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学案:《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预习导学
清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
2.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
3.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三、重难点:
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四、精讲释疑:
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较快的行业有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时出现的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业发展的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著名的商业都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著名的商帮有________________
3、人口的增长
(1)人口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到康熙时,人口总数达到_______,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________
五、引导点拨:
1.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有哪些?
3.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
六、反馈矫正:
1、明末以来,造成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
B、连年混战
C、国力强盛
D、社会安定
2、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3、清朝前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这些机户生活在(
)
A、北京
B、江宁
C、长安
D、洛阳
4、“走西口”所描绘的商帮在清朝与徽商齐名,它是(
)
A、浙商
B、闽商
C、冀商
D、晋商
5、下列不属于晋商主要贩卖的是(
)
A、粮食
B、食盐
C、钢铁
D、绸缎
6、清朝时期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是在(
)
A、康熙时
B、雍正时
C、乾隆时
D、咸丰时
七、知识拓展与随堂过关检测
(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材料三: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明清时期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3)材料一、二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
(3)材料三说明当时还存在什么现象?为什么?
(二)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1.简要说明陈亮的观点。
材料二: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
,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2.清雍正帝在农工商的关系上持何观点 他持此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材料三
明末清初思想实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
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3.黄宗羲的观点是什么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答案
六、1、B
2、B
3、
C
4、D
5、C
6、A
七(一)1.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
经营商业活动、兴办手工工场。
3.
投资田产是当时经济活动的主流。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二)1.陈亮的观点说明了农工商业之间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这也是两宋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情况。
2.
重本抑末(重农抑商)。他认为,农业为国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国富民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3.
批评了把农工商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
4.
在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共26张PPT)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人口的增长
双季稻
明代引进的高产作物
玉米
番薯
马铃薯
清初统治者发展农业的措施:
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耕织图》
1.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2.兴修水利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清朝开荒执照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朝前期,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盛泽镇
《姑苏繁华图》(局部)
晋
商
老
照
片
徽商故里
【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故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清朝景德镇
清代景德镇制瓷工艺——汝窑
青花雉鸡牡丹凤尾尊
清康熙(公元1661—1722年在位)
高46厘米
口径21.5厘米
足径14厘米
粉彩九桃纹过枝盘
清雍正(公元1722—1735年在位)
高8.5厘米
口径51厘米
清《盛世滋生图》(局部)
3.人口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
康熙时期,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想一想?
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人口的增长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文物承载着历史,(右图)清朝开荒执照,
是清朝政府将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
及官兵屯种,并由官府给以印信执照,它说
明清朝( )
重视农业的发展
B.商业发达
C.手工业发展
D.商帮兴起
A
2.据载,乾隆时期已拥有“十万烟火”“富甲天下”
“地值寸金”的城市是
(
)
A.北京
B.扬州
C.苏州
D.杭州
C
3.小明看完《乔家大院》后,了解到剧中主人公乔致庸
是一名典型的晋商,晋商兴盛于(
)
A.秦汉时期
B.东晋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D
4.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开始于(
)
A.
顺治年间
B.
康熙年间
C.
雍正年间
D.
乾隆年间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