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张PPT)
材料一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二
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3)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
参考答案
(1)八股取士
(2)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都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3)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死读经书,专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了皇帝的忠实奴仆。第13课
《明朝的统治》习题
基础达标
1.
如果你是明朝一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3.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北京古城是在下列哪位皇帝时修建的
A.朱元璋
B.朱棣
C.建文帝
D.崇祯帝
5.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
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
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6.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突出表现是(
)
A.废行省,设三司
B.设厂卫等特务机构
C.废丞相,设六部
D.设立殿阁大学士
能力提升
1、明朝的建立时间在(
)
A.1368年
B.1399年
C.1421年
D.1402年
2、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元朝
D.南宋
3、明代一知识分子想参加科举考试,他必须复习的内容是
A.唐诗
B.宋词
C.四大名著
D.四书五经
4、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废行省,设三司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
以八股取士
5、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类似于
(
)
A、刘秀
B、杨广
C、李世民
D、赵匡胤
6、识图题:
(1)请在右边《清朝疆域图》中填出北京和南京的准确位置。
(2)
年,
以
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3)靖难之役之后,
改
为北京,于
年,迁都北京,以加强
。
拓展探究
1.后世人嘲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A.①②③④全对
B.①②③④不对
C.①②③对④不对
D.①不对②③④对
(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有人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评价。
2.1990年,我国发行了由沈阳造币厂铸造的“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币(第七组)金币”。该套纪念金币共一枚,纪念金币上的朱元璋相貌堂堂,头戴皇冠,身穿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左手持书卷,双目凝视前方,俨然帝王气派。但是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朱元璋的画像来看,朱元璋是非常丑陋的,《明史》本传记载: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贯顶”。应说这是一副奇特古怪,长相不雅的容貌。那么,朱元璋的相貌到底是丑是俊?请你查阅有关资料深入探究一下,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好皇帝还是不好的皇帝?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1.A
2.D
3.C
4.B
5.A
6.B
能力提升
1.A
2.A
3.D
4.C
5.C
6.(1)略
(2)1368年,朱元璋
应天
(3)明成祖
北平
1421年
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拓展探究
1.(1)说明了明朝以后很多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
(2)明政府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3)提示:科举制的实行,为读书人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繁荣了文化,而明代科举制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内,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2.评论朱元璋时不可绝对,即不能简单把朱元璋说成好皇帝或坏皇帝,而应是客观的评价。第13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基本史实,以及加强君权的作用。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⑵能力目标: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⑵通过设疑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求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教学重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
难点:八股取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你猜一猜,他是谁?
多媒体显示图片《朱元璋》。
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历史上的一位平民皇帝。
朱元璋
(1328~
1398)
太祖朱元璋,字国瑞,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年轻时曾入寺为僧。1352年投红巾军,参加元末的农民起义,攻下南京后运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壮大军力,前后击破陈友谅,张士诚部,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年号“洪武”。
统一全国后,朱元璋采取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措施,大肆诛杀有功之臣,并大兴文字狱。对明朝文化思想起了严重的束缚作用。
(很小时候给地主放牧牛羊,吃尽了生活的苦,1344年,淮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
,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16岁的他在乡邻的帮助下,,草草埋葬了亲人,孤苦无依的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做和尚。)
二、讲授新课
1、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南京
开国皇帝:朱元璋
2、朱元璋加强王权
过渡语: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农民起义的斗争还在继续;残元势力企图卷土重来;有功之臣对皇位也是虎视眈眈)面对严峻的形势,朱元璋为了朱家统治的长治久安,他开始总结历史经验,寻找巩固统治的办法,那就是要加强皇帝的权力,让所有的臣民都无条件地按照皇帝的意志行事。(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小组合作交流)
知识点:⑴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⑵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⑶
思想方面:八股取士。
(看幻灯片)
教师点拨: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分掌地方能够民政、司法、军政)三司各行其职,不相统属,三者互相牵制,各自直属朝廷;三司长官都是由皇上派遣,事事都须秉承皇帝命令;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听命于皇帝。曾经丞相总揽六部事宜,他既是皇帝的助手,又起着限制君权的作用。
历史上多次发生丞相专权,皇帝大权旁落的现象。这样一来,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现象从此被打破,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锦衣卫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官员都能否忠诚地执行皇帝的命令,百姓是否背后说坏话)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专门的特务机构。
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你有什么发现?三司长官听从皇帝命令;六部尚书听命于皇帝;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全国所有的权利集中于一人之手——皇帝。可以说他是历史上拥有权力最大的封建独裁者。
3、互动参与:
多媒体显示:故事一: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故事二:钱宰上朝后,低声吟咏做诗曰:“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朱元璋朝见钱宰问: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但是我何尝“嫌”你,为什么不用“忧”字呢?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明太祖说:“现在就放你回去,好放心熟睡!”随机把他遣送回老家。
问: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的?
(老师上台,强调)朱元璋利用特务机构,了解官吏的一举一动,随时向他报告,以便掌握官吏的活动,惩治他认为不忠顺的官员,从而加强皇权。
特务机构层层叠叠,密如蛛网,严刑滥杀,使人感到随时会有杀身灭家之祸,如同头上悬剑,这种惨酷的恐怖气氛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4、思想方面: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是明朝君权加强的又一表现,为了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明朝沿用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吏。隋唐时期,强调才能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科举考试制度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
阅读理解:
同学们,请你们通过阅读课文,归纳什么叫“八股取士”?它的考试范围、考试要求、试卷文体以及结果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看书,归纳总结:
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考试要求: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试卷文体:八股文
结果:导致知识分子读死书、死读书,成为服服帖帖、合乎统治者需要的、驯服忠顺的官僚。
这种凭着八股文才能中举做官的途径被称为“八股取士”。
动脑筋:想一想,哪一种说法对,为什么?
辩证看待问题:
①积极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办法选择官员的国家,对西欧文官制有示范作用。它使中小地主凭借自己的才学,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社会局势。它是封建社会完善的选官制度,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八股取士增加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是考试向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发展,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②消极作用:它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尤其是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思维拓展:
过渡语:从以上我们讲的明朝统治机构的变更、设立厂卫、八股取士三个方面,可以看到自秦始皇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已然强化到历史上空前的程度,
多媒体显示讨论: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作用 这些措施的实施还预示了什么
学生议论:从巩固国家的统一来说,起了一定的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经济;但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特别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说明皇帝对谁都不信任,封建帝王高度虚弱,只有依靠特务统治、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些预示了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渐趋衰落,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我们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5、经济的发展
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农业: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等。
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十几座商业名城。富人携带重金从事重要的商业活动;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比如山西的晋商,
安徽的商帮。
三、课堂小结:
多媒体显示,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最高统治者想尽一切办法使皇权达到至高无上,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迁都北京;司法上:设立厂卫机构,实行特务统治,用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思想上:八股取士,培养皇帝忠顺的奴仆;军事上:实行削藩,使藩王无力同君权相抗衡。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也说明了我国封建制度逐渐衰落。(共3张PPT)
明朝的建立
1.元朝的灭亡
2.明朝的建立
原因: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天灾连年,
人民生活困苦,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
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农
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哪些?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明星档案
。
姓名:朱元璋
。
外号:朱重八
家庭出生:贫农(至少三代)
生卒:1328-1344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1344
放牛
1344-1347
当和尚,主要负责出去讨饭
1347-1352
当和尚,主要负责撞钟
1352-1368
造反(这个猛)
......【摘自《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疆域图
如此辽阔的土地,朱元璋是如何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的呢?
2
武像
奴几千都司
瓦
剌
鞑达
靼
每
亦力把里
宣府京师
(国
南京c
乌思藏都司帮
明
权部族界(共21张PPT)
第13课
猜一猜,唱的是谁?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思考讨论:
朱元璋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他是怎样建立的明朝?
明朝军权又是怎样的加强?
下面,让我们带着疑问来学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
地点:
人物:
1368年
应天,改称南京
朱元璋(明太祖)
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建立明朝年号洪武。
讨论: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我该怎样做才能加强军权呢?
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哪些加强君权的措施?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政治上:
(1)改革机构
①中央:
②地方:
(2)设立特务机构:
2、思想上:
废丞相,撤销中书省
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厂卫制度
八股取士
明殿阁大学士
皇帝
丞相(百官首领)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皇帝助手)
(六部)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中央
地方
(三司)
布政司
按察司
都
司
锦衣卫
东厂
皇帝
内阁
明朝乡试试卷
秀才
↓
举人
(省级乡试)
↓
进士
(中央会试
和殿试)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隋朝:创立
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完善
唐太宗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首创武举与殿试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主要内容
命题范围:
答题观点:
文体:
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
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
必须以《四书集注》为标准,
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八股文(必须分为八个部分)
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范进中举》
(节选)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
举子看榜图
1、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2、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束缚了思想。尤其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
八股取士说明了科举制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
四、经济的发展
农业: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
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等。
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出现了十几座商业名城。
富人携带重金从事重要的商业活动;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比如山西的晋商,
安徽的商帮。
日本海、乌第河
新疆哈密
南海及海外诸岛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