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季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春季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4-07 21:42:01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自主学习】
一、辽宋“澶渊之盟”
1.辽的建立
10世纪初,
统一契丹各部并于
年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辽,定都
。他就是

材料二
阿保机雕塑
10世纪初期,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辽石房子
契丹矛
契丹文字
“契丹矛”和
“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
“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
【自主学习】
2.
澶渊之盟
(1)背景:北宋建立后,宋辽之间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年,辽军进攻北宋的
城,宰相
主战,后
率军亲征,重挫辽军。
(2)时间:
年。
(3)主要内容: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

(4)影响: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此后,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
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
【合作探究】
材料:契丹夺取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洲示意图
石敬瑭割地
材料:宋北伐失利
杨业大战辽军
宋辽对峙图
材料:辽大举南下
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宋真宗亲征,在澶州打退辽军。
1.宋代建立后进行的北伐结果怎样?
2.契丹人的南下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怎样的后果?杨家将的故事为什么会在民间如此广泛的流传?
北宋北伐失败。
后果:破坏了北方的经济,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流传原因:杨家将的抗辽保证了北部人民免受辽的侵扰,维护了人民利益。
1004年·


逼开封
真宗妥协·宋辽议和
寇准力主亲征
宋辽澶渊之盟
辽攻澶州
时间:

内容:双方


.
1005
撤军
送“岁币”
寇准
宋真宗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北宋)苏辙:《栾城集》
影响:
消极—加重北宋人民负担,开战争赔款先河
积极—保持百余年和平,互市不绝
一分为二的评价方式
二、宋夏和战
1.党项族的兴起
西夏王陵
坐落在贺兰山东麓,距银川市42千米。陵区东西约4千米,南北约10千米,随地势错落布列着9座西夏帝王陵墓和140多座官僚的陪葬墓。其规模与北京明十三陵相当。每座帝陵又各自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建筑群。
宋夏和约
议和
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生产和贸易的发展
时间:
1044年
内容:夏称臣,宋送银、绢、茶
叶等“岁币”
西夏在多次进犯北宋边境,最后却主动议和,这是为什么呢?
从西夏看:战争破坏了双方的贸易,影响了西夏的社会生活,因此元昊主动提出议和。
从北宋看:北宋软弱无力,统治者也没有统一中原的雄心,因此也同意议和。
你如何看待宋与辽、夏之间的战争?
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是为争夺土地和对全国统治权的战争,汉族、契丹族、党项族都曾经卷入战争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在战争中,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流动,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农业化进程,为各民族的交融、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有人说辽、夏对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说出理由。
不赞同。辽、西夏的建立者分别是契丹族和党项族,这两个民族从居住区域、历史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等方面看,都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因此,辽、西夏对宋的战争冲突,都属于民族内部问题,不是侵略战争。
但是,辽、西夏对宋的战争中,大肆的抢劫破坏了当地人民正常的生活,是非正义的。
三、碰撞中的交流
探究思考:
结合下面的图片,了解辽、西夏汉化

多元汇聚
文字

西夏
多元汇聚
印章

西夏
多元汇聚
器物

西夏
多元汇聚
器物

西夏
多元汇聚
钱币

西夏
多元汇聚
建筑
西夏
宣化辽墓发现的《备茶图》
备茶图(一)
备茶图(二)
三老对弈图
出行图
宣化辽墓的壁画
辽、西夏汉化简表
政权
辽(契丹族)
西夏(党项族)
汉化共同改革
奖励垦荒

汉人大规模地北迁

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汉化不同改革
①革除北宋服役繁杂的弊端
②用汉制管理汉人
③保护和发展先进中原文明
①统治者重视学习中原文化
②任用汉人为官
③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④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
⑤用汉文铸造钱币
辽(契丹)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西夏(党项)
1038年
元昊
兴庆
北宋(汉族)
960年
赵匡胤
汴京
夏攻打宋
宋夏议和
北宋北伐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
辽夏战争
辽夏议和
对峙局面
碰撞交融第8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辽、宋、西夏的建立,了解它们是同时并立的政权。
2.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区别和影响,并尝试对两次和议作出客观的评价。
3.
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
通过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了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3.
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地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辽、宋、西夏的建立,了解它们是同时并立的政权;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区别和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北宋建立的时间、皇帝、都城等基本知识,教师点评和总结。
出示《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指出: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并强调指出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由此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二、学习新课:
(一)辽宋“澶渊之盟”
1.辽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媒体出示知识要点。
10世纪初, 统一契丹各部并于 年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
为辽,定都 。他就是 。
适当补充有关知识介绍契丹的强大,并对课本插图进行简单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契丹矛”和
“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
“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
2.
澶渊之盟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媒体出示知识要点。
(1)背景:北宋建立后,宋辽之间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年,辽军进攻北宋的 城,宰相 主战,后 率军亲征,重挫辽军。
(2)时间: 年。
(3)主要内容: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 。
(4)影响: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此后,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 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学生分组展示。
合作探究: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
学生讨论明确:当时的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实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加之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开始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对辽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御,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别戍卫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境上。这使得北宋御敌能力更为减弱。辽统治者则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地进攻。
学生讲述“澶州之战”,通过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学生了解即可。
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组织学生讨论: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
指导学生了解课本中选自《栾城集》的一段引言,增强对和议积极作用的认识。
过渡:同一时期,与辽、北宋并立的还有一个政权——西夏。
二、宋夏和战
教师提问:西夏的位置、建立(时间、都城、统治者、少数民族)。
学生回答明确:位置在今天的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位于北宋的西北,历史上称其政权为西夏。
组织学生讨论辽、夏政权与宋的关系的共同点。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互相提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关于宋夏和战的时间、内容以及影响作用
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榷场。西夏和北宋的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的发展。
组织学生讨论: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西夏,北宋政权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第一,西夏虽然屡屡胜利,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二,战争也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中断北宋对西夏的粮食供应,严重影响了西夏人民的日常生活,西夏人民反对战争,西夏统治者提出议和;第三,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同意议和。
(三)碰撞中的融合
教师指出“辽、西夏统治者在南下掠夺的过程中,遭到了中原军民强烈的抵抗,迫使他们调整政策,放弃了一些野蛮、落后的做法。统治者积极学习中原先进文化,既有共同点,也有根据本国的情况作出调整。”
教师设计“辽、西夏汉化简表”,由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完成。
政权
辽(契丹族)
西夏(党项族)
汉化共同改革
奖励垦荒②
汉人大规模地北迁③
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汉化不同改革
①革除北宋服役繁杂的弊端②用汉制管理汉人③保护和发展先进中原文明
①统治者重视学习中原文化②任用汉人为官③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④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⑤用汉文铸造钱币
教师指出“中国的英文简称是CHINA源自于瓷器‘china’,说明中国的瓷器无论是国人还是世界都是非常著名的,而一些国家的语言中用‘契丹’的音译称为中国,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讨论,随意发挥。)教师总结“第一,说明了契丹族与汉族的融合,契丹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第二,说明了契丹政权曾经强盛一时,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战争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共5张PPT)
澶渊之盟
澶州之战
1004年
澶渊之盟
1005年










宋真宗
为什么北宋能取得澶州之战的胜利
“澶渊之盟”内容有哪些
盟约的订立,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西州回鹗
中京





部丿成都
开封
杭州3海
景德镇
〈流求

政权部族界
广州g
都城
○其他城市
Ⅹ重要作战地点

幽云十六州地区
南海

2(共4张PPT)
探史明理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
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
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
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
的;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
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探史明理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
加重了双方百姓的负担;
使人民蒙受了屠杀和焚掠等空前的战
争灾难;
造成国库空虚,严重影响互市贸易和
经济文化交流;
激化了民族矛盾和社会阶级矛盾。
探史明理
怎样评价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议和?
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
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经济
贸易往来;
促进了民族融合。第8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一、单项选择题
1、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A.削弱了契丹势力
B.维持了长期和平
C.
消除了民族矛盾
D.
加速了北宋灭亡
2、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

A.市舶使  B.宣政院
C.榷场  D.十三行
3、五代后期,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做出贡献的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北周武帝
D.后周世宗
4、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
C.加强了民族融合
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
5、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地区,几次北伐失败后采取了( )消极防御政策
A.步步为营 
B.守内虚外
 C.分兵把守
 D.虚内守外
6、下列与北宋互市边境贸易的国家有( )
A.后周 辽 
B.蒙古国 西夏 
C.辽 西夏 
D.南宋 辽
“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完成7-8题
7、反映的是北宋与( )关系
A.西夏 
B.辽
 C.女真 
D.南宋
8、上题引用苏辙的那句话,能体现出(

A.辽宋开国以来一直和睦相处
B.宋辽实力均衡
C.北宋人民负担大大减轻
D.统治阶级为百姓谋利
9、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是(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
C.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D.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10、辽夏吸取南下劫掠遭抵抗的教训,进而推行(

A.扩军备战
B.用严酷刑罚镇压
C.破坏被占领地区经济
D.“以汉制待汉人”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请回答:
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什么历史作用?
三、连线题
  契丹 赵匡胤 西夏
兴庆
  党项 阿保机
北宋 东京
汉族
元昊

上京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A
5、B
6、C
7、B
8、B
9、C
10、D
二、材料解析题
1.
材料题
答:特点: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汉法。
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3、连线(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