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季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教学设计+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春季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教学设计+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4-07 19:13:06

内容文字预览

(共22张PPT)
第7课
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
惠州西湖苏东坡像
你知道他是哪个朝代的人吗?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穿越到中国古代哪个朝代?
你还知道哪些宋朝的文学家?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宋朝是“文人的天堂”
是中国古代
“最美好的时代”。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余秋雨
五代(907—960)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907—979)
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一、披上一件黄袍——得天下
1.北宋建立


建立者
主要事件


公元960年
赵匡胤
(宋太祖)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东京
(河南开封)
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

1.北宋建立
时间
建立者
主要事件
都城
公元960年
赵匡胤
(宋太祖)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东京
(河南开封)
979年,中原广大地区和南方重归统一。
2.结束分裂
材料:太祖问赵普:“从唐末以来的数十年里,帝王已经换了十个姓氏了,战争频繁不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朕想结束天下的战争,使国家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
——(宋)李焘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太祖建隆二年》
太祖特烦恼
太祖烦恼什么?
赵普开“药方”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归纳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军事
经济
政治
文化
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禁军定期换防;
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
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地方大部分赋税收归中央
中央:分割相权
地方:设置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
发展科举制度
合作学习:
(控制军权)
(集中财权)
(强化皇权)
(重文轻武)
学名:长翅帽
设计者:赵匡胤
设计意图:?
猜猜看
史海趣闻——宋代官帽
材料: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是以天下晏然(安宁),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内乱),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看“疗效”
材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北宋灭亡的标志),虏骑(少数民族骑兵)所过,莫不溃散。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和你的小伙伴们一起找找,哪些政策出了问题?
群策群力(合作探究)
①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权
②分割宰相的权力
③禁军定期换防
④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
⑤增设通判监督知州
⑥重文轻武
政府机构重叠,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
军队指挥作战不灵,战斗力下降
地方财政困难
积贫
积弱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余秋雨
脑洞大开
如果回到宋朝,你会选择过何种生活?(文人?军人?还是其他?)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一个千年的中国(宋朝),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美]
耶鲁大学教授乔纳森
【自主学习】
6.重文轻武的国策
(1)表现
①专派
担任知州,管理地方。
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增加


成为宋代官吏的主要来源。
③宋代

受到社会普遍尊重,俸禄丰厚,生活优裕。
④宋朝还以不杀大臣、士人,谏官为“祖宗家法”,形成


的政治氛围。
(2)影响:宋代的文官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贪污受贿),亦未及武臣一人(的祸害)也。”
——(宋)李焘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
想一想
宋代科举图
从图片可知宋代科举制度有什么新发展?


统治时间
(年)
录取进士
总人数
平均每年
录取人数
唐朝
290
7448
26
宋太祖
17
188
12
宋太宗
21
1487
71
宋真宗
25
1760
71
宋仁宗
41
4561
112
依据表格信息和教材内容说说宋代科举制度有什么新发展?
宋朝的建立
加强中央集权
的举措
重文轻武的
国策
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
建立:960年,陈桥兵变
统一: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结束中原和
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措施: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
影响:皇权大大加强
原因:防止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
表现: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发展文教事业等
影响: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黄袍加身的故事
【出处】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宋史·太祖本纪》
【解释】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登基
【成语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原为周世宗手下的都点检,周世宗死后,周恭帝即位,赵匡胤掌握兵权。960年,北汉和契丹侵略中原,赵匡胤率军还击,驻军陈桥时,将士将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建立宋朝
。第7课
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北宋建立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并分析其原
因,理解并阐明其影响。
2.通过列表整理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受观点,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3.
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自主研究讨论北宋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从而明白“论从
史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影响的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评价
历史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阅读历史资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感知、体会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符合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
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北宋建立后所采取的措施,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难点: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媒体出示《苏东坡》像,你知道他是哪个朝代的人吗?你还知道哪些宋朝的文学家?
假如有机会让你们穿越到古代封建社会,你想穿越到哪个朝代,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但要说出理由。
20世纪最伟大的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我国著名作家余秋雨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这2位文人为何向往宋朝?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导入:宋朝是采取“崇文抑武”政策,文人地位高于武将。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学习《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二、学习新课:
北宋是如何建立的呢?我们参考P34,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一下。
1.指导学生结合书本讲述过程,师生共同总结宋朝的建立:时间、地点、经过等内容。
①时间:960年;
②地点:东京东北的陈桥驿(看图找到位置)
③人物和经过: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做皇帝,史称“陈桥兵变”。
④结果:赵匡胤建立宋朝,取代后周,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出示北宋地图,指出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
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
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
②宋太宗(宋太祖的弟弟):979年,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这时的中国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
引导学生认识到: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而是一个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教师指出:那时东北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因此教材只是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对于北宋政府来说,此时的关键还是在于保护自己的政权不被动摇,为此宋初加强了中央集权。
3.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请学生看书思考背景,师生一起归纳指出。
①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
②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③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同时请学生看P35《杯酒释兵权》,思考:为什么宋太祖要这么做?
学生:宋太祖担心大将拥有兵权会危及他的统治。
思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初采取了哪些措施?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其他方面归纳。
4.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请学生拿出老师下发的一页纸,利用5分钟时间,结合以上提示,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阅读课文和提供的材料后进行归纳,完成材料后面的提问和以下这个表格。
项目
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其他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问题和表格,教师巡视并点拨学生疑惑,通过学生自己找答案,加深对宋初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
请各小组上来展示自己组负责回答的问题部分,边展示表格内容边回答、讲解材料。
(1)政治组
教师:北宋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生:结合材料可以得出:解除节度使的权力、增设机构,分割制衡各级官员权力。
教师: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有何影响?
学生:唐朝时把持一方的节度使,从此成为毫无实权的虚衔,削弱地方力量。同时加强了皇权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教师:增设机构有何影响?
学生: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官俸)开支庞大,“冗官”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的局面。
(2)经济组
学生:结合材料可以得出
措施: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
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地方财政困难。这样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都收归了中央。
(3)军事组
学生:结合材料一可以得出
措施: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影响: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
结合材料二可以得出
措施: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影响:加强皇帝的权力,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结合材料三可以得出
措施: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影响: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
面。
(4)文化组
结合材料可以得出
措施:崇文抑武,选拔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
影响:客观上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但从历史影响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学生: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其他组
这种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这也是它们的实质。
在一组学生回答后,其他组可以就这组的问题进行提问,最后让这组同学总结本组的答案。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通过投影让学生校对自己总结的答案。
5.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
①结果:
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②影响:造成了北宋“三冗二积”的局面
A.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冗官)
B.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冗兵)
C.地方上财政困难。(冗费)
D.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二积)
出示欧阳修的一段话,请学生思考: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这一状况的根源在哪里?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学生: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源在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的。
6.重文轻武的国策
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媒体出示“知识要点”。
(1)表现
①专派 担任知州,管理地方。
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增加 , 成为宋代官吏的主要来源。 ③宋代 受到社会普遍尊重,俸禄丰厚,生活优裕。 ④宋朝还以不杀大臣、士人,谏官为“祖宗家法”,形成 、 、 的政治氛围。
(2)影响:宋代的文官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 对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960年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宋初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既有利也有弊,为了解决这个弊端,北宋制定了重文轻武的的国策。第7课
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
1.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
A.后梁
B.后周
C.南宋
D.北宋
2.
宋代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是


A.文臣
B.
武将
C.
手工业者
D.
商人
3.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A.孝亲观念浓厚
B.重文轻武政策
C.颜值备受推崇
D.选官注重才学
4.成语“黄袍加身”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其创立的朝代是( )
A.宋太宗 北宋 B.宋神宗 北宋
C.宋太祖 北宋 D.宋太祖 南宋
5.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6.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其政治作用是( )
A.保证了中央及京师的财政供给
B.为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筹措经费
C.为议和筹措充足“岁币”
D.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
7.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彻底结束于( )
A.周世宗在位时
B.宋太祖在位时
C.宋太宗在位时
D.宋真宗在位时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8.宋太祖赵匡胤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依据材料回答:(解题指导 从封建统治者维护专制独裁及家族统治方面考虑)
(1)赵匡胤“深可惧”的情况是什么?

(2)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DABCA
6-7:DC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
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2)控制军权:宋太祖削弱大将的兵权,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定期换防,将领不随军调动,防止武将专权。选精干入禁军,强干弱枝,拱卫京师。
强化君权:(中央)削弱相权,将相权分为行政、军事和财政三个不统属的平行机构,强化中央集权,(地方)各州设置通判监督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集中财权:北宋在地方设转运使,各地赋税收入除少数部分作地方开支外,全部转运中央。“黄袍加身”与赵宋王朝的军事失败
宋王朝存续的319年间,经济、文化、科技上都有所发展,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在这个时期发明并用于生产实践,苏陆诗词、程朱理学、《资治通鉴》、《梦溪笔谈》也是这个时代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然而,宋王朝在军事外交上却乏善可陈,每次读到这段历史心里总是堵得慌。宋代民族矛盾一直较尖锐,国恨家仇伴随始终,北宋到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而灭亡,南宋则以陆秀夫负幼帝投海为终结。
●宋王朝的军事行动
宋朝经历的战争根据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国内统一战争、对北辽战争、对西夏战争、抗金战争、抗蒙战争等,至于镇压国内农民起义的战争数不胜数,不在这里一一赘述。
1、国内统一战争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得皇位。经过三年时间的准备,赵匡胤发动了国内统一战争,到赵匡胤死去时,共进行了十三年,先后收南平、灭后蜀、平南汉、灭南唐,基本上奠定了统一的局势。宋太宗赵光义接位后,又收了漳州、泉州两地,此时孤立无援的吴越政权也自动归宋,至此,南方局面澄清,宋军把注意力转向了北方。
公元979年初,赵光义集中兵力,亲自挂帅,分四路攻打北汉都城太原。宋军在忻州附近击败了辽国援兵,太原完全陷入宋军的包围。是年四月,宋军扫清太原外围,兵临城下,北汉统治者刘继元被迫出城投降。随着“十国”之中最后一国北汉的灭亡,宋王朝的立国基业基本确定。
2、对辽战争
公元980年,赵光义平定北汉后,欲乘胜东进,一举收复五代时期被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攻到辽朝南京(今北京市)时,遭到辽重兵抵抗,宋军无功而返。
公元986年,宋朝再次集结兵力,分三路向北进击,虽然一路攻城拔寨,连克数州,但辽调集重兵反击,最后仍以宋失败告终。传颂千年的杨家将故事,其第一个主角杨业就是在这次行动中牺牲。这次征讨失败后,宋王朝丧失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信心,从此对辽采取了防守的态势。但宋军的消极防守并不能阻止辽兵不断南下掠夺。
公元1004年,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沿途虽遭宋军民的强烈抵抗,但因宋军无统一指挥,各地孤军作战,致使辽军长驱直入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廷闻报大惊,多数官僚主张迁都南逃,只有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官员力劝宋真宗亲赴前线督师阻击。宋真宗也怕南逃会失去黄河南北大半壁江山,动摇其统治地位,只得勉强随寇准到黄河北岸。当时辽军虽来势汹汹,但辽孤军深入宋地,粮草不济,到处遭到宋军民抗击,其主帅又中宋军伏弩而死,士气大挫,辽军早已是强弩之末。而宋朝援军正从各地赶来,如能组织有效合击,定能置辽军于死地。但宋真宗却在形势非常有利的情况下急于议和,双方在澶州订立和约,宋朝答应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作为辽军撤回的条件,史称“澶渊之盟”。辽军在险境中不但能全身而退,还有丰厚的打发,自是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宋廷坐失击败辽军机会,还给自己增加了“岁币”之负担,足见其腐败无能。
公元1042年,辽又乘宋朝受到西夏威胁之机陈重兵于幽州,扬言南下,要挟宋廷,宋又答应每年增输银、绢10万,此后宋辽彼此相安达百年之久。
3、对夏战争
就在宋王朝想喘一口气的时候,西北又起烽火。党项羌人不甘臣服于宋,建立起大夏王朝与宋朝分庭抗礼。西夏人不宣而战,铁蹄不时南犯,西北地区不得安宁。赵宋不能容忍西夏独立,中断商贸往来,宣布要缉拿西夏帝元昊的人头。双方交战多年,宋败多胜少。但西夏经济对宋依存度较高,两国开战对西夏百姓没什么好处,西夏平民厌战情绪渐涨,元昊迫于形势,遂向宋请和。宋也恐夏辽联盟而势盛,故准和议,恢复互市。从此西夏名义上称臣于宋,宋每年“赐”给银7.2万两,绢帛15.3万匹,茶3万斤,以此换得西北安宁。
4、抗金战争
就在宋辽对峙的时候,居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逐渐崛起。公元1115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联络女真各部建立了大金国,打出了反辽旗号。不到十年,辽即为金所灭。就在金与辽打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宋王朝对金没有一丝防范,甚至打起了联金灭辽的如意算盘。结果是宋的老冤家辽虽然灭了,但宋廷并没得到什么好处,反而直接暴露在了势头正旺的金人面前。真是消灭了豺狼又引来了虎豹。如果说宋跟辽的对峙中还曾一度采取过主动进攻,那么与金的对抗中则完全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
公元1125年10月,金兵南下,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宋徽宗惊慌失措,匆匆传位与太子,自己南逃避难去了。太子赵桓即位,是为宋钦宗,改年号为靖康。在大敌当前,群情激愤之际,钦宗不得不惩办蔡京、童贯等奸臣,启用了吴敏、李纲等主战官员。是时,老将钟师道率两河宋兵来援,在李纲、钟师道等组织抗击下,金兵见孤军势单,即携索要的金银北撤而归。1126年2月,金兵两路再度南下,9月,太原在被围8个月后沦陷,11月,金兵到达东京,宋钦宗不顾抗战派官员反对,出城投降,他以为再打发一些银子就能让金兵走人,然而这一次他想错了。1127年正月,金兵带着搜刮到的财宝,掳徽、钦二帝及皇室人员三千扬长北去。若大的北宋王朝没挣扎几下就灭亡了。
北宋既灭,赵构在宗泽等拥立下于南京(商丘)称帝,即宋高宗,重建赵宋王朝,史称南宋。由于金兵严重威胁,南宋初建之时,不得不起用抗战派代表人物李纲为相,李纲与宗泽等组织抗金力量收复失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赵构执行的仍是投降主义路线,李纲当了75天宰相就被排挤掉了。
公元1129年,宋高宗等人在金兵追击下逃窜。1132年南宋定都临安。与南宋统治者惧敌逃跑行为相反,金占领区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地抗击金兵。活跃在太行山区一带的八字军队伍曾发展到十余万人,声势浩大,山东、河北各地的抗金义军也非常活跃。中原人民的抗金斗争有效地牵制金军力量,南宋朝廷得以偏安一隅。
说到抗金,有一人不能不提,这就是民族英雄岳飞。岳飞从军后在宗泽、王彦部下与金军作战,屡立战功。在战争中,他训练了一支英勇善战、纪律严明的“岳家军”。从1128到1141十余年间,岳飞率部转战各地,打了很多胜仗,一度收复大片失地,1140年,“岳家军”大败金兵主力于郾城,军锋直逼敌大本营。然而在抗金大好形势下,金兵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却葬送在投降派手中,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公元1162年,宋孝宗继位后曾组织过两次北上伐金战争,均遭失败,此后双方再无大的行动。
5、抗蒙战争
当金连连犯宋、大肆掳掠的时候,蒙古人已经在抄他们的后路了,真可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时的南宋又犯了一个战略性错误,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应该懂得,金虽然与宋为敌,但蒙古是此时更为危险、也是双方共同的敌人,理应联金抗蒙,宋反而助蒙灭金,结果招致速亡。
公元1234年,金灭。翌年,蒙即兵分三路对宋展开攻击,遇宋军抵抗。1241年因蒙大汗窝阔台去世,蒙内部出现纷争,蒙军进犯暂停。1258年,蒙军大举攻宋,双方发生激烈战斗。1259年,蒙哥大汗在一次战斗中为炮石击中受伤,不久殒命。1260年,忽必烈为争夺汗位带兵北撤。
1268年,已坐稳汗位的忽必烈经过几年准备,再次发兵攻宋,并将攻击重点指向宋战略要地襄阳、樊城。南宋军民开展了襄樊保卫战。是时,南宋为奸臣贾似道当道,贾隐瞒军情,切断言路,玩弄权术,对襄阳紧急情况坐视不管。襄阳在军民苦苦守了6年之后终为蒙所破,襄樊失陷,南宋防线崩溃。1276年蒙军攻陷临安城,宋恭宗帝降。此时虽有文天祥等挺身救亡终难挽大厦之将倾。1279年,南宋残部在广东南海被歼,陆秀夫负幼帝投海,南宋彻底消亡。
●宋王朝窝囊的根源
宋王朝积贫积弱,尤其是军事上的无能在中国历史上少见。究其根源,恐怕还跟其祖上有关。公元960年,赵匡胤领兵在外,被部下“黄袍加身”,就这样兵不血刃夺了后周的江山。但赵匡胤的皇位坐得并不踏实,因为他心里总担心“黄袍加身”的典故被他的部将克隆,于是就有了后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事实上,自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悍将干政的事就屡屡出现,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促使宋太祖制定了一些重文抑武、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
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只是宋太祖开国之初加强君主集权的步骤之一。同时,为防止宰相专权,又特设枢密使主管军机以分军权;设三司使主管赋税以分财权。一句话,就是将一切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为防范地方割据,先是派文官代替武将治理地方,随后又出台一系列规定,把地方的军事力量削弱,行政权力限制了,财权收了,司法权也收了。从而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令其听命于中央。
这些措施在强化中央集权,防范地方割据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弊端。
1、在兵制上加强了中央,削弱了边防
古代人也深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所以赵匡胤牢牢地把兵权抓在了自己手里。赵把宋军中精锐之士选拔到禁军之中,直接归自己掌管。并给予优厚俸给、精良装备,禁军战斗力自是强他一等。宋太祖起事时,手中禁军只有20万,到仁宗时,禁军规模已达80余万,其时宋全国的常备军也只有125万,禁军从数量、质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
禁军对巩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军阀割据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但对保卫边关却不及地方部队。禁军平常驻守在京城,对边关地形不熟、水土不服,一旦边关有事,禁军必劳师远征,且不说远水难解近渴,即使禁军赶到也已是疲乏之师,战斗力大减。
禁军第一代在战火中诞生,但后来的兵士没听过战鼓,不识战阵,平时缺少训练,“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其战斗力已非惜比。禁军由精锐变为腐败虚弱,在对夏作战中已暴露无遗。
2、在作战方案上采取僵化的“阵图”作战,限制了带兵将领战场上的机动灵活
为防止将领带兵外出时生变,宋制订了一套排兵布阵阵式,将帅出征前皇帝必亲授“阵图”,将帅按“阵图”作战,此举往往使宋军陷于不利境地。岳飞就不照搬“阵图”作战,但战绩却非同一般。此外,宋作战部队与统兵将领往往是临时搭配,所谓兵无常将,将无常兵也,这也使宋军战时指挥易出问题。
3、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做法磨灭了民族血性与尚武精神
宋王朝从其祖上开始就对武官充满猜忌与不信任。在宋廷,一个经过浴血奋战取得重大胜利的凯旋将领往往没有一个秀才中举那么风光,武将得不到重用,武将出兵还得派文官监军,如此重文抑武的结果使得整个民族的血性及尚武精神尽失。国人只知“杨柳岸、晓风残月”却不谙刀光剑影、金戈铁马。宋朝的皇帝昏聩无能却往往能写得一手好字好诗,你不应奇怪哦。上行下效,一个集体懦弱的民族在外敌面前还能有什么发言权?宋王朝从不缺血气方刚的英雄,杨业、宗泽、韩世忠、岳飞、文天祥,我们能列出一大串名字,但英雄没有一个刚强的团队支持也孤掌难鸣啊。
呜呼,这就是大宋王朝!《杯酒释兵权》剧本
第一幕
时间:96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
地点:皇宫内书房
人物:宋太祖、赵普、小太监
旁白: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他就是宋太祖。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造反,争着做皇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好大的劲,才平定了叛乱。为了这事,宋太祖心里总是不大踏实。
宋太祖:(出场,作沉思状,来回踱步)
小太监:(出场,跟在宋太祖后面)
宋太祖:传赵普
小太监:传赵普晋见

普:(匆匆忙忙赶来)臣赵普晋见陛下,愿吾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宋太祖:(叹气)嗨!自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八姓皇帝,没完没了的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普:我看原因主要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兵权旁落,君弱臣强。
宋太祖:(边听边点头)有道理!那依爱卿之见,该如何处置?

普:(胸有成竹地)削夺朝中大将和藩镇的权利,限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兵权,天下自然太平。
宋太祖:(连连点头)赵爱卿说得有理。

普: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这些人都是朕的好兄弟,他们不会背叛朕的。

普:我并不担心他们背叛。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一旦下面的将士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亏得爱卿提醒一下。
第二幕
时间:第二天晚上
地点:皇宫后院一个御花园
人物:宋太祖、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老将、太监数人、宫女数人
旁白:第二天晚上,宋太祖在宫内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三巡,宋太祖令太监、宫女们退下。
宋太祖:(拿起一杯酒,请大家干了杯)要不是有兄弟们拥戴,朕也不会有今天的地位。但是,你们那里知道,这一年多来,朕没吃过一顿舒心饭,没睡过一夜安稳觉。
石、王、高等人:(十分惊奇)陛下这是为何?
宋太祖: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王、高等人:(听出话音来了,着了慌,连忙跪在地上,边磕首)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呀?
宋太祖:(摇摇头)对你们几位,朕还是信得过的。只怕你们的部下、
将士中,有人贪图富贵,有一天也将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行吗?
石、王、高等人:(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为我们指点一条出路。
宋太祖:(长叹一声)朕替你们着想,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诸位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上去做一闲官,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过晚年。
石、王、高等人:(边磕头,边谢恩)多谢陛下为臣等想得周到。臣等告退。
第三幕
时间:第三天早上
地点:金銮殿上
人物:宋太祖、赵普、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诸位大臣、小太监
旁白:皇帝早朝。
小太监:皇上早朝,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石、王、高等人:臣等有事启奏。
宋太祖:众位爱卿,何事奏来?
石、王、高等人:臣等戎马一生,满身伤病。今年事已高,奏请陛下恩准臣等告老还乡。
宋太祖:准奏。
旁白:宋太祖一一收回他们手中的兵权,安排他们到各地去做有名无实的节度使。杯酒释兵权

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在一次退朝后,专门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锋、赵彦徽、罗彦环诸高级将领饮酒。
酒至半酣,宋太祖对部下们说
“我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了皇帝。虽然我身为天子,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当了皇帝之后,我从来没有好好睡过。”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为什么这么说,现在天命已确定,谁敢再有异心?”太祖曰:“谁不想要富贵?有一天,你部下一样对你黄袍加身,拥戴你当皇帝。纵使你不想造反,还由得着你们吗?”
  石守信等将领跪下磕头,哭着说:“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该怎么处理,还请陛下可怜我们,指示一条生路。”
宋太祖借机表达了自己让他们放弃兵权的想法,建议“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地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大臣们答谢说:“陛下能想到我们这事,对我们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
  这一次的政权交接是由一杯酒引起,因此史称“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为了加强皇权,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后来,“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知识链接:
“杯酒释兵权”这个历史事件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反映,对其评价却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几乎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有杀功臣的行为,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却使用和平手段,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也有人认为:宋太祖专力巩固中央政权,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致使宋朝与辽、西夏、金的战争连连败北,无力解决边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