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看不见的空气
教案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在科学课堂中应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自己经历动手动脑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中的具体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能力和端正他们的科学态度。同时在课上也要将知识点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让学生明白科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二、物质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看不见的空气》是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空气》第6课的内容,它属于内容标准中“物质科学”的范畴,也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欲想研究物质科学,必须把物质科学呈现在教学内容中,因此在本课中主线由几个探究活动构成,让学生运用身体上的各种感官和常用的实验工具,认识到空气的存在、空气占据了空间以及空气具有流动性等三大性质。通过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对物质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让学生逐步去探究物质世界的奥秘,感受物质科学对社会进步以及人类生活品质的促进作用。
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应该具有开放性。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节课采用了以下的几种教学方法,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的能力。
1、讲解法:在课中采用直接分析或问答、对比等形式,结合实例、幻灯片、数据等其他手段来讲清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2、直观法:在课中主要用在魔术导入以及学生展示实验操作方法中,使学生在感官上直接观察,从而直接获得知识。
3、探究法:此教学方法在课中呈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作为探究过程的主人,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锻炼他们的科学能力。
4、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让学生的想法得以综合。
5、合作法:此方法包括了小组间的合作以及小组内的合作,它能够有效总结出最佳的方案,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他们希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经历思考来理解现象产生的原因,来总结出其中规律。但毕竟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实验探究的过程还不是很熟悉,动手操作能力也没有那么强,可能会对课程当中的实验探究造成一定的延滞。因此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如何通过实验探究而获取空气性质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三方面入手来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用各种简单的方法(实验)来感知空气的存在。
2.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具有流动性。
3.知道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能力,学会交流、概括总结所发现科学现象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体会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通过探究来证明空气所具有的相关性质
六、教学准备:
玻璃杯、纸扇子、有孔小砖块、塑料瓶、保鲜袋、牙签、水槽、小杯子、水、纸巾、小胶瓶、针筒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魔术表演
1.拿出一个空玻璃杯,寻问里面是否装有东西?
1、学生观察玻璃杯,并回答问题。
采用“纸团不湿”的魔术来导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对课堂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以及探究欲望。
2.展示一张干纸巾,并邀请学生摸摸看。
2、学生摸纸巾后汇报纸巾是干的。
3、老师提问学生:“如果将这干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倒扣于水中,纸巾会不会弄湿呢?”
3、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4、老师进行魔术表演,然后将纸巾从杯子中取出,让同个学生再摸一遍
4、学生再一次摸纸巾,告诉大家纸巾是否还是干的。
揭示课题
1.老师提问学生:“纸巾是干的,也就证明了水没有进入到杯子里,那是什么在阻挡水的进入呢?”
1.学生思考,明白是空气在阻挡水的进入。
本环节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出魔术的秘密,同时能大胆提出跟本课相关的题目,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使他们的总结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2.老师再次提问学生:“那一开始怎么看不见它呢?”
2.学生总结出空气本身就是看不见的。
3、老师对课体进行板书,然后引导学生提出跟本课相关的一些问题。
3、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将问题一一提出。
层层探究揭示规律
活动一:空气在哪里?
1、老师给学生们准备几种材料:扇子、有孔小砖块、饮料瓶、水,请学生讨论一下能否用以上的材料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1、学生分组讨论
让学生合作讨论,归纳整理,发现新知,对于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2.老师请一个小组上来进行汇报,再请其余的小组进行补充。
2.学生进行结果的汇报和补充。
3.老师让学生根据汇报的结果将实验方法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同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记录在实验表格上。
3.学生根据实验方法开始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以及结论一一记录于实验表格里。
通过亲身试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明确空气在几种材料中均有存在。初步引出空气的存在问题。
4.老师将其中一组的实验单进行投影,并让其中两名学生上台汇报。
两名学生上台汇报小组的实验结果,明确几种材料里面均含有空气。
5.老师提问学生:“除了几种材料里有空气,空气还存在哪里呢?”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无所不在的。
学生纷纷说出哪里还有存在空气,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空气无所不在。
以探究为基础进行知识扩散,从而总结得出结论。达成本课教学的第一个知识目标。
活动二:捕捉空气
1.老师:知道了空气在哪里,想不想捉些空气来玩一玩?你有什么办法呢?
1.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有哪些捕捉空气的方法。
这一环节以“玩”字作为中心,可以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为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了一种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2.老师表明今天只能提供保鲜袋,让学生采用保鲜袋来捕捉空气。
2.学生拿出保鲜袋进行捕捉空气,并将袋子扭紧。
3.老师挑选两个空气体积相差较大的袋子来做比较,初步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3.学生们观看老师所展示的袋子,明白哪个空气占据的空间大些。
通过比较袋子体积大小,给学生初步引出空气会占据空间的概念,有利于后面知识学习。
4.老师提问学生:“如果用牙签在袋子上插一个小孔,空气会不会流出来?
学生明确回答:“会流出来”
这一环节谋求教学的自然过渡,从已知的问题产生新的问题,使教学能够按照“问题——探究——结论——问题”的科学探究模式进行。从而让学生深深明白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这一性质。
5.老师强调空气是看不见的,如何才能证明空气有从袋子流出来外面?
学生说出自己的实验方法。
6.ppt展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并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进行实验,并汇报实验现象:有空气从袋子流出
7.老师提问:“空气在的时候,袋子膨胀;空气走后,袋子变瘪。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问题。明确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活动三:转移空气
1.老师利用上个实验作为引导,询问学生能否将瓶子里的空气转移到玻璃杯里面。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并作汇报。
学生们根据老师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派代表上台讲解如何操作,其他同学帮忙修改。
利用前面饮料瓶产生空气的实验和戳破保鲜袋看空气流出的实验作为铺垫,为学生的探究设计减少难度。符合了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2.老师把学生的方法进行强调,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汇报实验现象。
3.老师组织一次转移空气比赛,由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出来比赛,然后由班里同学进行监督,得出优胜者。
每小组派代表来进行比赛,由班里推荐的学生对他们转移空气的高度进行测量。
以小组竞赛的模式,不仅提高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同时巩固了知识。
4.老师提问学生:“空气能从瓶子中被转移到玻璃杯中,证明了空气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老师问题,明确空气具有流动性。
在顺水推舟中达成了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
回顾探究加深印象
回顾魔术
1.回顾课前魔术——纸团不湿,然后让学生尝试做做这个小魔术
1.学生先回顾魔术步骤,然后再动手实验。
通过回顾导入实验,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同时能让学生亲自解密魔术,明白魔术背后都是有一定科学原理的。
2.老师询问:“看到的现象是否一样?谁能来解释一下?”
2.学生回答问题,知道纸巾不湿的秘密就是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针筒压缩探究
1.老师拿出针筒,然后抽取一些空气,用手指头堵住针头,然后问学生:“如果将活塞往下压,能否压到最底部?”
学生进行猜想
通过拓展实验,不仅可以再次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也能考核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老师让学生们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观察实验现象。
3.老师请学生说说实验的现象以及解释实验原理
学生表明活塞是压不到最底端的,因为里面的空气会占据一定空间。
总结延伸提出质疑
总结解疑
1.老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提出生活中哪些东西是运用本课所学习的空气性质?
学生举例,并对其例子进行讲解所利用的原理
让学生举例,从而让学生明白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息息相关的
2.老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让学生们帮忙解决问题。
有疑问的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帮忙解答问题。
这一环节既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地疑问,又能锻炼学生有不懂的需及时提问的能力。
板书设计:
观察实验记录单设计:
扇动手中扇子
把小砖块放入水里
把空的饮料瓶放入水里
现象
结论
八、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实施的重要环节,不同目的的评价重点、方式和评价结果的运用也各有不同。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了过程性评价和学生的互评。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活动的态度,学生的思考以及他们实验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在课中,应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本身高度的想法以及技能,才能使老师的评价更客观,更真实。千万不要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以及踩低学生的想法,即使学生回答不好或者做的方法错误,也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才不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从而使评价发挥不出效果;学生之间的互评在这节课中主要用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互相评价有利于汇总出一套圆整的方案,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合作能力。
九、教学特色:
本节课严格按照新课标的标准来设计,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强调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支持“学”,强调根据学生的求知需要来有机地整合教学目标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下面我将对本节课的特色分点述说:
1.教师主导以及与学生主体地位分明
在本节课中,老师仅仅作为课堂中的引导者,而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由于本课的知识点都是由探究得出,因此学生就要做探究的主人,从探究的猜想,设计,操作以及汇报等工作都要自主完成,老师只要在适当的时候才做引导,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操作。同时课程的设计,老师均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想想怎样的环节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兴趣,以及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特点。因此可以看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老师的主导地位十分分明的。
2、多媒体适度
在现在的教学当中,许多老师都会用多媒体来作为教学辅助。但是多媒体的应用也是要掌握分寸,别因过多的多媒体使用而显得课程复杂,让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要控制好时间,好让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在本节课中,教师采用了幻灯片,投影仪来辅助,只有当总结以及图片展示的时候才会用到,其余时间均是留给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3、递进探究
本节课是由五个探究活动而构成的,前三个探究分别是为引出本课的知识点,剩下两个探究则是老师对活动的拓展,同时巩固了前面学习的知识点。每个探究活动都有一定的衔接关系,比如先证明了空气的无所不在后,学生就能利用这个知识点进行捕捉空气,从保鲜袋被戳破空气会流出又能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将瓶子的空气转移至玻璃杯当中……递进关系不仅仅表现在有衔接关系上,同时也表现在教师的放手程度上,教师仅在第一个实验对学生进行指引,接下来的实验基本都是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设计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