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秀公开课教学资料(课件+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秀公开课教学资料(课件+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06 13:09:34

文档简介

登幽州台歌练习题
一:给下列字注音
后不见来者(

独怆然而涕下(

二:解释词语
悠悠:
独:
怆然:
涕:
三、填空
1、《登幽州台歌》含有的与本诗主旨表达有关的一个典故是(





2、《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






3幽州台即____
_,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是战国时候_____的国都。_____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的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建黄金台,置金与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找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起来
四、读课文,思考:
1、“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心境。
2、怆然的意思是:
涕的意思是:
表现了作者
的情感。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
《登飞来峰》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5、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6、这首诗中,“泘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8、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9、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游山西村练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腊酒: 2.足鸡豚(tún):
3.山重水复: 4.柳暗花明:
5.箫鼓: 6.追随:
7.春社:

8.古风存:
9.若许: 10.闲乘月:
11.无时:
12.叩(kòu)门:
一、填空:
1.《游山西村》选自
,作者是
,字
,自号

朝著名诗人,现存诗
多首。
2.《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
,
”;
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
,”

二、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材的所见所闻。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古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名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农家朴实好客的句子: ,

2.不仅反映诗人对前途所抱希望,也说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性诗句: ,

既写景又含议论哲理的诗句:
, 。
描绘南宋农村风俗画的句子:

3.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可引用本诗中的诗句是: ,
。这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5.请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你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例。
答:
6.展开想象,描绘出陆游《游山西村》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山村风光。要求:①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②符合诗歌的意境。③不少于60字。
答: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历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说说现在有什么含义?
答:

8.品读诗歌,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不超过100字)
答:
9.你是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答:


【试题链接】
一、阅读诗歌《游山西村》按要求回答问题。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l
分)
答: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
二、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回答问题。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答: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望岳》练习题
一、常识填空
1、本诗作者是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
,自号“
”,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
”。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

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

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按要求写出诗句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提高
1、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4.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6.
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1.本诗开头两句,以
修饰离愁,以
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3、“落红”在这里比喻
4、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5、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
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
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
6.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共21张PPT)
陈子昂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情绪。
思想感情:
艺术特色: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两用“不见”相连,
    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
    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一、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
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三、深受《楚辞》的影响

1、《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    及兮,来者吾不闻。
2、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登子见古人
逃后小見来者
去她总倍
玖怆然下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