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期中考试复习试卷与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现代生物技术实现了不育夫妇的生育愿望.下列情况中所选择的技术不恰当的是( )
A.女方生育能力正常,男方精子数过少,采用人工授精技术
B.女方输卵管阻塞,男方生殖能力正常,采用试管婴儿技术
C.女方生育能力正常,男方精子形态不良,采用捐赠精子和试管婴儿技术
D.女方子宫发育不良,男方生殖能力正常,采用捐赠卵细胞和人工授精技术
2.红薯干含有膳食纤维、胡萝卜、维生素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多种元素,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保健食品.下列有关红红薯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分含量少,富含淀粉等多种糖类
B.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C、D
C.其中的钾、铁、铜、硒、钙等一般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
D.含有一定的蛋白质和脂肪
3.下列关于人体内食物消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淀粉经消化酶的作用最终分解成葡萄糖
B.蛋白质消化酶的作用最终分解成氨基酸
C.脂肪经胆汁作用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甘油和脂肪酸)
D.水、无机盐、维生素在消化道内不经过消化
4.如图曲线表示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经过消化道的各个器官时被消化的程度.请判断唾液淀粉酶属于哪类物质( )
A.淀粉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5.现有人体的4种消化液A、B、C、D,它们都不是肠液,A和B都消化淀粉,C和D都不能消化淀粉,C能使蛋白质得到初步消化,D可促进消化脂肪,但不能促进A消化脂肪.那么A、B、C、D四种消化液分别是( )
A.胰液、胃液、唾液、胆汁
B.胆汁、胃液、胰液、唾液
C.胃液、胰液、唾液、胆汁
D.唾液、胰液、胃液、胆汁
6.某人24小时内没有进食,其血液中的( )在流经小肠绒毛后会增多.
A.氨基酸
B.葡萄糖
C.氧气
D.二氧化碳
7.患感冒时,常感觉呼吸不畅,主要原因是( )
A.鼻黏膜分泌的粘液过多
B.气管、支气管分泌痰液过多
C.鼻粘膜充血肿胀
D.声带充血肿胀
8.当膈肌和肋间肌收缩时,外界、肺泡、气管处的气压大小是( )
A.外界>肺泡>气管
B.气管>肺泡>外界
C.外界>气管>肺泡
D.肺泡>气管>外界
9.打嗝是因为膈肌不由自主地痉挛,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两条声带之中的裂隙骤然收窄,因而引起奇怪的声响.下列不符合打嗝时状态的是( )
A.胸廓容积扩大
B.肺收缩
C.膈肌收缩
D.肺内气压小于外界
10.刚下水游泳时,如果水漫过胸部,会感到呼吸有些吃力,这是因为( )
A.害怕导致神经紧张,肌肉收缩,呼吸困难
B.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减小,气体不容易进入
C.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增加,气体不容易进入
D.胸腔容积增加,肺内气压增加,气体不容易进入
11.如图模拟人体呼吸运动的过程,下列对该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③和④分别模拟胸廓和膈
B.①模拟的器官能使到达②的气体变得清洁
C.图甲模拟吸气过程
D.图乙模拟呼气过程,膈肌收缩,位置上升
1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能增强呼吸功能
下列叙述与之无关的是( )^
A.能加强呼吸肌的收缩作用
B.能扩大胸廓的活动范围
C.可使吸入的气体中氧的比例增加
D.可增加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目
13.吸气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的原因是( )
A.血液中有二氧化碳,肺泡内没有二氧化碳
B.血液中没有氧气,肺泡内有氧气
C.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于肺泡内二氧化碳的含量
D.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低于肺泡内二氧化碳的含量
14.如图是人血涂片示意图,对该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①能起防御和保护的作用
B.②能运输养料和二氧化碳等废物
C.缺铁或蛋白质会影响③的功能
D.输血时血型不合④会凝集成团
15.取一个完整的猪心,在解剖前,结扎住下腔静脉,由上腔静脉和主动脉分别向猪心注入清水,下列哪一组血管会流出清水( )
A.肺动脉和肺静脉
B.上腔静脉和肺动脉
C.肺动脉和主动脉
D.肺静脉和主动脉
16.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在各血管内的变化情况.如果I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Ⅲ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最可能是(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葡萄糖
D.尿素
17.某人煤气中毒,从肺吸入的一氧化碳会首先进入心脏的( )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18.如图曲线表示人体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其中H为上肢动脉.能表示该图含义的正确组合为( )
①A曲线代表氧气在血液中的变化
②B曲线代表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变化
③B曲线代表氧在血液中的变化
④I表示上肢静脉
⑤J表示上肢毛细血管
⑥I表示上肢毛细血管.
A.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⑥
D.①②④⑤
19.如图是血液流经人体某器官的示意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M表示心脏,则N血管里流的不一定是静脉血
B.M表示小肠,则N血管里流的是动脉血
C.M表示大脑,则N血管里流的是动脉血
D.M表示肺,则N血管里流的是静脉血
20.某人因车祸大腿受伤(如图所示),鲜红的血液喷射而出.请据图判断受伤的血管及急救时控制血流的位置分别是( )
A.动脉 a处
B.静脉 a处
C.动脉 b处
D.静脉 b处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需要经消化才能被吸收,其中 在⑥中开始被初步消化.
(2)图中[ ] 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能促进 的消化.
(3)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 ] ,该结构内含有胆汁、胰液和肠腺分泌的 等多种消化液,且内表面积大,有环形 和 ,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22.如图是甲、乙两位同学在探究“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时设计的实验.
(1)根据两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推涮他们提出的问题是 ?
(2)你认为 的实验设计更合理,理由是 .
(3)根据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滴加碘后的实验现象是:1号试管: ;2号试管 .实验过程中将2号试管放入37℃温水中的原因是 ,需要水浴10分钟的原因是 .
(4)针对两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乙同学的设计也存在不完善之处,请你开动脑筋帮他们完善实验设计:
.
(5)人体发烧时食欲不振,主要是体温过高降低了 作用.
23.如图是人体内气体交换和心脏工作示意图.请结合本图,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
(1)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E、F两个过程,其中E处表示的是 的气体交换,血管H内的血液为 血.
(2)图中心室正处于 状态,A与C、B与D之间的瓣膜处于 状态.
(3)图中的G、H、J、K四条血管,分别与心脏上的血管 相连(填数字).
24.图1是人的血液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血管A、B、G、H内的血液中,含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填字母)
(2)区分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的依据,是以 为参照的;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依据是 .
(3)血液由[②]射出,回到[③]的循环途径叫 其中,血液由C流到D处,变为含 丰富的 血.
(4)在下肢臀部肌肉注射青霉素后,药物需先经过心脏 次才能到达发病部位,青霉素最先到达心脏的 .
(5)图2是胎儿与母体通过胎盘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图中氧气和养料较为丰富的血液存在于血管 中.(填数字)
25.如图一是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二是某人在一次盆景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序号1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该工程是通过 实现的.
(2)图二中呼气过程的是曲线 段;此时肋间肌和隔肌都处于 状态,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由 .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后的一瞬间是坐标系中的 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 .
(3)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由 运送,最后由 系统排出体外.
湖南省澧县张公庙中学2016—2017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期中考试复习试卷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现代生物技术实现了不育夫妇的生育愿望.下列情况中所选择的技术不恰当的是( )
A.女方生育能力正常,男方精子数过少,采用人工授精技术
B.女方输卵管阻塞,男方生殖能力正常,采用试管婴儿技术
C.女方生育能力正常,男方精子形态不良,采用捐赠精子和试管婴儿技术
D.女方子宫发育不良,男方生殖能力正常,采用捐赠卵细胞和人工授精技术
【考点】精子和卵细胞,受精.
【分析】试管婴儿是受精过程在试管内进行,胚胎的发育主要还是在母亲的子宫内进行.
【解答】解:试管婴儿又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具体地说是借助内窥镜或在B超指引下,从患有不孕症妇女的卵巢内取出成熟的卵子,将精子、卵子一起放入试管,体外培养三天左右,使卵子受精,然后再在B超监视下将其送到母亲子宫,使之逐步发育成胎儿的过程,可见该过程中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其原理仍然是有性生殖.但是女方子宫发育不良,没有胚胎发育的“土壤”,采用捐赠卵细胞和人工授精技术也不能实现了不育夫妇的生育愿望.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试管婴儿的培育过程
2.红薯干含有膳食纤维、胡萝卜、维生素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多种元素,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保健食品.下列有关红红薯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分含量少,富含淀粉等多种糖类
B.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C、D
C.其中的钾、铁、铜、硒、钙等一般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
D.含有一定的蛋白质和脂肪
【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各具有不同的作用,据此解答.
【解答】解:A、红薯干的水分含量少,富含淀粉等多种糖类,正确.
B、红薯干含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D、E,错误.
C、钾、铁、铜、硒、钙等一般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正确.
D、红薯干主要富含淀粉等多种糖类,不含蛋白质和脂肪,错误.
故选:D
【点评】这部分内容是中考的热点,要好好理解和掌握.
3.下列关于人体内食物消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淀粉经消化酶的作用最终分解成葡萄糖
B.蛋白质消化酶的作用最终分解成氨基酸
C.脂肪经胆汁作用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甘油和脂肪酸)
D.水、无机盐、维生素在消化道内不经过消化
【考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分析】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解答】解:A、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故不符合题意.
B、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故不符合题意.
C、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胆汁、肠液、胰液的共同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故符合题意.
D、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是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如图曲线表示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经过消化道的各个器官时被消化的程度.请判断唾液淀粉酶属于哪类物质( )
A.淀粉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考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分析】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淀粉、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解答】解:由图示可见:唾液淀粉酶在胃内开始消化,在胃内开始消化的食物成分是蛋白质,由此可见:唾液淀粉酶是一种蛋白质.
故选:C
【点评】掌握蛋白质、糖类、脂肪消化的场所即可解答.
5.现有人体的4种消化液A、B、C、D,它们都不是肠液,A和B都消化淀粉,C和D都不能消化淀粉,C能使蛋白质得到初步消化,D可促进消化脂肪,但不能促进A消化脂肪.那么A、B、C、D四种消化液分别是( )
A.胰液、胃液、唾液、胆汁
B.胆汁、胃液、胰液、唾液
C.胃液、胰液、唾液、胆汁
D.唾液、胰液、胃液、胆汁
【考点】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分析】食物中的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而这些物质的消化需要各种消化液的参与.
【解答】解:参与消化食物的消化液有口腔中的唾液、胃里的胃液、小肠中的肠液、胰液和胆汁.唾液中只含有能够初步消化淀粉的酶,胃液中只含有能够消化蛋白质的胃蛋白酶,肠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能够促进脂肪的消化;已知A、B、C、D都不是肠液,A和B都能消化淀粉,C和D都不能消化淀粉;则A和B为唾液和胰液,C和D为胃液和胆汁,又知C能使蛋白质得到初步消化,D可促进脂肪消化,则C是胃液,D是胆汁;D不能促进A消化脂肪,说明A中不含有消化脂肪的酶,应该是唾液,则B是胰液.即A、B、C、D四种消化液分别为唾液、胰液、胃液、胆汁.
故选:D
【点评】此题有一定的难度,除要知道各种消化液的作用外,还要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
6.某人24小时内没有进食,其血液中的( )在流经小肠绒毛后会增多.
A.氨基酸
B.葡萄糖
C.氧气
D.二氧化碳
【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血液循环的途径.【分析】(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3)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但是“某人24小时内没有进食”,因此,血液流经小肠时营养物质不会增加.同时小肠作为一个一般器官,其正常的生命活动,要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营养物质和氧气,所以血液流经小肠后营养物质和氧气都会减少,而二氧化碳增多.
【解答】解:血液流经小肠绒毛时属于体循环,在这里血液与小肠绒毛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进入血液.所以“某人24小时内没有进食”,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在流经小肠绒毛后浓度会增加,而氨基酸、葡萄糖、氧气都会减少.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变化.
7.患感冒时,常感觉呼吸不畅,主要原因是( )
A.鼻黏膜分泌的粘液过多
B.气管、支气管分泌痰液过多
C.鼻粘膜充血肿胀
D.声带充血肿胀
【考点】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呼吸道的组成、特点及功能.
【解答】解:解答: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鼻腔位于呼吸道的起始端,其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又清洁作用;鼻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粘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当人体患感冒时,分泌的组胺等一些物质会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因此会充血肿胀,堵塞了鼻腔,使人呼吸不畅.
故选:C
【点评】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要注意.
8.当膈肌和肋间肌收缩时,外界、肺泡、气管处的气压大小是( )
A.外界>肺泡>气管
B.气管>肺泡>外界
C.外界>气管>肺泡
D.肺泡>气管>外界
【考点】呼吸运动;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分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存在压力差而引起的,参加呼吸运动的肌肉主要有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
【解答】解:气体总是从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流动.当膈肌、肋间外肌收缩时→膈肌顶部下降、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力大于→外界气体进入肺;此时外界、肺泡、气管处的气压大小依次是外界>气管>肺泡.
故选:C
【点评】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叫做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而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存在压力差而实现的.
9.打嗝是因为膈肌不由自主地痉挛,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两条声带之中的裂隙骤然收窄,因而引起奇怪的声响.下列不符合打嗝时状态的是( )
A.胸廓容积扩大
B.肺收缩
C.膈肌收缩
D.肺内气压小于外界
【考点】呼气和吸气.【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平静呼吸时,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
【解答】解:打嗝是因为膈肌不由自主地痉挛,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故选:B
【点评】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肺扩张或回缩,造成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存在气压差,从而使气体进入或排出肺.
10.刚下水游泳时,如果水漫过胸部,会感到呼吸有些吃力,这是因为( )
A.害怕导致神经紧张,肌肉收缩,呼吸困难
B.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减小,气体不容易进入
C.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增加,气体不容易进入
D.胸腔容积增加,肺内气压增加,气体不容易进入
【考点】呼气和吸气.【分析】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解答】解:呼吸过程的第一步是肺的通气,它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若水超过胸部,胸廓会由于水的挤压而向内收缩,导致胸腔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增大,外界空气不易进入,造成吸气困难.
故选:C
【点评】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形成压力差实现的.
11.如图模拟人体呼吸运动的过程,下列对该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③和④分别模拟胸廓和膈
B.①模拟的器官能使到达②的气体变得清洁
C.图甲模拟吸气过程
D.图乙模拟呼气过程,膈肌收缩,位置上升
【考点】呼气和吸气.【分析】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解:A、图中①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②小气球代表的是肺,③瓶壁表示胸廓,④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故A正确;
B、①模拟的是气管,气管的内表面覆盖着有纤毛的黏膜,黏膜上的黏液起清洁空气的作用,故B正确;
C、甲图中④膈肌顶部升高,肺缩小,表示呼气,故C正确;
D、乙图中④膈肌舒张,膈肌顶部下降,肺扩张,表示吸气.因此处于乙时,④表示的结构膈肌处于舒张状态.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吸气呼吸时膈肌胸廓肺的状态.
1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能增强呼吸功能
下列叙述与之无关的是( )^
A.能加强呼吸肌的收缩作用
B.能扩大胸廓的活动范围
C.可使吸入的气体中氧的比例增加
D.可增加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目
【考点】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首先明确的是肺泡的数目、呼吸肌的数目不会改变,变得只是呼吸肌的发达程度和参与呼吸的肺泡数目.
【解答】解:经常参加锻炼或适宜的体力劳动,呼吸肌收缩力量得到加强,可以扩大胸廓的活动范围,使呼吸的深度加大、加深,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增多.体育锻炼会使呼吸肌收缩力量得到加强,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增多,但不会使吸入的气体中氧的比例增加.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会使呼吸肌收缩力量得到加强,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增多.
13.吸气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的原因是( )
A.血液中有二氧化碳,肺泡内没有二氧化碳
B.血液中没有氧气,肺泡内有氧气
C.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于肺泡内二氧化碳的含量
D.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低于肺泡内二氧化碳的含量
【考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分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解答】解: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人体经过吸气,肺泡内充满了新鲜的空气,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而二氧化碳的浓度比血液中的浓度小;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呼吸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的原因是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于肺泡内二氧化碳的含量.
故选:C.
【点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关键是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
14.如图是人血涂片示意图,对该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①能起防御和保护的作用
B.②能运输养料和二氧化碳等废物
C.缺铁或蛋白质会影响③的功能
D.输血时血型不合④会凝集成团
【考点】观察血涂片.【分析】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涂片示意图,①是白细胞,②是血浆,③是红细胞,④是血小板.
【解答】解:A、①是白细胞,有细胞核.白细胞能吞噬发言部位的病菌,身体的某个部位发炎,白细胞的数量会大大增加.A正确;
B、②是血浆,主要成分是水,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B正确;
C、③是红细胞,里面含有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在含氧量高的地方能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能与氧分离,有运输氧的功能,缺铁或蛋白质会影响红细胞的功能.D正确;
D、输血时血型不合③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塞血管,发生危险,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同型血为原则.D错误.
故选:D
【点评】血液的成分和功能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要注意.
15.取一个完整的猪心,在解剖前,结扎住下腔静脉,由上腔静脉和主动脉分别向猪心注入清水,下列哪一组血管会流出清水( )
A.肺动脉和肺静脉
B.上腔静脉和肺动脉
C.肺动脉和主动脉
D.肺静脉和主动脉
【考点】心脏的结构.【分析】如图心脏结构图:
在右心房和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有房室瓣,朝向心室开,只允许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而不能倒流;
在心室和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朝向动脉开,只允许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不能倒流.
【解答】解:如上图,结扎下腔静脉,然后由上腔静脉注入水,水流动的方向是: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水从肺动脉流出;
从主动脉注水,水将从主动脉流出,因为左心室和主动脉内有动脉瓣,朝主动脉开.从主动脉注水,动脉瓣关闭,水从主动脉流出.可见C正确.
故选:C.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位置和功能.
16.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在各血管内的变化情况.如果I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Ⅲ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最可能是(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葡萄糖
D.尿素
【考点】血液循环的途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分析】图中横轴中的I段代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此种物质逐渐下降,Ⅲ段代表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此种物质逐渐增多,可以结合血液循环中各物质的变化进行解答.
【解答】解:体循环的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如果为Ⅰ包绕在肺泡外的毛细血管,血液要进行肺循环.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经过肺循环,血液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因此血液就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为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Ⅲ段代表组织处的毛细血管,血液要进行体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组织细胞要进行生理活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就由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为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所以曲线应代表的是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
组织细胞进行生理活动要消耗能量,葡萄糖分解能产生能量,所以不管是在肺泡处还是在组织细胞,葡萄糖的量应减少.组织细胞进行生理活动要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所以不管是在肺泡处还是在组织细胞,尿素的量应增加.
故选:A
【点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应用,是考查的重点,需要对血液循环的途径熟练掌握.
17.某人煤气中毒,从肺吸入的一氧化碳会首先进入心脏的( )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考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分析】氧和一氧化碳都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强,就使更多的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又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分离极慢,而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而不能被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造成组织细胞缺氧.
【解答】解:由血液循环图可知:
一氧化碳从外界吸进入肺泡,再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与血红蛋白结合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肺静脉,然后进入左心房.
故选:A
【点评】人体吸入一氧化碳后,一氧化碳所经过的路线是:一氧化碳→呼吸道→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18.如图曲线表示人体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其中H为上肢动脉.能表示该图含义的正确组合为( )
①A曲线代表氧气在血液中的变化
②B曲线代表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变化
③B曲线代表氧在血液中的变化
④I表示上肢静脉
⑤J表示上肢毛细血管
⑥I表示上肢毛细血管.
A.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⑥
D.①②④⑤
【考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分析】在体循环中,血液流经全身各个器官的毛细血管时,发生包括气体交换在内的物质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解答】解:H为上肢动脉,H内的血液是含氧丰富、含二氧化碳少的动脉血;上肢动脉中的血液流经上肢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由于组织细胞不断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通过气体扩散,血液中氧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当血液流经上肢静脉时,不再发生气体交换.因而,I是上肢毛细血管,J是上肢静脉,A曲线代表氧气在血液中的变化,B曲线代表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变化.A、B、D三项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才会发生气体交换.
19.如图是血液流经人体某器官的示意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M表示心脏,则N血管里流的不一定是静脉血
B.M表示小肠,则N血管里流的是动脉血
C.M表示大脑,则N血管里流的是动脉血
D.M表示肺,则N血管里流的是静脉血
【考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分析】血液循环途径如图所示:
(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解答】解:A、M表示心脏,则N血管看可能是主动脉或肺动脉.主动脉里流动脉血,肺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则N血管里流的不一定是静脉血,A正确;
B、M表示小肠,则N血管是小肠静脉,小肠静脉里流的是含营养物质较丰富的静脉血,B错误;
C、M表示大脑,则N血管是静脉,静脉血管里流的是静脉血,C错误;
D、M表示肺,则N血管是肺静脉,肺静脉里流的是含氧气多的动脉血,D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会利用血液循环图来分析解答问题.
20.某人因车祸大腿受伤(如图所示),鲜红的血液喷射而出.请据图判断受伤的血管及急救时控制血流的位置分别是( )
A.动脉 a处
B.静脉 a处
C.动脉 b处
D.静脉 b处
【考点】出血的初步护理.【分析】血管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首先明确破裂的是哪种血管.
【解答】解:动脉是指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动脉出血的特点,血液鲜红、血流速度快,呈喷射状;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出血时,血液暗红,血流速度较慢;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像水珠一样慢慢渗出.静脉出血在远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动脉出血在近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毛细血管出血可以自然止血,也可以用干净纱布包扎伤口.某人因车祸大腿受伤,鲜红的血液喷射而出.表明受伤的血管是动脉;应在近心端止血即图中b处.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出血的血管类型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需要经消化才能被吸收,其中 蛋白质 在⑥中开始被初步消化.
(2)图中[ ① ] 肝脏 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能促进 脂肪 的消化.
(3)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 ⑧ ] 小肠 ,该结构内含有胆汁、胰液和肠腺分泌的 肠液 等多种消化液,且内表面积大,有环形 皱襞 和 小肠绒毛 ,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考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分析】食物中的淀粉、脂肪、蛋白质都是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渐分解成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做消化.消化主要是通过多种消化酶的作用进行的.①肝脏;②胆囊;③盲肠;④阑尾;⑤食道;⑥胃;⑦胰腺;⑧小肠;
【解答】解:(1)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需要经消化才能被吸收.其中蛋白质在⑥胃中开始被初步消化,在⑧小肠中被最终消化成氨基酸.
(2)①肝脏分泌的
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但能促进脂肪的消化.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食物的面积;小肠内具有肠腺分泌的肠液、胰腺分泌的胰液和肝脏分泌的胆汁等多种消化液;这些消化液含有消化食物的多种酶;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这些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故答案为:(1)蛋白质
(2)①肝脏;脂肪
(4)⑧小肠;肠液;皱襞;小肠绒毛
【点评】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22.如图是甲、乙两位同学在探究“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时设计的实验.
(1)根据两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推涮他们提出的问题是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受温度的影响吗 ?
(2)你认为 乙 的实验设计更合理,理由是 有对照组,是一个对照实验 .
(3)根据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滴加碘后的实验现象是:1号试管: 变蓝 ;2号试管 不变蓝 .实验过程中将2号试管放入37℃温水中的原因是 消化酶在37℃时活性最强 ,需要水浴10分钟的原因是 保证有充足的作用时间 .
(4)针对两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乙同学的设计也存在不完善之处,请你开动脑筋帮他们完善实验设计:
增加一个实验组,将试管编号三,放在温度为80℃的温水中,其他条件与2号试管相同 .
(5)人体发烧时食欲不振,主要是体温过高降低了 消化酶 作用.
【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分析】(1)根据甲乙两实验是控制在不同温度时进行实验,控制的变量是温度回答.
(2)根据唾液淀粉酶是体内的生物催化剂,可能是在37°C时酶的催化作用效果最好,淀粉水解消失的最快最彻底回答.
(3)根据影响酶的活性的外界条件回答.
(4)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机物,淀粉、脂肪、蛋白质等是大分子的有机物,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解答】解:(1)由上图可知,若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因此提出问题: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吗?
(2)该实验探究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所以设计实验时的唯一变量应是温度.由图可知甲同学:没有设计对照实验,不科学.乙同学科学,设计了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温度.
(3)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1号试管变蓝,2号试管不变蓝,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淀粉酶在37℃条件下活性高,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因此要把试管放入37℃温水中水浴10
分钟.
(4)如果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则温度为实验变量.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在低温或高温下,酶的活性低或丧失,淀粉不会被分解或分解不完全,滴加碘液后会变蓝.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明显,试管的温度可采取与37℃相距较大的高温或较低温度.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再设计一个温度为100℃的同样装置.
(5)食物的消化需要消化酶的参与,而消化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低温和高温都会抑制消化酶的活性;人体在发烧时,过高的体温抑制了消化酶的活性,使进入体内的食物不能及时得到消化,因此人体发烧时常常没有食欲.
故答案为:(1)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受温度的影响吗?(
类似的答案也可以)
(2)乙;有对照组,是一个对照实验
(3)变蓝;不变蓝;消化酶在37℃时活性最强;保证有充足的作用时间;(4)增加一个实验组,将试管编号三,放在温度为80℃的温水中,其他条件与2号试管相同;
(5)消化酶
【点评】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它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其催化效率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
23.如图是人体内气体交换和心脏工作示意图.请结合本图,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
(1)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E、F两个过程,其中E处表示的是 肺泡内 的气体交换,血管H内的血液为 动脉 血.
(2)图中心室正处于 收缩 状态,A与C、B与D之间的瓣膜处于 关闭 状态.
(3)图中的G、H、J、K四条血管,分别与心脏上的血管 2、4、1、3 相连(填数字).
【考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分析】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如图所示: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即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可见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据此解答.
【解答】解:(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的通气,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过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共四个过程.因此,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其中E处表示的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F表示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二者都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经过肺部的气体交换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所以H处血液为动脉血.
(2)由图中可以看出:血液从D左心室、C右心室经动脉流出,可以判断心室收缩,把血液压出.而A与C、B与D之间的房室瓣处于收缩状态.
(3)心脏位于胸腔内两肺之间,略偏左,心尖向左;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因此,图中G与2肺动脉相连、H与4肺静脉相连、J与1主动脉相连、K与3上下腔静脉相连.
故答案为:(1)肺泡内;动脉;(2)收缩;关闭;(3)2、4、1、3.
【点评】此题为综合题目,是中考的常考题目,应结合人体的生理活动来进行解答.
24.图1是人的血液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血管A、B、G、H内的血液中,含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A .(填字母)
(2)区分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的依据,是以 心脏 为参照的;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依据是 含氧量 .
(3)血液由[②]射出,回到[③]的循环途径叫 体循环 其中,血液由C流到D处,变为含 营养物质 丰富的 静脉 血.
(4)在下肢臀部肌肉注射青霉素后,药物需先经过心脏 两 次才能到达发病部位,青霉素最先到达心脏的 右心房 .
(5)图2是胎儿与母体通过胎盘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图中氧气和养料较为丰富的血液存在于血管 3 中.(填数字)
【考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分析】心脏的结构包括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和右心房.图中各部分的名称分别是③右心房、④右心室、①左心房、②左心室、A肺动脉、B肺静脉、H主动脉、G上下腔静脉.C肠动脉,D肠静脉,E肾动脉,F肾静脉.据此解答.
【解答】解:(1)图中BH中含动脉血,AH中含静脉血.其中A肺动脉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
(2)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指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动脉血管内血流的方向是从心脏流向全身,静脉血管内血流的方向是从全身流回心脏.
(3)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动脉将富含养料和氧气的血液送到身体各器官的毛细血管网,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养料和氧气供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样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故血液由[②]射出,到[③]的循环途径叫体循环,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因此血液流经小肠发生的变化是由动脉血变成了行营养物质丰富的静脉血.
(4)经臀大肌注射的青霉素被吸收到血液后,随血液先进行体循环,后进行肺循环,经过了心脏的右心房和右心室,然后通过体循环经过心脏的左心房和左心室到达病灶部位;如图所示:
即经臀大肌注射的青霉素到达炎症部位经过心脏两次.
(5)母亲体动脉中的动脉血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因此在图中,含氧和养料较丰富的血液存在于[3]里.
故答案为:(1)A;
(2)心脏;含氧量;
(3)体循环;营养物质;静脉;
(4)两;右心房;
(5)3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途径.
25.如图一是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二是某人在一次盆景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序号1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该工程是通过 呼吸运动 实现的.
(2)图二中呼气过程的是曲线 BC 段;此时肋间肌和隔肌都处于 舒张 状态,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由 由大变小 .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后的一瞬间是坐标系中的 B 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 相等 .
(3)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由 血浆 运送,最后由 呼吸 系统排出体外.
【考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呼气和吸气.【分析】呼吸包括四个连续的环节,图一中1肺的通气,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3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图二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AB是吸气,BC是呼气.
【解答】解:(1)图一中:[1]是代表外界的氧气通过呼吸进入肺,肺泡中的气体从肺泡进入周围环境,这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2)图二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呼气时膈肌舒张,膈肌顶部上升,肋间肌舒张,肋骨下移.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由大变小,呼气结束的瞬间,肺泡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即图中的B点.
(3)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是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最终人体内有机物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将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产生的二氧化碳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肺,由血浆运送,全部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
故答案为: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呼吸运动;
(2)BC;
舒张;由大变小;B;相等;
(3)血浆;呼吸
【点评】熟知气体交换的过程以及正确识图是解答此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