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季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元朝的统一与拓展【教学设计+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春季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元朝的统一与拓展【教学设计+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4-08 07:22:55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第12课
元朝的统一与拓展
吐蕃诸部
西

西




蒙古的兴起.mpg
蒙古的兴起.mpg
蒙古的兴起.mpg
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技”和游牧生活的习惯,都使蒙古人成为勇猛能耐的战士。
1、蒙古族的兴起
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
曾经战争不断。
12世纪时蒙古的社会状况
古代蒙古骑兵
星天旋转,
诸国争战
……
没有逃避地方,
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
只有互相杀伐。
{
内——各部混战
外——女真(金)压迫
谁来结束了这种战争不断的局面?
成吉思汗
铁木真(1162-1227)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你认为该怎样评价他?
铁木真,我国古代蒙古族的杰出首领和政治家,被蒙古各部尊称为“成吉思汗”

1、完成了蒙古的统一大业。
2、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政权。
3、领导蒙古人民反抗金的压迫。
4、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
5、统治期间,创制了蒙古文字。
成吉思汗在你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
他对蒙古有什么样的贡献?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毛泽东《沁园春·雪》
起于灾难而终于卓越,除了耶稣,恐怕再难有人与成吉思汗匹敌。
---《哈伯斯杂志》
成吉思汗之死
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陵
巨星殒落
公元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的战争中,病逝于清水县六盘山。他临终前向诸子讲述了联宋灭金的战略,同时叮咛诸子在他死后秘不发丧,以稳定军心,及避免西夏军因此而增强反抗的斗志。
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哪些?
2.我国历史上四个由大分裂到大统一的朝代?
前秦(氐族)、北魏(鲜卑)、辽、西夏、金、元、清。
秦(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隋(结束南北朝并立的局面)
元(结束了五代、辽、宋、夏、
金并立的局面)
1260年继承汗位
1271年改国号为元
1272年定都大都
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忽必烈
元朝统一全国
蒙古(元)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定都
大都
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思考:
元朝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文天祥组织了抗元斗争,却又受到后人的敬佩,这是为什么?
文天祥(1236-1283年)
1、元统一的进步性是不争的事实。
2、但是元统一过程中对南宋发动的战争,使南宋境内汉族人民遭受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导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
3、文天祥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一致,是正义的行动。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
4、因此,我们既肯定文天祥抗元,又要肯定元统一的进步性,二者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在长时间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
----恩格斯
如果你是当时元世祖忽必烈的谋士,你会向他提出怎样的建议来管理国家呢?为什么
中央:中书省
1、政治上:建
立行省制度
地方:行中书省
忽必烈改制
问题:我们生活的地区属于当时哪个行中书省管辖
哪些省现在还存在?

新疆
西藏
云南
东北
台湾
南海诸岛
2、经济上:
重农政策
(1)将牧场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汉人为奴。
(2)设立司农司。“户口增”、“田野辟”、
“赋役平”
(3)《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意义:忽必烈改制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忽必烈改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回族的形成
元朝的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澎湖巡检司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民族融合的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回族
波斯人
阿拉
伯人
汉人
畏兀
儿人
蒙古人


元朝与历史上曾经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比,有哪些不同点?
1、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
2、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广大。
3、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了行省制度。
4、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5、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民族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
蒙古
1206

西夏
南宋

畏兀儿
吐蕃
大理
行省制度
民族融合
民族分化政策
1271
1276
1127--1276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第12课
元朝的统一与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改制、文天祥抗元、人分四等和文化趋同等历史史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比蒙古民族与汉民族的人口比例、生活习性,讨论分析忽必烈的一系列政策;
2.
讲述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学习其民族气节。
3.
通过收集、整理、展示历史资料和阅读、角色换位、探究等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帝国,认识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人物的学习,形成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个人品质和人生态度;
2.
学习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与责任感;通过学习本课,形成民族团结、友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
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历史人物,用语言说明民族关系的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汉族一直占有人口的绝大多数(90%以上),封建帝王汉族居多,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千古留名的却也不少,比如……(学生可以说出很多,包括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统治中国的。
二、学习新课:
(一)蒙古族的崛起:
1、蒙古族的兴起
出示蒙古族生活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播放《蒙古的兴起》视频。
提问:大家从刚才一段视频中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同学们看出了蒙古族是一个骁勇善战的马上民族,今天这个民族生活安定祥和,没有纷争。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七八百年以前,即12~13世纪的蒙古族人的话,你能想象出可能有的生活状态吗?
教师:(小结并提问)当时蒙古各部之间相互混战,蒙古高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多年的部落战争使蒙古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他们渴望统一,是谁完成了他们的愿望呢?
(成吉思汗。)
2、统一的蒙古政权
问题:成吉思汗是怎样统一蒙古的?
学生活动:介绍成吉思汗是怎样从险恶的环境中由弱而强最终建立强大的军队,统一蒙古横扫亚欧的。
引导学生得出成吉思汗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是杰出的军事家;统一蒙古后建立了政权有效的管理了蒙古各部,为他的子孙最终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得出又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成吉思汗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进行情感态度教育的渗透,同时对成吉思汗在蒙古各部统一前后的征战要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出这两者之间性质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和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师:蒙古政权建立后,四处征讨,蒙古铁骑最远打到欧洲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地跨亚欧的蒙古帝国。那么是他建立了元朝,统一了全国吗?(不是,而是他的孙子忽必烈完成了统一大业。)
(二)元的统一与忽必烈改制
1、元朝统一: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不断进行扩张战争,运用多媒体演示统一的过程。
出示《元朝疆域》图,认识元帝国辽阔的地域。突出知识点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时间及都城大都的位置。
提问:元军大举进攻南宋都城临安的时候,南宋军民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元军的进攻,涌现出不少抗元斗争的英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谁?你知道有关他的事迹吗?
教师指出:虽然文天祥效忠的南宋是一个腐败无能的政权,但是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肩负起抗元保宋的重任,威武不屈,舍生取义,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师生共同回顾历史,联系我国封建时代有哪几次分裂后的大统一?
教师总结:元朝的统一是我国封建时代继秦、西晋、隋之后又一次的大统一,它结束了自五代以来长达三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教师提问:元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说明。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总结,并指出:元朝实行大一统,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并形成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
2、忽必烈改制:
组织学生讨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元朝拥有了辽阔的疆域,统治者必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如果你是当时元世祖忽必烈的一个谋士,你会向他提出怎样的建议呢?为什么?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师: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历史,元世祖忽必烈是怎样实行统治的,他采取哪些汉法使他的统治长治久安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9页,回答忽必烈改制的主要内容。
忽必烈在政治、经济方面都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
政治方面:行省制度。出示《元朝疆域图》,让学生看图并找出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及其管辖范围,以突出元朝疆域辽阔。元中央政府对台湾、西藏的管辖,与现实相联系,说明台湾、西藏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后代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到今天。
经济方面:实行重农政策,设“司农司”,编发农书。引用忽必烈诏书中的话来回答这一政策的必要性。这一措施使饱受战乱的中原地区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3、忽必烈改制的意义:
蒙古族在征服中原后接受了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原汉族为主体农业封建文明。正如恩格斯论述的那样,“在长时间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由于忽必烈大行汉法,元朝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并翦灭南宋残余势力,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统,为多民族的融合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1、结合课本60页“元朝疆域图”了解:
元朝对西藏的管辖:
元朝对澎湖和琉球的管辖:
此外还加强对哪些地区的管辖?
2、元朝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在前面我们曾提到民族融合,你能用实例来说明融合的表现吗?
学生根据课本61页小字内容掌握:其一,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融合为一体;其二,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进入中国,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3、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生回答:(略)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政权,它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它实施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蒙古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第12课
元朝的统一与拓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活动属于成吉思汗的业绩的是(


统一蒙古各部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
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最主要的原因是(

A.经济发展
B.交通发达
 
C.对外开放
D.国家统一
3、元朝时创立(现在仍在实行)的对全国有效统治的制度是( )
A
.行省制度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分封制
4、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
A.鲜卑族
B.
女真族
C
.满族
D
.回族
5、元朝时,负责管辖澎湖和台湾的机构是(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理藩院  
D.澎湖巡检司
6、我国台湾省在元朝时的名称是


A.流求
B.琉球
C.夷州
D.澎湖
7、"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句话是谁说的(

A.唐太宗
B.元世祖
C.宋太宗
D.宋神宗
8、.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A.澎湖和琉球
B.河北、山东
C.西藏
D.岭北
9、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的结果
C.蒙古族军事力量强大
      
D.行省制度的巨大作用
10、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

A.辽阳省
B.岭北省
C.吉林省
D.黑龙江省
二、
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到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若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之。
  
——引自《元文类》卷40
请回答:
①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②材料中“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方?③这一制度影响如何?
1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流放蒙古→蒙古政权的发展壮大
蒙古族的生活习俗
①蒙古政权是在哪一年由谁建立的?他因此被尊称为什么?
②成吉思汗为蒙古政权的发展壮大采取了哪些措施?
③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进行的战争性质及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D
5、D
6、B
7、B
8、
C
9、
A
10、A
二、材料解析题
11.答:①行省制度。②“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
③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续下来。
12.
答:①铁木真1206年,“成吉思汗”
②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定都和林,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对外发动战争。
③侵略战争、侵略战争给外国带来巨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