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季版)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教学设计+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春季版)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教学设计+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4-10 07:16:47

文档简介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评价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影响。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学生收集资料,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并且进行资源整合。
(2)展示探究题,启发学生思考。
(3)通过人物介绍,多媒体资料,小故事,历史短剧,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4)分组讨论。
(5)教师评价,起到激励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认识清朝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
(3)认识清朝大兴文字狱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4)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加强清朝君主专制的措施。
教学媒体:
利用PPT课件展示图片、动画、视频、表格、提出问题、总结。
教学过程:
导入:
1、
课前教室内播放《康熙王朝》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
2、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后提出问题:知不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康熙王朝》)康熙是哪个朝代的人物?(清朝)讲到清朝,很多同学已经对这个朝代有所理解,那请同学来谈一下对这个朝代的初步印象。(学生畅所欲言)
3、教师强调:区分历史和文艺创作,勿受误导。然后过渡到新课。
二、军机处的设立
回顾历代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的措施(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秦朝: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
西汉:削弱王国势力和相权,设刺史和司隶校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北宋:杯酒释兵权。
元朝:行省制度。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施行廷杖制度;八股取士。
教师点明,明朝皇权空前强化,那有没有使皇权的强化达到绝后呢?(从而过渡到清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讲述清初的中央政权机构,(展示清初行政结构图)设立内阁和六部,保留满洲特有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提出问题:同学们觉得哪一个机构权力最大呢?
从清初中央政权机构的设置情况可以看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不仅架空了内阁和六部,虽然保证了贵族的利益,但也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展示图片:沈阳故宫。提出问题:从建筑风格上看能否看出君主的权力有所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沈阳故宫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
视频:电视剧《小宝与康熙》的片段展现议政王大臣鳌拜的权力,对皇权的威胁极大,所以必须限制议政王大臣的权力。
讲述雍正帝如何设置军机处,多媒体展示政令传达结构图。
皇帝→军机大臣→中央各部或地方官员。军机大臣根据政令的紧急程度决定政令传达的速度,地方官员汇报事情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不用经过上一级官员。
说明军机处设立,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也从政令传达的结构图中了解军机大臣的地位和作用,就像清代史学家赵翼讲的: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军机大臣的任务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
对比:军机大臣与议政王大臣权力的区别。军机处设立前后皇帝权力的变化情况。(用表格进行比较)
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讨论。一经决定连皇帝都不能改变。
军机处:军机大臣什么都要听皇帝的,自己没有任何权利。
再对比军机处设立前后皇帝权力的变化情况。
得出结论:军机处的设立标志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
动脑筋:女生:“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男生:“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也没有。”你同意他们谁的说法,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又都不全面。第一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处起到君主集中大权、可以快速下达命令、避免大臣办事扯皮、拖拉的作风。第二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大臣什么都得听皇帝的,自己没有任何权力,从而便丧失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如果将两种看法结合起来,就更全面、客观了。
以上情况说明军机处的设置是清朝加强君主集权政治上的关键措施。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在皇帝一人,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皇帝已经完全抛开政府,霸占了整个国家,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
三、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清朝的集权不仅在政治上采取措施,还在思想领域加强思想控制,清朝到底在思想控制上采取什么措施呢?我们先看一段有班级的几位同学扮演的短剧。
一位学生扮演皇上,两位学生扮演侍卫,一位扮演官员。一位官员向皇上呈上一首诗,皇上看了大怒,“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明显是在侮辱朕是异种。来人。来人拉出去斩了。”
教师分析剧中内容,点明这就是文字狱。
课本的定义:统治者从知识分子词章中摘取只言片语,歪曲解释,借题发挥,罗织罪状而兴起的冤狱。
教师说明:清廷为了树立其专制统治的淫威,不许人们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稍涉嫌疑严加镇压。其次是由于民族矛盾的存在。为防范汉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就特别注意加强思想统治,甚至不惜采取血腥的镇压手段。  
文字狱自古就有,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严重。(展示三位皇帝的图片)
事例1:“胡中藻狱”,
一把心肠论浊清。(学生分析)
事例2:查嗣庭是雍正时的礼部侍郎,他在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时,出了一道考
题“维民所止”。这本是《大学》中的一句话,却被清政府押入狱,死在狱中。雍正命人把他戮尸示众,其家属也被流放边远地区。
动脑筋:“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上面的两句诗是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写的,他被斩首。你认为诗里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讨论、发言,抓住“明月”“清风”,这两句诗是写景的,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便把他处死了。
通过了解上述事例,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生活在清朝,你觉得文字狱会对你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后回答)从而总结出文字狱的危害。
(1)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
(3)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朝廷上:官吏为了求得升迁或者自保,千方百计利用官场上的各种关系,贿赂上级,结党营私。
军队:八旗兵久无战事,昔日的尚武精神荡然无存,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将领贪污兵饷现象十分普遍。
财政收入:乾隆后期,皇帝好大喜功,花费无度,财政虚耗非常严重。
土地: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不择手段兼并土地。社会贫富分化不断严重。
五、闭关锁国政策
分析明清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与背景。适当补充当时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变化。
清朝的闭关政策是如何一步步地实行起来的。
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
总结清朝的闭关政策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长期与世隔绝会使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引导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共6张PPT)
满洲兴起后是怎样建立
起对全国的统治的呢?
  1627年明末农民战争在陕北爆发。
农民战争推翻明朝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李自成大顺政权印信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清军是如何入关的?

冠一怒




哭六


缟素
吴三桂
顺治帝迁都北京




满洲的兴起
扈伦部

东海部
1625年后金迁都于
后称为盛京。1636
建州部
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
长白部
改国号为“清
169年
尔浒
1616年,努尔哈赤
在此建立“后金”政权
沈阳
锦州ˇQ辽阳
赫图阿拉/
626
字远
1212年后金E
⊙京师
迁都于此
(北京)
山海关
黑奴儿干都司o

奴儿干都司




明代辽东边墙
海西女真部
松花
1619年重要战役年代
建州部女真各部
建小女真部明初女真族分布
明末农民战争
§大同
⊙京师
山海关
(北京)

真定
渤海
李自成
°脂太原
高迎祥安塞
张武忠
延安
1627年
Q平阳
王二白水
荥阻
164西安
潼关
洛阳、开封
商洛山


○南阳
襄阳
南京


16424成都

武昌
江陵
重庆¤
九宫山

长沙
1627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地区和年代
1644农民军建立政权地点和年代
D

李自成农民军进军路线
张献忠农民军进军路线
农民军曾经到达的地区
L〓下
康荣
山海关
m
吴三桂像
=清朝的建立
2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
宰相是中国封建社会辅佐君主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历史很少作为具体官职的名称。宰有主持之意,相有辅佐之意。
宰相连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发於卒伍”。历史上只有辽以宰相为正式官名,其他朝代却都另有正式官名。其职权管辖广狭程度也各有不同,行使职权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秦和西汉时的宰相指相国或丞相,御史大夫是副职。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以大司徒、司空、太尉为三公,共掌政事,备位宰相,但实权移至尚书
台,由尚书台长官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魏、晋以中书监、中书令为宰相,而相国、丞相变为赠官,或为权臣篡夺之阶。南北朝时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
密者就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中权力最大者则是录尚书事。隋代定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
书令为宰相。唐代时又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尚书省为左右仆射,三省长官分掌制令、封驳和执行的权力,是最高中枢机构。唐太宗以
后,又特派其他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衔,参与政事堂议政,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北宋沿袭唐制,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政知事为副。宋神宗时,设
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南宋孝宗时又改称左右丞相。辽有北、南
两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金宰相为尚书省主官尚书令及其下左、右丞相及平章政事。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主官中书令往往由皇太子兼任,但不常设,其
下设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掌管实际政务。明初也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案发后,朱元璋罢中书
省,废丞相,由皇帝总揽政务,这是宰相制度的重大变化。永乐初年以翰林官入内廷殿阁,参与政务,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内阁职位渐重,逐渐把持朝政,大
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属首者为首辅。清初沿用明制,设内阁大学士行使宰相之权。但原满族贵族所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亦属议政机构,其地位凌驾
于内阁之上。清雍正时,又在内廷设军机处,由皇帝特定军机大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机要,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政务官。
明清两代喜欢以古官名尊称要职,所以往往称内阁大学士或军机大臣为相,实际上自明洪武十三年废丞相后,已不再设相。一般说来,由于君主集权的加强,宰相的权力即随之减轻
1.开创先例相杰之首——中国第一宰相管仲
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 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齐襄公十二年(前686
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
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
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著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
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起初,管仲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之策,而桓公未听其言,于次年轻率
攻鲁,在长勺之战中被鲁军击败。战后,为使齐国尽快富强起来,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经济方面,他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国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与经济是否发展密切相关。他废除了齐国仍保留的公田制,
实行按土地肥瘠定赋税轻重的土地税收政策,使赋税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发展渔业,由国家铸造钱币调节物价,推动
商品流通;鼓励商民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的经济得到很快发展。
在政治方面,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乡6个,乡民专营本业,不服兵役,农乡15个,乡民平时种田,战时当兵。国都以外划
分为邑、卒、乡、县,均设官员管理。10县为1属,全国共有5属,设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国君报告属内情况。这就形成了对全国的统治。
在军事方面,管仲认为兵在精不在多,强调寓兵于农,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起来。在农乡,5家为1轨,10轨为1里,4里为1连,10
连为1乡,5乡为1军。每家出1人当兵,1军为l万人。全国有3军,国君自率1军,二位上卿各率1军。每年春秋通过狩猎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齐国
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管仲又向齐桓公提出了实现在中原称霸的谋略即“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那时,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
国互相争战。首先举起尊王的旗帜,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谓“攘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
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齐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派人送祭肉给桓公以示嘉奖。桓公在葵
丘(今河南考城附近)召集各诸侯国会盟,举行受赐典礼,并依据管仲的建议,订立了盟约。至此,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
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管仲为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
2、才高齐天谋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前208年)
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
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
体,通令全国使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
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3、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前193)
汉朝初年丞相。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首。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
西汉初年政治家。沛(今江苏沛县)人。他不论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初恢复时期,都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风度和治国才能,几千年来都被人们所称颂。
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佐刘邦(见汉高祖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推荐韩信为大将军。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汉代
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侯。采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
帝二年卒。
4、奇谋善变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公元前178年)
陈平,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西汉阳武(今中国中部河南原阳东南)人。
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有大志,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他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定三秦时,又归汉,任护军中尉。先后参加
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诸侯王叛乱诸役,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曾建议用反间计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高祖六年(前201)又建议刘邦伪游
云梦,逮捕韩信。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用陈平计,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汉建立后,曾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
侯和曲逆侯。高祖死,因吕氏专权,不治事。吕后死,他与周勃定计,诛杀诸吕,迎立代王为文帝,任丞相,后改任左丞相。陈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秦朝末年,
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只有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陈平能列其中,可见其功劳是很大的。
陈平曾在项羽手下做过谋土,但不被重视,后来就投奔了刘邦,陈平的“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历史典籍中给他总结的六种计策是:
第一
重贿对方将领,实施反间计;
第二,故意招待不周,离间项羽和范增;
第三,派女子出城,解荥阳之围;
第四,脚踢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第五,假游云梦擒韩信。
刘邦做皇帝后,想清除权臣,陈平学到了黄老之术中藏而不露的真髓,成功地保全了自己。陈平最后是病死的,得以善终。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名相诸葛亮(公元181--234年)
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系汉司录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诸葛丰后代。东汉末年,北方大乱,诸葛亮姐弟四人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辗转至襄阳,因"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此时是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诸葛亮年十四。
四年前,即公元190年,刘表将荆州治所迁至襄阳后,即"起立学校,博求儒术"。诸葛亮到襄阳后即求学于城南的"学业堂"。在学堂先后结识了徐元直、
石广元和孟公威等人,"为友甚密",经常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立志改革政治。由于诸葛玄和刘表的关系,诸葛亮又先后认识了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和中庐县
的司马徽、蒯良、蒯越等人,这样就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未来事业打下了基础。
后刘表上书,荐诸葛玄为豫章太守。约一年,"西城民反,杀玄"。诸葛亮没有了依靠,不得不独立生活,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与弟等到隆中"躬耕
陇亩"。直至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后,才离开。在隆中,并非"苟全性命","未有须臾忘天下事"。他勤读书,广交游,自比管仲、乐毅,以便将来干一番
事业。
由于司马徽、徐庶的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今四川大部和湖北一部),谋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联合孙吴,对抗曹魏而后
统一天下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后来,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了荆、益。曹丕代汉称帝后,诸葛亮说服
了刘备,建立蜀国称帝,被任为丞相。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受遗诏辅后主",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
制豪强,任人唯贤,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东和孙权,南平孟获,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图收复中原。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将司马懿争战于渭
南,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军中,葬于定军山(今陕西省勉县东南)。年五十四。谥忠武。
诸葛亮一生谨慎,"长于巧思",他革新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死后,晋统一三国。镇南将军刘弘作《诸葛武侯宅铭》,在隆中设祠立庙。明代成化年间,已形成了隆中十景。一千多年来不知为多少游人所向往,王安石、苏轼、曾巩、唐寅等都留下了宝贵诗篇。
6、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龄(579—648)
唐朝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以字行。
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父彦谦,隋司隶刺史。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
李世民,先后担任秦王府记室、陕东道大行合考功郎中。他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每平定一,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
与谋臣猛将密相交结,使他们各尽死力。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秦王弟兄间争夺皇位,太子建成在高祖前谮毁他和如晦,遂同被斥出秦王府。
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李世民),玄龄为中书令。贞
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十七年,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形于凌烟阁。晋王李治为太子时,
他任太子太傅。太宗征高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二十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社”。
7、瓦岗军师千古诤臣——大唐名相魏征(580-
643)
魏征,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
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
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
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闇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
者,兼听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
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83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
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
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
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贞观二年(628),魏征被
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
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
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
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
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
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
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
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
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
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
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
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
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
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
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
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
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
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
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
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
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8、断案神探深谋远虑——盛唐名相狄仁杰(630年-700年)
狄仁杰,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狄村人。
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宰相。他执法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甚至敢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唐嗣。他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凡举之臣,皆为唐朝中兴之臣。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当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深得人心。
垂拱四年(688年),张光迅奏狄仁杰出言不逊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
长寿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诬告狄仁杰等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被释后贬为彭泽令(今江西彭泽)。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
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门下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
圣历元年(698年),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武则天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朝得以维系。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狄仁杰的一生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生刚直不阿,政绩颇丰,尤其在武则天执政时,以不畏权势著称,直言力谏,成为一代名相。狄仁杰死后,武则天追赠其为文昌右相。中宗即位,赠为司空。睿宗时,追封为梁国公,故后世也称狄仁杰为“狄梁公”。
9、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抗辽名相寇准(961-1023)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临渭区下吉镇)人。
北宋真宗朝三任宰相,封为莱国公,谥号忠愍,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政治家。寇准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中进士。他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为太宗重用,擢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铨,参决政事。太宗尝以魏征相比。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契丹军大举南侵攻宋。十一月主力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直逼宋都开封,宋室朝野惊
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提出南迁金陵。陈尧叟提出西南迁西南迁西川成都之议,时任宰相职的寇准,力主抵抗,排除众议,促请真宗亲征。宋真宗最后采纳了他建议,
亲抵沩州北城督战。宋烟望皇帝御驾亲征,士气大振,奋勇战斗,射杀了辽烟统军使萧达览,获得全胜,保全了北宋王朝的奠严,谱写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的光辉
篇章。可惜宋真宗畏敌,在军事胜利的情况下,执意求和,派曹利用与辽邦订立了每年输辽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双方以白沟河为界的和约,史称“澶渊之盟”。
断送了胜利果实,然而寇准的历史功绩却载于中华民族史册。
1006年王钦若谮言寇准澶渊之役是以帝为“孤注一掷”,昏庸的真宗罢免了寇准虽两次复相,但仍被丁谓所谮,先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后贬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1023年,寇准死于雷州,有《寇忠愍公诗集》传世。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在广大中原人民群众中享誉崇高,甚至于连辽邦也深为敬佩。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已建
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即见他不贪不欲,怜惜民财的品质。这道诗传到契丹,契丹人景仰万分。寇准晚年被贬广东
雷州。一次北使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当时的朝庭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寇准廉洁清正的官
德,在华夏官吏上树立了一个楷模,一千多年来受到人们的赞美。
10、熙宁变法争议不休——北宋名相王安石(1021~1086)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
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
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
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
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
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
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
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
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
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由于司马光等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学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经散佚。他的
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
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11、辅佐天骄北国卧龙——元代名相耶律楚材(1190~1244)
元代著名政治家,三朝重臣。字晋卿,号湛然居士。
契丹族。辽皇族子孙。世居金中都(今北京),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金宣宗时,任左右司员外郎。1215年降蒙古,
随成吉思汗西征,占卜星象及行医。拖雷监国和窝阔台即位后,日益受重用。1218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从军参政,官至中书令(宰相)。1231年,任掌汉
文字的必赤长(汉人称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耶律楚材身材高大,满面胡须,当时有“长髯人”之称。他勇略过人,正直廉洁,在朝廷内外威信很高。元朝的一些重要典章制度,大都出自耶律楚材之手。成吉思汗非常赏识耶律楚材的才华,他曾说过:“此人天赐我家,而后国君庶政当悉委之。”
曾助定君臣礼仪,奏立燕京等10路征收课税使,推行赋税制,阻止蒙古贵族改农田为牧场,建议把奴隶、农奴和驱口收为国家编户,反对大规模屠城和蒙古贵
族横征暴敛。还奏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编印儒学书籍,保护请用儒术举士。窝阔台汗死,乃马真皇后称制,渐被排挤。死后追封为广宁王,谥文正。耶
律楚材死时,不但很多士大夫涕泣相吊,连蒙古族的一般老百姓都痛哭失声。根据耶律楚材的遗愿,他被安葬于燕京故里的瓮山(今日颐和园万寿山的前身)脚下。
著有《湛然居士集》、《西游录》及《庚午元历》等。
12、帝王之师救时宰相——明朝名相张居正(1525-1582)
陵草市,死后遗体隆重葬在江陵城东门外,世人称他为“张江陵”。他在为官期间,大胆地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改革,使国家安定,经济发展,一时出现清明富强的景象。
张居正5岁入学,七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
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经会试、殿试取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25岁升为翰林院编修,43岁进入内阁,当了大学士,48岁当了宰相。那时,封建统
治阶级昏庸腐化,军政败坏,财政破产,农民起义,此伏彼起,阶级矛盾尖锐,危机严重。他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一方面,以“得盗即斩”的手段加强镇压,一
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使民“足食足衣”革新政治的措施。
(一)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当时行政机构雍肿,人浮于事。张居正把能合并的都合并了。如天下钱谷在户部原分属13个司掌管,他把它作了必要的归并,实行了统收统支;对不尽职或只拿钱又无事可干的官吏,尽行淘汰。据说,仅万历九年,即裁
中央冗官419人;地方冗官902人。在精简机构时,还进一步划清了政府各部门的权限职责,严格官吏考核制度,加强了人事管理。这样一来,既减轻了朝廷支
出,又鞭策着官吏们更好地工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严肃法纪、信赏必罚。张居正认为“赏罚功罪,须至公至平,人心乃服,人心服,而后可责其用命。”因此,在他执政期间,凡是违法犯纪的人,不管是
皇亲国戚,还是地方豪强,一概绳之以法。徐阶曾任过首辅,也是推荐他入阁的人,但当徐阶的亲属对清丈全国大地主隐瞒的庄田进行破坏时,他也决不宽恕。黔国
公沐朝弼累次犯法,因是功臣世家,别人感到难办,但他仍然将沐朝弼逮捕治罪。他一面大刀阔斧地整肃吏治,一面带头不搞行贿受礼。比如被他推荐用的辽东总兵
李成梁,后来被封为宁远伯。李为了报答他的推荐之恩,曾派人给他送去钱财。他严肃地对来人说:“而主以百战得功勋,我受其金,是得罪高皇帝也。”坚决不
受。因此,他主持颁布的一切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三)蠲免积负,减轻人民负担。他对神宗说:“今尚有一事为民害者,带征税粮也。夫百姓财力有限,一岁之入,仅足供一岁,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
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有司避责,往往将今年所征,抵完旧逋,即今岁所欠,又为将来带征矣。”要求神宗责令户部“核万历七年以前积负,悉行蠲免”。神宗
采纳了他的意见,免去了农民在万历七年以前积欠国家的钱粮田赋。
(四)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他曾上书神宗说:“今后用人,但问功能,不可拘资格。他曾引用李成梁镇辽东,戚继光镇蓟门,使得“荒外詟服,边境坐拓。”他又用潘季驯黄河,使得“堤工早完、转漕无患”。所以史书称他“善知人”。在他执政的10年期间,“边境义安”、“太仓粟可支十年”、“太仆寺积金四百余”,“一时政绩炳然”。
正当张居大力整顿吏治,实行政治革新的时候,御史刘台在神面前告了他一状,说他“专擅威福、罔上行私,横黩无厌”。张居正知道了,对神宗说;“臣之所
处者,危地也;言者以为擅作威福,而臣之所行,正威福也。将巽顺以悦下耶?则负国;竭公以事上耶?则无以逃专擅之讥。”对那些攻击他的人以迎头痛击。万历
五年,他的父亲去世。按照封建礼教,他应该回家“守制”。但他考虑到国事纷
繁、主上年幼,仍然“吉服视事”,没有回家守制。这又引起了一些人的攻击,说他“忘亲贪位”。吏部尚书张翰甚至捶胸长叹道:“三纲沦矣!”但在他的坚决抵
制和皇帝的支持下,这些攻击他的人,都一个个受到了撤职的处分。
1582年,张居正去世了,过去因攻击他而受到处分的人,一个个官复原职。中官张诚在神宗面前说他与冯保“交结恣横”。并说他家“宝藏逾天府”。御史
羊可立指责他构陷辽王。辽妃又上书为辽王辩冤,并说辽府金宝以万计,全部入居正家。神宗被这些谗言迷惑了,遂公布他的罪状,下令削去了他的官秩,剥夺了他
的谥号,查抄了他的家产,几乎劈棺戮尸,他的长子张敬修被捕人狱,其他亲属都被送到“烟瘴地面充军”。
抄家的结果,才知他的家产不及严嵩的二十分之一。到1621年熹宗朱由校即位,恢复了张居正的官秩,重新予以葬祭。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礼部侍
郎罗喻义等为他鸣冤,他的冤案才逐步得到了纠正。他的子孙也官复原职。张居正不仅热心于革新政治,还留下了一些内容丰富的政治论文和感情真挚的诗篇。
有《张文忠公全集》传世。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步入仕途
锐意改革
整饬边防
改善蒙汉
创行考成
加强内阁
整顿吏治
伸张法纪
清丈田亩
一条鞭法
劳瘁国事
人亡政息
13、文胆武略官场楷模——清代名相曾国藩(1811~1872)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
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入翰林院,从倭仁等习程朱理学,先
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后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升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曾两次上疏,为清廷出“教诲、甄别、保举、超擢”
之策,为朝延赏识。道光三十年,署工部左侍郎。咸丰元年(19851),署刑部右侍郎,咸丰二年,署史部左侍郎。是年四月,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忽报母
丧,告假回家守孝。
其时,太平军从广西进军湖南,围长沙,克武昌,轻取沿江州县,江南大震,咸丰二年十二月,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曾以罗泽南的乡勇为
基础,“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创办以“忠义之气为主”的湘勇,将办团与办练分开,着重练勇,网罗罗泽南、彭玉麟等一批程朱理学信徒,以及同乡、同学、亲
友为骨干将领,
知识分子为营官,招募身强力壮的农民为士兵,组成一支地主阶级武装。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湘勇的链条,士兵由营官招募。每营士兵只服人营官一人,整个湘勇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较绿营兵战斗力强。他驻衡州,造战船,劝捐助饷,大事训练。
咸丰四年(1854),湘勇练成水陆两军17000多人,成为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
曾国藩治学严谨,崇尚儒学,其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体,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门学问,有独特见解,对当时和以后均有一
定影响。他提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家训”,反映了曾“修身、齐家”的封建道学思想。所为古文,卓然成家。文秉桐城派之衣钵,为一
时所宗。其家书、日记,人颇称道。其著述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计128卷;今辑有《曾国藩全集》。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一、选择题
1.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是在(
)
A.1553年
B.1616年
C.1636年
D.1644年
2.继承努尔哈赤汗位的是(
)
A.阿保机
B.阿骨打
C.皇太极
D.元昊
3.顺治帝迁都北京前的京城是(
)
A.大都
B.赫图阿拉
C.东京
D.盛京
4.明朝灭亡的时间是(
)
A.1644年
B.1636年
C.1661年
D.1683年
5.军机处设于(

A.康熙时期
B.雍正时期
C.乾隆时期
D.顺治时期
6.改后金为清的皇帝是(

A.多尔衮
B.顺治帝
C.皇太极
D.康熙帝
7.清初,沿用明制设置的政权机构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三省六部
C.军机处
D.内阁、六部
8.标志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是(

①仿效明朝制度设立内阁、六部
②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③设立军机处
④一再兴起文字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清朝文字狱最严重的是在(

①顺治时期
②康熙时期
③雍正时期
④乾隆时期
⑤嘉庆时期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10.下列有关军机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
B.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C.地方军政首脑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
D.实权掌握在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11.以下内容,属于努尔哈赤时期的是(

①统一女真各部
②建立后金
③改国号为清④迁都沈阳
⑤设立军机处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下列各项措施,属于清朝的是(
)
A.创立科举制度
B.实行八股取士
C.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制造冤狱
D.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的正统思想
13.下列对应关系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大事,正确的是(

①秦始皇——“焚书坑儒”
②明朝——八股取士
③东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清朝——“文字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下列内容,属于制约皇帝的机构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军机处
C.科举制
D.内阁、六部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军机大臣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清)赵翼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军机大臣”是什么机构中的办事大臣?
(2)这一机构何时创立?其目的是什么?


(3)这一机构的创设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一、BCDAB
CDBCD
DCBA
二、(1)军机处。
(2)1727年。加强君主专制。
(3)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共21张PPT)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顺治帝
清朝建立之初,政局很不稳定。统治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君主专制。
清朝采取了哪些强化君权的措施?
康熙帝
1.清朝初期,中央政权机构怎么设立?
保留明朝的内阁、六部;
也保留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
一、军机处的设立
议政王大臣会议享有怎样的权力?它对皇权有威胁吗?
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一经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它不仅使内阁形同虚设,最主要的是它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雍正皇帝
2.雍正帝和乾隆帝又怎样调整中央政权机构?
乾隆撤消议政王大臣会议
雍正设立军机处,目的是为了削弱满洲贵族对皇权的威胁
沈阳故宫和乾清宫在建筑布局和设置上反映出什么问题?(参看自由阅读卡)
沈阳故宫和乾清宫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
但沈阳故宫同时显示了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
而乾清宫却反映了大臣的低下地位。
军机处设立后,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地方军政首脑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军机处的设立对君主集权的强化有什么作用?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军机处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制度
大兴文字狱
事件
秦朝
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
八股取士
清朝
文字狱
朝代
历朝文字狱有哪些?
清政府怎样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株连族人祸及师友
因诗“一把心肠论浊清”被指为侮辱清朝。
胡中藻案
数十人
反对清朝统治
吕留良案
300多人
同情前明政权,使用南明年号。
戴名世《南山集》案
70余人
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使用南明的年号
庄廷鑨《明史》案
清朝几起严酷荒唐的文字狱
案名
事由
株连人数
活动探究
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呢?
原因:
清朝为了树立统治者的淫威
为了保护满洲贵族的特权
为防范汉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对汉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2.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思考:文字狱造成了什么严重果?
君主集权的强化措施:
1、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
2、保留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3、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4、为加强思想控制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朝廷上:官吏为了求得升迁或者自保,千方百计利用官场上的各种关系,贿赂上级,结党营私。
军队:八旗兵久无战事,昔日的尚武精神荡然无存,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将领贪污兵饷现象十分普遍。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财政收入:乾隆后期,皇帝好大喜功,花费无度,财政虚耗非常严重。
土地: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不择手段兼并土地。社会贫富分化不断严重。
四、闭关锁国政策
1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
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中国
的进步。
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严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贸易。
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乾隆前期,针对英国等西方国家贪得无厌的要求,清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限制,
下令只准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
这样便形成了所谓的“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内容和表现有:
(1)限定一口通商。
为了防范郑成功及其子孙的海上抗清势力,清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
统一台湾后,康熙曾开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乾隆年间,
清政府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2)严格约束外国商人活动。
清政府规定,所有对外贸易活动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进行管理。
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十三行”行商打交道。广州十三行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3)限制中国商民出海贸易。
为了限制中国商人进行海外贸易,清政府制定了严密的法令,
如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
严禁米粮、铁器出口;出洋商船载重量必须在五百石以下,
只许用双桅,船员不得超过二十八人;每人只准带铁锅一口,铁斧一柄
在这样严密的管制下,中国商船连海上基本的自卫能力都没有,又何谈远洋贸易?
2、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00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与世隔绝即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1.乾隆帝给英王的赦谕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2.嘉庆皇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撮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1).此话反映了清统治者怎样的思想?
(2).清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有何影响?
(3).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谈谈自己的看法?
乾隆帝接见英国使者
同学们,再见!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县(今属安徽)人。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遭朱元璋处死,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
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物不可胜数。学士吴伯宗曾因弹劾他而险遭大祸;他得知大将军徐达对他不满,曾在朱元璋处诬奏其奸行,后竟诱使徐达家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因福寿揭发,未能得逞。胡惟庸还千方百计地拉拢因犯法受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令其在外收集军马,以图谋反。此外,他还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籍。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极大注意。朱元璋从元亡的教训中,深感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早在洪武九年,即对各省权力机构进行改革,十一年,又令六部奏事不得关白中书省,进一步削弱了中书省权力。不久,胡惟庸之子驰马于市,坠死于车下,惟庸杀挽车者。朱元璋大怒,令其抵死,不准以金帛偿其家之请。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和中书省吏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先后处死。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状”陆续被揭发,如派林贤下海招倭;派封绩称臣于元嗣君,请出兵为外应;令李存义、杨文裕说李善长谋逆;毒死刘基;收纳亡命等事,连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等。朱元璋大怒,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胡党之狱又称为“胡惟庸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这是大明的祥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得说不出话来。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宫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于是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涂节已经告胡惟庸谋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看所谓的祥瑞?可见,云奇告变纯属子虚乌有。胡惟庸案前后株连竟达十馀年之久,诛杀了三万馀人,成为明初一大案,列洪武四大案之一(另三案为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事后朱元璋还亲自颁布《昭示奸党录》,告诫臣下,切以胡惟庸为鉴。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也有学者指出:所谓的胡谓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晚明学者钱谦益说:“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史家潘柽章更认为云奇之事为“凿空说鬼,有识者所不道”。胡惟庸如果要谋反,他在家里埋伏刀兵,能让人在城墙上轻易看见吗?几百年以后,也就是到了现代,明史学家吴晗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胡惟庸党案考》,把胡惟庸的案子从头到尾缕析了一遍,最后证明,胡惟庸案是一个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