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电子教案(全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科学下册电子教案(全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01 23:4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学三下
1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
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
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
1.
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2.
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
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
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
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
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猫妈妈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
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
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
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
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
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
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
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
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记录下来。
2.
生:在
P2
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
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
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
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
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植物种子。
1.
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
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
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
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
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
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
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
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2
科学三下
8.
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不一样。
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
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
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
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四、做好准备。
1.
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
师:(1)准备凤仙花的种子;(2)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3)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五、作业布置。
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的《植物》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对向日葵一
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一生的变化。但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他植物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
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本课的教学
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和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植物
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根据已有认识进行预测的意识
与能力。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
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
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
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
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
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
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
化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
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科学三下
3
【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
师:请大家看
P4
页中的“播种方法”。
3.
生:阅读
P4
页中的“播种方法”。
4.
师:请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
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
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
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
P5
页顺数
1~10
行内容。
4.
生:阅读
P5
页顺数
1~10
行内容。
5.
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
1.
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
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
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
P5
页表格中。
3.
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
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
2.
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
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五、作业布置: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板书设计】
种植我们的植物
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关注种子生长: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长
【教学反思】
建议让学生亲自种植凤仙花,并且让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
长一般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枝叶生长——开花结果这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要求学生通
过观察、测量、记录和比较来描述植物的变化,并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的信息。
针对大纲的要求,我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也充满了很多的困惑。每当翻开科学书,我总会自言自
语,这个单元适合我们的学生吗?我们的学生真正能从这个单元获得多少知识呢?作为老师,虽然我每
次上课都会通过查阅很多的资料,希望自己的知识更丰富,希望学生听得有兴趣,更希望学生在课堂上
人人参与、人人动手,课后人人观察、人人记录。但是在这个单元,我总觉得是在纸上谈兵,也觉得是
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虽然我在理论上告诉了学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以及植物根、茎、叶各部分的作
用,但看着坐在下面的学生,感兴趣的又有多少人呢?从课堂上下来真是有种莫名的失落。这样的课堂,
自然不会怪学生。课后我也想了很久,我个人认为,第一,凤仙花的种子学生买不到;第二,凤仙花的
生长周期贯穿整个学期,教学任务也完不成。
4
科学三下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
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
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
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
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
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
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
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
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
豆、试管、水、食用油、一株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
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
容易吗?
2.
生:思考后回答。
3.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
先看到了什么?
4.
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
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
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
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
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
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
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
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
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
生:讨论后回答。
6.
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书中
P8
页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
(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
(2)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科学三下
5
(3)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
面处做好标记;
(4)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
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
师: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四、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考书中
P8
页,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
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板书设计】
我们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教学反思】
上完这一课,我体会到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所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教学创新。教师的教
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学创新
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中要有
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
创新能力。科学课教学创新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认
识自然现象和规律,当代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潜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的
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的不同,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创新中要注意层次、普遍开发,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2.
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
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
科学家那样从事科学研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
变化,观察其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
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
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
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
关资料。
(学生准备)采摘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记
录单。
6
科学三下
【教学过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活动导入:
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
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活动指导:
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师: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
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
1.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
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
的叶呢?植物的叶还有什么作用?
2.
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
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
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
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
P11
页上内容。
5.
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四、作业布置。
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板书设计】
种子变成了幼苗
二氧化碳
+

阳光
氧气
+
养料
【教学反思】
首先让学生对凤仙花的生长情况进行了交流。通过交流反馈,我发现学生对观察的过程记录不够。
每个班级只有少数同学进行了全程记录,这也是让我感到苦恼的地方。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
注植物的高度和叶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植株(茎)的高度,观察叶由中心向四周生长的分
布形态。
对于植物的叶有制造“养料”作用的认识,我采取了让学生猜测。(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
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在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再反过来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我们
在树林里会感到空气清新?”、“为什么植物要在有光照的环境下生存?”。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释,
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就更深了。
科学三下
7
5.
茎越长越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
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
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
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
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
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难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长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
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
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
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
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
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
师:(活动指导)(1)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
芽出土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2)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
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书
P12
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3)指导学生分
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
师:(活动引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
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
师:(活动指导)(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2)引
导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3)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对问题的可
能答案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
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
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
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
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3.
师:野外观察要注意安全。
四、作业布置: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茎越长越高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8
科学三下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
生展开联想、大胆猜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猜想能力。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
以及对风仙花茎的生长变化的观察,思考有关茎作用的问题。要求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茎能将水由下
往上运输:将一段新鲜的芹菜放入装有红色颜料水的杯子中
,
观察它的变化。再将芹菜拿出来横切开放
入杯子中
,
观察它的横切面
,
会发现芹菜变成红色的了。通过这个小实验让学生知道养料是满足植物生
长需要的,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进行实验验证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助学生构建对于茎
的作用的完整认识,而是以茎具有运输水分作用的研究为载体,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
对问题的可能答案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小组实验讨论。
6.
开花了,结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
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
蕊、雌蕊;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
果实中有种子。
过程与方法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
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
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
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株凤仙花或
者一朵凤仙花、一个凤仙花的果实、镊子、
一张白纸。
(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结果了。凤仙花开花和结果有什么联系吗?
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交流活动: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花和果实的生长现象。学生分小
组交流。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整理观察信息的活动:
1.
师:指导学生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2.
生:在书
P14
页上“我看凤仙花从花蕾到结
果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画板里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3.
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激发学生
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师: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几朵凤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
(指导学生观察花,引导学生发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师:指导学生解剖花。生:学生解剖花。
四、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师: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凤
仙花果实和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比较观察。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果实
里面有什么。生: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观察完了以后,学生汇报。师:教师总结。
科学三下
9
五、作业布置。
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开花了,结果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果实里面有种子
【教学反思】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学起来不容易记牢,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
种媒体辅助进行教学。如在讲解花的结构时,让学生解剖菜心花或芥兰花,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在讲解“传
粉和受精”时,请小老师上台讲解,使学生有新鲜感;在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让学生观看视频,
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活动多样化,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他们就不
会感到枯燥乏味。
按新课标要求,还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注
意到渗透这方面的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护花、珍爱生命的态度。具体操作是:上课开始时给学生
欣赏美丽的鲜花照片,再听美妙的音乐,欣赏花开的动态过程,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住了,情
感也得到了熏陶;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
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7.
我们的大丰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
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
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
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
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
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
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
问题;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
规律;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
兴趣;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
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
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教学难点】
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
的凤仙花、一张大白纸、几张主要生长阶段
的凤仙花照片。
(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
10
科学三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师: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
成果展示会吧。
2.
生:赞成。
二、我们收获了种子。
1.
师:统计一下,你观察的一株凤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
2.
生:汇报。
3.
师: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
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
师:引领学生把观察凤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分析折线图,了解凤仙花在哪段
时间里生长最快(见书
P17
页制作折线图的方法)。
2.
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掌握凤仙花从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的生命周期。
3.
师:指导学生填写书
P17
页上的表格。
4.
师:引领学生掌握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种子萌芽、幼苗、开花、结果。
5.
师: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
师: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了解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
和温度等条件。
7.
师:根据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历了这样的种植
活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升。
四、作业布置。
阅读“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
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
【板书设计】
我们的大丰收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引领学生从收获的种子数目和发现的植物生长变化的现象两个层面体会丰收
的喜悦。在这两个活动中,一方面渗透科学讲求实证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用证据陈述观点的意识;另
一方面引领学生学习使用观察记录的结果,培养学生整理信息资料、分析学习资料的意识和能力,提升
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科学三下
11
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2.
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3.
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
小蚕孵出后就要吃东西。
过程与方法
1.
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
长大的过程。
2.
观察、描述和记录小蚕生长过程的变化。
3.
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细致的观察,用测量的
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2.
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蚕。
3.
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
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难点】
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桑叶、莴笋
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
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寿命呢?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它们一生的生长变化
和寿命吗?
二、观察蚕卵。
1.
让我们来饲养蚕,观察蚕。
(1)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
(2)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2.
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三、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1.
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
2.
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
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
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一
定的温度;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
教师小结: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
长得好。
【板书设计】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观察卵蚕
颜色、大小、形状
画一个蚕卵
12
科学三下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
一、观察蚕卵。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让学生使用放大
镜进行细致的观察。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例如:他们能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
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略微向下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
的工具进行细致的观察了,我感到十分高兴。
二、了解蚕健康生长需要的条件。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
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
学生谈到了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这里我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要在盒盖上钻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蚕的孵化需要空气。再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蚕卵的孵化还
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2.
蚕宝宝诞生了,我们怎样才能让它健康成长?这里让学生根据以往的饲养经
验来交流,同时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明确了蚕的健康成长还需要考虑光照、食物、病虫害等因素
的影响。
三、学习观察记录的要点和方法(这一环节不宜忽视)。
提出两个问题:1.
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记录的?
2.
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蚕的各个时期记录下
来?我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科学、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2.
蚕的生长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
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
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
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
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3.
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4.
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5.
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
贵,懂得珍爱生命。
2.
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
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
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
茧等。
【教学难点】
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
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
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的
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科学三下
13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饲养时小蚕时,你们的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
1.
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
步感受生命的可变化性。
2.
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
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
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
【板书设计】
蚕的生长变化
日期
体长(毫米)
吃食情况
排便情况
活动情况
【教学反思】
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深层的顺序,层层递进去研究、挖掘。但,今
天我却打破了这种正常的认知顺序,巧妙地调整后,却调出了一份好心情。
蚕其貌不扬的外表,甚至说看见它那笨拙的的样子会有一种令人生厌的感觉,可它却有一种默默无
闻、一心吐丝造福人类的可贵品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没有了那其丑无比的笨笨虫的形象,取而代之的
是一个被美化的、可爱的小生命。
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时,
大部分学生都把脸转到一边,并不住地说:“真恶心。”个别几个学生虽没有做出那么强烈的反应,但
也只是为了免遭老师的批评。我当时确实很气愤,可转念一想,如果换成我,不了解蚕吐丝的本领,看
到这样一个面目可憎的小生命,也会有恶心的感觉。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种事物,需要建立在对它良
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于是,我马上想到调整教学顺序,先从后面的内容入手。我向学生们生动地讲
解了蚕这么小的生命,却能吐出那么多的蚕丝,人们用这些蚕丝织成了许多精美的丝织品。学生的心理
在一点点变化,由厌恶到惊叹再到喜爱,我抓住这个契机,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蚕吗?”学生们都毫
不犹豫地回答喜欢。于是我就让学生们带着这种喜欢之情再去观察这个小生命,研究一下它身体结构的
特点。学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其乐融融,最初的厌恶之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14
科学三下
3.
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幼虫,蛹是
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
幼虫区别很大。
2.
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
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
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2.
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3.
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2.
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
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3.
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
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学重点】
观察蚕蛹。
【教学难点】
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
茧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
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
么样子了?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学习新课。
1.
观察蚕蛹。
蚕吐丝把自己包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
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五个问题。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5)其他发现。
最后的推测是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2.
观察蚕茧和蚕丝。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
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测出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
第三,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科学三下
15
【板书设计】
蚕变了新模样
蚕茧的形状
颜色
大小
测量茧的长度
【教学反思】
进行“蚕变成了什么样”活动。在活动之前我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蚕宝宝把自己裹在蚕茧里到底
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见,然后通过观察,发现蚕宝宝变成了蚕蛹,再组织
学生对蚕蛹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观察蚕蛹变化的过程时,注意蚕
宝宝和蚕蛹的比较,发现蚕蛹的身体特点。另一个问题是对蚕变成蛹以后,还会不会变成其他形状做出
猜测。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当学生对蚕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来进行第二个活动,对“蚕茧的观察”。在这一活动中,
我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第二步指
导学生进行拉蚕丝活动。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我对拉丝方法做了适当的指导。在两个活
动完成以后,再对所学知识作以适当拓展。
4.
蛹变成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蚕蛹经过
10~15
天,会变成蚕蛾。
2.
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
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
2.
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领悟到生命的神奇。
2.
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教学难点】
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
分分别是由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
【教学准备】
蚕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下面来交流我们的新
发现。
二、学习新课。
1.
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16
科学三下
(1)“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这个问题关系到蚕蛾是不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对认识
蚕的一生很重要。相信学生会做出合理的回答:茧里只有蛹,而我们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茧里爬出来,不是
蛹变的会是什么变的呢?当然这样的回答还需要从下面对蚕蛾和蚕蛹的对比观察中去发现更多的证据。
(2)蚕蛾从茧里出来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较宽
大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2.
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这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三年级的
学生肯定是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
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然后再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2)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教师要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
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膀等。另
外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3)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
仔细观察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让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知道蚕蛾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这些都具有重要意义。
(4)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
(5)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和我们观察过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
画蚕蛾和蛹的图。
4.
蚕蛾是什么。
【板书设计】
蛹变成了什么
蚕蛾和蛹的比较
蚕蛾、蛹
【教学反思】
《蛹变成了什么》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
蛾产卵繁殖后代。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
外部特征,从而领悟到生命的神奇,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亮点:
对于蚕蛾,部分同学有害怕的情绪。首先教师要理解他们,然后是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害怕
的心理。我在课堂上先是告诉他们这些蚕蛾对人没有危害,也不咬人,让他们先安心。然后我把蚕蛾轻
轻放在自己手上,不做出任何反感动作,让学生建立起安全的意识。最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鼓
励他们对蚕蛾进行近距离观察。这样处理后,学生大多数都可以按要求做到细致观察了。
不足之处:
在蚕蛾与蚕蛹相比时,找一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身体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成的,这个问题
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有很多观察不到的地方,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设计不是很合理。
改进措施:
在问题设计上,要考虑全面,在学生不能观察全面的时候,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科学三下
17
5.
蚕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蚕的一生要经历卵、蚕、幼虫、成虫四个阶段。
2.
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
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3.
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繁殖、死亡四
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过程与方法
整理资料,归纳概括蚕的一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2.
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整理观察记录,认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
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
【教学难点】
认识到蚕的一生有出生、生长发育、繁殖、
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的观察记录、画的
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标本和小报等。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蚕的一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
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然后提问。
2.
小结:蚕的一生。
蚕的一生,主要围绕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这点来进行。教师要
启发学生,蚕在蚕的整个周期中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一生应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
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
3.
蚕的生命周期。
这个活动要帮助学生从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上升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
并且依据前面填写的表格把各阶段经历的时间统计出来,认识到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4.
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
5.
展示会。
让学生把自己的记录表,制作的小报、标本,拍的照片,专题研究报告等资料都展示出来,大家互
相参观、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就养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写成一篇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蚕的生命周期
卵  幼虫  蛹  成虫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养蚕,经历了对蚕生长发育全过程的观察,做了许多记录,对蚕的一生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这样的基础上,本课需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通过整理记录,发现蚕的一生
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同时感受到坚持观察记录的价值。
18
科学三下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
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
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
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
1.
查阅和交流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命过程。
2.
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
提高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3.
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
4.
按卵生还是胎生、变态还是不变态给动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
2.
培养研究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难点】
不同的生命周期。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动
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动物生长发育的图片、
资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其他动物的一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吗?
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学习新课。
1.
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图,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分小组选择其中一种动物,讨论这种动物一生中必须要经历哪些生命阶段,用流程图表示这种动物
的生命周期,并查阅资料了解它的生命周期的时间(即寿命)。
2.
不同的生命周期。
(1)比较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指导学生给动物分类。分类的标准就是是否经过变态,以及是卵生还是胎生。
3.
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等动物的生命周期和寿命的资料,并带
到课堂上来。(活动方式主要以小组查阅资料和大组汇报交流的方式进行。)
(2)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每组从上述动物中选择两种,了解其生命周期及经历的时间,并把它
们的生命周期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3)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查阅资料,并用流程图或循环图表示它们的生命周期。为节约时间,流
程图或循环图都用文字和箭头表示。(鼓励学生能查找出某种动物的每个生命阶段的形态、行为、食物
和生活环境。)
(4)小组汇报交流。在某个小组汇报的时候,查阅相同资料的组,可以补充和提出不同意见。
(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把大家认可的结果,填写在班级大表上。)
4.
教师小结:虽然动物个体最终会死亡,但是通过繁殖可以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
绝,并得以不断延续。
科学三下
19
【板书设计】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名称
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时间

卵、雏鸡、成鸡

14

蝴蝶
卵、幼虫、蛹、成虫

20

山羊
小羊、成羊

15

熊猫
幼仔、成年熊猫

20


卵、幼鱼、成年鱼

50

蜻蜓
卵、幼虫、成虫

1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组织者、服务者。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知识面之广出乎我
的意料。许多同学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有的同学发现可以用牛奶来喂养蚕,这样蚕生长的速度更快,
蚕茧的产量也会增加。这不是科学探究精神的真实写照吗?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听会忘记,
看能记住,做才能会。”这也是对“做中学”的一种理解。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
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来他做了实验,证明蚕的死因确实在桑叶上。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我个人认为,这一单元不是注重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注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
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
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
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
2.
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3.
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
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4.
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
化的资料。
2.
预测今后的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
3.
调查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的特点。
4.
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影
响寿命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2.
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知道人的生命
周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
个阶段。
【教学难点】
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了解人一
生的身体变化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自
己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以
及能力发展变化的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0~9
岁我们的生长变化”班
级大表,“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班级大
表,婴儿、幼儿园或小学阶段,儿童、青年人、
中年人、老年人的身体特点、活动能力的影
像资料。
20
科学三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新课。
1.
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
(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2.
我们的一生。
(1)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活动分为四步:
①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
②弄清他们的年龄段;
③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
④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
(2)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样划分呢?了解和比较他
们的不同。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
(3)书
P37
页大表中的内容要在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经过综合、概括得出各年龄段的特征。
3.
指导学生总结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
同的四个阶段。
4.
教师小结: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
健康。
【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命周期
15
岁以前都叫儿童
16
岁~
35
岁为青年
35
岁~
60
岁为中年
60
岁以后为老年
【教学反思】
人的一生身体是怎样变化的呢?这个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把人划分成不同的年龄组。划分为哪些组、
怎样划分?可以让学生先讨论,然后教师综合学生的发言给出一个合理的分组方法。比如可以分为儿童、
青年、中年、老年。也可以分为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最后告诉学生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
健康。
科学三下
21
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
用温度计测量。
2.
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
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温度计的主
要构造。
2.
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
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
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
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
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刻
度范围
-20℃~
110℃)(2)



学:
自制











-20℃~
110℃)。
【教学过程】
一、比较水的冷热。
1.
引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
2.
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温度
是感知物体冷热程度的。(板书:温度)
讲述: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
热情况。
3.
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四杯水(1
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
号、3
号杯内装的
是温水,4
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大家一起安静地来完成下列活动:同时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分别插

1
号杯和
4
号杯中,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再同时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分别插入
2
号杯和
3
号杯中,
比较它们的冷热。
4.
汇报。(预设:4
号杯的水热,1
号杯的水冷,3
号杯的水比
2
号杯的水冷。)
5.
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同时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分别插入
2
号杯和
3
号杯,比较它
们的冷热,然后同时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分别插入
1
号杯和
4
号杯中,比较它们的冷热。(预设:2
号杯和
3
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
号杯的水冷,4
号杯的水热。)
6.
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
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板书:温度计)
二、观察温度计。
1.
出示温度计。
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2
科学三下
2.
分发温度计。提示: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
拿放,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破裂,请立即告诉老师。
3.
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4.
汇报交流。出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
P43

3
个)”,这三个问题你们都
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
5.
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再观察。
(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完整: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
6.
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后再观察。汇报交流。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

:
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
学生试读。
2.
师: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例:“28
摄氏度”怎么写?“零下
8
摄氏度”怎么写?
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出示:0℃、37℃、-5℃、-10℃)。
(此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
3.
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
0℃往下,
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
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
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为什么会不同呢?(参考
P44
图。)
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面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
性的不利因素。
五、拓展。
1.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
师: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设计】
温度和温度计
温度——摄氏度℃
温度计——读数平视
【教学反思】
在比较水的冷热活动中,设计意图是先让学生分两次感知四杯不同温度的水,但由于顺序不同就会
出现不同的结果,最终让他们明白手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的道理。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
体会得不透,教师也没深挖,没有激起学生概念与现实的矛盾冲突,这是做得不足的地方。
在观察温度计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观察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在摄氏度的读和写教学中,教学难点解决得过于生硬,尤其是在零度以下读的时候应该是从零度开
始往下读,当时有的学生能够准确地读出来,但由于我没有追问“你是怎么读的”,错过了教学时机,
我应该告诉学生怎么准确地读出来。
科学三下
23
2.
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
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
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
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
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
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是失去热量
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
度计(刻度范围在
-20℃~
110℃)用于测量
水的温度。
2.
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
4
杯不同冷热
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
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
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
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4
杯冷热不同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
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
支水温计(刻度
范围在
-20℃~
110℃),水温测量记录表(参
考书
P46)。
全班:其他各种样式、不同用途点的温度计
若干(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
【教学过程】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1.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
来测量水的温度。(板书:测量水的温度)
2.
师:书
P45
展示了一些温度计,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
3.
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什么样的呢?
4.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一般来说,水的温度会在
0℃
~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
需要选择测量值在
0℃
~100℃范围的温度计。
5.
师: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
一下
P45
的插图和方法。
6.
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7.
介绍完了之后,请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
归纳:(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
(2)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
数偏大或偏小;(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24
科学三下
二、测量水的温度。
1.
师: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操作一下,比一比哪个同学学得最快。老师为每个
小组都准备了四杯水,1
号杯内装的是自来水,2
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
号杯内装的是烫手的热水,4

杯内装的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我们来比一下哪个小组测量的温度既快又方法准确,及时记录在
P46
的表格中,同时要小心热水烫手。开始吧!
2.
学生测量后汇报。(预设:通过交流能发现各个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
讨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3.
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下,现在要求每隔
2
分钟测量一次,把测量结果记录在
P47
上,在等的过程
中思考:这些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估计会怎样变化?
4.
小组测量,教师指导。连续测量
10
分钟内水温变化的记录表
(
课本)。
5.
汇报交流。师: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6.
带领学生阅读
P47
页: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
的热量增加。
三、推测水温的变化。
1.
师:如果再过
10
分钟,这四杯水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放一天呢?温度还会变化吗?水
的温度会无限下降吗?
2.
师: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有什么办法吗?
3.
师:这个只是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推测出来的,今天回家后去试验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板书设计】
测量水的温度
温度下降
温度上升


热量减少
热量增加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规范地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我在《测量水的温度》一课教学时将教学调整为两课时。
今天在班里上了第一课时,主要包括以下教学环节:
(一)认识各种温度计。
在认识各种温度计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合理选择温度计。
(二)学习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
此部分教学十分重要,能为学生在后续测量的规范操作中提供帮助。本环节,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自学测量水温的方法。学生自学后,让他们边讲解要点,教师边通过示范帮助学生强化正确的操作方法。
同时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底或杯壁?为什么读数时不能让温度计离开?让
学生认识到不规范的操作会引起测量结果的误差。
(三)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
教材设计的是测量冷水、温水、烫手的热水、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的温度,考虑到安全,我只
安排测量前三种水温。在测量前,我先让学生用触觉判断冷水、温水和烫手的热水,再猜测这三种水的
温度,其目的是期望让学生通过后续的实际测量和此时的猜测进行比较,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凉、温、热”
等词。学生的猜测为:冷水是
5~6
摄氏度;温水是
30
摄氏度左右;烫手的热水
50
摄氏度左右。
科学三下
25
3.
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
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
与不同。
2.
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
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
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
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
小组:作观察用的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
保温杯
1
只、冰块
1
杯、试管
1
支、纯净水(或
自来水)8
毫升、水温计
1
支。
【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
1.
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
师:每个小组桌上都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放在冰箱的冷冻槽中,现在取出来的一些冰。今
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什么样的,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地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
P48
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
心被冰冻坏。
4.
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5.
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
在图中。
6.
学生比较后汇报。
7.
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
从液体变成固体。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
师:我们知道把水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
起来探究一下。
2.
指导学生阅读书
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1)












8







水,














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
用温度计观测试管里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
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3.
师:清楚怎么做了吗?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注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26
科学三下
4.
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师: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
了变化?
5.
师: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板书设计】
水结冰了
冷却
水(液态)→冰(固态)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水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初步了解
冰与水之间的变化关系。在三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
对温度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明白温度的变化是与热量相关的,还可以为后续的集中探讨水的状态变化与
热量的关系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学会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
策略。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因此本节课设计以学生自主观察、实验为主,再通过讨论、交
流认识冰的特点及水结成冰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科学探究意识。首先通过师生谈话
直入主题把学生思维的焦点集中在冰上面,这样快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探
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通过冰与水的相同与不同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冰的特
点及与水的相同与不同,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事物的能力。第三个活动“水在什么温度时开始
结冰”是本节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根据“测水的常温——测水在碎冰中的温度变化,观察水开始结冰
时的温度”思路进行了教学,重点强调要连续观测和注意先后顺序。
4.
冰融化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当环境温度高于
0℃,冰的温度升至
0℃时,
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
保持在
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2.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
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
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
的解释。
2.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
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
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
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
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
作出更多新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
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
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
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
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教学准备】

组:



只(






块),



4
支,








表(



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
口的小塑料袋
1
只,冰块
1
块。(要求每组
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科学三下
27
【教学过程】
一、观察冰的融化。
1.
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
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
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2.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预测。
3.
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板书:冰融化了)
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
P50。
4.
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
的过程中,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5.
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

1
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
P50
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6.
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
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
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
0℃,但紧靠冰
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二、加快冰的融化。
1.
师: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得更快一点吗?
2.
学生预测方法。
3.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
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
4.
师: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
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在比赛的过程
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
5.
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
6.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说是什么使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吗?
【板书设计】
冰融化了
冰(固态)→水(液态)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将经历对冰融化过程的观察。教学思路是先让学生预测在室温下冰会发生什么变化
,

后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时的温度以及周围空气的温度。通过观测,他们发现,冰融化时,周围的空气温
度下降了,这说明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在此基础上学生设计一个冰块快速融化的实验。
首先因为半杯冰完全融化成水需很长时间,因此在课堂中要观测到冰完全融化成水是不可能的。虽
然缺少了这部分数据,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认识到了两点
:
1.
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在
0℃,换
句话说,冰
0℃时就会融化;2.
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学生普遍测出周围的温度在降低,他们发现了冰在
融化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才会导致周围温度的降低。
其次在对于如何加快冰的融化速度上,学生们大多数能够提出加热的方式。也有极少数同学根据上
节课的发现,提出加盐的方法,还有一部分同学提出砸碎的方法,但没有学生能够提出用风吹的方法。
28
科学三下
5.
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
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
的解释。
2.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
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
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
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
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
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
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
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小组:3
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一
杯装清水、一杯装冰块)。
【教学过程】
一、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
1.
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发现在玻璃杯和塑料袋的外壁都出现了水珠。
(出示一个装好冰的玻璃杯,再现上节课的情景。)
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板书:水珠从哪里来)
2.
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就越多越好。
3.
师:我们在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一下吗?
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1.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
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
2.
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做一组对比实验
(出示:三只同样的玻璃杯,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加满冰,另一只什么也不加)。
3.
学生观察。师:有什么发现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4.
师:那么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
5.
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课后去查找一下资料,看看能否证明你自己的猜测,我们下节课
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
水珠从哪里来
空气———遇冷(冰)———水珠
科学三下
29
【教学反思】
一、通过现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一开始我先用投影仪呈现了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附着有小水珠,就对学生提出了问题:“水
珠从哪里来?”首先让学生对“杯外的水珠从哪里来”进行假设,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水
平出发,展开充分的思考。不管对与错,只要学生的回答符合一定的逻辑,都不应该否定。鼓励学生积
极思考,提出假设之后再开展小组讨论乃至全班讨论。我也适时参与其中,和他们一起对假设进行分析
和验证,排除不合理的解释,使思考进一步深入,使学生认识到杯外的水珠不是冰融化得来的。
二、通过观察有了直接感受,再经过分析总结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当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得出:杯外的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得来的。那么这时会随之而产生这样的问
题:“杯外的水珠和冰有关系吗?”在这一环节中,我尝试让学生从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出发:1.
提出问题:
水珠和杯中的冰有关系吗?2.提出假设:水珠和杯中的冰有关系。3.设计实验:让学生尝试设计对比实验。
4.
实验证明:得出结论。教材上的对比实验只是在已产生小水珠的玻璃杯的基础上,再加入另外两个玻
璃杯。其中一个杯里加水,一个杯里什么也不加。但为了遵循科学实验的真实性和同步性,体现杯中的
冰对水珠产生的重要作用,我还是尽可能地多给了点时间让学生做完整的实验。用三个同样的玻璃杯,
一个加冰,一个加水,一个什么都不加,静静地放在桌上。通过这组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用眼睛可
以看到、感觉到,从而分析出小水珠和杯中的冰确实有关系,冰的温度低,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水滴。
总之,我认为科学课中对实验现象的深入观察非常重要,我们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全面完整的实验过
程。对实验现象观察的目的还在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从而得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因为从实验中观
察到的现象只是感性的认识,只能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由现象到本质是通过逻辑的分析才能实现的。启发
学生边观察实验现象边进行分析,使学生处在不断的探索中,由现象向原理逐步靠近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6.
水和水蒸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
的过程叫凝结。
2.
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
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
讨论水的蒸发。
2.
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
蒸发现象的异同。
3.
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
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
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
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
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
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小组:浅碟子一只、清水半碟、记号笔一支、
大的透明玻璃杯一只、小杯子一只、热水一
小杯。
30
科学三下
【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
师: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
水到哪里去了呢?
2.
学生推测。
师: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
师: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3.
学生实验观察。
师:有什么发现吗?
师: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
指导学生看书
P54
的漫画和文字。
4.
师:现在你能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样干掉的吗?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水能够蒸发变成水蒸气,那你们有什么新的想了解的问题吗?
师:对于其中的两个问题——“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
你有什么想法吗?
2.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
师:我们今天先来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水蒸发的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可以怎么研究呢?(小
组讨论,可适当参考
P55。)
学生讨论后汇报。
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
2/3
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
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师: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
(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3.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了吗?
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里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加热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师:水会蒸发。在阳光的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
那么如果不断地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
事呢?
(预设:天上经常要下雨的,河流和海里的水又会多起来的。)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水蒸发到空气中后又会通过下雨变成水,是这样吗?你能证明一下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方法:可以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
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科学三下
31
教师投影演示。
师:有什么发现吗?(预设:上面罩住的杯子的杯壁上有很多的小水滴。)
师:你能解释吗?(预设:学生回答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并讲解。从水里出来的
热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
现象叫凝结。)
(板书:凝结)
师:现在你能解释上节课的问题了吗?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预设:玻璃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盛冰的玻璃杯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形成了小水滴。)
四、拓展。
师:我们对水研究了整整一个单元,你能课外总结一下吗?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板书设计】
水和水蒸气
水→水蒸气→冰
【教学反思】
水的蒸发与凝结在小学生的头脑中,虽然根据生活经历让他们有了一定的印象,但还是十分模糊的,
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且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应该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以图片、录像等形式呈
现出来。通过学生亲历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并且尝试解释各种现象,最终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由于此课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且很难理解的内容,因此我提供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充分
深入地去探究、感受和体验。
7.
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
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
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
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
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
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
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
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
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
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
验活动。
3.
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
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
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
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和价值。
2.
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
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
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讨论记录表,玻璃杯
1
只,冰块
1
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
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32
科学三下
【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
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中,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
2.
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
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
P57
的表格填好。
二、水的三态循环。
1.
小结:我们通过刚才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
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
这里可以再问一句: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
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教师可以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
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
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
0℃),从而凝结成了冰晶。(2)如果刚
才讨论出了结果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
2.
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水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
了吗?请同学们结合
P58
的图,讨论一下。
3.
交流。
三、拓展。
1.
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
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
【板书设计】
水的三态变化
固态(冰、霜、雪)、液态(水、露、雾、云)、气态(水蒸气)
(从左往右:升温)(从右往左:降温)
【教学反思】
《水的三态变化》一课主要是在前面学习水与水蒸气之间变化的基础上,重点探究水变成冰和冰变
成水蒸气的过程。
水变成冰在北方的冬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不用费太大的周折。但冰
能否直接变成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是不常见的。教材是以冬天湿衣服也
能冻干为例进行探究活动,在备课时我反复思考这个活动,总觉得衣服冻干这个生活现象离我们的学生
有点儿远,城里的孩子哪有机会观察到湿衣服冻干的情景。
我努力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生活环境,这让我想到了夏天孩子们都要吃的雪糕。雪糕从冰箱
里拿出来会明显地冒“白气”,这就是雪糕遇热直接气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小水珠的过程,也
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相信这个现象学生们都注意到了。虽然“白气”不是水蒸气,但在前面
学习凝结时探究过“白气”的成因,所以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并且这个现象更加形象直观。
在授课时,当问到“冰能直接变成水蒸气吗
?”不出所料的,孩子们都说不可能。我便引出了雪糕
的例子,看到他们恍然大悟的样子,我知道他们理解了,相信了。这时再举出教材上的例子,学生就能
想通了。即使没见过衣服冻干,他们有的想到了家里拖把结冰后没见化冻却也干了的情况……这样依托
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将这一难点解决了,还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科学三下
33
第四单元
磁 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
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
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
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
2.
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
带来的好处。
2.
乐于表达和交流。
3.
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教学难点】
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
于许多方面。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磁铁、塑料小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宝刀传说(课件图片出示)。古代侠客不光武功高强,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
从青铜兵器到铁制兵器,越来越结实。于是也有了一类特殊的兵器——一把普通样式的刀,看上去没什
么特别的,却说是“宝刀”。原来,其他的兵器不敢轻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会被它吸住。力气小
的人往往会让兵器脱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铁制的暗器还没伤到人,只要用宝刀在面前挥舞几圈,
暗器就会被它全部吸住了,难怪被侠客们称为“宝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2.
听完了宝刀的传说,我想同学们的心里一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吧?呵呵!不着急,再看看老
师的遥控小车吧!
3.
演示遥控小车:把一块磁铁用纸包上放在塑料小车上,把一根条形磁铁包装成指挥棒状,手拿“指
挥棒”靠近小车,吸引或排斥着小车前进和倒退。小车怎么会听我的指挥?
4.
怪事还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奥秘吗?学生猜测、交流、讨论。
二、我们对磁铁的了解。
1.
在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也都使用了磁铁。我们知道磁铁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
2.
请以小组为单位,在记录纸(我们知道的磁铁)上画出或者写出对磁铁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样把
小组知道的有关磁铁的事情介绍给全班同学。一会儿我们开个小小交流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得多,
介绍得好。
3.
小小交流会:我们知道的磁铁。
(1)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以“磁铁”为中心用网状图形记录在黑板上。
(2)评比得出最佳表现组。
三、利用网状图,整理磁铁知识。
1.
形状。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课件图片出示)。
(2)这么多不同形状的磁铁,怎么进行交流介绍呢?为了方便,人们就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了。
34
科学三下
你能给这些磁铁取个名字吗?(凡取的名有道理的都给予肯定,但注意最后统一到通用称呼上来:蹄形、
条形、环形磁铁等。)
(3)为什么磁铁要做成这么多的形状?
2.
用途。
(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2)磁铁在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图片,或补充介绍,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3.
性质。
(1)我们知道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是怎么知道的呢?
(2)我们能把这些性质记录下来吗?学生在记录纸(我们所了解的磁铁性质)上写下自己所知道
的磁铁的性质。
(3)交流汇报。
四、总结延伸:
1.
回顾宝刀传说和遥控小车,利用磁铁还可以做什么有趣的小游戏呢?自己课后去设计设计吧!
2.
对于磁铁,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我们知道的磁铁
形状:条形、圆形、饼形、环形、马蹄形、槽形、菱形……
磁铁用途:门吸、磁性文具盒、磁性白板、小电动机、指南针、喇叭……
性质:能吸铁、相吸、相斥、隔物吸铁、两端吸力强……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们交流他们所知道的磁铁的相关知识。学生们通过表达和交流、实验和思考,整
理和共享了大家对磁铁已有的认识(如:形状、用途及性质)。
我在设计课程的时侯,力求吃透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想让学生们通过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磁铁
的知识,了解磁铁的形状和用途;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玩磁铁,发现磁铁的一些性质。
在引入新课时,我力求创新,以魔术“魔幻圆圈”的表演,激发所有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接着,
在交流磁铁的形状和用途这两个环节上学生完成得很理想。但是,在探究磁铁性质时,由于没有及时收
回发下去的材料,有的孩子继续沉浸在“玩”的情境中,导致注意力分散,影响了预期的效果。
纵观整节课,探究兴趣非常浓厚,课堂氛围也很活跃。抓住了重点,解决了问题,提高了能力,孩
子们的聪明才智也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整体感觉还不错。所以我想,科学教学就应该因学适教,不拘一格,
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课堂教学。
科学三下
35
2.
磁铁有磁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
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
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
什么。
2.
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
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
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
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

















的铁制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1.
磁铁和被测试物品:铜钥匙、铁钥匙、回
形针、铁钉、铝片、铜导线、玻璃珠、木
片或木块、纸片、弹簧、布条等物品。(铁
制品要有多种,要有铜、铝等非铁的金属
物品,学生的学习用品如橡皮擦、铅笔、
塑料尺等也可用作测试材料。)
2.
橡胶皮(气球皮)、杯子和水。
3.
铁盒、铝盒、茶叶筒(底和盖是铁制的,
筒身是纸制的)、圆珠笔。
4.
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如
1
元的钢币,5

的铜币和钢芯镀黄铜币,1
角的铝币和钢币,
分值铝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
我们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如:金属?铁?)。
2.
怎样检验我们的观点?(做实验。)
二、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1.
老师准备了这些材料,请看(实物投影出示材料小样)。我们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引,
然后再做实验进行检验吧。(预测时说说理由或依据。)
2.
我们小组的桌子上就有这些材料,一会儿就要请大家来做下小小检验员了。实验时可不要忘了做
记录啊(投影出现记录表)。检测后把被测物体按“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
分类填写好,然后小组讨论记录下两类物体在材料上的特点。(学生实验并记录填写好表格。)
3.
交流汇报。
4.
小结。
(1)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
(3)与我们刚才上课时的观点相比较,原来的观点是得到了确认,还是需要做一些修改呢?
5.
辨认铁制品。
(1)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实物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