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物质性质的研究》第一课时一七四三年,拉瓦锡出生在一个律师之家。二十岁的时候,拉瓦锡从大学法律系毕业。可是,他酷爱化学,二十五岁时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774年
研究空气的20天实验拉瓦锡发现,实验结束时,
钟罩里的空气的体积,大
约减少了五分之一。
拉瓦赐把那占空气总体积
五分之一的气体,称为“氧
气”,剩下的占空气总体积五
分之四的气体,拉瓦锡称
它为“氮气”。在空气中,还
有“固定空气”,即二氧化碳,不过,含量很少。 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
化碳等气体混合组成的。结论:思考与交流1.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时,人类对相关知识(如氮气、氧气和稀有气体等)已有哪些认识?已经了解氧气,氮气,汞的性质,
不知道空气的组成.2.拉瓦锡通过哪些实验才得出最后结论?你理解拉瓦锡设计这些实验时,分别要探究或解决哪些问题吗?拉无锡通过4个实验才得出结论:研究
剩余气体,加热反应产物,复原空气.3.今天看来,拉瓦锡关于空气组成的结论并不准确,这是否影响他这项研究对化学发展的贡献?说说你的理由。并不影响他这项研究对化学发展的贡献.4.我们在化学课中所做的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利用的是磷在空气中的燃烧,能否换成其他可燃物,如蜡烛、硫、碳等?不能,因为反应有气体生成.5.对比今昔两个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试从实验目的、条件、精确度、难易等方面分析、评价它们。从中你是否获得一些与实验设计有关的启示?昔日实验是科学实验,追求尽可能的精确,
今日实验是教学重现,需要简便易行.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效果的追求.实验设计首先受实验目的影响,同时受条件制约,
还要考虑环境保护,人身健康,实验安全
等因素.思考与交流根据我们以往学习和探究各种物质性质及
其规律的经验,思考并举例说明下列问题:
1.我们通常通过物质的哪些性质来了解或
介绍某一种物质?一般通过研究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两方面来了解某一物质,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等,化学性质包括通性,特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2.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研究某一类物质(金属、非金属,有机物、无机物等)的性质?基本思路:
通常从物质的分类-----通性(相同)------
特性(差异).实验4-1 纯净物与混合物性质的比较实验目的1.研究比较纯水与水溶液的凝固点的不同。
2.设计实验,比较合金与成分金属的密度、硬度、熔点及抗腐蚀能力上的区别。
3.通过实验,比较研究不同类物质性质的方法,并运用这一方法研究、获得
某些物质性质的知识。实验用品甘油溶液、粗盐、蒸馏水、冰块、费水、
铜片、铁片、锡片、黄铜制品、不锈钢制
品、焊锡条。温度计、玻璃棒、试管、药匙、烧杯、
细木条、标签纸。请利用上述用品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实验进程一.比较水和水溶液的凝固点问题与讨论1.物质的性质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举例说明.物质的性质与其组成成分和混合状态有关.2.在凉开水中加点糖,水变甜了,若再加点醋或盐等,味道如何?回家试试,记下感觉味道最好的调配方案,与同学交流,看看发现了什么?
(略) 3.通过本实验,对甘油水溶液可作汽车
防冻液,氯化钠可作融雪剂及本实验中
以冰盐作制冷剂等事实,你是否有了进
一步的认识?甘油水溶液作汽车防冻剂,氯化钠作
融雪剂,冰盐水作制冷剂应用的都是
混合物凝固点降低的性质.这些青铜器,钢铁是单质还是合金呢? 有人说”顾名思义合金就是几种金属熔合
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这句话全面吗?单质金属与合金相比较,性质上
有什么不同呢?二.比较单质金属与合金的某些性质同学们讨论拓展实验请阅读课本58面同学们讨论同学们交流实验方案学以致用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
C.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握持锥形瓶,边滴边振荡,眼睛注视滴定管中的液面
D.称量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中C实验4-2 金属镁,铝,锌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直接获取镁,铝,锌的一些化学
性质或反应规律方面的知识.2.学习通过实验研究同类不同种物质的
性质的思路,方法.实验用品镁条,铝片,锌粒或锌片.拓展实验Mg2+,Zn2+,Al3+的检验及Zn(OH)2性质研究问题与讨论1.与不同实验小组的同学交流实验结果
之后,小结通过实验探究,同学们对镁,铝,
锌的化学性质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同学们交流)2.回顾以往化学课程中你所学习过的各种
金属的有关性质,结合本实验的体验,概括
小结人们通常从哪些方面研究金属性质.金属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体现还原性,一般
可与非金属,水或酸,某些盐溶液等反应.
一定条件下易与其他各种氧化剂反应,如
铁可被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溶液等氧化,
铝可发生铝热反应等.此外某些两性金属
可以与碱反应.学以致用1.实验中通常用稀硝酸溶液跟铜反应
制取一氧化氮气体,但该反应的速率很
低,甚至几乎看不到有气体生成.为了提
高该化学反应的速率,下列措施中最适
合的是( )
A.加一块铁片并使之与铜接触
B.加一块石墨棒并使之与铜接触
C.加少量浓硫酸
D.加少量浓硫酸B2.用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盐酸跟过量
的锌反应制取一定的氢气,为了提高化
学反应速率而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体
积,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A.加少量稀硫酸 B.加热
C.加蒸馏水 D.加少量蓝矾D3.两份铝粉,第一份和足量NaOH溶液
反应,第二份和足量盐酸反应。如在
相同条件下放出等体积的气体,则两
份铝粉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1:1再见!课件26张PPT。《物质性质的研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与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2、具有安全意识,能顺利完成化学实验
3、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4、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实验一、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 1、2Al+3/2O2==Al2O3 △rG0=-1582kJ/mol Mg+1/2O2==MgO △rG0=-569.4kJ/mol 3Fe+2O2==Fe3O4 △rG0=-1015kJ/mol2、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活动性:Mg>Al>Fe实验一、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 3、镁、铝和铁三种元素的电离势数值比较 第Ⅰ电离势 第Ⅱ电离势 第Ⅲ电离势Mg 7.646eV 15.035eV Al 5.986eV 18.828eV 28.447eV Fe 7.870eV 16.18eV 30.651eV 从金属活动顺序表和△rG0(<0)数值看,”铝与氧气”这个自发反应最容易发生.
从离子势数值看,”铝与氧气反应”要比”铁与氧气反应”稍容易.
但实际上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最不容易成功.
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铝是活泼金属,在空气中能与氧气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铝保护层,使氧气不能继续与铝发生反应,不采取任何擦除氧化铝保护层措施而直接进行点火,必定是铝难于燃烧。
氧化镁薄膜和氧化铁薄膜可能都不如氧化铝薄膜更致密,不能阻止金属与氧气的接触,因此金属镁和金属铁更容易在氧气中燃烧. 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不容易成功原因 第二:氧气的浓度偏低或氧气的量不足而导致燃烧现象不明显。
一是集气瓶中收集到氧气的浓度偏低,不能引起铝与氧气的充分反应; 二是绕有火柴的铝箔,若过早伸入集气瓶中,火柴燃烧会消耗大量的氧气,致使氧气浓度降低而导致实验失败; 三是集气瓶容积小而导致氧气量不足或者铝箔太多反应不充分.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不容易成功原因 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不容易成功原因 案例:标号125mL集气瓶中充满氧气,5cmⅹ2cm铝箔,实验能成功。
原因分析(假设在标准状况下进行该反应)
5cmⅹ2cm铝箔质量约125mg ;标号125mL集气瓶实际装有氧气140mL,n(O2)=140÷22400=0.00625mol;该氧气最多能消耗的铝箔质量是:(0.00625×27×4)÷3=0.225g=225mg.因为225mg> 125mg ,所以反应能成功进行。启示:本实验不仅要关注铝箔的大小和形状,还要关注集气瓶的容积。 第三:铝箔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太少. 一是没有掌握好铝箔的厚度,过厚的铝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单质铝与氧气的接触 。 二是铝箔与火柴梗的缠绕方式不正确导致实验难以成功。A图铝箔与氧气接触面积小,另外火柴不能充分燃烧,不能达到铝的着火点,难以引发铝箔燃烧.B图和C图正确.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不容易成功原因实验一的注意事项:①集气瓶中氧气浓度要尽可能大,最好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②选择容积较大的集气瓶作为反应器.(体积与铝质量关系)③铝箔以螺旋状绕紧一根火柴.待火柴烧到2/3以后,火焰能“包围” 铝条时,再迅速将铝条伸进集气瓶中;铝条不能太早或太迟伸入集气瓶;④可以用H2O2溶液与MnO2粉末混合直接在集气瓶中制O2。(一定要氧气纯度足够大才开始实验) 方法1:在集气瓶里放少许30%的双氧水,准备少许二氧化锰在实验时投入集气瓶;这样在实验前就不需要制备和储存氧气,保证在实验时有氧可用。 方法2:铝箔在氧气中很难燃烧起来,这里用铝粉代替铝箔实验:用脱脂棉或者直接用方便易得的纸巾沾上少许铝粉,用坩埚钳夹住在空气里加热之,就可以看到火星四射!此时迅速将二氧化锰投入盛有双氧水的集气瓶里,同时将沾有铝粉的棉花或纸巾伸入集气瓶,可以看见铝在氧气里剧烈的燃烧,现象明显,操作简便!介绍另外三种“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介绍另外三种“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方法3:在石棉板的中央放上2克干燥的过氧化钠,堆成小丘状?将铝粉撒在过氧化钠上面,使它完全覆盖过氧化钠并呈薄薄的一层?然后用喷水器向小堆上均匀地喷上水雾,使过氧化钠刚润湿为止?过氧化钠跟水反应产生氧气并放出热量,会使铝粉着火燃烧? 。 实验二:铝表面氧化膜的实验探究 第一,硫酸铜溶液的浓度要小,最好不要超过课本规定的0.5mol.L-1。 原因:硫酸铜溶液水解显酸性。若浓度过大时,酸性太强,铝片表面的氧化膜被溶解,与编者的设计意图相悖。 看似简单但容易失败的是第21页步骤(3):将一块未擦去氧化膜的铝片放入20mL0.5mol.L-1CuSO4溶液中,观察铝片表面的现象。实验二:铝表面氧化膜的实验探究第二,选择氧化膜完美无损的铝片做实验。 原因:如果铝片表面的氧化膜局部破损,硫酸铜溶液就会从破损处乘虚而入,与金属铝发生置换反应,这样步骤(2)与步骤(3)的实验现象就相似,与编者的设计意图相悖了。 哪些铝片的氧化膜是完美无损的?长期露置于实验室中的小块铝片或铝箔。 实验二的注意事项: ①、CuSO4溶液浓度不要太大。 (0.5mol.L-1较合适)。 ②、选择氧化膜完美无损的铝片做实验的步骤(3)。不选择新切开的小铝片。不选择灼烧成的铝片。 ③、铝片在浓硝酸中钝化的时间一定要足够长久。
因为依据课本第21页“钝化1~2min后”的铝片,再放在20mL0.5mol.L-1CuSO4溶液中约半小时后,铝片表面有明显的溶解现象,这与编者的编写意图不合。
实验三:铝配合物的生成。最困惑的是第22页步骤(2):在另一支试管中(1mLmol.L-1AlCl3溶液)滴加2mL10%NH4F溶液,再滴加1mL3.0mol.L-1NH3.H2O溶液,边滴加边振荡试管,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前,我对该实验现象猜测是: 无明显现象. 原因之一:中学阶段的铵盐均易溶于水,故(NH4)3AlF6也易溶于水. 原因之二:课本第21页的”信息提示”中有离子方程式:Al3++6F-=AlF63-实验三:铝配合物的生成。白色沉淀,呈浑浊状 我的实验现象: 加NH4F溶液后出现白色浑浊,加NH3.H2O溶液后仍为白色浑浊。静置片刻,试管底部出现白色沉淀。静置一段时间后的沉淀,呈粉末状实验三:铝配合物的生成 对实验现象的几个猜想与验证: 猜想之一:会不会是试剂NH4F和试剂AlCl3的纯度不够,生成了未知名的白色沉淀.。一般不会,但也不敢百分之百确定。实验三:铝配合物的生成。实验三:铝配合物的生成 对实验现象的几个猜想与验证: 猜想之二:白色沉淀会不会是Al(OH)3沉淀? 因为NH4F不稳定, NH4F受热分解成NH3和HF,而NH3与H2O生成NH3.H2O,NH3.H2O再与AlCl3溶液作用生成了氢氧化铝沉淀.实验三:铝配合物的生成 实验验证该白色沉淀是否真的是氢氧化铝? 把白色沉淀等分成两份,往其中一份加稀盐酸,往另一份加氢氧化钠溶液,结果白色沉淀都很快溶解。 该白色沉淀很类似于氢氧化铝的两性,既能溶解于酸,又能溶解于碱。实验三:铝配合物的生成氢氧化铝絮状沉淀,颗粒较大六氟铝酸铵沉淀,颗粒较小,呈粉末状 能否确定该白色就是氢氧化铝呢? 再看一个对比实验。实验三:铝配合物的生成实验结论:
1、该白色沉淀是氢氧化铝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是六氟铝酸铵[(NH4)3AlF6]。2、六氟铝酸铵是一种溶解性不大的白色固体。3、六氟铝酸钠和六氟铝酸的溶解性都大于六氟铝酸铵。http://paxqcfh.cn.china.cn/selling-leads/detail,1021633870,.html
磐安县渠成氟化有限公司企业首页 >> 最新供应 >> 氟铝酸铵产品名称 氟铝酸铵( (NH4)3AlF6) 氟化铝铵 分子量 195.00 ,英文名称 Ammonium Hexafluoroaluminate, Ammonium fluoroaluminate 性状 白色或浅灰色粉末,微溶于水。 http://cn.made-in-china.com/中国制造网==首页 ? 产品目录 ? 化工 ? 农药 ? 杀虫剂 ? 氟铝酸铵(氟化铝铵)Ammonium Fluoroaluminate(Ammonium Aluminate Fluoride)分子式:(NH4)3AIF6:相对分子质量: 195.09:性质:白色或浅灰色粉末。微溶于水。用途:用作刹虫剂,也用于陶瓷、玻璃工业及铝纤焊。 http://www.cesupp.com/chanx.asp?id=-1401653169上海豪申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首 页 > 产品类别 > 试剂产品。名 称:氟铝酸铵 ; 分子量:195.09 ;性 状:白色结晶性粉末,易溶于水,水溶剂能腐蚀玻璃。 实验三的注意事项: ①、NH4F溶液要略过量,否则加氨水后,试管中剩余的AlCl3溶液会与氨水作用后产生白色的氢氧化铝沉淀。 ②、注意NH4F是无机毒品,注意安全。 ③、NaOH溶液浓度不能太大。 实验四:培养明矾晶体 实验四的注意事项: ①、配制的明矾溶液一定要饱和,每次把母液配成30~40℃的溶液,有利于晶核的快速长大,不至于晶体在室温升高时溶解。否则晶核会被溶解。 ②、选取形状完整的小晶体作为晶核。 ③、溶液饱和度太大产生不规则小晶体附在原晶核之上,晶体不透明;饱和度太低,成长缓慢或溶解。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