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季版)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春季版)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4-09 19:36:08

文档简介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之一是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
[教学难点]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古代史上,从1368年到1644年是明朝统治时期,在这二百七十六年间,中国和世界形势发生了剧变。明朝前期随着统一的完成和经济的发展,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继续汉唐对外友好交往的做法,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千古绝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到了明朝中后期,西方开辟了新航路,开始进行殖民扩张,东方的日本也经历着有分裂到再次统一的进程,这期间,日本的海盗不断侵犯我国沿海,造成倭患,因此反侵略也成为这一时期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的思维穿越历史时空,共同探究明朝时期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二、学习过程
(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指导学生观看《郑和》像,并阅读小字内容,认识郑和。
2、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3、郑和是如何出使西洋的 让我们一同探寻郑和的足迹。
请大家依据路线图描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讲述过程中注意:时间、出发地、途经今天哪些重要地区、国家、城市?穿越哪些重要海峡、港湾?最远到达哪里?)(学生准备)
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第一次航行有二百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多人。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多丈,能容一千多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具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设备和技术。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郑和船队在各国受到怎样的接待?请看一组纪念邮票,根据画面内容猜想一下。
(出示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
请同学仔细观察2—4邮票,描述场景,猜想所到地区。
票2:东南亚,郑和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欢迎。
票3:阿拉伯,进行商品交易猜想交换什么物品?
票4:非洲,受到当地黑人的热烈欢迎,赠送长颈鹿。
郑和所到之处,大都受到当地居民热烈的欢迎。郑和每到一国,就把中国出产的礼物赠送给国王,表示愿意建立友好关系,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和平贸易,这与西方殖民者形成鲜明对比。
郑和的远航架起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郑和下西洋后,亚非各国的使臣甚至国王来中国访问,一四二三年,古里等十六国使臣来到南京,一次就有1200人,苏禄使团三位国王访华,其一在华病逝,现在德州仍有苏禄王墓。
与此同时郑和下西洋还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南洋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5、让我们重新归纳一下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列表总结)
郑和这样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这是何等的壮观,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重温六百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的恢宏气势。
6、播放视频。
问:看完之后,大家有何感受?(学生谈谈)
在感到震撼的同时,还有值得我们自豪的地方。郑和下西洋之后不久,欧洲航海家开辟了新航路,我们来比较一下。
7、列表比较郑和远航与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有哪些值得我们自豪的方面?(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船数多、船只大等)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欧洲人开辟新航路之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进行殖民掠夺,而中国郑和下西洋一直奉行和平交往的政策,因此我们由衷的感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6、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回答要点:1、伟大壮举;2、与亚非各国经济交流,发展友好关系。
7、解析: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实现远航?
(1)根本原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客观原因:
当时经济的发展、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船队中全体船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
(3)主观原因:
郑和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而且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他出生在回族家庭,皈依佛教,对西洋各国所信仰的佛教或伊斯兰教比较熟悉,利于与他们的交流。
(二)戚继光抗倭
介绍戚继光的几件小事,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人物有全面、客观的了解,形成戚继光独特的个人魅力,同时也是由于学生手中没有资料不能更好的去了解戚继光。
随后让学生简单了解抗倭经过,重点去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由此锻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
让学生比较岳家军和戚家军抗击对象的不同,形成民族英雄的概念。
1、教师让学生了解倭寇的概念、骚扰范围及危害。
2、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
教师归纳:戚继光热爱祖国、淡泊名利;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
3、分组讨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
原因有哪些?各小组代表做要点发言:

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

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
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完成:比较“岳家军”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如何评价戚继光?
教师总结: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所以,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我们都要向戚继光
学习,时刻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
过渡:明中后期,随着中国国势日渐
衰落,我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也日益
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明朝的对外关系》习题
1.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
A.1405年
B.1421年
C.1433年
D.1565年
2.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
A.印度洋一带
B.东南亚一带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非洲南端
3明朝抗倭名将是(
)
A.林则徐
B.戚继光
C.关天培
D.岳飞
4.1553年,攫取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是(
)
A.荷兰殖民者
B.西班牙殖民者
C.葡萄牙殖民者
D.英国殖民者
5.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出发点是(
)
A.广州
B.泉州
C.南京
D.刘家港
6.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皇帝是(
)
A.明成祖
B.明太祖
C.建文帝
D.明武宗
7.下列人物,是我国古代民族英雄的是(
)
A.文天祥
B.戚继光
C.岳飞
D.于谦
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从16世纪开始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
C.郑和远航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戚继光抗倭在台州取得九战九捷的业绩
9.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是(
)
A.显示明朝的实力
B.加强对外贸易
C.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10.从“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上看,郑和下西洋没有到达(
)
A.印度
B.法国
C.阿拉伯
D.索马里
1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因为(
)
A.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
B.规模大、次数多、航程远
C.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12.倭寇指的是日本的(
)
①渔民
②武士
③商人
④海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读图1,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郑和远航的条件和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说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现在我国要发展经济,扩大影响,应该如何去做才好?
14.读图2,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图2
(1)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
(2)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5.读图3材料,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图3
(1)材料的意思是什么?
(2)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行径同郑和下西洋比较有什么不同?
学会命题,就是对知识的应用和创造。题型、难易、数量不限,以留下创设的空间。
提示:参考本课训练试题,可以用台州、“澳门妈祖阁”分别创设一选择题和一材料题。
参考答案
1.A
2.C
3.B
4.C
5.D
6.A
7.B
8.解析:此题是否定选择题,重在考查知识再现与比较分析能力。此题难度不大,关键是要认真对每项进行分析,就A项看,它错在“开始”,因为倭寇骚扰我国沿海地区开始于元末明初,而明中期更加猖獗;B、C、D三项表达都是正确的,因此A是题干的要求。
答案:A
9.C
10.B
11.B
12.解析:此题是组合选择题,重在考查识记综合分析能力。首先对“倭寇”
这一概念的认识,从概念中可知是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可见除①外,都是“倭寇”所指的内容,将含有①A、C、D三项排除,B是本题要求。
答案:B
13.(1)条件: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2)郑和的航海船队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航海的规模大,每次出海都有大小船只200多艘;参与航海的人数多,每次出海约2.7万~2.8万人;拥有先进的航海设备,有航海图、罗盘针等;远航的次数多,从1405~1433年共远航7次,远航的范围广,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洋航行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因此说,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是走强国的必由之路。
14.(1)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的抗倭斗争代表了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者斗争的意志,而且取得了斗争的胜利,捍卫了祖国的边疆以及本国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
(2)取得胜利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①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广大人民利益;②他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③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④戚继光的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也是原因之一。
15.(1)材料的意思是:16世纪葡萄牙(佛郎机)殖民者,假借朝贡的名义,他们窃居屯门岛,在那里建筑堡垒,大造火铳,杀人抢船,掠卖良民,甚至连婴儿都不肯放过,犯下了野蛮残暴的罪行。
(2)葡萄牙殖民者航海来到中国与郑和的远航比较从背景、目的、手段与结果都不同的。
郑和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而葡萄牙殖民者的航海是通过航海进行殖民扩张掠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在手段和方式上,郑和下西洋采取和平贸易、友好交往的形式,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葡萄牙殖民者是以残暴的血腥的殖民侵略活动,所到之处引起了当地人民的痛恨与反抗。这同郑和下西洋,有着本质的区别。(共21张PPT)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二、戚继光抗倭
这套邮票的主题是什么
看邮票猜一猜,郑和航海曾经到达哪些地方
1.他是谁?
一.郑和下西洋
2.“西洋”指哪儿?
一、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
1.西洋的概念
2.为什么要下西洋?
明代把文莱以西,包括印度洋
沿岸一带称为“西洋”
为了加强对外友好往来,宣扬国威
3、为什么派郑和作为航海的领导人
郑和(1371——1435)
云南昆阳人,回族.
本姓马,小名三宝.
个人素质
家庭影响
人生经历
宗教信仰
想一想,郑和航海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1、郑和下西洋的起点在哪?起止时间是什么?
2、郑和七次下西洋必经的第一个海峡是什么海峡?
如果你是郑和,要从南海进入印度洋必定经过哪个海峡?
5、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些地方?
4、地图上的三宝垄是在今天的哪个国家?
4.郑和航海的经过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迦玛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每次约2.7万人
1000到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船63艘
(连小船共有200多艘)
17艘
4艘
船只
大小
长151.8米
宽61.8米
长24.5米
宽6米
长34米,
宽8米
到达
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设备
航海图、罗盘针
罗盘针
罗盘针
比较结果
时间最早
次数最多
人数最多
船数最多
船只最大
范围最广
设备先进
航行中的郑和宝船
郑和乘坐的宝船(模型)
资料:
1998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世界航海名人,
郑和是东方唯一的一名。
2000年,美国《生活周刊》将郑和列为千年
全球百位名人之一。
2001年,美国《时代》杂志派记者对郑和下西洋的
壮举进行专访,并且在杂志上用了2/3
的篇幅来予以报道。
今天,世界许多地方都发行了郑和邮票,并且以
郑和下西洋为题材拍摄电视剧、电影……
资料:
1998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世界航海名人,
郑和是东方唯一的一名。
2000年,美国《生活周刊》将郑和列为千年
全球百位名人之一。
2001年,美国《时代》杂志派记者对郑和下西洋的
壮举进行专访,并且在杂志上用了2/3
的篇幅来予以报道。
今天,世界许多地方都发行了郑和邮票,并且以
郑和下西洋为题材拍摄电视剧、电影……
5.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什么?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比欧洲航海家航行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
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完成这么大规模的航海?
思考讨论
明朝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明朝造船业发达,为航海创造条件
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条件
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统治者的支持
二、明朝的对外关系——戚继光抗倭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重大胜利的斗
争.
(3)、东南沿海倭患的基本解除
(1)、
倭寇的由来和危害
(2)、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
倭寇指的是什么人?
倭寇的入侵对我国产生哪些危害?
抗倭形势图
台州九捷












他的哪些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
1、从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到明朝中后期倭寇作乱,这能说明什么?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思考
中国国力越来越强大.反过来也告诉我们,落后必然要挨打.(共5张PPT)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后,浡泥、满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
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
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120吨
100吨
50吨
长24.5米
宽6米
大号宝船
长151.8米
宽61.6米
船只大小
4艘
17艘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船数
160人
1000-1500人
27800人
人数
1次
4次
7次
次数
1497-1498年
1492-1504年
1405-1433年
时间
绕过非洲南
端到达印度
到达美洲
下西洋
地点
达·伽马
哥伦布
郑和
姓名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郑和下西洋,促
进了南洋的开发。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同时促进了南洋的开发,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此外,其随行人员写下了许多著作和航海记录,详细记述了西洋的风土人情,为研究中外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
积极意义:
但郑和下西洋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携带大量金银、铜作为赏赐,输入的多为象牙等奢侈品,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因此郑和下西洋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走向富强。
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