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上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情景。唐太宗接受他的请求了吗?此后,汉藏两族人民的关系又有什么新的发展?
1
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和同为一家”
玄奘西行
2
3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少数民族成为________。
2.吐蕃(bō)很早就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是今天_______的祖先。
3.__________做赞普时,基本上统一了当地的各个部落,迁都逻些城,并建筑__________
,为青藏高原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吐蕃历
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4.和亲:(1)唐太宗把__________嫁给__________
;
(2)唐中宗把__________嫁给__________
。
5.__________时,尺带珠丹上表自称
“外甥”,称唐朝皇帝为“舅”,与唐“和同为一家”。
天可汗
藏族
松赞干布
布达拉宫
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
金城公主
尺带珠丹
唐玄宗
6.唐代中日之间交流盛况空前,_________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日本共派_____次。唐玄宗时_____
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决心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历经磨难,他死后安葬在日本,至今在_________内还安放着他的坐像。
7._______是唐朝高僧,又称三藏法师,_______初年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_____。他是第一个系统的把________________
历史、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介绍到中国的人,著有
《_____________》。
遣唐使
13
唐招提寺
鉴真
玄奘
贞观
天竺
大唐西域记
天竺佛教、地理、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政策:民族平等(比较开明开明的民族政策)
“和同为一家”
探究
一
西突厥
吐蕃
东突厥
南诏
回纥
靺鞨
根据材料并思考:唐太宗为什么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柳宗元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观念、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
2、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松赞干布
7世纪前期,基本统一吐蕃各部,定都逻些(拉萨),建筑布达拉宫;
密切与唐朝的关系,广泛吸收先进文化;
对吐蕃进行社会改革,促进青藏高原的发展。
思考:1、松赞干布为什么想和唐朝联姻?
2、唐太宗给文成公主准备了什么嫁妆?
3、文成公主入藏给吐蕃社会带来了什么变化?有什么历史意义?
吐蕃使者求婚
名师点拨:
1、仰慕中原文化,利用和亲学习
2、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丝罗、绸缎、谷物、果品、菜种、茶种、蚕种、药材,以及医学、农学、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书籍。还带去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像。
松赞干布为了迎娶文成公主,特意在红山上修建了布达拉宫
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
1、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文成公主修建大昭寺
文成公主与藏和亲后,唐和吐蕃还有哪些新的友好交往?
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书称: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
唐穆宗时,唐蕃两个政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
金城公主观镜图(布达拉宫壁画)
唐蕃会盟碑
解读:
唐蕃会盟碑,又名长庆会盟碑,甥舅会盟碑,唐长庆三年(823年)立于大昭寺前。碑身为柱形,高4.76米,刻有藏汉两种文字,详细记载了唐穆宗和吐蕃赞普(王)结盟和好的经过及意义,至今大多数碑文清晰可辨。
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探究
二
遣唐使含义:
遣唐使印
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鉴真
鉴真东渡
材料一
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向唐朝络绎不绝地派出“遣唐使”。他们当中留学生和学问僧占了相当比例,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广泛收集各类图籍,拜师交友,学习知识。
——选自《遣唐使与学问僧》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日本向唐朝派遣使节的目的是什么。结合课本谈谈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的政治影响。
材料二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2)
“鉴真盲目航东海”在什么时期?指出鉴真在日本所传的“道艺”和他在奈良城所留的“痕迹”。
学习唐朝的文化。
唐招提寺。
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模式,进行政治改革,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唐玄宗时。
建筑、绘画、文学、书法、医药和佛学等。
鉴
真
东
渡
①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②日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
⑤日本的都城平城京,几乎同唐长安城的建筑样式相同;
④日本铜钱的样式,也与唐朝铜钱相仿
③日本在社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⑥日本人学习并改进唐朝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
“日本文化,唐风犹存”(
表
现)
中日文字对照
唐朝的开元通宝
日本的和同开珎(bao)
中日货币比较
和服
唐朝服饰
中日服饰比较
日本平城京
唐都长安
中日都城对比
材料一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钱文忠
材料中的“伟大僧人”是谁?说出他“享誉佛国”的表现。
玄奘
他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玄奘西行
探究
三
玄奘西游
玄奘(三藏法师)
1、西行的时间:
2、目的:
3、目的地:
唐太宗贞观初年
求取佛教精义
天竺
那烂陀寺
《大唐西域记》
事件内容
时间
目的地
途中遭遇
鉴真东渡
唐玄宗
日本
六次航行,五次失败;出生入死,历尽磨难。
玄奘西游
唐太宗
天竺
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翻越雪山,屡遇强盗;
缺水遇险,孤独寂寞。
2.鉴真和玄奘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鉴真和玄奘有哪些共同之处?
①都是僧人;②都生活在唐朝
③都对唐朝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④都有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精神;……
①不怕困难,百折不挠
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③持之以恒,坚定信念……
“和同为一家”
民族政策:
文成公主入藏:
开明的民族政策
经过
意义
鉴真东渡
当时皇帝:
渡日目的:
今存建筑:
地
位:
唐玄宗
传播唐朝文化
唐招提寺
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遣唐使
目的:
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含义:
作用:
P19
贞观初年
长
安
天竺(印度)
求取佛经
《大唐西域记》
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那烂陀寺
时
间:
出发地点:
目
的
地:
目
的:
最高学府:
著
作:
意
义:
玄奘西行
被西北各
部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唐朝皇帝的(
)
A.唐高宗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B
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发生在(
)
A.唐高祖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唐高宗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B
“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文中提到的
“东瀛”是指(
)
A.天竺
B.朝鲜
C.越南
D.日本
D
下列人物中,对中日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是(
)
A.鉴真
B.玄奘
C.张骞
D.郑和
A
研究古代印度、中亚等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的重要典籍是(
)
A.《史记》
B.《马可·波罗行记》
C.《大唐西域记》
D.《资治通鉴》
C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等基本史实。
2.
掌握唐代民族政策思路
,体会合同为一家的含义。
3.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
4.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5.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故事。
过程与方法:
1.
了解和收集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
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唐代与少数民族交往史实的学习,了解唐代开明民族政策,树立尊重别人、平等待人的意识,培养待人宽容、豁达的性格,理解我国现在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民族政策。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与吐蕃等民族关系的史实;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难点:通过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理解唐朝对外开放与交流的特点。体会民族交往对汉族与少数民族双方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民族关系的主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图片导入新课。
问:上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情景。唐太宗接受他的请求了吗?此后,汉藏两族人民的关系又有什么新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和同为一家”
1.师展示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提问: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学生回答。
2.展示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出示材料: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柳宗元
师提问:根据材料并思考:唐太宗为什么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
学生回答,师总结。
3.简要介绍松赞干布的事迹。提问:
(1)松赞干布为什么想和唐朝联姻?
(2)唐太宗给文成公主准备了什么嫁妆?
(3)文成公主入藏给吐蕃社会带来了什么变化?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4.师提问:文成公主与藏和亲后,唐和吐蕃还有哪些新的友好交往?
学生回答。
5.简要介绍唐蕃会盟碑。
探究二: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讲述遣唐使含义。
2.师生共同探讨:
材料一
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向唐朝络绎不绝地派出“遣唐使”。他们当中留学生和学问僧占了相当比例,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广泛收集各类图籍,拜师交友,学习知识。
——选自《遣唐使与学问僧》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日本向唐朝派遣使节的目的是什么。结合课本谈谈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的政治影响。
材料二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2)“鉴真盲目航东海”在什么时期?指出鉴真在日本所传的“道艺”和他在奈良城所留的“痕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师具体讲述鉴真东渡的史实、内容、影响。
探究三:玄奘西行
1.师生共同探讨
材料一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钱文忠
材料中的“伟大僧人”是谁?说出他“享誉佛国”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展示玄奘西游路线图,让学生直观了解。
3.师生共同探讨
事件内容
身份
目的地
途中遭遇
独行还是结伴
是否归国
鉴真东渡
僧人
日本
六次航行,五次失败,尽经磨难
结伴
否
玄奘西行
僧人
天竺(印度)
历尽千难万险,九死一生
独行
回国
(1)鉴真和玄奘有哪些共同之处?
(2)鉴真和玄奘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课堂小结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唐时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高僧是(
)
A、鉴真
B、崔致远
C、遣唐使
D、玄奘
2、玄奘前往印度时,印度半岛被称为(
)
A、印度
B、印尼
C、天竺
D、孟加拉
3、玄奘回国后,以其亲身见闻写成的著作是(
)
A、《西游记》
B、《桂苑笔耕》
C、《老子》
D、《大唐西域记》
4、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
)
A、高丽
B、西域
C、天竺
D、日本
5、玄奘西行的出发点是(
)
A、逻些
B、长安
C、涿郡
D、洛阳
6、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发生在(
)
A、隋朝
B、西汉
C、唐朝
D、秦朝
7、“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唐朝对下列哪个国家文化的影响(
)
A、新罗
B、日本
C、波斯
D、天竺
8、下列人物中,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是(
)
(1)李冰
(2)李春
(3)玄奘
(4)鉴真
A、(1)(2)
B、(3)(4)
C、(1)(4)
D、(2)(3)
9、下列国家,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是(
)
A、朝鲜
B、阿拉伯
C、日本
D、印度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郭沫若的下列诗作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请回答:
(1)“鉴真盲目航东海”发生在哪一朝代?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郭沫若为什么说鉴真“一片精诚照太清”?
(3)
“奈良城”属于哪一国家?哪一句诗体现了鉴真“传道艺”的影响?
三、填空题
1.唐朝的对外交通发达,与
、
和
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
。
3.随日本遣唐使一同来中国的还有
和
。
4.新罗仿唐采用
选拔官吏;朝鲜的
也传入中国。
5.唐时,称印度为
,玄奘西游写成《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D
4.C
5.B
6.C
7.B
8.B
9.C
二、非选择题
10.(1)唐朝;弘扬佛法。
(2)因为鉴真连续六次东渡日本,第六次才成功。
(3)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填空题
1.亚洲、非洲、欧洲
2.唐人
3.留学生、留学僧
4.科举制、音乐
5.天竺
《大唐西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