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斩胡惟庸
观众朋友们好,今天和大家说一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故事。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时代,到明朝的时候已经沿用了1500多年,这个制度它是封建政治法律体系里面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皇帝制度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都知道,皇帝他是在一个家族体系里面世代相传的,可以选择的余地很小,而丞相则不然,丞相它是经过了考试、选拔,还有各种职位上的历练,才会在百官之中把他提拔到这个位置上,所以他的才干一般来讲是每一个世代的第一流的人才。但是丞相制度也有它的一个重要的弊端,特别是当一个皇帝权利欲望很强,而丞相又基辅才干的时候,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丞相的权利和皇帝的权利就会产生冲突。我们看到在明朝初期刚刚建国的十三年里面,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任用过五位丞相,那么这五位丞相,我们知道他有四位都被朱元璋最后处死了,也就是说朱元璋和他的丞相的关系,一直都是很紧张的,今天我们就重点说一说,朱元璋和他最后的一位丞相胡惟庸,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最后朱元璋要处死这个胡惟庸,为什么又要最后废除丞相制度。
胡惟庸是一位非常有才干的丞相,在五位丞相里面他的任职时间最长,他为朱元璋服务了七年,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可是就是在胡惟庸执政的最后的两年里面,他和朱元璋的权利冲突已经大家了一种无可调和的地步,当时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件是丞相的处世权和皇帝的专断权之间发生了一种权利界线不清的,又互相抵触的事件。那么在明朝的时候,按照惯例国家的所有的政治事务都是要有丞相受到来处理,比如说各级官吏的报告、奏章,都是要先送到丞相的手里,由丞相先提出建议,然后再交给皇帝来最后的决策。可是这样的一个处理政务的程序,朱元璋认为丞相他使皇帝的大权旁落了,在处理国家教务的时候,胡惟庸经常任用自己的亲信,而且每一次胡惟庸都提出了充分的理由,皇帝又不能反驳,所以最后明太祖就做了一个重要的法律改革,他向全国发布命令,从今以后,各地的官员的报告和请示,不要直接送到丞相的手里,要直接送到皇帝的手上,皇帝看了报告以后,如果需要的话再去咨询丞相,这样就剥夺了丞相处理国家大政的权利,而提高了皇帝的处理政务的实际能力,这样的一项改革,对于胡惟庸来讲是难以接受的,胡惟庸也十分的贪恋他的丞相的权利,所以当朱元璋做出这种改革以后他也做了一个小动作,他就给他自己的亲信下了一个口头性的命令,说凡是全国的报告,在送给皇帝的同时,同时也抄一个副本送到丞相府,交到丞相的手里,也就是说皇帝和丞相能够的看到全国的报告、奏章,那么使皇帝和丞相能够分权。这样的一个事件朱元璋知道以后,当然不满意,觉得你这个丞相是在和我皇帝争夺权利,那么朱元璋已经暗暗的下了决心,最终要解决胡惟庸这个人,可是接着又发现了第二件事情,胡惟庸又为朱元璋提供了一个借口,就在这一年年底的时候胡惟庸的儿子,他在南京的闹市区骑马,解决从马上不慎摔了下来,恰好被经过的一辆马车把他压死在路上,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胡惟庸为了给他儿子报仇,他直接的介入了这个事件,我们应该说,他的儿子被马车不故意的压死,这是一个交通事故,那么最多给这个马车夫可以判处一个过失杀人的罪名,可是胡惟庸为了消平他失去儿子的这种愤怒,他就利用职权判处了这个马车夫的死刑。这应该说是属于枉法裁判,这件也被特务报告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就开始下令了,命令他手下的特务机关,开始收集他丞相的各种的材料,就准备谈和胡惟庸可是这个时候到了年底,那么朱元璋为了处理其他事件,把谈和胡惟庸的事件就拖后了,结果就在过年期间,胡惟庸通过他自己的亲信和党羽,他也了解到朱元璋要有所动作,要对他下手了,那么他也不是一个软弱可欺、坐以待毙的人,所以在这一年过年的时候,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这一年的大年初一这一天,他突然给朱元璋皇帝写了一个报告,他说,他们家的庭院里面天降甘露,井涌礼泉,也就是说他们家出现了一个很奇异的一个现象,天下降下来一种甘露,他的井里面涌出了一种奇异的泉水,据说喝了这种泉水可以治疗百病。
胡惟庸编造出这样的一个故事,他是有目的的,因为他知道,皇帝的儿子皇太子身体不太好,而且治了很久也没有效果,他想编出这样的一个故事的话,一定会吸引朱元璋,那么他就邀请朱元璋到他们家来观赏,这个神奇的泉水,看一看泉水是否可以包治百病,朱元璋果然答应了,要在大年初二这一天,到他们家来视察,来看一看这个奇异的景象。可是朱元璋作为一个皇帝,出行的时候,不像是一个一般的官员,会轻装饯行,那么朱元璋出行的时候,他有很多的仪仗队,有很多的护卫,就在大年初二这天早晨,朱元璋还没有出他的宫门的时候,他的仪仗队就已经到了胡惟庸家的门口。那么最先到胡惟庸家门口的一个小太监,透过了胡惟庸家的大门的门缝,就发现,胡惟庸家的院子里面,有一种奇怪的一种亮光,而且看每一个角落里面都有这样一晃一晃的这种亮光,这个小太监很奇怪,他就冥思苦想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这个小太监他是负责朱元璋的安全的,是事先要来进行侦查的。那么他冥思苦想之后,他回过头来,突然看到了朱元璋的卫士,锦衣卫他们所拿着的武器,在阳光下所发出的反光,这个反光和胡惟庸家院子里面发出的反光完全是一样的,这个小太监马上就明白了,胡惟庸家院子里面的闪光就是兵器在阳光下折射出来的光亮,他悟到这个事情以后,马上就飞快的跑回去,向朱元璋做了报告,朱元璋一听大惊失色,他马上下了两道命令,不再去丞相府了,马上命令他的锦衣卫包围胡惟庸的住宅,进行搜查。又下了一道命令,就是南京他的首都要全城戒严,特别是每一个大臣都不允许离开家门,在家里面等候命令,下了这两道命令以后,朱元璋就回到了皇宫去等待消息,过了不久,锦衣卫把搜查报告拿回来了,果然,在胡惟庸家里面,搜出了四百多名手持武器的甲兵,那么在胡惟庸家里面却没有找到的胡惟庸所说的,什么天降甘露,井涌礼泉这样的奇异现象。也就是说胡惟庸要把朱元璋骗到他们家里面,以刀兵相见。
朱元璋听了这个消息十分气愤,那么他马上命令把胡惟庸压到他的皇宫里面,他要亲自审问,把胡惟庸带到以后,朱元璋厉声吓问他这个丞相,你为什么要谋反,胡惟庸知道,他一旦要承认谋反的话,这就是死罪,他不能承认,所以他一脸无辜的样子还在说,说我没有谋反,我是无辜的。朱元璋气愤一急,拍着桌子断喝,你没有谋反,那为什么在家里面埋伏了四百多名士兵,而胡惟庸还在狡辩,他说我安排士兵是为了保护皇上的安全,并不是要谋反。可是朱元璋拿出了明朝的法律,他说你作为丞相,不会不知道,在一个国家里面只有皇帝才能组织军队,而你作为一个丞相,拥有四百名士兵,这就是谋反,可是我的这个锦衣卫在你们家里面也没有搜查到你所说的天降甘露,井涌礼泉,你一派谎言,就是要谋害皇帝,胡惟庸一看,皇帝已经彻底的戳穿了他所有的伎俩,所以就无话可说,那么朱元璋也就马上命令锦衣卫不用再审问他了,事情已经很清楚了,他吩咐锦衣卫,你们可以尽兴的刑讯逼供,一定要让他说出,所犯的所有罪行,特别要交待他的同党都是哪些人,既然皇帝已经定型了,对这个案子已经做出了基本的判断了,所以锦衣卫就把他们所使用过的所有的酷刑,都加在胡惟庸的身上,那么胡惟庸就把他所有的事件全部招认了,那么他卖过多少官,培植多少党羽,为什么要谋害皇帝,以及他私通蒙古、私通日本,这样谋反的事件,全部被交待出来。那么皇帝看了这个审理报告以后,马上就用朱笔审批了这个案件,胡惟庸以谋反罪,凌迟猝死,满门抄斩,他所有的党羽也全部斩首。
那么在这个胡惟庸谋反案里面,当时明朝的官员有1600多人,被牵连进来了,被杀了头,那么再加上这些案犯的家属,整个案件被杀到了15000多人,甚至当时明朝的开国元勋李擅长,还有著名的儒臣宋濂,也没有逃避,没有能够逃开这次胡惟庸谋反案,就李擅长被任为是明朝的开国第一功勋,他还是朱元璋的亲家,因为他的儿子娶了朱元璋的一个公主,应该说两家既有亲戚,而且李擅长又有功勋,可是朱元璋也没有放过李擅长,当时李擅长已经退休在家,已经是年节77岁的高龄了,可是朱元璋还是下令,把他们一家70几口满门抄斩,那么还有另外我们说到的宋濂,宋濂是被认为明朝的第一名臣,这人为人正直,为官清廉,而且还做过太子的老师,他的才学可以说是在众多的大臣里面是最为出众的。那么听说把宋濂也要处死,当时的皇太子,请求他的母亲,也就是朱元璋的换代夫妻马皇后去为宋濂求情,那么马皇后是一个铁面无私的人,特别是在杀大臣的时候,从来不会手软,请这个情不容易,因此马皇后就特意的请朱元璋吃饭,那么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那么皇后请皇帝吃饭,那么朱元璋就赴了这次宴会,那么吃饭的时候,马皇后闷闷不乐,而且不吃不喝,就抑郁的看着朱元璋。那么皇帝就感觉到皇后一定是有什么心事,他就问马皇后,说皇后有什么事情,这样郁悒寡欢,马皇后就说了,说这两天我正在为宋濂祈祷,宋濂可是我们大明朝的难得的人才,听说他要被处死刑,所以这两天我正在为他祈祷,朱元璋一听这话就完全明白了,马皇后是要为宋濂求情,而朱元璋何尝不知道宋濂是一个忠臣,因为对宋濂我已重任,朱元璋曾多次考验过宋濂,有一次宋濂家里面请客,请了很多朝廷的官员去吃饭,那么朱元璋就怀疑宋濂是不是有什么结党营私的问题,所以就派了特务暗中监视,第二天朱元璋就问宋濂,你昨天都请了哪些客人,吃的什么菜,喝的什么酒,宋濂的回答竟然和他的特务回答的汇报完全一样,这件小事给朱元璋留下深刻印象,他认为宋濂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人才,忠厚老实,可以信赖,所以说宋濂谋反,他自己都不相信,可是他还是要鉴定的把宋濂要治罪,不能让宋濂再呆在南京。
那么由马皇后求情,他又不能不给这个情面,所以最后他做了改判,宋濂免去死罪,那么要发配到四川,充军发配。结果宋濂因为年时已高,那么也就死在了去四川的路上,所以说虽然朱元璋赦免了他,但是仍然难逃一死。
朱元璋在整个胡惟庸案里面,我们看到他前前后后把朝廷中的重要官员,杀了一大半,以至造成当时的朝廷很多部门已经没有人能够上班,没有人能够主持工作,那怎么办呢?朱元璋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把当时皇家的官学里面的学生,全部发派出去,让他们去做实习官员,这样一次就提拔了1000多人,可是我们想到,这1000多人,他们的工作能够和经验,远不及那些久在期位的,干练的老臣,所以胡惟庸案发生以后,当时的皇太子,就像朱元璋讲述了他的感受,那么皇太子是一个受宋濂教育的,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一个人,他为政人厚,他就希望他的父皇不要再滥杀无辜,对大臣要仁慈、要宽厚,可是朱元璋和他的看法不一样,有一天他为什么解决太子的思想问题,他特意把太子叫到了自己的房间里面,房间里面就父子两个人,那么他对太子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杀那么多大臣吗,我也知道这些大臣并没有犯谋反的罪,可是呢知道不知道,作为一个皇帝有多难,然后朱元璋就指着地下的一根棍子,这根棍子不是一般的棍子,上面长满了金刺,是一个金条,他就让他的太子,你把这个棍子给我拿起来,这个棍子就像皇帝的权杖一样,你把它拿起来给我挥舞一下,你看你有多难,太子看了一下这个棍子,就发现这个棍子上面长满了金刺,只要拿它的话,就会把手刺破,这是一个很棘手的一个棍子,可朱元璋却是它就是皇帝的权杖,皇太子不明白,就问朱元璋,为什么要我拿这个权杖呢,这上面都是刺,扎我的手。朱元璋就对他说了,我现在所在的工作,杀这么多的大臣,就是把这个权杖上的所有的刺为你把它一根一根的掰掉,就是为了以后你在掌握这个皇帝的权杖的时候,能够运用自如,不会感到棘手,你可知道胡惟庸,李擅长那些人,他们有自己庞大的关系网,你对他法号一个适令,他可以阴风扬威,他具有足够的实力,可以篡夺我们朱的皇权,我一旦要死了,你作了皇帝,你根本没有办法统摄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号令他们,所以我要把这些身经百战的,具有执政经验的这些老臣,我要都把他们处理掉,我要任用一批新人,和你一样的新人,你提拔这些新人的时候,这些人你会自然的感恩戴德,会好好的服从你,忠于你,这样我们的朱家王朝才能够稳固。
朱元璋这一翻语重心长的话,他道出了胡惟庸案,他为什么要杀那么多的大臣?可是朱元璋还是不放心,虽然杀了很多的老臣,消除了对皇权的威胁,但朱元璋他认为,因为有丞相这个职位,胡惟庸死了,以后还会有刘维拥、李维拥来做丞相,他们还会专权,还会对抗皇权,还会对皇太子造成威胁。所以朱元璋一不做、二不休,最后他下了一道命令,废除丞相制度,以后就不再设置丞相这个职位,那么没有丞相这个职位,整个国家的机构怎么样运作呢?那么朱元璋他就把原来丞相所统辖的六个部门,他把它提升了它的级别,也就是说这些原来像丞相负责的这些部门,现在没了丞相,直接向皇帝负责。皇帝即是原来的决策者,那么现在又做了自己的丞相,又为自己处理日常的政务,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皇帝的权利更加集中了,皇帝的地位更加巩固了,没有大臣,能够有足够的权利去挑战皇权。
可是这样的一种改革,我们看到它使中国古代言行了1500多年的皇帝政体走向了极端化,为什么皇权走向了极端化,废了丞相就走向极端化呢?因为我们知道,明王朝和以后的王朝它都是一个大国,皇帝要处理很多的日常事务,如果有一个丞相,作为一个办事机构,他可以把所有的政务处理的很有条例,那么现在废除了丞相,废除了丞相府,那么皇帝他要面对很多直接的部门,面对很多的省份,处理很多政务,他一个人是很难掌控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机器的,很难有效的处理日常的政务的。所以我们看到,从明朝开始,中国的政治体系就开始走向了一种畸形化。那么皇帝他无法驾驭这么庞大的一个权利体系,而权利又要进行运作,那怎么办呢?那么自从朱元璋以后,就是有一些非正式的部门,非正式的一些官府,开始行使了皇权。比如说太监,因为皇帝每天要批写很多的奏章,处理很多的文件,公文,那么皇帝一个人又做不了,那怎么办?他又不信任其他的大臣,那么于是朱元璋就让他身边的,整天服侍他起居的这些太监,来帮助他处理政务,这样就造成在明朝出现了这种宦官干政,延宕为乱的这种局面。
曾经有一个历史学家统计过,他统计处了中国历史上,祸国殃民的臭名昭著的十个宦官,那么在这十个宦官里面,就有三位是出现在明朝,朱元璋以后,这就说明当废除了丞相制度以后,明王朝的皇权体系,开始走向了一种病态的状况,正常的部门被剥夺了权利,而不应该掌握权利的部门却行使了过于强大的权利。这就是我们看到,朱元璋废除丞相他虽然给他们的家族,给明朝的皇帝带来了王权的稳固,却丧失掉的是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带来的是整个国家政治的腐败和黑暗。那么这一节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胡惟庸他是当时五位丞相其中的一位,他对朱元璋是及为了解,他知道朱元璋在处罚大臣方面是残酷无情的,比如说朱元璋在当时创制了很多惊人的制度,比如说在当时的地方官府,设立了很多的皮肠庙,什么叫皮肠庙,就是在官府的衙门的旁边,设立一个剥皮的场所,剥谁的皮呢?是剥贪官污吏的皮,因为明朝建国之初的时候,官吏的工资水平很低,所以有很多的官员通过职权来贪污受贿,朱元璋为了惩治这些官吏,那么在凡是一个县城他要是两任、三任都发生过贪污受贿事件的话,那么就在这个衙门的旁边就设立一个皮肠庙,就是把这个贪官当众斩首,处以死刑,然后把这个斩首的官吏的人皮把它剥下来,当众把它剥下来,血淋淋的,然后再把它冲上草,把剥下来的人皮又冲上一人的形状,把它放到官府衙门上,就是为了要警戒后来的官员不能在从倒负责,否则的话下场是一样的。除了这项制度以外,朱元璋还有很多创制,还有就像是禁止官吏下乡,因为朱元璋他是出生在一个贫民的家庭,他从小乞讨为生,他深知这些地方官吏,对平民百姓的剥削是如何的残酷,所以他就曾经下过一个命令,说一个地方官员,如果没有公务的话,没有得到上级的批示的话,他不允许下乡,朱元璋认为,官吏私自下乡就是扰民,就是勒索民财,所以朱元璋就定了一个制度,禁止官吏私自下乡,一旦官吏私自下乡的话,乡间的老百姓可以马上把这个官吏拘捕起来,直接送到上级官府法办。那么这些制度我们都能看到,朱元璋在处罚官吏的时候,是毫不容情的,因此胡惟庸也会感到,当朱元璋意识到他有过错,他危害到皇权的时候,朱元璋是决定不会放过他的。我们这一集《故事与法》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
宰相是中国封建社会辅佐君主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历史很少作为具体官职的名称。宰有主持之意,相有辅佐之意。
宰相连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发於卒伍”。历史上只有辽以宰相为正式官名,其他朝代却都另有正式官名。其职权管辖广狭程度也各有不同,行使职权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秦和西汉时的宰相指相国或丞相,御史大夫是副职。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以大司徒、司空、太尉为三公,共掌政事,备位宰相,但实权移至尚书
台,由尚书台长官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魏、晋以中书监、中书令为宰相,而相国、丞相变为赠官,或为权臣篡夺之阶。南北朝时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
密者就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中权力最大者则是录尚书事。隋代定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
书令为宰相。唐代时又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尚书省为左右仆射,三省长官分掌制令、封驳和执行的权力,是最高中枢机构。唐太宗以
后,又特派其他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衔,参与政事堂议政,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北宋沿袭唐制,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政知事为副。宋神宗时,设
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南宋孝宗时又改称左右丞相。辽有北、南
两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金宰相为尚书省主官尚书令及其下左、右丞相及平章政事。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主官中书令往往由皇太子兼任,但不常设,其
下设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掌管实际政务。明初也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案发后,朱元璋罢中书
省,废丞相,由皇帝总揽政务,这是宰相制度的重大变化。永乐初年以翰林官入内廷殿阁,参与政务,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内阁职位渐重,逐渐把持朝政,大
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属首者为首辅。清初沿用明制,设内阁大学士行使宰相之权。但原满族贵族所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亦属议政机构,其地位凌驾
于内阁之上。清雍正时,又在内廷设军机处,由皇帝特定军机大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机要,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政务官。
明清两代喜欢以古官名尊称要职,所以往往称内阁大学士或军机大臣为相,实际上自明洪武十三年废丞相后,已不再设相。一般说来,由于君主集权的加强,宰相的权力即随之减轻
1.开创先例相杰之首——中国第一宰相管仲
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 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齐襄公十二年(前686
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
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
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著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
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起初,管仲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之策,而桓公未听其言,于次年轻率
攻鲁,在长勺之战中被鲁军击败。战后,为使齐国尽快富强起来,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经济方面,他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国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与经济是否发展密切相关。他废除了齐国仍保留的公田制,
实行按土地肥瘠定赋税轻重的土地税收政策,使赋税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发展渔业,由国家铸造钱币调节物价,推动
商品流通;鼓励商民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的经济得到很快发展。
在政治方面,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乡6个,乡民专营本业,不服兵役,农乡15个,乡民平时种田,战时当兵。国都以外划
分为邑、卒、乡、县,均设官员管理。10县为1属,全国共有5属,设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国君报告属内情况。这就形成了对全国的统治。
在军事方面,管仲认为兵在精不在多,强调寓兵于农,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起来。在农乡,5家为1轨,10轨为1里,4里为1连,10
连为1乡,5乡为1军。每家出1人当兵,1军为l万人。全国有3军,国君自率1军,二位上卿各率1军。每年春秋通过狩猎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齐国
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管仲又向齐桓公提出了实现在中原称霸的谋略即“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那时,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
国互相争战。首先举起尊王的旗帜,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谓“攘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
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齐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派人送祭肉给桓公以示嘉奖。桓公在葵
丘(今河南考城附近)召集各诸侯国会盟,举行受赐典礼,并依据管仲的建议,订立了盟约。至此,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
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管仲为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
2、才高齐天谋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前208年)
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
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
体,通令全国使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
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3、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前193)
汉朝初年丞相。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首。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
西汉初年政治家。沛(今江苏沛县)人。他不论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初恢复时期,都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风度和治国才能,几千年来都被人们所称颂。
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佐刘邦(见汉高祖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推荐韩信为大将军。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汉代
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侯。采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
帝二年卒。
4、奇谋善变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公元前178年)
陈平,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西汉阳武(今中国中部河南原阳东南)人。
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有大志,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他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定三秦时,又归汉,任护军中尉。先后参加
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诸侯王叛乱诸役,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曾建议用反间计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高祖六年(前201)又建议刘邦伪游
云梦,逮捕韩信。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用陈平计,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汉建立后,曾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
侯和曲逆侯。高祖死,因吕氏专权,不治事。吕后死,他与周勃定计,诛杀诸吕,迎立代王为文帝,任丞相,后改任左丞相。陈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秦朝末年,
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只有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陈平能列其中,可见其功劳是很大的。
陈平曾在项羽手下做过谋土,但不被重视,后来就投奔了刘邦,陈平的“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历史典籍中给他总结的六种计策是:
第一
重贿对方将领,实施反间计;
第二,故意招待不周,离间项羽和范增;
第三,派女子出城,解荥阳之围;
第四,脚踢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第五,假游云梦擒韩信。
刘邦做皇帝后,想清除权臣,陈平学到了黄老之术中藏而不露的真髓,成功地保全了自己。陈平最后是病死的,得以善终。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名相诸葛亮(公元181--234年)
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系汉司录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诸葛丰后代。东汉末年,北方大乱,诸葛亮姐弟四人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辗转至襄阳,因"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此时是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诸葛亮年十四。
四年前,即公元190年,刘表将荆州治所迁至襄阳后,即"起立学校,博求儒术"。诸葛亮到襄阳后即求学于城南的"学业堂"。在学堂先后结识了徐元直、
石广元和孟公威等人,"为友甚密",经常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立志改革政治。由于诸葛玄和刘表的关系,诸葛亮又先后认识了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和中庐县
的司马徽、蒯良、蒯越等人,这样就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未来事业打下了基础。
后刘表上书,荐诸葛玄为豫章太守。约一年,"西城民反,杀玄"。诸葛亮没有了依靠,不得不独立生活,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与弟等到隆中"躬耕
陇亩"。直至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后,才离开。在隆中,并非"苟全性命","未有须臾忘天下事"。他勤读书,广交游,自比管仲、乐毅,以便将来干一番
事业。
由于司马徽、徐庶的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今四川大部和湖北一部),谋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联合孙吴,对抗曹魏而后
统一天下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后来,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了荆、益。曹丕代汉称帝后,诸葛亮说服
了刘备,建立蜀国称帝,被任为丞相。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受遗诏辅后主",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
制豪强,任人唯贤,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东和孙权,南平孟获,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图收复中原。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将司马懿争战于渭
南,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军中,葬于定军山(今陕西省勉县东南)。年五十四。谥忠武。
诸葛亮一生谨慎,"长于巧思",他革新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死后,晋统一三国。镇南将军刘弘作《诸葛武侯宅铭》,在隆中设祠立庙。明代成化年间,已形成了隆中十景。一千多年来不知为多少游人所向往,王安石、苏轼、曾巩、唐寅等都留下了宝贵诗篇。
6、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龄(579—648)
唐朝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以字行。
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父彦谦,隋司隶刺史。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
李世民,先后担任秦王府记室、陕东道大行合考功郎中。他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每平定一,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
与谋臣猛将密相交结,使他们各尽死力。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秦王弟兄间争夺皇位,太子建成在高祖前谮毁他和如晦,遂同被斥出秦王府。
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李世民),玄龄为中书令。贞
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十七年,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形于凌烟阁。晋王李治为太子时,
他任太子太傅。太宗征高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二十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社”。
7、瓦岗军师千古诤臣——大唐名相魏征(580-
643)
魏征,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
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
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
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闇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
者,兼听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
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83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
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
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
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贞观二年(628),魏征被
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
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
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
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
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
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
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
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
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
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
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
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
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
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
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
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
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
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
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
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
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8、断案神探深谋远虑——盛唐名相狄仁杰(630年-700年)
狄仁杰,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狄村人。
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宰相。他执法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甚至敢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唐嗣。他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凡举之臣,皆为唐朝中兴之臣。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当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深得人心。
垂拱四年(688年),张光迅奏狄仁杰出言不逊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
长寿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诬告狄仁杰等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被释后贬为彭泽令(今江西彭泽)。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
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门下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
圣历元年(698年),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武则天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朝得以维系。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狄仁杰的一生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生刚直不阿,政绩颇丰,尤其在武则天执政时,以不畏权势著称,直言力谏,成为一代名相。狄仁杰死后,武则天追赠其为文昌右相。中宗即位,赠为司空。睿宗时,追封为梁国公,故后世也称狄仁杰为“狄梁公”。
9、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抗辽名相寇准(961-1023)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临渭区下吉镇)人。
北宋真宗朝三任宰相,封为莱国公,谥号忠愍,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政治家。寇准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中进士。他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为太宗重用,擢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铨,参决政事。太宗尝以魏征相比。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契丹军大举南侵攻宋。十一月主力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直逼宋都开封,宋室朝野惊
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提出南迁金陵。陈尧叟提出西南迁西南迁西川成都之议,时任宰相职的寇准,力主抵抗,排除众议,促请真宗亲征。宋真宗最后采纳了他建议,
亲抵沩州北城督战。宋烟望皇帝御驾亲征,士气大振,奋勇战斗,射杀了辽烟统军使萧达览,获得全胜,保全了北宋王朝的奠严,谱写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的光辉
篇章。可惜宋真宗畏敌,在军事胜利的情况下,执意求和,派曹利用与辽邦订立了每年输辽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双方以白沟河为界的和约,史称“澶渊之盟”。
断送了胜利果实,然而寇准的历史功绩却载于中华民族史册。
1006年王钦若谮言寇准澶渊之役是以帝为“孤注一掷”,昏庸的真宗罢免了寇准虽两次复相,但仍被丁谓所谮,先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后贬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1023年,寇准死于雷州,有《寇忠愍公诗集》传世。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在广大中原人民群众中享誉崇高,甚至于连辽邦也深为敬佩。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已建
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即见他不贪不欲,怜惜民财的品质。这道诗传到契丹,契丹人景仰万分。寇准晚年被贬广东
雷州。一次北使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当时的朝庭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寇准廉洁清正的官
德,在华夏官吏上树立了一个楷模,一千多年来受到人们的赞美。
10、熙宁变法争议不休——北宋名相王安石(1021~1086)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
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
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
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
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
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
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
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
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
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由于司马光等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学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经散佚。他的
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
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11、辅佐天骄北国卧龙——元代名相耶律楚材(1190~1244)
元代著名政治家,三朝重臣。字晋卿,号湛然居士。
契丹族。辽皇族子孙。世居金中都(今北京),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金宣宗时,任左右司员外郎。1215年降蒙古,
随成吉思汗西征,占卜星象及行医。拖雷监国和窝阔台即位后,日益受重用。1218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从军参政,官至中书令(宰相)。1231年,任掌汉
文字的必赤长(汉人称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耶律楚材身材高大,满面胡须,当时有“长髯人”之称。他勇略过人,正直廉洁,在朝廷内外威信很高。元朝的一些重要典章制度,大都出自耶律楚材之手。成吉思汗非常赏识耶律楚材的才华,他曾说过:“此人天赐我家,而后国君庶政当悉委之。”
曾助定君臣礼仪,奏立燕京等10路征收课税使,推行赋税制,阻止蒙古贵族改农田为牧场,建议把奴隶、农奴和驱口收为国家编户,反对大规模屠城和蒙古贵
族横征暴敛。还奏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编印儒学书籍,保护请用儒术举士。窝阔台汗死,乃马真皇后称制,渐被排挤。死后追封为广宁王,谥文正。耶
律楚材死时,不但很多士大夫涕泣相吊,连蒙古族的一般老百姓都痛哭失声。根据耶律楚材的遗愿,他被安葬于燕京故里的瓮山(今日颐和园万寿山的前身)脚下。
著有《湛然居士集》、《西游录》及《庚午元历》等。
12、帝王之师救时宰相——明朝名相张居正(1525-1582)
陵草市,死后遗体隆重葬在江陵城东门外,世人称他为“张江陵”。他在为官期间,大胆地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改革,使国家安定,经济发展,一时出现清明富强的景象。
张居正5岁入学,七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
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经会试、殿试取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25岁升为翰林院编修,43岁进入内阁,当了大学士,48岁当了宰相。那时,封建统
治阶级昏庸腐化,军政败坏,财政破产,农民起义,此伏彼起,阶级矛盾尖锐,危机严重。他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一方面,以“得盗即斩”的手段加强镇压,一
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使民“足食足衣”革新政治的措施。
(一)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当时行政机构雍肿,人浮于事。张居正把能合并的都合并了。如天下钱谷在户部原分属13个司掌管,他把它作了必要的归并,实行了统收统支;对不尽职或只拿钱又无事可干的官吏,尽行淘汰。据说,仅万历九年,即裁
中央冗官419人;地方冗官902人。在精简机构时,还进一步划清了政府各部门的权限职责,严格官吏考核制度,加强了人事管理。这样一来,既减轻了朝廷支
出,又鞭策着官吏们更好地工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严肃法纪、信赏必罚。张居正认为“赏罚功罪,须至公至平,人心乃服,人心服,而后可责其用命。”因此,在他执政期间,凡是违法犯纪的人,不管是
皇亲国戚,还是地方豪强,一概绳之以法。徐阶曾任过首辅,也是推荐他入阁的人,但当徐阶的亲属对清丈全国大地主隐瞒的庄田进行破坏时,他也决不宽恕。黔国
公沐朝弼累次犯法,因是功臣世家,别人感到难办,但他仍然将沐朝弼逮捕治罪。他一面大刀阔斧地整肃吏治,一面带头不搞行贿受礼。比如被他推荐用的辽东总兵
李成梁,后来被封为宁远伯。李为了报答他的推荐之恩,曾派人给他送去钱财。他严肃地对来人说:“而主以百战得功勋,我受其金,是得罪高皇帝也。”坚决不
受。因此,他主持颁布的一切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三)蠲免积负,减轻人民负担。他对神宗说:“今尚有一事为民害者,带征税粮也。夫百姓财力有限,一岁之入,仅足供一岁,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
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有司避责,往往将今年所征,抵完旧逋,即今岁所欠,又为将来带征矣。”要求神宗责令户部“核万历七年以前积负,悉行蠲免”。神宗
采纳了他的意见,免去了农民在万历七年以前积欠国家的钱粮田赋。
(四)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他曾上书神宗说:“今后用人,但问功能,不可拘资格。他曾引用李成梁镇辽东,戚继光镇蓟门,使得“荒外詟服,边境坐拓。”他又用潘季驯黄河,使得“堤工早完、转漕无患”。所以史书称他“善知人”。在他执政的10年期间,“边境义安”、“太仓粟可支十年”、“太仆寺积金四百余”,“一时政绩炳然”。
正当张居大力整顿吏治,实行政治革新的时候,御史刘台在神面前告了他一状,说他“专擅威福、罔上行私,横黩无厌”。张居正知道了,对神宗说;“臣之所
处者,危地也;言者以为擅作威福,而臣之所行,正威福也。将巽顺以悦下耶?则负国;竭公以事上耶?则无以逃专擅之讥。”对那些攻击他的人以迎头痛击。万历
五年,他的父亲去世。按照封建礼教,他应该回家“守制”。但他考虑到国事纷
繁、主上年幼,仍然“吉服视事”,没有回家守制。这又引起了一些人的攻击,说他“忘亲贪位”。吏部尚书张翰甚至捶胸长叹道:“三纲沦矣!”但在他的坚决抵
制和皇帝的支持下,这些攻击他的人,都一个个受到了撤职的处分。
1582年,张居正去世了,过去因攻击他而受到处分的人,一个个官复原职。中官张诚在神宗面前说他与冯保“交结恣横”。并说他家“宝藏逾天府”。御史
羊可立指责他构陷辽王。辽妃又上书为辽王辩冤,并说辽府金宝以万计,全部入居正家。神宗被这些谗言迷惑了,遂公布他的罪状,下令削去了他的官秩,剥夺了他
的谥号,查抄了他的家产,几乎劈棺戮尸,他的长子张敬修被捕人狱,其他亲属都被送到“烟瘴地面充军”。
抄家的结果,才知他的家产不及严嵩的二十分之一。到1621年熹宗朱由校即位,恢复了张居正的官秩,重新予以葬祭。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礼部侍
郎罗喻义等为他鸣冤,他的冤案才逐步得到了纠正。他的子孙也官复原职。张居正不仅热心于革新政治,还留下了一些内容丰富的政治论文和感情真挚的诗篇。
有《张文忠公全集》传世。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步入仕途
锐意改革
整饬边防
改善蒙汉
创行考成
加强内阁
整顿吏治
伸张法纪
清丈田亩
一条鞭法
劳瘁国事
人亡政息
13、文胆武略官场楷模——清代名相曾国藩(1811~1872)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
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入翰林院,从倭仁等习程朱理学,先
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后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升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曾两次上疏,为清廷出“教诲、甄别、保举、超擢”
之策,为朝延赏识。道光三十年,署工部左侍郎。咸丰元年(19851),署刑部右侍郎,咸丰二年,署史部左侍郎。是年四月,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忽报母
丧,告假回家守孝。
其时,太平军从广西进军湖南,围长沙,克武昌,轻取沿江州县,江南大震,咸丰二年十二月,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曾以罗泽南的乡勇为
基础,“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创办以“忠义之气为主”的湘勇,将办团与办练分开,着重练勇,网罗罗泽南、彭玉麟等一批程朱理学信徒,以及同乡、同学、亲
友为骨干将领,
知识分子为营官,招募身强力壮的农民为士兵,组成一支地主阶级武装。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湘勇的链条,士兵由营官招募。每营士兵只服人营官一人,整个湘勇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较绿营兵战斗力强。他驻衡州,造战船,劝捐助饷,大事训练。
咸丰四年(1854),湘勇练成水陆两军17000多人,成为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
曾国藩治学严谨,崇尚儒学,其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体,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门学问,有独特见解,对当时和以后均有一
定影响。他提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家训”,反映了曾“修身、齐家”的封建道学思想。所为古文,卓然成家。文秉桐城派之衣钵,为一
时所宗。其家书、日记,人颇称道。其著述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计128卷;今辑有《曾国藩全集》。(共19张PPT)
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明月有情还顾我,
清风无意不留人。
清风不识字,
何故乱翻书。
徐骏
“清风不识字,何须乱翻书”的诗句,被认定“清”是满清,“不识字”、“乱翻书”是指影射满人没文化,被灭族。
1、废除宰相制度(朱元璋)
2、设立“厂卫”制度(锦衣卫+东厂)
----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3、设立廷杖制度(朱元璋)
4、设立军机处(清雍正帝)
明
朝
清朝
一、君主独裁
胡惟庸案:
官职,丞相
罪名,谋反
牵连三万余人
蓝玉案:
官职,大将军
罪名,谋反
牵连1.5万人
胡蓝之狱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这么多的功臣?
诛杀功臣
巩固皇权
锦衣卫印
锦衣卫特务机构。明太祖时设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
锦衣卫是什么样的机构?谁设立的?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有什么作用?
锦衣卫印
锦衣卫特务机构。明太祖时设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
锦衣卫是什么样的机构?谁设立的?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有什么作用?
一个叫宋濂的官员请客喝酒。第二天,朱元璋问他喝酒了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做了哪些菜。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
1.朱元璋为什么会知道宋濂请客的详细情况?
2.厂卫机构的职责、作用是什么?
对官吏百姓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
锦衣卫
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
职责:东厂由宦官负责,对官吏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
东厂和锦衣卫合称为“厂卫”,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廷杖制度
廷杖制度使明朝君臣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成了
想一想
君臣关系
主仆关系
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使皇帝的权力发生怎样的变化?
雍正
使皇帝的权力扩展到顶峰
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想一想
想一想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厂卫制度、廷杖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这一系列措施目的是什么?
目的: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
八股取士
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考试题型:“八股文”
不能自由发挥
破题
承题
起讲
入手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
结果:完全脱离现实生活,
无法培养实际能力。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诗》《书》《礼》《易》
《春秋》
演变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八股取士”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奴仆。它同秦的焚书坑儒一样,都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
明朝科举的教科书
明朝科举试卷
据说有个文人给朱元璋写贺表,恭维他“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责”。他看后大怒,说“生”与“僧”同音,“光”就是没有头发,这是骂我做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这是骂我做过造反的贼。于是把他杀了。
文字狱
我们把这种因为文字而引发的案件叫做文字狱。
查嗣庭担任江西乡试主考官时,出题“维民所止”,这本来是《诗经》上的,可硬是被告密说“维止”二字是“雍正”去了头,雍正于是钦定了“大逆不道”的罪名,株连的范围也极为广泛。
到乾隆时,文字狱则达到顶峰,共发生130余案。胡中藻“一把心肠论浊清”,处斩弃市。沈得潜“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剖棺戮尸。李一“天糊涂,地糊涂,帝王师相,无非糊涂”,凌迟处死。
文字狱
文字狱
明清政府为什么一再兴起文字狱?
结果:使文人不敢表露独立的思想;思想界陷入“万马齐喑”的沉闷气氛.
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知识分子不敢有独立的见解,从而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1.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利于对全国的控制,利于国家统一。
2.起到巩固明清专制统治的作用。
3.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
讨论
明清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1、废除宰相制度
2、设立厂卫制度
3、设立廷杖制度
4、设立军机处
5、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政治
思想
目的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明清帝国皇权高度膨胀、八股取士与文字狱等基本史实。
2.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认识专制统治加强、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是封建制度没落的表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和文字狱有关的资料,增强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比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培养生生合作交流的个人素质和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清专制统治的表现和危害,初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明清加强专制统治措施所造成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据老师所知,有很多同学平时都喜欢读诗歌,那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看几句古诗: (教师在大屏幕打出诗句):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同学们能不能从这几句诗中看出什么毛病?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可是,就是这几句诗却使清朝时的翰林院学士徐骏掉了头。当时,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徐骏诗中的“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说徐骏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则是暗指清统治者没有文化。为此,按“大不敬”“斩立决,将其文稿尽行烧毁”。
刚才讲时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面露疑惑:怎么可能呢?不就是几句诗吗?怎么能如此牵强附会地和国家朝廷连起来?可这正是历史的真实,是清朝加强思想专制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二、学习新课:
明清是中华帝国的晚期,那时封建社会日趋没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统治者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加强皇权,使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发展到了颠峰,那么,明清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皇权呢?
(一)君主独裁
请同学阅读“君主独裁”一目,整理一下明清君主独裁的表现。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是要点的地方画出来。
教师请两名同学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总结一下明清君主独裁的表现。
师生归纳:
1.明朝加强君权统治的措施:
(1)废除宰相制度;(2)设立厂卫制度;(3)设立廷杖制度。
2.清朝设立军机处
具体了解这些措施。
1.(1)废除宰相制度
教师:元朝曾经是高度集权,又极为专制的王朝,但到了末年,朝政废弛,内部倾轧,已无法继续它的统治。朱元璋吸取元朝贵族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功臣严加防范,不久就大开杀戒,把与他一起起兵反元的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清除,其中波及面最广的是“胡蓝之狱”。同学们看大屏幕。——胡惟庸案是为了解决传统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强化皇权所采取的暴力行动。最终废除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了丞相,把丞相的权力分归六部,而六部又由皇帝负责,这样一来丞相的权力分散了,皇帝的权力加强了。
1.(2)设立厂卫制度
一天早朝,明太祖朱元璋问官员宋讷,昨天晚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先是一惊。只见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夜生气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毛骨悚然,解释道:因有下属打坏了茶具。明太祖这才放心。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为什么要这么做?
学生活动:(议论并回答。)因为朱元璋设了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的言行。
教师补充:明朝就是通过锦衣卫,东厂等这样的特务机构来监视百官、百姓,使他们臣服,这些特务机构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1.(3)设立廷杖制度
为了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朱元璋还设立了廷杖制度,任意杖责不合已意的大臣,这体现了君臣之间的主仆关系。那么清朝又是怎样加强皇权的呢?
2.清朝设立军机处
教师:和申就是军机大臣,和申每天寅时要先去军机处,然后再入宫商议军国大事,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地方各部门执行。
提问:军机处的设立使皇帝的权力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军机处是清代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过渡:以上我们探讨的是明清两朝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事实上,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还表现在思想文化上。
(二)八股取士
说到思想文化上的专制,老师不禁想起了秦始皇时期那起令读书人胆战心惊的事件。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焚书坑儒
教师:焚书坑儒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思想文化专制事件。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却说过这样的话:
引导学生齐读111页材料。
是啊,提起焚书坑儒至今我们还能透过千年的历史感受到那份沉重。那么,比焚书坑儒还厉害的八股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118页“八股取士”一目,注意了解一下什么是八股文?
师: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两朝的一种形式。说起科举制,同学们能想起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朝代的科举制度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唐朝承袭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并不断完善,以后历代王朝也根据需要对科举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不同的调整,到了明清则演变成了八股取士。那么,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最突出体现就是八股取士。
思考:①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四书、五经)②具体内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③考试题型?(八股文--破题
、承题、起讲
、入手、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
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度在明清时的演变,由于明清八股取士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学生根本没有实际能力,有些人为考中状元,埋头苦读经书,根本没有实际能力。八股取士选拔人才没有自己的思想,变成了皇帝的忠实奴仆。
教师补充:清代统治者通过八股取试选取的人才成了他们的奴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专制皇权。
(三)
厉行文字狱
学生看课本119页“厉行文字狱”一目,了解什么是文字狱?
文字狱:我们把这种因为文字而引发的案件叫做文字狱。
故事:据说有个文人给朱元璋写篇贺表,恭维他“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他看了大怒,说“生”与“僧”同音,“光”是没有头发,这是骂我做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这是骂我做过造成反的贼。于是下令把这个文人给杀了。这就是文字狱。这种文字狱到了清朝则发展到了极限: 乾隆时,湖南学政胡中藻在《坚磨生诗》中写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亲自批驳说:“一把心肠论清”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下旨处死了胡中藻。乾隆自称“古稀老人”,退休的大理寺卿尹嘉铨有一次自称“古稀老人”即被绞死。
教师指出:事实上,明清两代因为一两句诗或一两个字而弄得抄家、杀头、灭族的事屡见不鲜。
教师:文字狱从明朝开始,清朝大兴。尤其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甚
思考:为什么文字狱在清朝最为严重?
学生交流并回答: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满族贵族为了统治众多的汉族人民,以文字狱作为他们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方式。
小组讨论:文字狱会造成什么后果?
学生讨论回答:这种政策会使社会很恐怖,知识分子不敢多说话,不敢有自己的见解,更不用说对政治事件的参与;对统治者而言,尽管在思想上控制了人民,但长期以来却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使国家走向衰败。
教师肯定并完善学生的回答:文字狱使读书人牺牲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批判性思考,使社会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这也正是中华帝国的最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组讨论:明清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1.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利于对全国的控制,利于国家统一。
2.起到巩固明清专制统治的作用。
3.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
三、课堂小结:
明清帝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为挽救行将就木的旧制度,统治者不断强化自身权力,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统治,而这种专制统治的加强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衰落的危机不可阻挡地一步步走来。明朝宰相胡惟庸
官至左丞相,结党朋欺
胡惟庸(?—1380),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克和州,始归附,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尔后,任宁国县主簿,进知县。做宁国县令,可以说是他起家的开始。当时太师李善长柄政,胡惟庸以黄金二百两行贿于李善长,从此青云直上,先迁吉安通判;至正二十四年(1364),设湖广行省,又擢为湖广佥事。朱元璋称吴王,由于李善长的推荐,胡惟庸被召为太常少卿,不久升为太常寺卿。洪武建国后,更是曲谨市宠,几年后便位极人臣。洪武三年,入中书省,拜中书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正月,右丞相汪广洋因“无所建白”出迁广东参政。从这时到同年七月,“帝难其人,久不置相”,胡惟庸以中书左丞“独尊省事”数月,七月代替汪广洋升为右丞相。洪武十年九月,又迁左丞相,汪广洋仍为右丞相。从洪武六年汪广洋第一次罢相后,中书省的大权实际上由胡惟庸一人独揽,到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被杀为止,任相达七年之久。
徐达、刘基对胡惟庸的人品极为鄙视,徐达“深疾其奸”,曾多次“从容言于帝”。为此,胡惟庸一度想与徐达结好,但徐达憎恶他的为人,不予理睬。胡惟庸又变换手法,企图贿赂徐家守门人福寿来加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徐达知道此事后,并没有向他问罪,只是向朱元璋进言,胡惟庸不够资格做丞相。洪武初年,朱元璋曾与刘基论相,当问到胡惟庸是否可为丞相时,刘基说:“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并说,天下何患无才,只要明主全心全意地求访,便可得到,就目前的人选来看,确实没有可以胜任的。但朱元璋并没有接受刘基的意见,不久便擢胡惟庸为相,刘基悲叹道:“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
胡惟庸任相时,淮西集团的政敌杨宪已经在洪武三年被诛,胡惟庸独相数年。尽管汪广洋在洪武十年与他同居相位,但汪为人“宽和自守,居相位默默无可否”,在中书省仅仅是“浮沉守位而已”,因此,除了皇帝以外,在政治上胡惟庸感到唯一有些威胁的人便是刘基。由于刘基曾与朱元璋论相,胡惟庸更是耿耿于怀,伺机报复。刘基也深感处境艰难,隐居青田故里期间,为了避祸,每日“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即使韬迹如此,还是防不胜防,仍遭到胡惟庸的攻讦。刘基家乡附近有一个地方叫谈洋,位于浙、闽交界处,这里峰峦叠嶂,常有贩运私盐的“不法”之人隐匿其间,元末曾为方国珍所占据,社会秩序一直较为混乱。刘基曾奏请朝廷在此处设立了巡检司,以实行有效的控制。后来温、处之间发生兵变,当地官吏不敢上报,刘基命长子刘琏直接上奏朱元璋,没有经过中书省。这时胡惟庸刚刚以左丞掌省事,他并没有忘记当初刘基议相一事,于是指使刑部尚书吴云沐给刘基罗织罪名,说谈洋一带有帝王之气,刘基要在此修墓,百姓反对,便请朝廷设立巡检司驱逐百姓,假手朝廷以图不轨。朱元璋知道刘基精通象纬之学,料事如神,因此对此事半信半疑。虽然没有对他治罪,但却夺了刘基的俸禄。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刘基为了避免更加严重的结局,立即入京谢罪,并暂且留住在京城不敢归乡。刘基很聪明,他很清楚,不主动赴京自责,或者擅自归乡,都有可能酿成杀身之祸。就这样,在洪武八年,大概朱元璋看看实在找不出什么借口来杀刘基,加之刘基病卧在床,只好遣使护归乡里。但在南京卧病之时,胡惟庸曾派医生为刘基治病,刘基饮过药后,感到“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回归青田一个月后,病情加重,离开人世。后来到了洪武十三年正月,中丞涂节告胡惟庸逆谋,同时揭发毒死刘基一事。
关于刘基被害一事,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曾对刘基的次子这样说:“刘伯温他在这里时,满朝都是党,只是他一个不从,吃他每(们)蛊了。”又说:“你休道父亲吃他每(们)蛊了,他是有分晓的,他每(们)便忌着他。若是那无分晓的呵,他每(们)也不忌他。到如今,我朝廷是有分晓在,终不亏他的好名。”又说:“刘伯温在这里时,胡家结党,只是老子说不倒。”还说:“后来胡家结党,吃他下了蛊,只见一日来我说:‘上位,臣如今肚内一块硬结,怛谅看不好。’我着人送他回去,家里死了。后来宣得他儿子来问,说道胀起来紧紧的,后来泻的鳖鳖的,却死了,这正是着了蛊。”①根据洪武八年朝中政治斗争形势来分析,胡惟庸毒死刘基极有可能。因为当时刘基正为“谈洋”一事入京谢罪,且已被朱元璋革去岁禄,处于朝不保夕之时,随时有被杀的可能。朱元璋对刘基的冷落和怀疑,胡惟庸怎能不知,在这个时候,置刘基于死地,不会有太多的顾虑,胡、刘双方在政治上的强弱差异,实在太过于悬殊。胡惟庸当时颇受朱元璋的宠信,独掌中书省,位极人臣,正如后来朱元璋承认的那样“满朝都是党”。而刘基此时,却像一只关在樊笼中的鸟。刘基死后,他的长子刘琏也没有被胡惟庸放过。洪武十年,刘琏出为江西参政,朱元璋很器重他,“常欲大用之”,竟被胡惟庸的党羽逼得坠井而死。
明初这种残酷的政治倾轧,与朱元璋推行的极端的君主专制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刘基所遭受的排陷,可以使人清楚地看到,在君权越来越趋于强化的情况下,国家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更加保守、没落、腐朽的特点。独相数岁,恩威震主胡惟庸的起家与李善长很有关系,他出任丞相后,又“以兄女妻其从子佑”,这样两家又有了亲戚关系,来往更为密切。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领袖,位列勋臣第一,虽然在洪武四年致仕,但李家的权势很大。洪武九年,朱元璋又将女儿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琪,李家遂为帝亲。朱元璋曾有任杨宪为相的意图,说:“杨宪可居相位。”杨宪也“数言李善长无大材”。胡惟庸为此对李善长说:“杨宪为相,我等淮人不得为大官矣。”在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的倾轧下,杨宪不久被处以极刑,罪名是“劾汪广洋不公不法。李善长排陷大臣、放肆为奸”①。自杨宪被诛以后,朱元璋“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在明初“无一日无过之人”的年代,竟能“独相数岁”,这对胡惟庸来说也是不容易的,说明他颇为朱元璋认可,但这种认可,并非是才干上的认可,而是朱元璋推行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所需要的认可。本来,从人品、学识、才干上来说,丞相这一职,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刘基。朱元璋也曾对刘基说:“吾之相,诚无逾先生。”但这只是说说而已,从明太祖欲将皇权强化到更高的程度来看,刘基显然又是不合适的。
①
刘仲璟:《遇恩录》。
①
刘辰:《国初事迹》。
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的考虑,显然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是随着相权和君权的矛盾不断加剧而形成的。胡惟庸赢得了朱元璋的宠信,骄恣渐露,在朝中自然有恃无恐,特别在刘基死后,“益无所忌”。“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这样一来,丞相的权势炙手可热,恩威震主,对君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朱元璋深感不安,他不愿意出现的局面业已显露出来了,他必须考虑政治体制的变革问题以防止大权旁落,去掉中书省、废除丞相这一思想开始在头脑中酝酿。但丞相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废除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适当的机会。于是继争夺相权的激烈倾轧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更加残酷的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首先进行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洪武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悉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设布政使一员”,另设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各司对六部和皇帝负责。这样中书省便失去了基础,成了空架子,丞相的权力也因此而被削弱。接着在洪武十一年三月,“命奏事毋关白中书省,上于是始疑胡惟庸”①。这两项大的政治举措非同小可,丞相的实际行政权力,差不多已经被削夺殆尽,这对胡惟庸来说都是危险的信号。对这种杀机步步迫近的威胁,胡惟庸不可能无动于衷,对朱元璋嗜杀成性的残忍本性,他是非常熟悉的。要么坐以待毙,要么铤而走险,以胡惟庸的凶狡和他在政治上经营多年的政治基础,他应该选择后者。因为相权与君权斗争的不断激化,是双方面的对抗,不可能有一方处于完全被动无所作为的状态,否则双方不可能发展到难以调和的地步,这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据说这时胡惟庸定远旧宅的井中,忽生石笋,高出水面数尺,又有人报胡家三代祖坟上,夜间有火光烛天,阿谀奉承之辈纷纷将这些说成是瑞兆。胡惟庸知道后“益喜自负,有异谋矣”。他的家人因殴打关吏,被人上奏,朱元璋大怒,杀了他的家人,“切责丞相”,胡惟庸也不谢罪。还因中书省办事违慢,多次“诘问所由”②。诚意伯刘基的死因又被重新追究,这都使胡惟庸极为恐惧。于是对其同党说:“主上草菅勋旧臣,何有我!死等耳,宁先发,毋为人束手寂寂。”他暗中交结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以权势和利益相胁诱。陆仲亨因在陕西擅自动用驿站的车马而被怒责,命捕盗于代县。费聚奉命按抚苏州军民,因贪恋酒色,被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残部,无功而返,也受到朱元璋的切责。现在他们与胡惟庸密相往来,常在胡家饮酒。胡惟庸对他们说:“我等所为多不法,一旦事觉,如何?”胡惟庸把自己谋反的计划告诉了他们,并让他们在外收集军马,以为外应。又与御史陈宁在中书省“阅天下军马籍”,“令都督毛骧取卫士刘遇贤及亡命魏文进等为心膂,曰:‘吾有用尔也。’”另外,派明州卫指挥使林贤下海勾结日本人,遣元故臣封续致书元嗣君脱忽思帖木儿,以称臣为条件请求出兵为外援。
就在君相之间杀机隐隐的时候,又接连发生了几件事,将双方的矛盾推向激化。
①
夏燮:《明通鉴》卷六。
②
谈迁:《国榷》卷七。
《明史》记胡惟庸的儿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明史纪事本末》说:“乘马奔入挽辂中,马死,惟庸杀挽辂者。”而《国榷》则说是“误践人死”①,这三个记载各不相同,不管是自己坠死车下,还是马死,或者是误践人死,我们不必考证,但胡家草菅人命这一点是肯定的。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态度十分严厉,“命偿其死”,胡惟庸请求用金帛作为赔偿,又遭到制止,这就更使胡惟庸恐惧。于是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密谋起事,暗中通知“四方及武臣从己者”。这时日本贡使私见胡惟庸,双方商定,日本以舟载精兵千人,伪装进贡,到时候与府中力士一起擒住朱元璋。如果不能得手,就乘机掠夺一番泛海回日本。
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来贡,胡惟庸不向皇帝报告,有太监看到后奏明朱元璋,朱元璋大怒,虽然胡惟庸和汪广洋向皇帝顿首谢罪,但事归咎于礼部,礼部又将责任推给中书省,朱元璋更加生气了,把与此事有关的大臣一律囚禁下狱。
十二月中丞涂节言刘基为胡惟庸毒死,朱元璋认为汪广洋应该知道这件事,问他有无此事,汪广洋回答说没有,朱元璋非常生气,认为他结党朋欺,贬他到海南。后又追怒他当年在中书省不揭发杨宪的罪行,当舟停太平时,传命赐死。很明显,下一步就该轮到胡惟庸了。事态发展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汪广洋被杀,他的妾陈氏自愿从死,陈氏是坐罪没籍官员陈知县的女儿,朱元璋知道后更为震怒,说坐罪没籍官员的妻女,只配给功臣家当奴隶,怎么可以做文臣的妻妾。于是命令法司进行一番勘查。结果胡惟庸及六部官员的堂属全部坐罪。杀戮已经到了胡惟庸的家中。
谋逆被诛,太祖废相
洪武十二年正月,御史中丞涂节因害怕事情败露,向朱元璋奏发了他们的谋逆之事,谪为中书省吏的御史中丞商暠“亦以惟庸阴事告”。值此,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时机终于到了,他亲自审问,结果以谋逆罪诛左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夷三族,尽诛其僚党”,又因为涂节不早告发,“亦弃市”①。
另外有一种说法是胡惟庸诡称他家中的井中涌出醴泉,邀请皇帝临幸。
御驾行至途中,被宦官云奇拦住,想告发胡家正伏甲以待,妄图弑君。但因为过度紧张而说不出话来,朱元璋十分气恼,左右卫士几乎将云奇的手臂打断,但他仍奋指胡惟庸的家。朱元璋这才醒悟过来,登皇城眺望,果然见胡家“壮士裹甲,伏屏间数匝”,于是“亟调禁兵捕擒之”。
这种说法很富有戏剧性,但却不合情理,漏洞很多,令人难以置信,这里仅说几点理由。首先,从洪武十二年九月到十三年正月,朱元璋和丞相之间的矛盾斗争已经愈演愈烈,废除丞相已是势在必然,仅仅在案发之前数日杀汪广洋就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君臣之间不是彼此无猜,而是关系异常紧张,怎么可能“邀帝临幸”,而又竟然“帝许之”呢!其次,朱元璋身为皇帝,出行不可能如此草率随便,凭他的雄猜多疑和丰富的经验,“井出醴泉”之类的话岂能轻易相信,在没有预先了解清楚的情况下,应不会轻举妄动。再次,洪武初年,大明帝国刚刚建立不久,政务繁多,朱元璋“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哪有如此的闲情逸志。因此这种类似于说唱文学式的记载不足为信。
①
谈迁:《国榷》卷七。
①
谈迁:《国榷》卷七。
关于胡惟庸谋反一案,一般认为实据不足,有些扑朔迷离。这也许是人们比较注意强调朱元璋嗜杀多疑和意欲废除丞相这一动机,而相应地忽视了事物的另一方面,即相权的抗争。从双方政治斗争的逻辑上分析,应该说胡惟庸谋反的企图是可信的,有其必然性。其实有关这一事件的记载并不算少,王世贞就曾说:“史之纪兹事详矣。”完全为朱元璋所罗织,似乎不可能。另外,从胡惟庸、陈宁一伙的为人来看,都具有十分残暴的本性。上边提到胡惟庸因儿子骑马而造成草菅人命一事即可见一斑。史载陈宁“在苏州征赋苛急,尝烧铁烙人肌肤,吏民苦之,号为陈烙铁”。为此曾受到朱元璋的责怪,但没有改正。他的儿子也多次劝谏,陈宁大怒,“捶之数百”,竟将其子活活打死。“太祖深恶其不情,曰:‘宁于其子如此,奚有于君父耶!’”这些人谋反弑君的胆量是有的。
胡惟庸被杀,但事情并没有完结。洪武十八年,有人告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实为胡惟庸的同党。几年后李存义父子又词连李善长,说胡惟庸曾数次指使李存义等人进说李善长,胡本人也亲自往说,并许诺事成后,“当以淮西封地为王”,李善长最后的态度是“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在十九年十月,林贤通倭之事败露,二十一年蓝玉征沙漠,俘获封绩,被李善长隐匿起来,二十三年五月,封绩被捕,这时李善长家奴卢仲谦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来往的情况,而陆仲亨家奴封帖本亦揭发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庸三侯同胡惟庸共谋不轨的阴谋。
李善长的罪状是“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朱元璋借口星变,当移大臣,赐太师李善长自缢,诛其妻女弟侄全家七十多口。说李善长想谋反,似乎过于牵强,但是否知情而不报,做“观望怀两端”,可能性并不是没有。事实上他既不能告发胡惟庸,又不能支持胡惟庸,两种后果都是危险的。
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等,皆同时坐罪胡党而死,并且追坐已故的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等若干人。
直到洪武二十五年,仍有靖宁侯叶升以胡党伏诛,这时去案发已有十二年之久。就连开国儒臣之首太子师父宋濂也因其长孙坐胡惟庸党而几乎被杀,在皇后、太子力救下,才得幸免。浦江郑氏为三百年义门,郑家在《宋史》、《元史》中皆有传。郑濂被告交通胡党,兄弟六人争入狱。朱元璋说:“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于是免死。这两个例子充分反映出立案的证据不足,说明朱元璋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滥杀方针。
朱元璋以肃清逆党为名,大规模地屠杀,坐诛者三万余人,株连蔓引,十几年未靖,并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胡惟庸伏诛后,朱元璋罢中书省,升六部尚书秩正二品,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直接对皇帝负责。定制不置丞相,“后嗣君不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寘之重典”①。
①
夏燮:《明通鉴》卷七。
朱元璋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而以丞相为首的中书省这一行政权力机构造成了很多妨碍。他不让刘基当丞相,就说明他根本就可以不必设丞相,他认为相权可以造成对皇权的制约和威胁,而胡惟庸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恰恰将朱元璋废相这一变革的时间提前了。通过对胡惟庸由受宠遇到谋逆伏诛过程的了解,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明初君主政治的黑暗。从胡惟庸案看明朝皇权的加强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说到凤阳,大家都知道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那么到了凤阳,鼓楼和明皇陵就是必游之地了。我们一行人风尘仆仆地到了凤阳,把行李往宾馆一撂,就立即赶往凤阳鼓楼。初见鼓楼完全被它那种高耸的威严给震慑住了,站在鼓楼下,抬头望见鼓楼正面上书“万世根本”四个大字,完全可以感觉到当时万民仰望帝皇的那种臣服感。参观了明皇陵后,脑海里印象最深的不是朱元璋对父母拳拳的孝顺之心,而是不管是绵羊还是狮子老虎各种猛兽,还有太监和文武大臣的那种俯首帖耳的温顺。这就不得不说朱元璋高超的政治手段了,现在我们就胡惟庸案来看看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皇权,建立起鼎盛的大明皇朝。
胡惟庸案,简称“胡狱”或“胡党之狱”,明初四大案之一。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当时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死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三万余人,时称“胡狱”。
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设殿阁阁大学士供皇帝做为顾问,结束了中国的宰相制度。
胡惟庸,定远(今属安徽)人,龙凤元年(1355年),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时,胡惟庸归附红巾军,颇受宠信。历任宁国主簿、湖广佥事、太常少卿,洪武三年(1370年),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升右丞相,再升左丞相。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任命过四员丞相(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其中胡惟庸主政时间最长、权最重。任相七年,权势显赫,遇事专断,并毒害御史中丞刘基(即刘伯温)。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陈宁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胡惟庸案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诛灭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方告结束。
纵观“胡蓝之狱”,不难发现,大抵属于“冤案”。对于胡惟庸一案,史学家吴晗有一个著名的文章叫《胡惟庸档案考》,认定胡惟庸案是一个冤案。云奇这个人告变子虚乌有,从清朝就说没有这个事,叫“凿空说鬼”。倘若说胡惟庸家里刀枪林立,登上城墙就能看得见吗?况且如此大事,他又焉能如此大意。胡惟庸究竟为什么而死,《明史》记载,他受到朱元璋的宠爱好几年,自己一个人独揽丞相大权,随便提拔人和处罚人,很多人奔走于他的门下,给他送的金银财宝,不计其数。有的时候,很多事情他不让皇帝知道。朱元璋处死了胡惟庸,而且决定从此不再设立丞相。那胡案与宰相制度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实际上,朱元璋对于胡惟庸最恨的就是他的专权。早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就已经采取了措施,他曾下旨,以后再上奏书,不许再关白中书省。因为在此之前,凡是各地的奏章送给皇帝都要关白中书省,即给皇帝报告有一份,同时要给中书省丞相送一份。这引起了希望独揽大权的朱元璋的强烈不满。于是,就有了洪武十三年借机除掉胡惟庸的事。但除掉胡惟庸只是手段,目的则是要撤消丞相制度。并且将撤消丞相制度这件事写到《祖训》里头,说,以后不许立丞相,如果有建议立丞相的人,一定要严惩。六部,在丞相撤消以后,直接对皇帝负责。六个部,没有一个丞相在从中有一层管理系统,直接对皇帝负责。和废除丞相制度同时,朱元璋下令解散原来的大都督府,把大都督府改变为五军都督府,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一个大都督统领天下兵马,权力太大,把它变成五个都督,一个要造反,还有四个可以制约。胡惟庸案的结果是废除了丞相制度。丞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久远,中书省撤消以后,就改变了中国将近2000年的丞相制度。明、清两朝没有丞相,而所谓的“宰相”也只是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的空名而已。
朱元璋从一个贫穷百姓一跃跻身于帝王之列,其弱子幼孙能否坐稳江山,是他考虑得最多的问题。当他大开杀戒时,文弱儒雅的太子朱标曾劝谏他不要滥杀无辜,以免伤了君臣和气。他当时没有作声。第二天,他把一根棘杖丢在地上,让朱标去检。朱标看到上面都是刺,面露难色。这时,朱元璋拿起棘杖,用利剑削去上面的刺,交给朱标说:"你怕刺不敢拿,我替你把这些刺削掉,再交给你岂不更好!我杀的都是奸恶之人,把内部整顿好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所以说,朱元璋兴起大狱的直接目的则是为后继之君计,防止文臣武将专权,扫清子嗣统治的政治障碍。其收权立威的方式虽与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不同,但性质无异。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和重典治国、对贪官污吏的杀戮和惩治是两个概念,两个问题。前者是为了集权,后者是为了澄清吏治,整治官僚队伍。但是两种类型的案子,都使用了非常残暴的手段,这反映了朱元璋治国的一个特点。朱元璋对于这些个功臣,这些开国元勋的杀戮,要远远严酷于当年的汉高祖。朱元璋实行重典治国,他一严惩贪官污吏,第二实行集权,它的结果可以归纳为几条:第一,他建立了纲纪,整顿了官僚队伍,实现了政令通达,建设了一个有效率的政府。第二,他改变了元朝以来的混乱秩序,使老百姓得到了休息,使明初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比较大的发展。第三,他留下了一套专制制度,这个制度帮助朱家皇朝维持了277年的统治。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一、单项选择题:
1、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焚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2、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全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这表明清初实行(
)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厂卫制度
D、“文字狱”
3、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加强
D、专制集权的加强团结
4、中国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说人的心胸要宽广。那么你知道我国古代废除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是在什么时候时候(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5、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种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京官与妻子感情深厚
B、京官朝政繁重
C、当时战事频繁
D、皇权膨胀,京官生命时时受到威胁
6、下面关于明清时期“文字狱”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是皇权膨胀的表现
B、是专门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
C、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D、是一种文化专制的表现
7、明清两朝实行专制统治的措施有(
)
①废宰相
②设立锦衣卫和东厂区
③设立廷杖制度化
④设立军机处理
⑤实行八股取士
⑥推行“文字狱”
A、④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二、下面围绕明清加强皇权的一段话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明太祖时,废太尉,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对官吏和百姓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清雍正帝时,设立锦衣卫,由皇帝选调亲信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
三、观察图画,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情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2)明清时期科举考试试卷的命题范围是什么?答卷
是什么文体?
(3)当时的统治者利用科举制度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C
5.D
6.B
7.D
二.错误:太尉
改正:丞相
错误:明太祖
改正:明成祖
错误:锦衣卫
改正:军机处
三.(1)隋朝
(2)四书五经,八股文
(3)钳制人们的思想民,加强专制统治。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县(今属安徽)人。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遭朱元璋处死,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
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物不可胜数。学士吴伯宗曾因弹劾他而险遭大祸;他得知大将军徐达对他不满,曾在朱元璋处诬奏其奸行,后竟诱使徐达家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因福寿揭发,未能得逞。胡惟庸还千方百计地拉拢因犯法受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令其在外收集军马,以图谋反。此外,他还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籍。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极大注意。朱元璋从元亡的教训中,深感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早在洪武九年,即对各省权力机构进行改革,十一年,又令六部奏事不得关白中书省,进一步削弱了中书省权力。不久,胡惟庸之子驰马于市,坠死于车下,惟庸杀挽车者。朱元璋大怒,令其抵死,不准以金帛偿其家之请。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和中书省吏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先后处死。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状”陆续被揭发,如派林贤下海招倭;派封绩称臣于元嗣君,请出兵为外应;令李存义、杨文裕说李善长谋逆;毒死刘基;收纳亡命等事,连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等。朱元璋大怒,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胡党之狱又称为“胡惟庸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这是大明的祥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得说不出话来。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宫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于是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涂节已经告胡惟庸谋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看所谓的祥瑞?可见,云奇告变纯属子虚乌有。胡惟庸案前后株连竟达十馀年之久,诛杀了三万馀人,成为明初一大案,列洪武四大案之一(另三案为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事后朱元璋还亲自颁布《昭示奸党录》,告诫臣下,切以胡惟庸为鉴。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也有学者指出:所谓的胡谓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晚明学者钱谦益说:“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史家潘柽章更认为云奇之事为“凿空说鬼,有识者所不道”。胡惟庸如果要谋反,他在家里埋伏刀兵,能让人在城墙上轻易看见吗?几百年以后,也就是到了现代,明史学家吴晗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胡惟庸党案考》,把胡惟庸的案子从头到尾缕析了一遍,最后证明,胡惟庸案是一个冤案。文字狱
自清军入关至清朝灭亡,文字狱竟与大清一朝相始终,而前清有甚。清朝前期的文字狱肇于顺治,渐于康熙,烈于雍正、乾隆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狱的规模不断升级,酷烈程度也愈演愈烈,最后成为阻碍中华文明发展的一大桎梏。
顺治朝文字狱虽然在规模和数量上没有办法同后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相比,处罚相对也不是太严重,函可一案仅仅判了发配沈阳,函可还在此期间写了本诗集。即便如此,顺治朝文字狱已经在发生密度上都已经超过了前朝,譬如“毛重倬案件”,只因为作者没用到顺治的年号,就被看成是目无本朝而遭到清算。
康熙朝的文字狱虽然没有精心罗网,有些最后没有成狱,但是其矛头所指是很清楚的:汉族知识分子,尤其是大知识分子。名儒孙奇逢,戴名世,甚至连顾炎武都牵连到,虽然有的侥幸逃罪,但是还有大批知识分子遭到迫害,康熙自己写诗也承认说:“中原名士多塞北,江南胭脂半辽东。”
雍正帝在13年,在案的文字狱就达到20多起,密度仅次于乾隆。而且大多为大案,重案,动辄牵连上百人,而且连清朝自己任命的官员也,也开始遭文字之祸。像查嗣庭案,曾静案,都是祸连百口,轰动全国的大案,而且案件的处理不再像康熙,顺治那样点到为止。
雍正几乎把刑狱发展成为了一门艺术。有的案件一查再查不断扩大,不断株连。譬如查嗣庭案,原来只是发配,后来查抄日记,查出愿望之词,在后扩大株连,最后搞的海宁鸡飞狗跳,人人自危。有的案件旧案生新案:譬如谢济世案,原来只发配阿尔泰,后来这个人在扁所还写诗写文,被派来的将军发现,一状告到北京,又被申诉,后来乾隆朝的时候又起风波,好在这个人人缘好,好几次都大难不死。有的案件大案生小案;譬如年羹尧案后来又牵连出景祺案,钱名世案,曾静案牵连出范世杰案。有的案件:譬如查嗣庭案牵连出隆科多案件,年羹尧笔误案最后牵连出其谋反的案子。
乾隆实际上执政63年,号称盛世,然而就是这个所谓的“盛世”里演了一出影响巨大的思想钳制大戏,不但把科举考试弄得乌烟瘴气,把民间的遗书院烧个干干净净,在文字狱方面更是集大成,130余件,比全中国其他皇帝高的文字狱总和还多!
江南名儒沈德潜,乾隆朝5大词人之一,中举后10年内就入职军机,可以说是荣耀已极。但是在他死后你不到一年,就因为查出来他的诗集里有几篇他给乾隆皇帝当枪手写的诗,还有若干牵强赴会的反诗而全族遭到清算。
翰林胡中藻一句“且把壶儿搁半边”,乾隆说他是借壶指胡,就是满族,因此就治了罪。
像这样的例子在乾隆朝的文字狱里数不胜数。另外,还有一件案子很可以深究——王锡侯《字贯》案。
康熙朝编写了《康熙字典》,王锡侯出于好心,认为康熙字典存在不足,于是花费17年心血编写了《字贯》,意在康熙字典的基础上有所补益。不想乾隆得知以后,居然兽性大发将王锡侯立即处死,还把《字惯》彻底禁毁。乾隆文字狱来得比任何时候都猛烈,都深刻,这绝对不是乾隆心血来潮,而是满洲封建统治阶层挖空心思弱化人民的长期阴谋。
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乾隆没死,川陕人民已经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纷纷揭竿而起,紧接着的就是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国运动。
从嘉庆开始,清朝的皇帝没一个个不是惨淡收场的,不是他们自己像这样,而是时局使然罢了时局是如何搞成这样呢,无非是从前的事情结出的恶果罢了,其中一颗比较大比较黑的大概叫做:文字狱。明初四大案
明初四大案,亦称洪武四大案,是指明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初期,明太祖朱元璋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为整顿吏治、惩治贪污而策划的著名四大案件;分别为:洪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十三年(138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胡惟庸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十五年(1382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空印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十八年(1385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郭桓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二十六年(1393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蓝玉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胡惟庸与蓝玉案件习称“胡蓝之狱”,是朱元璋滥杀开国功臣的政治案件,而“空印案”与“郭桓案”则是对涉嫌贪墨的官吏进行大规模的镇压。
胡惟庸案
主条目:胡惟庸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是指洪武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诛杀宰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胡惟庸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事件,随后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此案牵连甚广。胡惟庸被杀,朱元璋罢左右丞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废除中书省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其事由六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分理,另设内阁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供皇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做为顾问。内阁大学士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丝毫不如宰相,只有“票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权力,先送宦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再由其上呈与皇帝。从此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再无宰相一职。
洪武六年(1373年),淮西朋党集团的领袖李善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推荐其同乡兼姻亲胡惟庸担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胡惟庸升任左丞相。他做了7年丞相,任期内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使得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譬如,浙江青田人刘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字伯温),曾辅佐朱元璋,立下过汗马功劳,但由于他与淮西朋党集团的矛盾,一直未受重用。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刘基仅封为诚意伯,岁禄只有240石[1]
( http: / / www.21cnjy.com"
\l
"cite_note-0#cite_note-0"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而李善长则功封韩国公,岁禄4000石。翌年,刘基告老还乡。然而,由于他曾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不宜入相的话[2]
( http: / / www.21cnjy.com"
\l
"cite_note-1#cite_note-1"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故而深受后者的嫉恨,被解雇革去岁禄[3]
( http: / / www.21cnjy.com"
\l
"cite_note-2#cite_note-2"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生病,胡惟庸派医生前去看望,但刘基服药后不久便一命归西[4]
( http: / / www.21cnjy.com"
\l
"cite_note-3#cite_note-3"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5]
( http: / / www.21cnjy.com"
\l
"cite_note-4#cite_note-4"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当然,排斥异己还不是胡惟庸案的关键所在。事实上,胡案的症结在于——他为人过于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这自然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危机。
洪武十二年(1379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九月,占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今越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中南部)来贡,胡惟庸和当时的右丞相汪广洋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等人匿而不奏,结果被太监告发。明太祖闻知勃然大怒,言辞斥责省臣。但胡惟庸和汪广洋将责任推到礼部头上,而礼部则反唇相讥,归咎于中书省。这种相互推诿扯皮,使得朱元璋更为恼火,于是将一干人等全部囚禁起来,让他们招出主谋。不久,汪广洋被处死。接着又以汪广洋曾违法纳没官妇女为妾,下令查究胡惟庸及其六部堂属的罪行[6]
( http: / / www.21cnjy.com"
\l
"cite_note-5#cite_note-5"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至此,明太祖与胡惟庸朋党的矛盾已趋于白热化。
洪武十三年(138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正月,涂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自首上告胡惟庸谋反。明太祖随即下令逮捕胡惟庸、陈宁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和涂节等人,并以“擅权枉法”罪加以处死。
胡惟庸被杀后,此案并未了结,他的罪名也在不断升级。开始只是说胡惟庸“擅权植党”,后来,又加上了“通倭”、“通虏”和“谋反”等罪名,并不断牵连、扩大化。该案的同谋犯越查越多,牵涉的面也越来越广,株连蔓引,持续了数年也未能了结。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朱元璋再兴大狱,有《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乘机又杀了几十家的权臣勋贵。李善长、陆仲亨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唐胜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费聚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赵庸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金朝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叶升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毛麒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李伯升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和丁玉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等人,都因与胡惟庸有勾结而被处死[7]
( http: / / www.21cnjy.com"
\l
"cite_note-6#cite_note-6"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其中位居“勋臣第一”的太师韩国公李善长,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始发时,因为元勋皇亲,已免于追究,但10年以后,有人以李善长与胡惟庸共同谋反,朱元璋顺水推舟,将李善长一家七十余口一律处斩。[8]
( http: / / www.21cnjy.com"
\l
"cite_note-7#cite_note-7"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编辑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空印案
主条目:空印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空印案是发生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空白盖印公务文书而引发的案件。此案在当时受到朱元璋相当程度的重视,并因此诛杀数百名相关官员。实为一个冤案,然而其影响之广,范围之大,实属罕见。
明朝时每年各个布政使司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下属府州县都需派出审计官吏前往京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户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核对其所在衙门缴纳中央官府的钱粮、军需事宜。所有账目必须和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方能结算。若其中有任何一项不符就必须驳回重新造册,且须再盖上原地方机关大印才算完成。因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往来路途遥远,如果需要发回重造势必耽误相当多的时间,所以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这原本是从元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既有的习惯性做法(“元时,官府府于文有先署印,而后书者,谓之"空印",洪武建元以来,相沿未改。《中外历史年表》),也从未被明令禁止过,《剑桥中国明代史》解释,钱粮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损耗,所以从运送一直到户部接收时的数字一定不会相符,在路上到底损耗了多少,官员们无法事先预知,只有到了户部将要申报之时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额,所以派京官员都习惯用空印文书在京城才填写实际的数目。明太祖朱元璋获知此事后大为震怒,认为这是官员相互勾结的欺君重罪,因而下令处罚所有相关官员。
[编辑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郭桓贪污案
主条目:郭桓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郭桓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以其涉案金额巨大,对经济领域影响深远而为世人瞩目。
《明史·刑法二》在记载郭桓案的起因时,曰:
郭桓者,户部侍郎也。帝疑北平二司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与桓为奸利,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怀疑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吏李彧、赵全德伙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吞盗官粮,于是下旨查办。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丁廷举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告发户部侍郎郭桓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利用职权,勾结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官吏李彧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按察使司官吏赵全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胡益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王道亨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等,私吞太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镇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等府的赋税外,还私分了淅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秋粮,并且巧立名目,征收了多种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的赋税,中饱私囊。朱元璋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令审刑司拷讯,此案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牵涉礼部尚书赵瑁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刑部尚书王惠迪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兵部侍郎王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工部侍郎麦至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等。总计一共损失精粮两千四百万担,“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9]
( http: / / www.21cnjy.com"
\l
"cite_note-8#cite_note-8"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史称“郭桓案”。朱元璋在《大诰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感叹说:“古往今来,贪赃枉法大有人在,但是搞得这么过分的,实在是不多!”
[编辑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蓝玉案
主条目:蓝玉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谋反,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朱元璋借蓝玉案彻底铲除了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将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了大将军蓝玉,而蓝玉是洪武时期的主要将领之一。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他率15万大军出塞追击蒙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军队,直到捕鱼儿海(即今贝尔湖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俘获男女七万七千人,大胜而归。此后,他又多次北征蒙古,立下赫赫战功,被晋封为凉国公,位居大将军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之职。蓝玉统兵多年,在军中颇有威望;麾下骁将十余员,个个勇猛善战。以一介武夫起家的朱元璋,原本就最忌武人拥兵;而蓝玉却自恃功高势大,骄横不法。在军中,他擅自黜陟将校,进止自专,甚至不听君命。某次北征还师,夜扣喜峰关,关吏没有及时接纳,蓝玉就纵兵毁关强行进入,这一举动显然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10]
( http: / / www.21cnjy.com"
\l
"cite_note-9#cite_note-9"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在地方上,蓝玉霸占东昌民田,私蓄奴婢,纵奴作恶乡里。此事后为御史举劾,但蓝玉竟怒逐御史[11]
( http: / / www.21cnjy.com"
\l
"cite_note-10#cite_note-10"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他还让家人私买云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盐1万余引(每引200斤或400斤),进行走私。又因奏请多未采纳,一直对朱元璋心怀不满。这些做法,终于让朱元璋动了杀心。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指挥蒋瓛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就将他处斩,并族诛了三族。平时与蓝玉有关系莫逆的许多将校,也都被定位“逆党”,遭到了抄家灭族的下场。当时因这个案件而被诛杀者多达1.5万人,军中的骁勇将领差不多都被杀戳殆尽。[12]
( http: / / www.21cnjy.com"
\l
"cite_note-11#cite_note-11"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朱元璋借蓝玉案彻底铲除了将权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将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随后,他分大都督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为左、右、前、后、中五军都督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与兵部相互制约,以分其权。五军都督府只管军籍和军政,不能直接指挥军队。只有到战时才有皇帝临时任命总兵官,战后总兵官须立即归还将印,所统军队则归驻其原来卫所。从此,诸将奉命惟谨,军权皆出于朝廷,不敢有所专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