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力的存在(共计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3.2 力的存在(共计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4-07 12:26:27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复习
1、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2、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
.汽车启动时,从静止变为运动
B
.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的气球
C
.在草地上滚的足球
D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
D
B
怎样测量力的大小呢?
为了测量一个科学量的大小,首先需要规定这个量的单位。
科学量
质量
体积
路程
时间
速度
主单位
千克
米3


米/秒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牛顿
简称牛,符号为N
  它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看书本第100页的阅读材料。
一些常见的力的大小
一些常见的力
力的大小(牛)
蚂蚁的拉力
约0.001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力
约1
成年男子右手的拉力
约700
马的拉力
约3×103
大型拖拉机的牵引力
约3×104
~4×104
内燃机车的牵引力
约2×105
~3×105
思考:哪些物体与两个鸡蛋的重相当?
测量工具
长度
体积
质量
时间
温度
刻度尺
量筒
天平
秒表
温度计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
(弹簧秤)
面板
弹簧
指针
拉杆
秤钩
拉环
弹簧秤的结构
弹簧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而成的?
在撑杆跳过程中,撑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它能将人高高撑起?
视频
读图:跳板、弓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人能弹起来?箭能飞出去?
1.
将弹簧下端向下拉,弹簧的长度将______,这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______________。
2.
将弹簧拉得更长,手的感觉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
3.
撤去拉力,弹簧将________________。
变长
受到力的作用
受到的力变大
恢复原来的形状
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结论:
蹦极
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产生条件
拉力、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
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弹簧秤的构造原理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长度也越长。
2、看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利用弹簧秤测量时,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1、测量前观察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
3、弹簧秤要正确放置,使弹簧能沿着其轴线方向自由伸缩(即弹簧伸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弹簧、指针、挂钩不得与外壳摩擦。
4、读数时视线要与与刻度面垂直,与指针相平。
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观察弹簧秤:了解指针、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刻度。
①弹簧秤上的单位是

②指针有没有对准零刻度?
③量程是
牛,最小刻度为
牛。
2、用手拉弹簧秤的秤钩,感受1牛和5牛力的大小。

5
0.2
3、把一根头发拴在秤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头发拉断时拉力的大小。
弹簧秤的读数练习
红色指针所指的读数是:
2.4N
蓝色指针所指的读数是:
4.8N
单位:牛(N)

总结:
弹簧测力计
构造原理
使用方法
弹力
(拉力、压力、支持力)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长度也越大。
巩固练习:
1、弹簧秤的刻度是
(填“均匀”或“不均匀”)。
2
、有一只弹簧秤,秤钩上不施力时,指针不是指在零刻线处,而是指在0.2N的位置上,此时用手拉弹簧秤秤钩,使弹簧秤的示数为4N,则弹簧秤的实际拉力是(

A、4.2N
B、4N
C、3.8N
D、无法确定
3
、用两只手同时用5N的力分别向两侧拉一个弹簧测力计的秤钩和挂环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

A、0
N
B、
2.5N
C、5N
D、10N
均匀
C
C
4、使用弹簧秤测力时,下面几点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秤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零点是否准确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得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秤的测量范围。
A
【点拨】:弹簧秤测力时,要使弹簧能沿着其轴线方向自由伸缩(即弹簧伸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观察:蹦床发生什么变化 (共30张PPT)
第2节
力的存在(3)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撑杆跳高
投标枪
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大小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一、力的三要素
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方向
用力向右拉弹簧,弹簧的长度变____。用力向左压弹簧,弹簧的长度变____。


 
用扳手拧螺母的时候,手握在把的末端比握在把的中间,易于把螺母拧紧。
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点
.
.B
A
 
推门的时候,推力作用到离门轴较远的A点,比作用到离门轴较近的B点,易于把门推开。
为什么乙图能拉起同学的手而甲图却拉不起同学的手?
体验活动
课本P101图3-41
  力的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只有力的三个要素都不变,力的作用效果才相同。
球员要想将足球准确射入球门,必须要把握好踢球用力的哪些要素?
思考与讨论
如何表示一木块受到水平向右32N的拉力?
32N
二、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这种表示方法叫做力的示意图。
起点:力的作用点
(终点)
箭头:力的方向
在箭头边上标出力的大小
小明用40牛的力往右上方拉行李箱,请你用力的示意图作出这个力的三要素。
40N
斜面上的木块受到一个沿斜面向上25牛的推力,请你用力的示意图作出这个力的三要素。
25N
一个篮球放在网兜里,将它挂在墙壁上。
①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②画出这些力的方向。
1、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即受到力的物体)和所受力的三要素;
2、力的作用点必须在受力的物体上,一般画在接触面上,也可画在受力物体的中心;
3、表示力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必须标出力的大小、单位,有角度的力必须标明角度。
画力的示意图注意事项
用力的示意图画出下列物体受到的力。
(1)用100牛的水平向左方向的力拉小车(图6)。
(2)用与水平方向成30°夹角斜向上方向的100牛的力拉小车(图7)。
(3)用大小为80牛、方向与斜面方向平行的力推小车沿斜面向上运动(图8)。
力的作
用效果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取决
回顾总结:
力的三要素

的示意图
表示
如图所示,一薄钢条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拉,使其发生形变。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

2N
1N
2N
2N
GOOD
BYE
!第二节
《力的存在》随堂检测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一定会发生改变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两个物体不直接接触,也可能有相互作用
D.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2.在下图所指出的四个力中,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3.下列几种情况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物体静止不动
B.物体由运动变成静止
C.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
D.汽车转弯
4.大头针被吸引到磁铁上,这说明(
)
A.磁铁能吸引大头针,而大头针不能吸引磁铁
B.大头针也能吸引磁铁,但引力小
C.两个不直接相接触的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D.大头针和磁铁相接触时,才发生力的作用
5.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静止的原因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力是维持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
D.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6.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前进,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运动员在百米赛跑的起跑时,脚要用力向后蹬起跑器
7.棒击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这个现象表明力可以

两手弯折塑料直尺,直尺变弯了,这个现象表明力可以____
_____。《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三衢中学:章明晓
教材分析:
《力的存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江版)七年级第下册第三章第2节。初一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难度,教材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用具:
磁铁、铁块、气球、细导管、橡皮筋、可乐瓶、平面镜、激光手电、细棉线、小车、弹簧、锥形瓶、铁架台、水槽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
游戏:
1组:与同桌单手拉起,并呈拔河状;
2组:用两个手指夹住科学课本,并尽可能抬高手臂;
3组:双手相对放于胸前,并相互挤压;
4组:用手压桌面。
2、我们在这节课中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
解读P95,读图



压路机

路面
磁铁

铁钉
分析:
物体
作用
物体
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问题与讨论
1、一个物体能产生力吗?
2、物体不接触能产生力吗?
3、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力吗?
讨论:生活中存在哪些力:
⑴拉力、压力、推力、提力等;
⑵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磁铁对铁的吸引力。
说明力的作用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但我们能看到力吗?我们应怎样来判断是否有力存在呢?(要求自己举身边的有关力的例子)捏扁水瓶
播放:台风天气中,树木在晃动现象视频。
从中归纳总结: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风,但我们是怎样感受到风的存在的?播放视频:台风(从“树动知风”这一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以判断风的存在),同样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力的存在。(这里用到了科学方法上的“转换法”把难以认识、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用直观、明了的作用效果来说明它的存在。)
播放:压铁锅视频;
解读图片:球和脸都变了样
探究实验一:用桌上提供的器材对它作用一个力,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例如:⑴手指挤压汽球,汽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用手位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
⑶用手拉弹簧伸长,压弹簧缩短。
展示:物体正在发生形变的图片。
师:观察并回答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变化。
得出力的作用效果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总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探究实验二:将书直立在手掌上,观察手掌是否发生了形变?为什么?
将书放到桌面上,书对桌面的压力为什么不会使桌面发生形变呢?
探讨:建立假说:可能是物体的形变太小,肉眼无法看到。
设计实验:采用放大措施,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变为看得见的形变。
固定激光手电,一平面镜在光源前轻轻晃动,在远处墙上出现光斑的较大移动,进一步改进,再放一块平面镜,将光斑的移动进一步放大。
展示视频动画
实验操作:
调整两平面镜的位置和方向(两平面镜的距离尽可能远一些)。使上述光线经过两平面镜反射后,在屏幕上得到一个明亮的光斑(可在光路中喷雾,显示出光路路径)。
在两平面镜中间向桌面施加向下的压力,可以明显看到光斑向下移动(光斑的移动是压力引起的吗?(撤去压力光斑又移到原处,说明桌面受力发生了肉眼无法觉察的微小形变);
探究实验三:
让力小的女学生把可乐瓶捏瘪。
让力大的男学生捏玻璃瓶,是否形变。
建立假设:可能是物体的形变太小,肉眼无法观察。
设计实验:采用“放大法”措施,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化为看得见的形变。
实验操作:取一锥形瓶,灌满红色水,将一细管插入橡皮塞,再将橡皮塞紧紧塞住墨水瓶口。由于毛细现象,毛细管中显示一段红色液体液面高出橡皮塞。
操作:用手指扭捏瓶前后侧面,发生微小形变,使容积减小,细导管中的红色液面明显上升。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播放视频:分析:运动员做了哪些动作,足球的运动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探究后交流结论:
a.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b.足球运动由慢变快
c.足球运动由快变慢
d.足球运动变为静止
e.足球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说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运动的方向统称为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任一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小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练习:判断:小车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
如果物体运动状态不改变物体将会怎样
四、力的相互性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击打手掌,体味各自的感受。
探究: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是否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探究实验五:
1、教材中的2只气球由于受压都发生了形变,
试猜测: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够产生这种效果?
A、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
B、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
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
2、用2只气球分别按以上方式进行实验,结果发现,都能产生如教材图示效果的作用方法是:
磁铁能吸引铁块,反过来铁块能吸引磁铁吗?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因磁铁质量较大,可用线悬挂或将磁铁放在小车上。)
4、讨论交流:通过这个实验,你对力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五、问题讨论:
1、生活中,打鸡蛋时,往往在碗角敲一下,为什么鸡蛋壳破碎了?
2、汽车撞在树上,为什么反而自己受损?
3、送神舟号升空的火箭推进力来自哪里?
火箭内燃料燃烧时,会向尾部喷射出燃气,火箭对燃气有一个向后的作用力,燃气对火箭有一个向前的作用力,使火箭上升。
知识总结:板书设计:
力的存在
一、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和方向的改变)
二、力的产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练习:
1、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汽车启动时,从静止变为运动
B、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的气球
C、在草地上滚的足球
D、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
2、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3、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时将跳板压弯了,这说明力能够

跳板对运动员向上的弹力能使运动员向上运动,这说明力能够

4、如图:把吸管穿在细绳上。将绳子的一端系在门的把手上,另一端系在椅子的靠背上,把细绳拉紧。把气球吹大,用手捏紧气球的开口。用胶带把气球粘在吸管上。把气球拉到绳子的一端,松开手指。你将看到,气球会像箭一样沿着绳子向前飞去。试解释这一现象。
【教学后计】
设计理念: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任务。按照我们以往的课程理念和习惯,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强调要以探究性方式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共23张PPT)
1.用两个手指夹住科学课本,并尽可能抬高手臂;
2.双手相对放于胸前,并相互挤压;
3.同桌两位同学掰手腕(注意安全);
4.与同桌单手拉起,并呈拔河状。
杭州文澜中学 胡柳蔚



压路机

路面
磁铁

铁钉
一、力是什么?
物体
物体
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一个物体能产生力吗?
2、物体不接触能产生力吗?
3、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力吗?
不能。
力的作用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
不一定
例如:在水平地面上,两张紧挨着的课桌之间就不存在力的作用。
风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在室内是如何感觉到它的存在呢?
风使树枝晃动
树动知风
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
那如何感受到力的存在呢?
手指挤压塑料瓶的瓶壁,塑料瓶发生了什么变化?
利用自己身边的物品来向大家展示力的存在,并思考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用手拉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用手拉弹簧,弹簧发生了什么变化?
若压弹簧呢?
视频
压力将铝板压成锅
压力使用球和脸都变了样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将书直立在手掌上,观察手掌是否发生了形变?为什么?
2、将书放到桌面上,书对桌面的压力会不会使桌面发生形变呢?为什么?
建立假设:可能是物体的形变太小,肉眼看不到。
设计实验: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变为看得见的形变。
采用放大措施
2、将书放到桌面上,书对桌面的压力会不会使桌面发生形变呢?
用力按玻璃瓶,它发生形变了吗?若是,请合作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前后桌四人一小组讨论)
运动员做了哪些动作,足球的运动发生了哪些变化?
足球的运动发生了哪些变化?
分析:
a.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b.足球运动由慢变快
c.足球运动由快变慢
d.足球运动变为静止
e.足球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
运动方向的改变
投出标枪
姚明盖帽
李娜发球
在科学上,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统称为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任一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下列各图中,在力的作用下,标枪、网球和篮球的运动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判断:小车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
80千米/小时
40千米/小时
50千米/小时
50千米/小时
如果物体运动状态不改变物体将会怎样
观察右图,猜测下面哪种
方法能产生如图的效果?
A、红球不动,绿球压向红球
B、绿球不动,红球压向绿球
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
 



绿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想一想:磁铁能吸引铁块,反过来铁块能吸引磁铁吗?
1、生活中,打鸡蛋时,往往在碗角敲一下,为什么鸡蛋壳破碎了?
2.汽车撞柱子上,为什么反而自己受损?
  火箭向下喷燃气,给燃气一个向下的力,
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燃气就给火箭一个向上的力,使火箭上升。
乌贼不断地向后喷水……
乌贼用力将水压出体外,
给水一个向后的力,
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所以压出去的水给乌贼一个向前的力。
人用力划浆,浆对水一个向后的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浆同时也受到水对它的向前的力,正是这个力使船向前进。
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形状
改变运动状态
改变速度大小
改变运动方向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结:
2、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汽车启动时,从静止变为运动
B、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的气球
C、在草地上滚的足球
D、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
1、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我会做
D
B
3、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时将跳板压弯了,这说明力能够

跳板对运动员向上的弹力能使运动员向上运动,这说明力能够

改变物体的形状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小实验:把吸管穿在细绳上。将绳子的一端系在门的把手上,另一端系在椅子的靠背上,把细绳拉紧。把气球吹大,用手捏紧气球的开口。用胶带把气球粘在吸管上。把气球拉到绳子的一端,松开手指。你将看到,气球会像箭一样沿着绳子向前飞去。试解释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