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7届中考备考语文二轮专项训练——诗歌鉴赏(二)(含解析)
整理改编:飘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
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诗歌鉴赏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阅读上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3.请说说首句中“不觉”二字好在哪里。
4.诗中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古诗文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 “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一句运用了 的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6.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请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情景。
8.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完成后面题目。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B.“山岛竦峙”一句中“竦”与“耸”同义,为“高”的意思。
C.本诗结尾两句,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
D.建安文学时的“三曹”包括本诗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10.试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两小题。
春水生① 杜甫
其 一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②眼俱明!
其 二
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③。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二月,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作《春水生》二首。②汝曹:你们,指水鸟。③禁当:阻挡、拦挡。
11.诗题为“春水生”,这两首诗写出了春水什么特点?
12.这两首诗都写春水,却体现了诗人完全不同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别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秋兴八首·其二①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大历元年(766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②【八月槎】《荆楚岁时纪》记载:“汉张骞使大夏,寻河源,八月乘槎到天河,经年而返。”③【画省】代指杜甫曾供职的官府所在地。
13.首句“夔府孤城落日斜”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14.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对其艺术效果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纳 凉
秦 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①。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选自《宋诗鉴赏辞典》)
【注释】①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5.前两句中,“ ”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字写出了诗人“ ”的心境。
16.“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7.“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描写雪后军营将士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18.指出“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愁”的含义。
19.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 )
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下题。
端居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②端居:闲居。 ③素秋:秋天的代称。
20.分析诗歌第一句中“悠悠”二字的表达效果。
21.请自选角度,赏析“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一句。
22.古诗赏析
夜 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注释】张耒,北宋诗人。自幼有雄才,然而仕途却十分坎坷。新旧党争中,他受到蔡京等的迫害,一再被贬黜。
(1)诗歌的一二两句描绘了庭户怎样的特点?
(2)第四句中的“尚有声”不仅是指树叶声,更是诗人的心声,你能揣度一下诗人的心声吗?
阅读诗歌,完成下题
田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 ②残照:夕阳。
23.前两句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 其中“ ”字尽现田园清朗意境。
24. “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这两句写得很有情趣,请作赏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芙蓉楼①送辛渐
王昌龄②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①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②王昌龄:盛唐诗人,写作本诗时被贬为江宁县丞。
25.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首句中 点明了诗人送别辛渐的季节是在 。
26.请说说第二句中“孤”字好在何处?
27.联系“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说说“洛阳亲友如相问”最有可能问的是什么?(2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海 棠①
苏 轼
东风袅袅②泛崇光③,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④,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释: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②袅袅:
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③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④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28.苏轼《海棠》一、二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海棠的什么特点?
29.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夜归丁卯桥①村舍
许浑②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③低水槛④,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释】①丁卯桥:地名。②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睦郢二州刺史。③紫蒲:紫色的蒲草。④水槛:临水的栏杆。
30.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诗人夜归看到了明月、岩石、木桥、_______、_______、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
31.“桥响犬遥吠”表现了月下村舍怎样的氛围?试作简要分析。
32.“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3.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
午枕
(宋)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午枕》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一日午睡醒来觉得光景动人便作此诗。②《夏意》作于庆历四年或之后。诗人被革职削籍为民后,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苏州隐居之时。③簟:竹席。④供(gōng):引起。
两首诗都格外美丽,但我们能感受得到两首诗歌是有些不同的。请你分析一下两诗的异同之处。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34.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待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之美。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35.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山 行
清 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 步
清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注】①蘼芜:一种香草。
36.“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37.这两首同写山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38.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闻洮西捷报①(苏轼)
汉家将军一丈佛②,诏赐天池八尺龙③。
露布④朝驰玉关⑤塞,捷书夜到甘泉宫⑥。
似闻指挥筑上郡⑦,已觉谈笑无西戎⑧。
放臣⑨不见天颜⑩喜,但惊草木回春容。
【注释】①指元丰四年种谔(北宋将领)指挥的米脂大捷,米脂在山西洮河之西,故称洮西。②是说将士身材像佛像一样高大。③天子的马曰龙,高七尺以上,故称八尺龙。④指征讨西夏的檄文。⑤此处指边塞。⑥指宋朝廷。⑦指修筑边境防御工事。⑧古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总称。⑨苏轼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故以放臣自称。⑩帝王的容颜。
A.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
B.颔联中“朝”“夜”对举,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
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却宛若在前线一样,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
D.尾联寓情于景,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只能在盎然的春色中暗自神伤。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咸阳桥:又名西渭桥,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南,古代多于此送别。
(2)还:一作“绝”。
(3)将:携带。岳阳天:岳阳楼在洞庭湖边,可俯瞰洞庭春色。
39.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 请任选其一略作分析。
40.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西江怀古
杜牧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4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吞巴汉控潇湘”一句点明了西江的地理位置,上连巴蜀汉中,下接潇湘吴越。
B.颔联中的“真戏剧”和“更荒唐”体现出了诗人对曹操和符坚这类人的惋惜之情。
C.颈联是吟咏长江的千古绝唱,描写的是西江之上已是硝烟散尽的太平景象。
D.全诗叙写了作者面对浩荡的西江之水时的所见所感。
4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似连山静镜光”运用夸张这一种修辞手法,写出了江水的动静无常。
B.颔联借用曹操和符坚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对极富野心、夜郎自大之人的嘲讽。
C.本诗为怀古咏史之作,诗人以浩瀚宏大、亘古不变的长江反衬出人类的渺小。
D.本诗借古抒怀,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化的无奈、伤感和惆怅之情。
参考答案
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意思对即可)
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是四个方面,炼境、炼意、炼手法、炼章法,答题时先解释“字”在诗中的含义,然后看效果,此题属于炼意的题目,“怯”是“害怕”“担忧”的意思,写出了诗人的一种心态,一是漂泊在外,难以忍受春春寒,再则通过注释可以看出是对时局的担忧。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的情感要结合注释、题目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探究,后两句描写的是海棠,应该是托物言志,结合海棠的特点“不惜胭脂色”“独立”可以看出是保持自己孤高的性格,答题时注意注释,先答出海棠的特点,然后答自己的志向。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不觉”二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目眩神迷、身心俱醉而不自知的情态。
4.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对花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不舍、怜惜之情。
【解析】
3.
试题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诗人正是要借这含意双关的“醉流霞”表达出生理的醉与心理的醉之间相互作用和奇妙融合。“不觉”二字,正传神地描绘出目眩神迷、身心俱醉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态,笔意极为超妙。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6.
试题分析:本诗是所学诗歌,根据所学所记,结合所了解的诗歌的写作背景,抓住诗可所写“喜欲狂”的事件即“剑外忽传收蓟北”即可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情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秦淮河上秋水荡漾,淡淡的水烟和溶溶的月光笼罩着秦淮河冷冷的流水和江边的沙岸,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边夜色图。
8.表现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荒淫无度的生活的不满、愤怒和鞭挞,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意思对即可)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某句诗的画面。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像和适当的描写。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写法,也就是烟雾和月光既笼罩着江水,也笼罩着沙滩,这一点在特别注意。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
试题分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C
10.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解析】
9.
试题分析: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八个字常见于乐府四言诗形式性的结尾,原作并不包含这八个字,是应配乐的需要所加上去的(乐府诗是用来唱的),与诗意并无必然关联。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赏析诗句,要点明内容,说明写作方法,评价写作的效果。本题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迅速溢涨,水量很大
12.“其一”描写春水初涨,万物欣然,诗人同水鸟们同享春光,目光明澈,诗人为时序更替万物复苏而喜不自禁;“其二”写春水猛涨,草堂前即将水满成灾,诗人生活困顿,没有钱购买船只以避水患,为自身艰难处境而忧苦不堪。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要求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把握表
【解析】
13.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孤城”“落日”,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由“孤”“落日”可体会出夔州城在夕阳落日孤独矗立的情景,其营造的意境应是孤寂、萧瑟的。作为诗句开头句渲染这种氛围,显然是为了奠定诗歌情感主基调,烘托出诗人离开京华之后的失落与惆怅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例如,“听猿”“三声”属于实写,“八月槎”运用了典故,来表达自己归乡的遥遥无期,属于虚写。因此作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自己漂泊天涯,有家难归的凄凉心境表现出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分析虚实结合手法试题可运用“指→析→点”三步法。“指”是用“虚实衬托、以虚衬实、以实衬虚、虚实对比”等术语准确判定诗句用了何种虚实结合手法。当不能准确判定虚实衬托、虚实对比等具体衬托类型时,最好用模糊的属概念“虚实结合”。“析”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分别是什么,还要指出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间的关系(“以虚衬实、虚实对比”等术语本身已含有这层意思)。针对含多组虚实结合的古诗而设计的试题一定要分析出所有各组虚景与实景。“点”是用“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高孤傲、激愤憎恶、孤寂惆怅、凄苦烦闷、豁达乐观、建功立业、壮志未酬、忧国忧民、时光易逝、盛年难再、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术语,指出虚实结合手法所表达出的情感。答题步骤:1.概括实景、虚景;2.点手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衬实;3.效果:a.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b.互相映衬,烘托渲染情绪。
15.追 悠闲自在
16.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纷扰,保持高洁品性的志趣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字词赏析能力。根据提干提示,关注前两句,理解其大意;然后采用逐字比较排查的方法,抓住“柳外凉”三个字前面是“追”字可确定答案。这句连用“携”、“来”、“追”三个动词,把诗人携杖出户后的动作,分出层次加以表现.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追寻理想中的纳凉胜处的内在感情。诗人选好了目的地,安上胡床,“倚”其上,尽情纳凉。因此,“倚”字写出了诗人的悠闲自在。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浩瀚的荒漠上冰雪很厚很厚,天空中惨淡的云好像凝固住了一般。诗人以夸张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旷远辽阔的的荒漠雪景冰,并将此与愁云结合、递进,表达了一种化不开的心愁,透着内心深深的忧愁。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这句诗是写送别时的情景,旧旧的目送朋友,直到看不见了,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悠悠”这里指长久、遥远的意思,(1分)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别家乡,得不到亲人书信的时间已久,(1分)表现了诗人希望落空时怅然若失的神情。(1分)
21.(2)这一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1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惆怅和对妻子强烈的思念之情。(1分)
【解析】
22.
(1)诗歌一二两句描绘出庭户冷清、萧瑟(萧条、清寒、清朗等)特点(每点1分)。
(2)诗人仕途坎坷,一再被贬黜,所以就借树叶的有声表达自己内心的倔强(1分)和积极的人生追求(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根据句意:寂静的前庭空无一人,只有秋月仍旧明亮。夜里的清霜将要落下,空气中也充满了清朗的气息。理解可知描绘了庭户冷清、萧瑟的特点。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题干点明了“托物言志”,即梧桐,理解的关键在于“不甘”一词,把握住了“不甘”所表达的内涵,就能想到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和抱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 “明”
24.诗人将“云”拟人化(1分),以责备口吻抱怨云彩带来微雨、送走夕照(1分),含蓄表达了自己
对乡村夕阳晚景的喜爱、留恋之情(1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中景物描写的特点,解答时要结合所写景物进行分析理解。前两句中的十四个字,只有“明”是表明田园意境特征的,其余的“汩汩流水浑”是描写流水,“一树高花”是描写花儿的,只有“明远村”中的“明”字概括了田园风光的特点。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重点字词的理解,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从这个句子中的“云意不知”可以看出“诗人知道”“残阳好”。因此,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揣摩出来了,它表面是在埋怨,实则表达了对残阳之景的喜爱和留恋之情。诗人将“云”拟人化,以责备口吻抱怨云彩带来微雨、送走夕照,含蓄表达了自己对乡村夕阳晚景的喜爱、留恋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2分)寒雨连江(或“寒雨”) ; “秋季”或“冬季”或“秋冬季”(每空1分)
26.(2分)“孤”字既点出了眼前所见之景(1分),也融入了作者当时孤独的心境(1分,或融情于景,写出了作者的孤独)。(学生如果将本题答成“以楚山孤立来衬托内心的孤独”即可得满分)。
27.(2分)最有可能问的是:“何事被贬,是不是做错什么或犯什么罪了。”(意思对即可,如仅仅写“过得好不好”或“是否健康平安”之类等不得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解答时明确诗句的意思。根据“寒雨连江夜入吴”的意思: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季节是“秋冬季”。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苏轼《海棠》从视觉(颜色)、嗅觉(香味)的角度写出了海棠高洁与柔美的特点。
29.苏轼爱花之盛开,白诗爱花之将谢。两人的诗都是写爱惜花朵,白居易的诗基调伤感,对即将凋谢的牡丹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而苏轼虽然有些伤感海棠自甘寂寞、夜晚的美丽无人欣赏,隐隐有怀才不遇之叹,但是随即如知音般秉烛陪伴花朵,表现出一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潇洒达观精神。
【解析】
2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从视觉(颜色)、嗅觉(香味)的角度来写。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两文的诗都是写爱惜花朵,白居易的诗基调伤感, 而苏轼的诗隐隐有怀才不遇之叹。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0.庭院 紫蒲
31.宁静。以声衬静,用桥的轻微的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静。(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没有写以声衬静不扣分)
32.①对官场的厌倦;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③回家的喜悦;④想归隐;(结合注释 ②及诗句内容)
【解析】
30.
试题分析:阅读诗歌内容,根据题目中的提示 “明月、岩石、木桥”“水槛、红叶、江船”,即可找到“庭院、紫蒲”。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
试题分析:根据诗歌的情境,分析“桥响犬遥吠”,抓住其中写“声音”的内容,从以声衬静这个方面来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气氛。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2.
试题分析:结合注释②的内容,抓住“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中“自”“家”“田”等字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释中表明诗人为官,而诗人却想着家,“田”,因此自然体会到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3.同:都是写午后梦觉之景;都写到了清凉的簟席、门帘上晃动的花影和那清脆的鸟鸣声;
都写出了环境的静谧。(2分,写出两点即可)
不同:王安石的《午枕》,在午后的安静气氛中,有一种不可知不可说的清愁,诗的末句“隔水山供宛转愁”中,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读到一种温柔的愁绪萦绕作者心间 。而苏舜钦的《夏意》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了一种清幽宁谧之境,表现的是惬意自得、轻松舒畅的心境。(2分,点明“忧愁”和“轻松自得”即可得分。)
34.B
35.“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1分,语言1分)
【解析】
34.
试题分析:B中应是“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衬托人的思乡之愁。”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5.
试题分析: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此处“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6.第一首中的春风轻柔美好,带来生机;第二首中的秋风萧瑟寒冷,凄凉无情。
37.第一首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二首抒发了韶华易逝、老之将至(时光把人抛、人老见白头)的伤感之情。
【解析】
38.D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全诗,根据诗歌的内容,抓住各个选项的描述要点,与诗歌中相关内容一一比较,判断正误即可。D项分析错误,这句诗写作者听到收复失地的高兴心情,作者是用感情移入法,借草木之喜写人之喜,把一片忠君爱国之情表现出来,所以“暗自神伤”不正确;故选D。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9.示例一:“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 连绵不绝的特点。
示例二:“隔”是隔开 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40.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答出“虚实结合”即可得满分)
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答出“联想”即可得满分)
【解析】
41.B
42.A
【解析】
41.
试题分析:想到曹操、苻坚虽是英雄豪杰。却不过是匆匆过客徒留笑柄,因而反观更加渺小的"我"时,这心中的怅惘便更加上了一重愁思。故B错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2.
试题分析:A.“怒似连山静镜光”不是夸张,而是拟人修辞手法。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卷第1页,总3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试卷第2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