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河中石兽
学习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反复阅读,能够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学法指导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仔细揣摩语言领悟课文蕴含的哲理。
自主学习
1.知识链接: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圮( )于河 募( )金重修 棹( )数小舟
曳铁钯( )
木柿( )湮( )没 啮( )沙 溯( ) 欤( )
3.解释加点的字词
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于河:
竟不可得:
臆断:
如是再啮:
但知其一:
尔辈:
然则:
4.古今异义词
物理
古义:
今义:
是非
古义:
今义:
暴涨
古义:
今义:
阅
古义:
今义:
5.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初读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寺僧
求之上游
探究二:再读课文
想一想,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第二课时
探究一:析读课文
1.
纪晓岚讲述“河中石兽”的故事,不仅是为了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神异”之事,文中哪句话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带给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思考?
探究二:延伸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契:用刀刻记号;坠:落下;止:停止)
1.
楚人最可笑的“行”是
2.文中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两个故事共同蕴含了什么道理?我们可以从两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我的收获
学习了本文,你收获了什么?
22.河中石兽
自主学习
2.
pǐ
mù
zhào
yè
pá
fèi
yān
niè
sù
yì
3.
临:靠近。坯:倒塌。竟:最终。 臆断:主观的判断。是:这样。但:只。
尔辈:你们。 然则:然而.....那么。
4.
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
今义:物理学
/
是非
古义:这不是
今义:事物的正确和错误/
暴涨
古义:指洪水
今义:(水位)急剧上涨
/阅
古义:经历
今义:看
5.略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初读课文
人物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寺僧
求之下流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
求之地中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
(却没有找到)
老河兵
求之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探究二:再读课文
庙僧只根据常情推断,缺乏理论和经验,而讲学家有理论,但只考虑到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只有老河兵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全面分析了石兽,泥沙和流水三者的关系。所以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第二课时
探究一:析读课文
1.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我们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遵循客观规律,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用我们的头脑,用一种科学精神去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探究二:延伸阅读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道理:不能死守教条,静止地看待问题。
共同的道理:讽刺那些死搬教条、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知道根据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启示:人应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静止地看待问题。
我的收获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