 曲牌名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基本常识,诗歌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题目、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判断作品即可。
考点:识记诗歌的基本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旨,根据选项,找出相关的知识点作答。C中【甲】作品表达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而不是表现了努力进取的雄心壮志。C错,固选C。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1)“聚”“怒”二字把“峰峦”“ 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用语的赏析,所谓“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表达作者情感。“聚”“怒”二字把“峰峦”“ 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解析】
试题分析:疏通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结合诗歌中描写的“宫阙万间”,结合对历史常识的了解,分析“兴”百姓也苦的原因是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古诗思想情感,要根据作者的身世与写作背景,根据诗歌中所写的内容,抓住中诗句中有情感色彩的字词,本散曲上阙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下阕抒发了“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的感慨。抒发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1)透过清秋的薄雾,传来了采菱姑娘的笑语。湖面风平浪静,像白色的素绢平铺。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此处透过清秋的薄雾,传来了采菱姑娘的笑语。 湖面风平浪静,像白色的素绢平铺。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以乐景衬悲情(反衬)。用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之景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王恽的这支小令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思乡曲,这是作者客居他乡秋日江游时写就的。此曲以白描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采莲人怀念故乡之情思。前段写他乡之美,但“终非吾土”,点出归意。作者把一种深沉、浓郁的思乡情怀写得极为别致。
【解析】
试题分析: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这里以乐景衬悲情(反衬)。用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之景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全诗翻译:隔着秋日的烟雾传来采菱姑娘的喧闹声,秋江澄静有如横铺的白绢。眼前的风景不要流逝呀。且让我们一起尽情观赏留连,画船上美人笑意盈面。江山的确美好,可是它终归不是我的故乡,而哪一天又是我回去的日子呢?
12.(1)沦落天涯、孤寂愁苦(或倦于漂泊、羁旅思乡或落泊困顿的倦客游子)的形象。(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通过对““瘦马”句:诗人骑着瘦马浪迹天涯。“倦鸟”句:倦鸟知返,带着离愁鸣叫,盘旋于数家村舍之上,“瘦马驮诗天一涯”指作者自己,“倦鸟呼愁村数家”是景物,的理解表现了诗人沦落天涯、孤寂愁苦。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示例:语言:①用语奇特,精炼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②诗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人鬓华,可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 写法:①衬托。人物的落泊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均是通过对“马”“鸟”“柳花”的描写烘托出来,含蓄蕴藉。②白描。小令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③寓情于景。借对“马”“鸟”“柳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孤寂思乡的愁苦心情。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表达作用的分析能力。“倦”、“愁”借鸟儿道出诗人心曲。听到鸟的啼声,不禁想到“鸟倦而知还”,自己却奔波于途,走过一村又一村,有家不得归,连鸟都不如。诗人不说自己对漂泊生活感到厌倦了,而说鸟儿知倦;不说自己哀愁,而说鸟儿“呼愁”。鸟儿何以知“倦愁”?移情及物,赋予物以人的感情。曲折写出异地游子的无穷乡思。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1)天净沙
【解析】甲是白朴的《天净沙 秋》乙是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其中“天净沙”是曲牌名。所以两首元曲的曲牌都是天净沙。
(2)①老树 ②(秋天里)游子(悲凉的)情思
【解析】①从“轻烟老树寒鸦”“枯藤老树昏鸦”这两句可以看出两首元曲都描写了老树的形象。 ②“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游子的羁旅之思。
14.(1)A
【解析】“暝”本义是天色昏暗,后来引申为日落、黄昏,所以和它意思接受的是落日残霞。
(2)B
【解析】《山居秋瞑》和《天净沙·秋》描绘的景物并不相似,《山居秋瞑》刻画雨后山村的风光,《天净沙·秋》展现秋天的缤纷色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景物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是静景,“一点飞鸿影下”是动景,所以《天净沙·秋》也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15.(1)怀人、思念爱人等。
(2)C
【解析】与2013年和2015年上海初三中考卷类型相似,本次考的是对比阅读,把词和曲放在一起,两者的共同点是所表达的情感有相同的部分,都是对意中人的怀恋。选择题设置较为简单,C选项是对写作手法的考察,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来,二者并非都是先绘景再抒情。
16.(1)断绝 断
【解析】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诗歌,读懂内容,根据语境,抓住“相思”一词即可理解“绝”的意思。
(2)C
【解析】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各项语句表达的内容,从文字的含义或表达的内容两方面来判断正误,采用反选排除法,A错,文中“自”是“自从”的意思,所以所写情景不在“送别时”;B错“一点”并不是实指“少”,而是形容作者在心中对相思之情的感受异常的清晰;D错,本文是“曲”,“小令”是词中的概念。答案为C。
17.D
18.(1)水何澹澹 百草丰茂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落花时节又逢君
(5)登高、饮酒、赏菊。
(6)月亮 希望人人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月光。表达了对天下人美好的祝愿。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并理解古诗文的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而理解性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1)①温故而知新 ②只有香如故 ③留取丹心照汗青
(2)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解析】
试题分析:(1)小题属于根据提示对出上句或下句即可。注意要求:任选两句。小题③注意“汗青”的写法。(2)小题属于整首诗默写,任选一个。《秋词》诗中注意“寂寥”“碧霄”的写法。《泊秦淮》诗中注意“笼”“秦淮”的写法。古诗文名句和现代诗文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3)①白草红叶黄花
②自耕自种生涯
③停停当当人人
④探梅人过溪桥
【解析】根据诗歌所表现的内容选择。
20.(1)示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气氛;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意思对即可,3分)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诗歌,理解其内容和情境,从渲染气氛表达游子思乡的情感这方面作答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表现的是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卷第1页,总3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试卷第2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