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轮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 轮轴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4-08 17:5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教案
设计思路:《轮轴》是粤教科技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简单机械》单元的第三课的内容。我主要通过学生探究辘轳发明的过程来探索别一种简单机械——轮轴。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装置时可能会产生好奇,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研究这种装置怎样更省力,更方便,在这个研究辘轳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轮轴的模型。再用模型轮轴去寻找解释生活中轮轴,尝试运用轮轴原理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1.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就已经认识了一些简单的机械,知道了人类使用机械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服务,主要是从省力这一方面来研究的。经过课题杠杆的学习,学生对简单机械的存在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但是学生对轮轴的学习及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缺乏系统了解。
2.学生已具备的技能基础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和实验技能的积累,学生已经了解了使用常用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已经学会了测力计的使用,基本的实验操作基本规范。在本课题中,有较多的测力实验,这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更多轮轴的省力关系。
教学目标:
1.建构轮轴的模型由轮和轴组成,轮带动轴转时省力,轮越大越省力;运用轮轴模型判断、解释生活中的轮轴。
2、在探究辘轳的产生及作用的过程中,能够分析辘轳的组成、运行过程和实验数据,抽提概括出轮轴的结构和功能。
3.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保持并推高学生学习、探索轮轴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构轮轴的模型。
难点:解释
材料准备:
1.制辘轳产生的套件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竹筒、短竹签,长竹签、摇柄等;2.重物(组合在一起的4个钩码);3.测力计4、铁架台5、一些生活中运用轮轴原理的蓼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把自制教具竹筒的装置与实际生活中的情景自结合起来。
出示图片,问:“你有什么方法把井中的水桶(重物)弄上来 。”
(教学意图:看门见山,直接把学生带入到研究的问题中来。其次隐含着和简单机械相联系。本单元的第一、第二课分别是杠杆和滑轮,运用简单机械做事情,现在也是用这个装置做事情。

(二)建构轮轴模型。
1、学生分组实验运用竹筒把重物提起。
(教学意图知道竹筒能偶绕固定点转动,为建构“轴能够绕固定点转动”做事实依据。
2、运用短竹棍和竹筒结合,把重物提起来。
①出示短竹棍,问“你试一试,再多出一件竹棍,有什么好办法?”。追问“与上次相比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
学生分组研究运用竹棍和竹筒结合,提起重物。
(教学意图:知道运用短竹棍和竹筒能够结合起来,竹棍带动竹筒转动,提起重物,为建构“轮带带动轴运动的运行方式”积累事实资料。其次为解释变形轮的做形象思维的支撑。)
②学生分组测量运用短竹棍提起重物的力和直接提起重物时的力。
交流、分析数据。
教学策略:A.演示测力计测量作用在竹棍上的力。B.巡视指导。
原教学内容中,测量在轮上的力时,测力计是向下拉动,这与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相背,不科学。因此自本课中,使用这套教具可以解决这一困惑。可以用测力计的挂钩钩住小竹棍,向上提起测力计。因为是使用方法的问题,又是规定的问题,因此采用部分演示的方法。
(教学意图:通过对比发现利用竹棍省力为建构“轮带动轴转动省力”的作用积累具体的事实资料。渗透“轮轴是变形的杠杆”的省力原理。)
3.探究长竹棍是否更省力。
教学策略:A引发动机。从这个环节引发思考,引导学生主动要运用长竹棍进行研究。
B指导分析数据。从长度的变化和引发数据的数据变化,做数据对应比较。
(教学意图:知道长竹棍比用短竹棍抬高重物更加的省力。为建构“同一个轴,轮越大越省力”的规律积累事实资料。)
4.学生分组活动:运用多根竹棍怎样更方便的把重物抬起。
教学策略:A引导学生把研究省力转移到操作方便上来。
B在研究方便的过程中,逐步发现竹棍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圆、形成一个轮。
C动画演示。
问:如果再给你三根长竹棍,你会怎样利用它把重物提上来?
(教学意图:认识到竹棍的运行轨迹是圆,形成一个“竹轮“为建构轮做事实的支撑。)
5.小结,引导学生从事实资料的具体形象的思维中,抽取出轮带动轴运动······的本质,舍去竹简,竹棍的具体形象,上升到抽象的轮和轴的组成、运行、作用上来。
(三)运用轮轴模型认识、解释生活中的轮轴。
教学策略:
A用具体的形状加抽象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想联想的方式。如举起组装的“竹轮和竹筒“联想生活中什么和这个相似。
B分类认识与解释。
轮轴在实际运用中,外形差别很大,有的轮是一个圆形的,有的轮的外形是非圆形的。非圆形的轮的轮轴对于学生的认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采用分类认识与解释。认识第一类有圆形轮的轮轴。认识类似两根竹棍的轮轴并解释。在认识类似一个棍的轮轴。
(四)引发深入探究的兴趣。
1.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
用实际生活中用辘轳提水的装置和学生的研究成果相比较的方式,学生感到成功。
2.引发学生研究辘轳的其他组装方式。
学生分组研究手柄与竹筒的结合,提起重物。
(教学意图:感受还有研究的空间,继续研究还有更多的收获与成功。
在实践活动中知道辘轳是运用轮轴原理,能分析出哪儿是轮哪儿是轴,对轮轴有一个强化的理解和消化。
3.再解释一些生活的轮轴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轮轴,在生活中我们也可碰见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你能不能尝试一下用轮轴的方式来解决一下呢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轮轴
(短竹棍图)
省力
(长竹棍图)
(竹筒图)转动
更省力
(竹棍圆图)
更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