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季版)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长城与北京城【教学设计+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春季版)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长城与北京城【教学设计+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4-09 18:14:15

文档简介

第15课
长城与北京城
一、选择题
1、最早营建紫禁城的皇帝是(

A.明太祖
B.顺治帝
C.康熙帝
D.明成祖
2、明长城的东西至点分别是(

A.辽东
临洮
B.山海关
玉门关
C.鸭绿江
嘉峪关
D.山海关
临洮
3、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北京城的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神宗
D.崇祯帝
4、明朝时,北京城的城中心是(

A.宫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5、明长城的东端起于(

A.鸭绿江 B.黑龙江 C.嘉峪关 D.山海关
6、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应包含以下哪些内容(

①通过活动,懂得怎样去收集、提取有效信息。
②遇到困难时你是否有信心克服,是怎样鼓励自己的?
③在合作的过程中,你是怎样加强与他人合作的,是否有利于培养你的合作精神?你还获得哪些
良好的心理体验?
④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掌握了哪些历史知识?还懂得了哪些除历史以外的其他知识?
⑤在活动的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情感体验?
⑥注意对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肯定。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二、课堂回顾
7、分析题
以前的朝代大都有修建长城,而清朝为什么不修建?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为什么说故宫体现了明清大一统气派?请问回答这两个问题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8、分析题
“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长城在秦汉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阅读以下史料,然后解答问题。
史料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史料二“匈奴……数为寇暴于边都……先帝哀边人之久患,故修障塞,饰烽燧火,屯戍(兵)以备之。”                 
史料三“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
问题:
1、根据史料一中,秦修筑长城是为了对付什么?
2、根据史料二中,汉朝修长城是为了对付什么人?
3、综合史料一及史料二,秦汉时期如何发挥长城的防卫作用?
4、材料三如何盛赞长城的功用?你同意吗?
5、有评论说秦始皇修筑长城是劳役百姓,结果导至秦朝早亡。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答案
1、D
2、C
3、B
4、A
5、A
6、D
二、课堂回顾
7、分析题
答:关于第一个问题:①要了解长城的作用;②知道长城修建的背景;③联系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④对比明清两朝的疆域图;⑤明确什么是中华民族的品质,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⑥注意把握民族关系问题。
关于第二个问题:①理解大一统的含义;②要考虑故宫营建时明清两朝的国情;③引导学生从故宫建筑的命名、故宫建筑的布局特点、故宫的规模、建筑的色彩、材质和尺度、建筑的风格、太和殿的规模来分析;④从建立到建都,经历两个朝代,两个民族,感受民族的包容性;⑤如此大规模建筑的营建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等。
8、分析题
北方的戎狄。匈奴。在地劫险要的地方筑长城,建烽火台,驻兵防守。筑长城好比大禹治水,解除威胁;同意,长城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同意,因为征用三十多万人。不同意,筑长城是保卫中国本土,秦亡有其它原因,并非因修筑长城。(共5张PPT)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秦统一后,将先秦长城加以修葺并廷至一
万多里,“万里长城”因而得名。此后屡加修建,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筑在明朝,历时二百余年。修成后的明长城西至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口,全长六千多公里。
明长城
明长城示意图
嘉峪关
山海关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有“边陲锁钥”、“长城主宰”、
“天下雄关”之美誉。
历史上的长城作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两大经济区域文化冲撞与融合的产物,为推动中原地区经济发展及文明进程,稳固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展,保障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的畅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长城的历史作用
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长城的象征意义(共13张PPT)
第15课
长城与北京城
一、明清皇宫
1、北京城:
2、紫禁城:
京城、皇城、和宫城
(紫禁城)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大一统气派
二、雄伟的长城
1、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中华民族的象征
——全长六千多千米
课堂练习
1.明长城的东西至点是
 
A.辽东、临洮  
B.山海关、临洮
 
C.山海关、嘉峪关 D.辽东、嘉峪关
2.迁都北京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明神宗
C
B
明朝皇宫紫禁城
太和殿
中和殿
长城入海处山海关老龙头
的经济
1.明成祖在1417年营建北京。
1421年,明政府迁都北京
2.宫城在北京最里面,又叫
钟楼
紫禁城,内有宏伟的宫殿
鼓楼
3.宫城外面是皇城
4.皇城外面是京城
回粮仓城
夕月坛京行西
匚明初营建

二明中期营建
朝日坛
城隍庙市
中央官署目中央官署

山|天地坛

(天坛)
情B置

民族关系
明朝长城
鞑靼强大
其首领俺答汗主
明在万全等地开

动与明朝和好。
设互市,与鞑靼交
鞑靼
换各自所需的物品
建州女真
吐鲁带

海关
鞑粗土默特部
1449年,瓦刺首领也先率大军南
下,与明军在土木堡大战,明军溃
败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嘉峪美
长城(北京)第15课
长城与北京城
课程标准:
以长城、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通过对紫禁城和长城的介绍,让学生对明朝文化有较充分的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歌曲、学生充当故宫导游等方式,让学生对紫禁城与长城有形象具体的了解,从而感受到明朝文化的精髓与魅力。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来一起上一节关于明朝历史的文化课,内容主要是关于故宫和长城。同学们都去过故宫,也都爬过长城,面对金碧辉煌的古老宫殿,或者当你站在长城上的时候,心中会有怎样一番感受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紫禁城,登上长城,共同去领略明朝古老的文化。
一、紫禁城
1、北京的历史
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性的首都是在什么时候?
学生:元朝。
以后,明清两代皇帝又对北京城不断扩建,终于形成了一座气势恢弘的北京城。
2、明清北京城的布局
(演示明朝北京城示意图)
明朝的北京城分为京城和外城两大部分。
请同学们看看明北京城像个什么呢?
学生:帽子。
所以老北京也叫“帽子城”。
京城又叫内城,又分为内外三层:宫城、皇城、京城。宫城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紫禁城。宫城外面是皇城,其正门为雄伟壮丽的天安门(明称承天门)。皇城的范围包括了紫禁城、太液池、景山。请同学们想一想,太液池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学生:就是今天的北海和中南海。
皇城外围就是京城。京城内店铺林立,为富贵之家的聚居之地。四面共有9座城门,请同学们对照手中的新版北京市交通图,根据今天的地名来猜想当时这9座城门的名字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抢答。
这九个门的名字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在明清两代,九门的走法也是有讲究的,例如正阳门是京城的正门,所以走皇辇宫车;皇家派兵打仗,出兵时要走德胜门,归朝时要走安定门,就是为了图个吉利;还有皇家用的水,是专门从西郊玉泉山拉来的泉水,每天傍晚,皇家的运水车都要吱吱呀呀地进到西直门,这是专门为它开的门。其它几个门又都有什么作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考证一下,说不定你会意外地发现一些更有意思的东西呢。
关于这些城门虽然有很多故事,但是到今天它们大多已经不存在了,正像同学们看到的它们现在大多已经仅仅只是地名了。由这些城门所连接起来的城墙也都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是,请同学们再看一看现在的北京地图(演示北京市市区图),城墙虽然没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什么?
学生:二环路。
并且向外辐射,直至五环路。这也许就是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吧,也是明清北京城永恒的魅力吧。纵贯北京全城的有一条中轴线,全长8公里,像是全城的一条脊椎。从外城正中的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正中的正阳门,皇城正中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故宫的中心,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锋,而止于鼓楼和钟楼。
北京城的布局正是以南北中轴线为主干对称展开,规模宏大,主次分明,严谨整齐,雄伟端庄,成为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而在这条独具魅力的中轴线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明清的皇宫──紫禁城了。
3、明清皇宫──紫禁城
下面我们看一张紫禁城的俯视图,先对紫禁城有一个总体认识。
紫禁城的规模
明成祖营建北京城,最大的工程就是修建皇宫紫禁城。它的修建前后历时15年的时间,明清两代,一共有24位皇帝居住在这座戒备森严而又富丽堂皇的宫殿里。从它建成之年算起,距今已有580年的历史了。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简直就相当于中国一座不大不小的县城。民间传说故宫有房间9999间半,后据专家考证,现存房间也有8700多间,简直就又像一个迷宫。紫禁城从建成之日起,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大自然的风霜雪雨,却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雄姿。紫禁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
我们再来看看紫禁城的建筑群。宫城中的主要建筑分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以“三大殿”为主体,是帝王发号施令、举行隆重典礼的地方。内廷以“后三宫”为主体,是帝王日常办公和起居的地方。
“外朝”和“内廷”是当年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筑,同学们可以观察一下,“外朝”和“内廷”地处整个皇宫群的什么位置之上?
学生:中轴线上。
它们不但地处整个宫殿群的中轴线上,也正在当年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无处不体现着天子的威严与皇权的至高无上。中国古建筑讲究对称美,在中轴线两侧还分布着东西六宫,是当年嫔妃的住所。“外朝”、“内廷”与东西六宫既各成一体,又遥相呼应,共同勾画出了紫禁城无与伦比的和谐与统一。在课前调查中,我知道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去过故宫,但可能是时间久了,或者有的同学去故宫的时候对故宫还不十分了解。所以到今天,关于故宫,我们也忘的差不多了。那我们正好借今天这个机会,来一次“故宫课堂虚拟漫游”,在我们班几个同学的讲解下,再对故宫来一次“神游”。我们的路线就选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吧。好,现在“神游”开始,我们全班同学现在都站在了紫禁城的正南门──午门了。那现在就请A和B两位同学带我们进入紫禁城吧。
(2)紫禁城的“三大殿”、“后三宫”
学生讲述略
出了神武门,我们过一条马路,就到了景山。景山本身没有什么太妙的景致,但如果我们选一个万里无云的日子,登上景山上最高的一处亭子,就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象所深深地震撼,因为呈现在我们眼前是: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全景。
请学生谈感受,请你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故宫给你的印象。
学生感受略
同学们都谈了对故宫感受,那古人是如何描述皇宫的呢?我们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句诗来结束我们的“紫禁城之旅”吧。
唐朝诗人骆宾王有一句诗:“未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面对明清皇宫紫禁城,你是否也感觉到了古人所说的“壮”与“尊”呢?也许在故宫中,面对皇权的尊严,我们多少感到了自己的卑微与渺小,感到心情的压抑。但我们登上长城之颠的时候,你的心情会不会为之一变呢?
学生谈感受。
下面我们看一段关于长城的录像,在录像片中,寻找一下你对长城的感觉。在看录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一个问题:历史上都有哪些朝代修建过长城?
二、雄伟的长城
1、长城的历史:
在这些修筑长城的朝代中,都有哪些朝代曾经大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学生:秦、西汉、明。
这三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都到达了万里以上,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都曾得到过“万里长城”的美誉。这三代所修的长城,就将近5万里。据估算,如果把用来构筑长城的砖石筑成高五米、宽一米的城垣,其长度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可见这是多么宏伟的工程!难怪宇航员从月球看地球表面,都可以看到长城的痕迹。
2、长城的作用
那这些绵延不断的城墙在古代到底起到了一些什么作用,以至于从春秋战国一直修到了明朝灭亡。长城不仅仅是一项浩繁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一条分隔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战线,它更是中国人民勇敢、坚韧、智慧、顽强抗敌精神的象征。如今的长城,更重要的不是它的实体,而是它的精神,毕竟众志成城才是坚不可摧的“长城”。在今天,长城更注入了自信、进取和创新,向世人展示了我们开放的胸怀,勇于参与世界竞争。无论长城在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在今天长城无疑是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长城总是在危难之时,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播放歌曲《长城谣》,介绍其创作背景。
提及《国歌》,介绍其创作背景。
也许将来有一天长城的实体会因不堪岁月的侵蚀而倒塌,但我相信长城精神将永不倒!
无论如何,长城是与我们的今天与未来密切相关的,出示两段材料,找学生朗读:
(1)1984年5月4日至1985年9月24日,三个普通的年轻人,董耀会和吴德玉、张元华一起,从山海关出发,翻山越岭,穿越戈壁沙漠,历尽千辛万苦,历时508天,到达明代长城的终点--嘉峪关,完成了徒步走长城的壮举。中国人在长城上留下了人类第一排完整的脚印。
(2)1972年2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首次访华期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次宴会上,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长城告诉我们,中国有伟大的历史,建造这个世界奇迹的人民也会有伟大的未来……
从这两段材料,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看到一些长城与我们今天与未来的联系,找到一些长城与我们这个民族的关系。紫禁城的辉煌与长城的雄伟,是明朝文化的象征,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节课的作业是请同学们再去一次故宫或者是长城,去再一次领略他们的雄奇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