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简介
1、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从公元859年的裘甫发动浙东叛乱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之乱被平定而结束,历时25年,农民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两江、福建、浙江、两广、两湖、陕西等十二行省,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从公元七世纪初隋末农民战争之后,至公元十四世纪中叶元末农民战争以前,在这长达七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然而真正具有农民战争规模的却只有唐末农民大起义。它是这一时期中阶级斗争的高潮和顶峰。这次农民战争爆发在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发展的转折阶段。
2、吃人现象
在中国人所经历过的许许多多苦难之中,最大的苦难,莫过于人食人,而所有发生在王朝末代的这类人间惨剧,莫过于唐朝末期。而在唐末,所有食人者,又都比不上以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
他在失败前夕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采用过的机械化方式,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供应他围城部队,以保证他起义军的战斗力,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食人纪录。
这一份骇人听闻的食人纪录,既是中国之最,大概也是世界之最。按照历史教科书,黄巢是农民革命领袖,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推翻封建统治的行径,那是具有革命的进步的意义,是毫无疑问的。但若是以毛泽东提倡的两分法的观点看,不那么以偏概全,不那么一白遮百丑,而取实事求是精神,这位革命领袖在荼毒非统治阶层的普通老百姓的手段上,历史上那些声名狼藉的屠夫,比之于他,都望尘莫及,甘拜下风。在一部《二十四史》中,只有他能够用“敲骨吸髓”四字,形容他的食人的残杀方式。
当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铁与血的较量中,你不能将敌人消灭,对手也会将你毫不留情地除掉。所以,历代农民铤而走险,反抗强大的统治者,起义军的头目,无不残忍野蛮,无不杀人无算。但是,像黄巢以人肉为粮糗的恶行,绝非一般意义的战场上的较量,而是人性灭绝的屠杀。
3、历史评价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黄巢传》载:“贼围陈郡三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下》:“楷击陈州败死,巢自围之,略邓、许、孟、洛,东入徐、衮数十州。人大饥,倚死城堑,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 原因及影响
摘要:唐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经历唐太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贞观之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唐高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永徽之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及唐玄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开元盛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开元年间达至鼎盛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状态。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由盛转衰,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一介天朝为何如此不堪一击,造成此局面的安史之乱的原因为何?它又产生了何种影响?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安史之乱
安绿山
杨国忠
原因
影响
安史之乱是唐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与史思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经济方面:唐玄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其《忆惜》一诗中,所倍加赞誉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国富民殷,繁荣昌盛,祥和安泰的表象背后,作为奠定开元天宝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的基础——均田制由于土地的买卖和兼并的日益猖獗却在悄悄瓦解。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对此曾云:“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2)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均田制的瓦解崩溃,农户的大量逃亡,致使建立于均田制之上的作为唐王朝武装力量基础的府兵制亦遭到空前的破坏,无法照样维持下去。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局面。而中央军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在统治阶级内部方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他专权用事飞扬跋扈,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斗争。唐朝初年,边镇的将帅多由名臣出任,而且“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但李林甫执政后,为了堵塞“边帅入相之路”(3),保住自己的的宰相地位,极力提拔安绿山,安思顺等素名无望,地位不高的将领为节度使。节度使随着其实力的恶性膨胀,相互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与朝廷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安绿山正是利用唐王朝的内外矛盾,实力日趋衰落的情势二起兵反唐的。因此不得不说李林甫为安绿山的反叛助了一臂之力。继李林甫之后上台的杨贵妃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之兄杨国忠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杨国忠曾“屡于上前言其悖逆之状”(4)向唐玄宗告状,后安禄山以“清君则,诛杀杨国忠”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司马光曾说:“安绿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怠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5).即安绿山与杨国忠之间的政治经济的方面不可调和的尖锐的矛盾,才是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源。之后各种矛盾交织,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与武将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化。
在民族矛盾方面: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唐太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打败突厥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二圣”。这就为安史之乱的爆发赢得部分人心。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发局部斗争,这些局部地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安史之乱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
1.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
2.边患严重: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朔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安西四镇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3.宦官擅政
:宦官乘安史之乱,得以掌握禁军,左右朝政,又与大臣互相勾结,排斥异己,终酿成宦官之祸及朋党之争。
二)经济方面:
1.物资短缺
:安史之乱,地方残破,物资短缺,造成物价飞涨现象,例如米价比开元时高涨三百多倍,斗米万钱。且回纥恃助唐平乱有功,缴索岁帛二万匹,由是中央经济日渐枯竭。
2.增加税收:
安史之乱,人民流散,户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调制」遭受严重破坏,国库岁入大减,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税项,以资弥补,致影响民生。
三)社会方面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郭子仪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状态中。
总括而言,自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由盛转衰,可说是中国
历史上盛衰的分界线。
及至宋元明清等代,亦未能使国势超越閞元之盛世,故安史对中国的破坏力很强,对中国的影响甚大。第5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
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 (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板书)
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边。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宠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还无耻地对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的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
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析可知,一场节度使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叛乱已是不可避免的。
提问:安史之乱是以何人为叛乱首领在何时何地起兵?(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
安史之乱,是一场地方节度使发动的对中央政权的叛乱,它对人民来说是一场大灾难。安史叛乱集团代表分裂割据的势力。这就是安史之乱的性质。
安史之乱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使北方生产遭受摧残,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长安城内曾是一片火海,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周围几百里变成一片废墟。二是导致了藩镇割据(下面要讲到)的局面。总之,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朝便一蹶不振了。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原因(板书)
唐诗《山中寡妇》对此有过描述,它的大意是:丈夫当兵战死,她只能守在茅屋里,身穿麻布衣,鬓发枯黄。养蚕的桑林已经残尽,田地已经荒芜还要交丝交粮。吃的是野菜、树根汤,烧的是带叶的枝条。即使躲到深山无人处,也难逃脱赋税和徭役。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唐后期,统治者腐朽贪婪,土地兼并严重,天灾税重,战火连绵,农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
(1)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在山东,河南爆发。
(2)转战大半个中国(讲时突出流动性),进入长安,国号大齐。黄巢不愧是一位农民起义的英雄。
(3)起义军没有乘胜追歼唐军,唐僖宗反扑,起义军撤出长安。
(4)884年,黄巢在泰山附近兵败自杀。
影响(板书)
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统治。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讲明加“后”的原因)。
此后的五十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那时候,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五代十国的皇帝,大多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为争夺一顶王冠,他们依赖骄兵悍将频繁登场。50余年间,中原换了5朝8姓14个皇帝。唐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走向了公开分裂。谁兵强马壮,拥有重兵,谁就当皇帝,那么,这种政权的实质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藩镇割据继续扩大。
教师总结:正因为如此,军阀之间混战不休,人民生活十分疾苦,渴望统一,到了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第5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
A.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B.天灾人祸,战火连绵
C.唐玄宗任用奸臣,朝政腐败D.唐朝内地兵力空虚
2.加速了唐朝衰落的事件是(
)
A.安史之乱B.朋党之争C.任用奸相D.宦官专权
3.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始于(
)
A.天宝危机中B.安史之乱中C.安史之乱后D.黄巢起义时
4.唐朝藩镇的割据性表现在(
)
①不向中央交赋税②自行委派官吏③军队不听中央调动④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5.发动安史之乱的两位叛军首领是(
)
①安禄山②李光弼③郭子仪④史思明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6.协助唐朝军队平息安史之乱的少数民族是(
)
A.突厥B.南诏C.回纥D.吐蕃
7.唐朝后期实际掌握禁军的是(
)
A.皇帝B.宰相C.外戚D.宦官
8.直接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土地高度集中B.唐末农民战争C.藩镇割据局面出现D.宦官专权
9.黄巢起义军建立的政权国号是(
)
A.大齐B.张楚C.蜀D.大顺
10.唐末农民战争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B.占领长安,建立了政权
C.瓦解了唐朝的统治D.起义军进行流动作战
11.“安史之乱”和“七国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赋税徭役沉重B.内地兵力空虚C.地方势力强大D.朝政腐败
12.下列朝代中,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是(
)
①西汉②东汉③西晋④唐朝
A.①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③
二、问答题
1.唐朝是怎样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
2.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B
2.D
3.B
4.C
5.A
6.C
7.D
8.C
9.A
10.D
11.C
12.B
二、问答题
1.(1)唐玄宗统治后期,不理朝政,宠爱杨贵妃,任用奸相,朝政腐败,导致了天宝危机。天宝危机引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由盛转衰。
(2)安史之乱导致了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3)黑暗的统治,连绵的战火,终于爆发了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4)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唐朝灭亡。
2.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用与考核,任姚崇、宋璟等为相,出现“开元盛世”。“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李林辅、杨国忠为相,酿成“安史之乱”。经验教训:完善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共27张PPT)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摘自杜甫的《忆昔》
新课探究
安史之乱爆发的历
史背景?
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唐玄宗李隆基
一、安史之乱
时间:
755-763年
叛军将领:安禄山、史思明
过程:
范阳
潼关
长安
安、史:
唐玄宗:
西逃
马嵬驿
蜀中
唐肃宗: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平叛
借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
影响:北方生产在大受摧残,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许多
州县成为废墟。唐朝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
郭子仪(697-781)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六尺有余,也就是现在的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勇武不凡。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李光弼(708年-764年),在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历史上郭子仪名气比李光弼大,但是,论战功、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要胜过郭子仪。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论战功李光弼则是唐朝“中兴第一”,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而李光弼还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杨贵妃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杨贵妃墓
是我惹的祸吗?
“红颜祸水”是导致唐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吗?
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影响极为深远:
①它使广大人民,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北方经济遭到了大破坏,损失四分之三以上;百姓穷困不堪;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千里萧条”。从此,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②它使唐朝边防空虚。为了平叛,边防军不得不调往内地,吐蕃等少数民族乘机而入;安西四镇及陇右、河西走廊之地尽失。从此,唐朝不仅在西域的力量大为削弱,就连关中也不能确保无虑。
③它打破了唐朝的统一。此后,不仅河北、山东、列镇相望,即腹心之地亦分裂于方镇。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势力不断扩大,战乱频起,生灵涂炭。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王朝逐渐衰微了。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利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割据表现
自行委派官吏。
不向中央交赋税。
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节度使职位传子或传部将。
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原因:土地兼并,租税苛重,战火连绵
爆发:875年,王仙芝,黄巢;山东、河南一带
特点:流动作战
高潮:进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失败:884年,黄巢在泰山兵败自杀
作用: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唐末黄巢大起义
《黄巢起义入长安》
黄
巢
咏
菊
诗
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失败后,原来的藩镇问题和宦官专权问题依然存在,最终葬送了唐王朝。藩镇之间继续兼并,朱温和李克用占有两个实力最大的藩镇,朝廷内部,宦官控制当时在位的皇帝昭宗,昭宗为对付宦官,求助于朱温,朱温趁机要求朝廷讨伐李克用,朝廷准其所请,革去李克用爵位。接着,朱温到长安杀宦官数百人,使宦官势力遭到毁灭性打打击。清楚宦官势力后,朝廷完全被朱温控制,907年,昭宗被迫让位给朱温。朱温改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906——960年)
五代十国的更迭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五代与十国有什么区别?
北方黄河流域的五代是前后更迭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一个王朝取代前一个王朝,并且统治位置基本相同。
十国政权主要在南方,有一个在北方,是山西的北汉。这些政权有前后相继也有同时并存,如:前蜀和后蜀、吴和南唐就是前后更迭的。
五代十国的统治特点是怎样的?
五代的皇帝和十国的统治者,原先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他们凭借武力扩大各自的势力,夺取皇位。后晋的一个节度使就说:“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所以我们说,五代十国的统治特点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五代实质上是夺取了中央权力的藩镇所建立的政权,十国则是割据各个地方的藩镇势力的继续。
根源: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五代十国地图
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以史为鉴:
第一,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
第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第三,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四,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者。……
今天的中国政府存在着腐败问题,结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结果,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课堂小结
唐朝的兴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