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驿路梨花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10 08:31:37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下册14 驿路梨花导入新课陆游有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是梨花美景引起了诗人的诗兴;而作家彭荆风在哀牢山的大山深处,也看到了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这里,他不但看到了美景,而且深受感动。他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小说《驿路梨花》。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49年参军,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等。背景链接 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一个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他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瑶族哈尼族字词学习驿路( ) 陡峭( )
花瓣( ) 简陋( )
撵走( ) 麂子( )
恍惚( ) 修葺( )yìdǒubànlòuniǎnjǐhuǎnɡ hūqì恍惚: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
香气四溢:溢,水满外流;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填写下面表格。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
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自然段),热情赞美,结束全篇。3.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顺叙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插叙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解放军盖茅屋 4. 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应该如何安排?解放军过夜盖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瑶族老人借住送米“我”和老余投宿茅屋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以我和老余在驿路上活动的时间先后顺序展开故事情节。6.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茅屋的主人是谁见梨树,猜有人家见小屋猜主人瑶族老人哈尼族小姑娘解放军、梨花初误会再误会解误会回环往复
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
第二课时文本探究 探究第一部分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开始,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做好铺垫。
1.本文开篇写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2.“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之情。
“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
“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
3.“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 问,设置了悬念。
探究第二部分1.细读课文8-12段,看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为何要这样写呢?【交流点拨】对小屋的描写由远而近,由外及里的。
外部:
草顶、竹篾泥墙(远看);
门从外扣着,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
进”(近视)内部:先写火塘(室内地上挖的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生火取暖),灰是冷的;再写大竹床,虽然简陋,却铺着厚厚的稻草;又写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面装满了水,接着写自己的感受,“尝了一口” “清凉可口”;又借着电筒光发现墙上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屋内的描写,就像电影镜头的推移,最后停在那几行粗大的字上,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
这些,都表明草屋主人很热心,想得细致周到。草屋应有尽有,准备周全,安排妥当。过路人怎能不“对小茅房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呢?作者对小屋作如此细致的描绘,正是为了表现小屋主人善良赤诚之心,火一般的热情以及他的细心体贴。
2.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案】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3.第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1.第14段主人回来了。……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才笑着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第一次误会。再次深化了悬念。(第二次设置悬念)
神态、语言描写,表现瑶族老人的惊讶之情,也表现“我们”对主人的感激之情探究第三部分2. 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答案】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探究第四部分1.第29段: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他一定是梨花。
说说“闪出”这一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闪出”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体现了她们活泼、快乐的特点。误会课后习题 【讲评】从对走在前边的小姑娘的外貌描写“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可以看出她美丽;从“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可看出她活泼、纯洁;从小姑娘讲述房子的来历可以看出她热情、助人为乐。 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2.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课后习题3.第四部分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讲评】概括事件的模式一般是:谁+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参考答案】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道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
插叙的作用是,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课后习题4.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划线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讲评】这是对老人的动作描写,老人一直想感谢小屋的主人,来表达对屋主人的谢意。【参考答案】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1).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 “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参考答案】“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答案】小说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5.【手法探究】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 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小说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三课时 探究主旨1.小茅屋的主人究竟是谁?建造者和梨花姐妹是主人,其他照料这小茅屋的,也是主人。梨花 2.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以自然美景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实写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写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双关3.课文用“驿路梨花”作标题有什么好处?梨花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梨花;又指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梨花精神也就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以花喻人,虚实相映,升华主题。梨花一种花梨花姑娘雷锋精神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主旨归纳 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各族人民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的精神面貌。结构梳理驿路梨花发现小屋梨花小屋解除饥饿疲劳周到细心雷锋精神高尚品德老人诉说梨花小屋来历解放军热情赞美以花喻人拓展延伸有关梨花的诗句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3.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4.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5.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