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德惠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德惠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07 12:5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德惠三中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
3月份八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基础知识部分(35分)
(一)按要求选择。(16分)(每题2分)
1.选出下列注音全对的一组(

A.谷穗(suì)
渗(shèn)出
赋予(yú)
傅说(yuè)
B.秽气(huì)
侍(cì)候
脊梁(jǐ)
绮(qǐ)户
C.蝙蝠(biān)
磨(mò)面
混账(hùn)
煨银耳(wēi)
D.豢养(
huān)
猪窠(kē)
咒骂(zhòu)
荷(hè)锄
2.选出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

A.愚顽
窟窿
宫阕
牙牙学语
B.柔媚
凄厉
敷衍
嗷嗷待哺
C.缥缈
剿匪
蝉娟
义不容辞
D.豆羮
滹沱河
逻揖
乐极生悲
3.下列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

A.拂士:坚持法度的贤士。
敷衍:将就应付。
绮户:雕花的窗户。
如使:如果,假使。
B.南山∶指庐山。
长河:长江,黄河。
(自)缘:因为。
畎亩:田间,田地。
C.落木:落叶。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百年:犹言一生。
(荒)秽:荒芜,指田中的杂草
D.不负言:不背弃共隐的诺言。
(燕然未)勒:刻,指刻石记功。
商女:商朝的歌女。
日夕:傍晚。
4.下列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比喻)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对比)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拟人)
D.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设问)
5.下列诗词鉴赏无误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纷纷飞离了。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B.《饮酒》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结句"欲辨已忘言"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
的迷惘状态。
C."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
我安慰之词。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信。
D.《登高》中诗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
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归园田居》的作者是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自号五柳先生。
B.《登高》作者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称“李杜”。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水调歌头》写出所有离人的心愿。《定风波》写出他的豁达豪迈。
D.《一窠八哥的谜》作者是牛汉,原名牛成汉,蒙古族,山西定襄人,现当代诗人,作家。
7.阅读《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篇幅短小,但本文的寓意深刻。全文没有一处指责批判,却处处透露着辛辣的讽刺意味。
B.本文三类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奴才”是指长期接受封建思想而养成奴性思想的一类人,“聪明人”是指那些在民众中具有大智慧的一类人,“傻子”是指那些真正敢想敢干的一类
人。
C.本文通篇使用对话,人物语言富有个性,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思想。
D.文中塑造了奴才,聪明人,傻子三种人物形象,鞭挞了奴才甘心为主子卖命的奴性思维,嘲讽聪明人的圆滑世故,赞扬傻子踏实肯干的品质。
为上联"月送花香浮小院"选下联,最合适的一项(

A.梦随春风到天明
B.春风萤火到满园
C.绿叶红花映山前
D.风摇竹影到幽斋
(二)古诗词填空(20分)
9.单车欲问边,

10.
,草径入荒园。
11.《归园田居》中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反抗是毫不妥协的诗句是:


12.《饮酒》中写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表现诗人高洁情致,远离尘俗、洁身自好品格的句子是:


13.“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出了落花飘零却昂扬向上的精神。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

。”在意境上更胜一筹。
14.《泊秦淮》中以辛辣的讽刺,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涵着对世道的愤慨的句子是


15.《登飞来峰》中诗人直抒胸臆,蕴含了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的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16.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中“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烘托出了寺院寂静的气氛,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登高》一诗中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抒发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无限悲愁之情的诗句是:


18.《水调歌头》中作者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的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共同心愿的句子是:


19.《渔家傲.秋思》中运用互文,写边关将士因有家难归、国业难成而悲怆的句子是:


二、阅读。(55分)
(一)课内文言文。(16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本文选自《
》,作者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2分)
2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举于版筑之间(

(2)曾益其所不能(

(3)征于色(

(4)而后喻(

22.文中开头列举的六个人,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说明什么道理 (3分)
23.上天要把重担交给某个人,从哪几个方面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4分)
24.孟子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激励了一代代人战胜眼前的磨难走向成功,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忧患一定能让人成功吗?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课外文言文。(6分)
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选自《张中丞传后叙》
注释:①张巡(709--757):唐玄宗开元末进士,任真源县令。安史之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②嵩:于嵩,张巡随从。③帙:书套,也指书本。
2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尝见嵩读《汉书》
嵩从巡久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27.本文是韩愈读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之后作,"补记载之遗落,暴赤心之英烈。"本段选文记载了张巡的逸事,体现了张巡什么特点?(2分)
(三)现代文阅读(26分)
童年就是天堂
蒋子龙
①天堂往往被神话故事描绘得云遮雾绕、虚无缥缈,没有绿色和人间烟火。我所经历过的天堂恰恰相反,那里是一片绿色,而且是一种生机勃发的翠绿,富有神奇的诱惑力和征服性……差不多人人都有过这样的天堂——那就是童年。童年的色彩就是天堂的颜色,它为人的一生打上底色,培育了命运的根基。因此随着年纪的增大,会更加想往能再次躲进童年的天堂。

我儿时的冬季是真正的冰天雪地,没有被冰雪覆盖的土地被冻得裂开一道道很深的大口子。即使如此,农村的小子除去睡觉也很少呆在屋里,整天在雪地里摸爬滚打。因此,棉靴头和袜子永远是湿漉漉的,手脚年年都冻得像胡萝卜,却仍然喜欢一边啃着冻得棒硬的胡萝卜一边在外面玩耍:撞拐、弹球、对汰……
③母亲为防备我直接用棉袄袖子抹鼻涕,却又不肯浪费布做两只套袖,就把旧线袜子筒缝在我的袄袖上,像两只毛烘烘的螃蟹爪,太难看了。这样一来,我抹鼻涕就成“官”的了,不必嘀嘀咕咕、偷偷摸摸,可以大大方方地随有随抹、左右开弓。半个冬天下来,我的两只袄袖便锃名瓦亮,像包着铁板一样光滑刚硬。一直要到过年的时候老娘才会给我摘掉两块铁板,终于能看见并享受到真实而柔软的两只棉袄袖子。

春节过后,待到地上的大雪渐渐消融,最先感知到春天讯息的反倒是地下的虫子。在场院的边边角角比较松软的土面上,出现了一些绿豆般大小的孔眼,我到阳坡挖一根细嫩的草根伸到孔眼里,就能钓出一条条白色的麦芽虫,然后再用麦芽虫去捉鸟或破冰钓鱼。鸟和鱼并不是那么容易捉到,作为一种游戏却很刺激,极富诱惑力,年年玩儿,年年玩儿不够。

二月二“龙抬头”之后,大地开始泛绿,农村就活起来了。我最盼望的是榆树开花,枝头挂满一串串青白色的榆钱儿,清香、微甜,可生吃,可熬粥,可掺到粮食面子里贴饽饽,无论怎么吃都是美味。农村的饭食天天老一套,能换个花样就是过节。这个时候又正是农村最难过的时候,俗称“青黄不接”——黄的(粮食)已经吃光,新粮食尚未下来。而农民却不能不下地干活了,正需要肚子里有食,好转换成力气……

一提到童年的天堂,就先说了这么多关于玩儿和吃,难道天堂就是吃和玩儿?这标准未免太低,也忒没出息了,让现在的孩子无法理解。现代商品社会物质过剩,食品极大地丰富,孩子们吃饭成了家长们的一大难题,家家的“小皇帝”们常常需哄着吓着才肯吃一点。在我小的时候,感觉肚子老是空的,早晨喝上三大碗红薯粥,小肚子鼓鼓的,走上五里路一进学校,就又感到肚子瘪了。可能是那个时候农村的孩子活动量大,平时的饭食又少荤腥多粗粮,消化得快,肚子就容易饿。容易饿的人,吃什么都是享受,便觉得天堂不在天上,生活就是天堂。而脑满肠肥经常没有饥饿感的人,饥饿也可能成为他们的天堂,或是通向天堂的阶梯。我记得童年时候每次从外面一回到家里,无论是放学回来,还是干活或玩耍回来,第一个动作就是踅摸吃的,好像进家就是为了吃。俗云:“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会过日子的人家都是将放干粮的篮子高高悬于房顶,一是防儿,二是防狗。这也没关系,在家里找不到吃的,就到外面去打野食,农村小子总会想出办法犒赏自己的肚子——这就是按着季节吃,与时俱进。
⑦春小麦一灌浆就可以在地里烧着吃,那种香、那种美、那种富有野趣的欢乐,是现在的孩子吃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进入夏、秋两季,地里的庄稼开始陆续成熟,场院里的瓜果梨桃逐渐饱满,农村小子天天都可以大饱口福。青豆、玉米在地里现掰现烧,就比拿回家再放到灶坑里烧出来的香。这时候我放学回到家不再直奔放饽饽的篮子,而是将书包一丢就往园子里跑,我们家的麦场和菜园子连在一起,被一条小河围绕,四周长满果树,或者上树摘一口袋红枣,或者找一棵已经熟了的转莲(向日葵),掰一口袋转莲子,然后才去找同伴玩儿,或按大人的指派去干活,无论是玩儿或干活,嘴是不会闲着的。
⑧甚至在闹灾的时候,农村小子也不会忘记大吃。比如闹蝗灾,蝗虫像飓风搅动着飞沙走石,铺天盖地,自天而降。没有人能明白它们是从哪里来的,怎么会有那么多,为什么没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一露面个个都是凶猛的大蚂蚱,就仿佛是乌云所变,随风而来,无数张黄豆般大的圆嘴织成一张摧枯拉朽的绝户网,大网过后庄稼只剩下了光杆,一望无际的绿色变成一片白秃秃。大人们像疯了一样,明知无济于事,仍然不吃不喝没日没夜地扑打和烟熏火燎……而孩子们对蝗虫的愤怒,则表现在大吃蚂蚱上,用铁锨把蚂蚱铲到火堆上,专吃被烧熟的大蚂蚱那一肚子黄子,好香!一个个都吃得小嘴漆黑。
⑨当然,农村的孩子不能光是会吃,还要帮着家里干活。农村的孩子恐怕没有不干活的,可能从会走路开始就得帮着家里干活,比如晒粮食的时候负责轰鸡赶鸟、大人干活时在地头守着水罐等等。农村的活儿太多太杂了,给什么人都能派上用场,孩子们不知不觉就能顶事了,能顶事就是长大了。但男孩子第一次下地,还是有一种荣誉感,类似西方有些民族的“成人节”。我第一次被正式通知要像个大人一样下地干活,大概是五六岁的时候,我记得还没有上学嘛,提一个小板凳跟母亲到胡萝卜地间苗。母亲则挎着一个竹篮,篮里放一罐清水,另一只手里提着马扎。我们家的胡萝卜地在一片玉米地的中间,方方正正有五亩地,绿茵茵、齐刷刷,长得像蓑草一样密实。我们间苗从地边上开始,母亲坐在马扎上一边给我做样子,一边讲解,先问我胡萝卜最大的有多粗,我举起自己的胳膊,说最粗的像我的拳头。母亲就说两颗苗之间至少要留出一个拳头的空当,空当要留得均匀,但不能太死板,间苗要拔小的留大的……

许多年以后我参军当了海军制图员,用针头在图板上点沙滩的时候,经常会想起母亲给我讲的间苗课,点沙滩就跟给胡萝卜间苗差不多,要像筛子眼儿一样点出规则的菱形。当时我最大的问题是坐不住屁股,新鲜劲儿一过就没有耐性了,一会儿蹲着,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喝水,喝得肚子圆鼓鼓的又不停地撒尿……母亲后来降低条件,我可以不干活但不能乱跑,以免踏坏胡萝卜苗。于是就不停地给我讲故事,以吸引我坐在她身边,从天上的星星直讲到地上的狗熊……那真是个幸福的下午。自从我能下地野跑了,就很少跟母亲这样亲近了。

小时候我干得最多的活是打草,我们家有一挂大车,驾辕的是牛或者骡子,还有一头黑驴,每到夏、秋两季这些大家伙们要吃的青草大部分得由我供应。那时候的学校也很有意思,每到天热,地里家里活儿最忙的时候,也是我最愿意上学的时候,学校偏偏放假,想不干活都不行。夏天青草茂盛,打草并不难,难的是到秋天……
⑿秋后遍地金黄,金黄的后面是干枯的白色,这时候的绿色就变得格外珍贵了。我背着筐,提着镰刀,满洼里寻找绿色——在长得非常好的豆子地里兴许还保留着一些绿色。因为豆子长高以后就不能再锄草了,好的黑豆能长到一人高,枝叶繁茂,如棚如盖。豆子变黄了,在它遮盖下的草却还是绿的,鲜嫩而干净。秋后的嫩草,又正是牲口最爱吃的。在豆子地里打草最苦最累,要在豆秧下面半蹲半爬地寻找,找到后跪着割掉或拔下。嫩草塞满了把,再爬到外边放进筐里,然后又一头钻进汪洋大海般的豆子地。
⒀我只要找到好草,就会不顾命地割满自己的筐。当我弯着腰,背着像草垛般的一筐嫩草,迎着辉煌的落日进村时,心里满足而又骄傲。乡亲们惊奇、羡慕,纷纷问我嫩草是从哪儿打来的?还有的会夸我“干活欺”!(沧州话就是不要命的意思)我不怎么搭腔,像个凯旋的英雄一样走进家门,通常都能得到母亲的奖励。这奖励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允许我拿个玉米饼子用菜刀切开,抹上香油,再撒上细盐末。如果她老人家更高兴,还会给我二分钱,带上一个焦黄的大饼子到街里去喝豆腐脑。你看,又是吃……但现在想起那玉米饼子泡热豆腐脑,还香得不行。
⒁我最憷头的活儿是拔麦子、打高粱叶子和掰棒子。每当我钻进庄稼地,都会感到自己是那样的弱小和孤单。地垄很长,好像比赤道还长,老也看不到头。我不断地鼓励自己,再直一次腰就到头了。但,腰直过十次了,还没有到头。庄稼叶子在身上脸上划出许多印子,汗水黏住了飞虫,又搅和着蜘蛛网,弄得浑身黏糊糊、紧绷绷。就盼着快点干完活,跳进大水坑里洗个痛快……令我真正感到自己长大了,家里人也开始把我当大人用,是在一次闹大水的时候。眼看庄稼就要熟了,突然大雨不停,大道成了河,地里的水也有半人深,倘若河堤再出毛病,一年的收获将顷刻间就化为乌有。家里决定冒雨下地,往家里抢粮食,男女一齐出动,头上顶着大雨,脚下踩着齐腰深的水,把半熟的或已经成熟的玉米棒、高粱头和谷子穗等所有能抢到手的粮食,掰下来放进直径近两米的大笸箩。我在每个笸箩上都拴根绳子,将绳子的另一端系在自己腰上,浮着水一趟趟把粮食运回家。后来全身被水泡得像白萝卜,夜里我睡得像死人一样,母亲用细盐在我身上轻轻地搓……

至今我还喜欢游泳,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练的。在我十四岁的时候,母亲去世,随后我便考到城里上中学,于是童年结束,从天堂走进人间……但童年的经历却营养了我的整个生活,深刻地影响了我一生的生活。我不知别人是不是也这样,我从离开老家的那一天就经常会想家,怀念童年的生活……
28.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4分)
荤腥(
)
踅摸(
)
犒赏(
)
草垛(
)
29.蒋子龙曾经写过多篇回忆童年的文章,在农村度过的十二载童年时光“始终是他内心深处的一块净地,一角绿洲,一片蓝天白云。”在选文中,作者讲述了哪些难忘的童年经历?(4分)
30.童年的精力营养了蒋子龙的整个生活,在这个阶段形成的性格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童年的作者具有哪些特点?(4分)
31.作者自写自画,从容道来,文章多才多趣,别有情致。作者以质朴生动的语言,再现了童年美好的生活。请你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当我弯着腰,背着像草垛般的一筐嫩草,迎着辉煌的落日进村时,心理满足而又骄傲。
32.选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第九自然段中“当然,农村的孩子不能光是会吃,还要帮着家里干活。”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33.重新打量儿时岁月,一切都涂抹上了一缕审美的光晕,过往的每一幕都值得深刻铭记,尤其是劳作归来。打回嫩草后“我”往往会得到母亲怎样的奖励?为什么这份奖励让“我”如此难忘?(2分)
34.作者擦拭了岁月铜镜,往昔光影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再次与同年邂逅,感慨良多。即使童年伴随着辛苦的劳作,作者仍将其称为“天堂”。请你谈谈对文章题目的理解。(4分)
(四)名著阅读(6分)
阅读下边语段,然后回答。
当日传下号令,军士五更造饭,平明上马。黄忠、魏延领军先行。玄德再与庞统约会,忽坐下马眼生前失,把庞统掀将下来。玄德跳下马,自来笼住那马。玄德曰:“军师何故乘此劣马?”庞统曰:“此马乘久,不曾如此。”玄德曰:“临阵眼生,误人性命。吾所骑白马,性极驯熟,军师可骑,万无一失。劣马吾自乘之。”遂与庞统更换所骑之马。庞统谢曰:“深感主公厚恩,虽万死亦不能报也。”遂各上马取路而进。玄德见庞统去了,心中甚觉不快,怏怏而行。
35.从刘备赠庞统坐骑,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36.刘备赠马对后文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37.刘备“心中甚觉不快,怏怏而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
三.综合实践。(10分)
3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语言表达。
天津大学举行毕业典礼,送别3790名2015届毕业生,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这样劝勉即将步入社会的天大学子。“希望你们成为无畏的梦想家”、“希望你们成为无畏的创新者”、“希望你们成为无畏的拓荒人”。在毕业典礼致辞中,李家俊的讲话关键词是“无畏”、“敬畏”与“创新”,他九次提及“无畏”、八次提到“创新”,六次提及“敬畏”。李家俊指出,智者无惑,勇者无畏。“你们正处在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海阔天空,青春无畏,希望你们展开理想的翅膀,激发无限的潜能,敢梦敢想,敢闯敢创。”以三个人的实例诠释“无畏”鼓励毕业生无畏探索的同时,李家俊也告诫毕业生,无畏的翅膀可以给你们创造一个无限大的舞台,而敬畏之心将教你如何做一个“规矩”的舞者。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请根据材料中天津大学校长的毕业寄语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无畏和有畏的?(不少于120字)
德惠三中八年(下)语文第一次月考答案
选择:
CBCBCDBD
课内文言文:
1、《四书章句集注》战国
2、(1)举用,选拔
(2)通“增”,增加
(3)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4)明白
3、出身卑微,在登上历史舞台、承担“大任”之前都曾饱受忧患,走过一段艰难困苦的人生旅程;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4、上天要从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磨练这个人,使他性格坚韧,增长才干,以使其日后有所作为。
5、不一定,因为影响人成才的因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经历磨难是客观因素,它在人的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人的主观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课外文言文。
1.曾经
跟从,随从
2.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
3.张巡记忆力超群,文思敏捷。
名著阅读:
刘备为政仁德,礼贤下士,爱惜人才,善于以心驭人。2、为下文庞统死于落凤坡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3、因为之前诸葛亮曾预言,庞统此次出兵不利。刘备由此感到不快,一是为庞统的安危担忧,二是为益州的军事行动担忧。)
现代文阅读(2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