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4-07 18:0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契丹兴起;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求援;北宋建立;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2、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3、辽政权是和宋并立的政权,是中国的一部分,契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
重难点
重点:耶律阿保机建国;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复习导课
回顾“五代十国”指的是哪些政权?(提示:有口诀记忆回答)
回答:梁唐晋汉周,前面都带后;前后蜀、南北汉,南唐、南平曾为伴,吴越、吴、闽、楚十国,割据混战中原乱。
由此导入,907-960年,前后54年,是历史上动荡、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与此同时,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也不断发展壮大,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有首诗描绘他们的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获是生涯。这个民族就是——契丹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7课。
(二)契丹崛起
1、契丹兴起——辽的建立
请第1组同学讲搜集到的有关契丹兴起的故事。(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着白马沿辽河东行,来到上游的木叶山,遇见一个骑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人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传说他们就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契丹族的祖先。契丹人原来的确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强大起来,唐末,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时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郭、房子,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916年,契丹仿照中原王朝体制,称帝建国,定都上京历史上习惯称之为辽朝。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建国后,他重视农业生产,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各项典章制度,积极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在位期间,创立了契丹文字。阿保机为契丹的统一和契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这是对阿保机的评价。】)
说明:契丹国建立后,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权,极盛时期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以西,北到色楞格河流域,南到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境内生活着契丹、汉、女真、回鹘等族人民。这说明民族政权是中国的一部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契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
2、契丹崛起——割让幽云十六州
请第2组同学讲辽与石敬瑭的故事。(后唐将领石敬瑭为夺取帝位,求辽出兵,向比自己年小十多岁的耶律德光称“父皇帝”,又把幽、蓟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一地区,农业发达,它的割让使契丹的实力大大增加。)
讨论:这一事件(割让幽云十六州)的影响有哪些?(阅读课本p35)
归纳:中原王朝失去了北边防守的重要屏障,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随时可长驱南下。这对后市数百年的政治格局,具有深远影响。石敬瑭割让的十六州,历来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天然屏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使中原军事上处于无险可守的被动境地。对契丹来讲,十六州给他们提供了进可以为前沿,退可以据守的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十六州是封建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对于推动契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了契丹封建化的进程。
3、辽的政策——“一国两制”
讨论:“一国两制”具体内容是什么?辽为什么实行这一政策?
内容:“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p35小字)
原因:辽境内不仅生活着契丹族,还有其他民族,包括为躲避战乱而来的中原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了稳固辽的统治保证税收实行了这一制度。
(三)宋的建立及统治政策
1、披上一件黄袍——得天下
请第3组同学讲“陈桥兵变”的故事。以此完成课件中的表格,了解北宋的建立。
教师归纳: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北面,是强大的辽和辽扶植下的北汉,南面和西南面分布着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较大的割据政权,另外泉州、漳州也有一些小的割据政权,北宋只是占有后周统治的地区。宋太祖、宋太宗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大业,前后十余年,陆续扫平各地割据势力,重建全国统一。
思考:北宋统一的意义:P35
指明:统一的只是中原和南方,在北方依然和辽对峙。
2、扛起一座江山——治天下
a、出示课件资料太祖“烦”什么;出示赵普“开药方”的资料从哪些方面为太祖解忧?
可做补充内容:北宋建立后,并没有马上投入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先花了三、四年时间解决内政,然后将统一全国提上日程。话说:“一大雪之夜,宋太祖与其弟赵光义登宰相赵普之门,赵普见风雪之夜皇帝亲临舍下必有大事呀,忙问。宋太祖说:我睡不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故来见卿。”什么意思呀?各分裂割据政权的存在使赵匡胤难以安睡,他要进行统一天下的军事行动。三人制定了方针。
b、请第4组同学讲“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c、共同完成课件中的表格,归纳北宋的基本国策“重文轻武”。
d、“看疗效”:就是积极意义(p37)
3、埋下一些祸根——危天下
结合课件资料看看哪些政策存在问题。(消极影响)
教师归纳:军事: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政治:结果是“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材,各不相知”。
经济:节度使和地方官不再有权过问地方政府。
文化:科举制进一步发展,“重文轻武”。
三、小结
北宋“积贫积弱”是指财政困难和军事实力下降。具体就是冗兵、冗官、冗费。
北宋积贫表现在:一是国贫——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二是民贫——为解决财政困难而扩大赋税所造成的劳动人民贫困;三是地方贫——北宋为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
北宋积弱表现在:一是对外无力解除辽和西夏的威胁;二是对内不能控制农民起义。
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因此,在对辽、西夏、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只能屈辱忍让、纳币求和。即使面对国难,皇帝对武将的猜疑始终如一,致使岳飞的精忠报国之愿未遂,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朝廷杀害。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作为后人的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一切。
四、作业
五、板书
耶律阿保机——契丹建国
(多民族国家、民族政权)


耶律德光——占领幽云十六州

(北方门户大开、加快封建化进程)

一国两制——南北面官制
(保证税收、巩固统治)

披上一件黄袍——得天下

(北宋建立、结束分裂)



扛起一座江山——治天下

(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埋下一些祸根——危天下

(积贫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