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第五中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导学案:20 黔之驴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第五中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导学案:20 黔之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07 12:3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黔之驴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正确顺畅地朗读课文,解释词义,翻译课文。3.了解寓言这一文体的描写,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明白本则寓言的哲理。
学法指导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正确翻译句子。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疏通字句,梳理层次,领悟本则寓言的哲理。
自主学习
1.文体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2.(1)《黔之驴》作者

(朝代)文学家、哲学家,字
,河东人,因而世称“
”。因官至柳州刺史,又称“
”。与
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他们与





同列为“唐宋八大家”。
  (2)《黔之驴》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与《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合称为“
”,成语

就出自这篇寓言。
3.
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黔(
)之驴
páng(
)然大物
慭慭(
)然
大骇(

噬(

狎(

跳踉(

大?(

远dùn(

4.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大骇(

远遁(   )
然往(
)来视之
终不敢搏


驴不胜(
)怒  
乃去(   )
有好事者(
) 
窥(   )之
益狎(   ) 益(
)习其声
觉无异能(
)者
噬(  )己
5.一词多义
(1)庞然大物
____________
____
然往来视之
________________
憖憖然_____________
(2)虎因喜
__________
因跳踉大?________________
(3)以为神 _______________  以为且噬己
6.词的活用
船(   )载
以入
蹄(
)之
稍出近(   )之
稍近,益狎(

7.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3)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初读课文,
老虎是怎样逐步认识驴并把它吃掉的?请简要概括。
探究二:再读课文
1.结合虎和驴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分别简要分析虎和驴的形象。
2.你认为导致驴悲剧的原因有哪些?试简要分析。
探究三:理解课文
本文通过老虎最终吃掉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我的收获
你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0黔之驴
自主学习
2.(1)柳宗元

子厚
柳河东
柳柳州
韩愈
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
王安石、曾巩  (2)“三戒”
庞然大物
黔驴技穷
3.qián

yìn
hài
shì
xiá
liáng
hǎn

4.害怕 逃跑 走过去 击,扑 禁不住 离开 喜欢多事的人    偷看  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逐渐  特殊的本领  咬 
5.(1)。。。。。。的样子  然而,但是
(2)因而
于是
 
(3)把。。。。。。当作   认为
6(1)名词作状语,用船
(2)名词作动词,用脚踢
(3)形容词作动词,靠近(4)形容词作动词,戏弄
7(1)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2)(老虎)渐渐地听惯了驴的叫声,又靠近驴,在它前前后后走动,但始终不敢扑击驴。
(3)老虎因此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驴子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 
  虎初见驴时见其外表庞大,把它当做神敬畏。但虎不甘居下,躲在林间偷窥驴。驴不知深浅,大叫一声,虎吓得仓皇逃遁。然而虎不放弃,通过观察开始怀疑驴的本领,于是开始挑衅,驴禁不住虎的试探刺激,终于亮出了看家本领“蹄之”,结果老虎识破了驴的本事,摸清了驴的底细,于是吃掉了驴。
探究二
1.从虎的动作“窥”、“近”、“荡倚冲冒”,和神态及心理“慭慭然”、“大骇”、“甚恐”等词中可以看出它的小心谨慎,它发现驴“技止此耳”后出击可看出它的聪明和勇猛。从驴的动作“一鸣”、“蹄之”和神态“不胜怒”可看出它无自知之明,虚张声势、外强中干。
2.、原因主要有①驴虽形体庞大、声音洪亮,但虚有其表、外强中干;②驴既不知自己无能,更不知敌手强大,轻举妄动,落得被“断喉”“尽肉”的下场。
探究三 
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必定能战胜它。
我的收获
1.驴的角度:讽刺那些毫无自知而自招祸患的人。2虎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楚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3从“好事者”的角度分析:某些官僚主义者不顾具体实情,盲目引进,致使人才被荒废,被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