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中考备考语文二轮专项训练——诗歌鉴赏(一)(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届中考备考语文二轮专项训练——诗歌鉴赏(一)(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8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10 10:2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7届中考备考语文二轮专项训练——诗歌鉴赏(一)(含解析)
整理改编:飘鸥
1.选出对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A.首联中“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正”和“悬”两字,点出潮平而无浪,写出了江风的和缓与船的平稳。
C.颈联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新的一年刚刚开始,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D.全诗的特色在于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了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这首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随”“入”二字进行简要赏析
4.诗词鉴赏。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月夜、人家、星星、 和绿色的窗纱,其作用是 。
(2)请给诗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写一段简要的赏析文字。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小题
纳凉
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5.前两句,“___”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字写出了诗人 “___”的心境。
6.“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双关、比喻有何表达效果?
8.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0.简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字的妙处。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午枕 夏意
(宋)王安石 (宋)苏舜钦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午枕》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一日午睡醒来觉得光景动人便作此诗。②《夏意》作于庆历四年或之后。诗人被革职削籍为民后,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苏州隐居之时。③簟:竹席。④供(gōng):引起。
两首诗都格外美丽,但我们能感受得到两首诗歌是有些不同的。请你分析一下两诗的异同之处。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2.颔联除了对偶,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效果?
1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两小题。
退居漫题七首(其一、其三)
唐 司空图
(一)(三)
花缺伤难缀,燕语曾来客,
莺喧奈细听。花催欲别人。
惜春春已晚,莫愁春已过,
珍重草青青。看着又新春。
【注】:诗题名曰“退居”,当然是指归隐后的作品。司空图曾亲身经历黄巢农民起义的骚乱,目睹农民军占领长安,深感唐王朝国势衰危,于是跑到家乡中条山王官谷,过起隐居生活。
(1)14.第一首表现春光已晚的典型景色有哪些?
(2)15.有人说,这两首诗中“珍重”“莫愁”两词耐人寻味,请任选一词,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两小题。
孤 雁①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②,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③,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①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当时政局纷乱,诗人旅居四川。②饮啄:饮水啄食。③望尽似犹见:望尽天际,仿佛看见了失去的同伴。与下一句是互文。
(1)16.诗歌以“野鸦”结尾,有何用意?
(2)17.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鉴赏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8.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
1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春 游 湖
宋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20.这是一首五言 ,押的韵是 。
2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23.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24.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芙蓉楼①送辛渐
王昌龄②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①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②王昌龄:盛唐诗人,写作本诗时被贬为江宁县丞。
25.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首句中 点明了诗人送别辛渐的季节是在 。
26.请说说第二句中“孤”字好在何处?
27.联系“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说说“洛阳亲友如相问”最有可能问的是什么?
阅读诗歌。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28.请赏析“人自伤心水自流”的妙处。
2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闻 雁
韩洽
朔风吹雁渡江干,
月白霜清响尚寒。
孤客几回愁里听,
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韩洽生活在明清易代的动乱之时,干戈四起,人民流离。
30.本诗前两句诗人运用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孤客几回愁里听”中一个“愁”字道尽了诗人心中的悲苦,细读诗歌请你说一说诗人因何而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32.诗中用哪些意象来表现“晚秋”的?
(2)33.研读诗歌的颔联、颈联和尾联,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34.请你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35.结合作品的内容,说说“问”字有何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36.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37.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8.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题目。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端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身处异乡时创作的一首诗。(1)端居:闲居。(2)素秋:秋天的代称。
(1)分析诗歌第一句中“悠悠”的表达效果。
(2)请自选角度,赏析“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一句。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海日生于残夜,将趋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将赶走严冬。千古名句,表现了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 抒发作者思归盼归的乡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4.(1)虫声 烘托月夜的寂静(2)在更深人静、夜寒袭人之时,诗人忽然感受到春天温暖的气息,内心十分欣悦;这两句诗是诗人全身心去体察大自然,表达了对乡村生活、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把握,首先要通过阅读理解诗歌,然后接是诗歌中的景物的特点,分析此处是以动衬静。(2)仔细阅读,然后用优美的语言翻译出来,简要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根据“春气暖”可知本句春天来临,各种蛰伏的种子出来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
5.追 悠闲自在
6.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保持高洁品性的态度。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诗词赏析,要通过写作背景和关键词来理解诗人的心境和追求。
5.请在此填写小题的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这类试题,必须熟悉诗歌的主要内容,并且作出详尽的分析。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追寻理想中的纳凉胜处的内在感情。
6.请在此填写小题的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描绘画面和表达情感的把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可以直接寻找诗词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如“风定池莲自在香” 表现出:诗人渴望远离的是炙手可热的官场社会。
7.“丝方尽”隐指思念方尽,“泪始干”隐指“相思之泪”,运用双关,不留斧凿痕迹,比喻新奇而巧妙,曲折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8.(4分)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首联两个“难”和写景表达了两人不忍分别;颔联用“丝方尽”“泪始干”抒发两人思念不止的眷恋深情;颈联以女子别后的担心,流露两人彼此之间劝慰;尾联以强作宽慰语更显思念之深切。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中表达技巧这一考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语双关,即指春蚕吐丝,有暗含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是个感情的分析。首先写出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然后分四联分析。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飘零之感以及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之情。(1分,意对即可)
10.①一个“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②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3分,第①点2分,第②点1分,意对即可)
【解析】
9.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同:都是写午后梦觉之景;都写到了清凉的簟席、门帘上晃动的花影和那清脆的鸟鸣声;
都写出了环境的静谧。(2分,写出两点即可)
不同:王安石的《午枕》,在午后的安静气氛中,有一种不可知不可说的清愁,诗的末句“隔水山供宛转愁”中,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读到一种温柔的愁绪萦绕作者心间。而苏舜钦的《夏意》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了一种清幽宁谧之境,表现的是惬意自得、轻松舒畅的心境。(2分,点明“忧愁”和“轻松自得”即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从内容、写法、情感等方面分析其异同。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4.一是残花,二是莺啼。
(2)15.第一首诗中,“珍重草青青”,春天行将别去 ,虽欲“惜春”,势已无从。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凄然欲绝。无可奈何花落去 ,尚有野草色青青。要珍重啊 !第三首诗中,“莫愁春已过”,不要担心春天已经消逝,此句使人看到了希望和信心。惟其春暮,所以分外惜春,而惜春的最终目的却是期待“ 新春 ”的降临。这两句诗, 是突破重重绝望萌发的希望,使全诗的意境突然增添了亮丽,表明诗人诗人虽身处乱世,能自保高洁的情怀。(3分,任选一词即可。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情给分)
【解析】
(1)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抓住诗中意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表现春光已晚的典型景色有:残花、莺啼。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第一首诗中,“珍重草青青”,春天行将别去,虽欲“惜春”,势已无从。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凄然欲绝。无可奈何花落去,尚有野草色青青。要珍重啊!第三首诗中,“莫愁春已过”,不要担心春天已经消逝,此句使人看到了希望和信心。惟其春暮,所以分外惜春,而惜春的最终目的却是期待“新春”的降临。这两句诗,是突破重重绝望萌发的希望,使全诗的意境突然增添了亮丽,表明诗人诗人虽身处乱世,能自保高洁的情怀。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6.用野鸦的鸣噪来反衬孤雁的寂寞,突出了孤雁的执着。
(2)17.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乱世漂泊,流离失所的痛苦心情,也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
(1)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反衬作用的理解与分析。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尾联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7.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中所描绘形象的分析。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所以本诗表达了对亲人(朋友、同伴)的思念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19.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根据注释和诗句中“客思家”一词从诗人被贬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两方面概括。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绝句
21.答: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2.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阅读诗歌,根据所学说记,四句的为绝句,偶句末尾押韵“ai”。
考点:识记诗歌的基本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1.
试题分析:所谓“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表达作者情感。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根据古诗常用的借景抒情的方法,从诗人所写景物中来体会诗人的情感。本诗写景明快生动,毫无阴晦之感,从中即可理解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或: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4.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解析】
【解析】
25.
试题分析: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仔细阅读诗歌首句,根据题目进行作答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所谓“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表达作者情感。“孤”字既点出了眼前所见之景,也融入了作者当时孤独的心境。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进行分析作答。最有可能问的是:“何事被贬,是不是做错什么或犯什么罪了。”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0.用朔风、秋雁、月白、霜清等意象表现气候之寒,渲染出一种凄冷、悲凉、孤寂的氛围。
31.长久客居他乡的羁旅愁思,对故国的深切怀念,经历战乱、亲人分别的离乱之悲。
【解析】
30.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意象,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诗歌用朔风等意象渲染了凄冷的氛围。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
试题分析:要分析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就必须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这两方面来分析,然后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雁鸣之响来反衬出环境的岑寂。情景之中包容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惨淡凄怆的意绪,折射出当时社会动乱、凋敝的苦难现实。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2.杨柳稀疏、大雁南飞
(2)33.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之情;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未酬的不平之意。
【解析】
(1)3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本题的关键词语有“柳岸风来影渐疏”“雁来初”。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3.
试题分析: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颔联写游赏黄州的山水,闲云倒影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颈联写残灯暗淡的雨夜,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中。尾联借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4.秋风已至,红叶漫天,南归的大雁一声声啼叫着从天空中飞过。满地菊花开放,这样的秋景怎能不让人心醉。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斜靠在床榻上,听着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久久无法进入梦乡。(本题共3分,能涉及到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得2分,语句通顺,表达生动得1分。)
35.“问”字用拟人的手法,把“西风”人格化,表面上写出了西风对“我”的提问,实际上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漂泊在外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本题共3分,答出拟人得1分,答出孤寂、孤独等得1分,答出思乡得1分。)
【解析】
3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
36.
试题分析:理解古诗思想情感,要根据作者的身世与写作背景,抓住中诗句中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如本诗中“望”字理解。这首词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表达作者被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完成时,要联系诗人的遭遇。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7.
试题分析:古诗中的表现手法都常见就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此外还在引用典故、烘托和反衬等,了解这些根据诗句内容判断。运用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卷第1页,总3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试卷第2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