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2017届九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2017届九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4-09 19:2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九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秦、隋两朝在许多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主要表现为:①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②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③都采用考试方式选拔人才
④都用暴力手段对人们思想进行控制(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之年,杭州推出了“中国大运河 杭州申遗旅游线”.该旅游线路中的杭州段,属于隋朝大运河四段中的(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3.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①三省六部制
②行省制
③郡县制”按产生先后次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4.下列关于四大发明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年间
B.指南针发明于北宋时期
C.活字印刷术形成于唐朝
D.火药传入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了重要作用
5.“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这段话评论的是下面哪一制度?(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
6.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小明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会盟”“鉴真东渡”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D.中华文明的起源
8.下列哪几项措施有利于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
①西周行分封制②元朝推行行省制度③明清时期八股取士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如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主要反映了(  )
A.大臣决策权的变化
B.官员管理日益规范化
C.内阁制度完全成熟
D.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10.作家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掀起一股读史热潮,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  )
A.八股取士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1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强了明朝的综合国力
B.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C.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D.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状态
12.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  )
A.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道路由此起步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兴起
C.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3.既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又是收复新疆的“民族第一功臣”,这个人是(  )
A.李鸿章
B.曾国藩
C.左宗棠
D.张之洞
14.如图漫画反映了清朝末期国内时局,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
A.《南京条约》的签定
B.《马关条约》的签定
C.《辛丑条约》的签定
D.《北京条约》的签定
15.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中国近代海军最早创建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甲午战争时期
C.鸦片战争时期
D.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16.日本著名的思想家福泽谕吉说过,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推动近代中国“器物和经济的改变”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7.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化的内容发生新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体制创
新”。这里的“体制创新”是指(  )
A.新思想的萌发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
18.去年的“两会”很重视“民生”问题,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谁?(  )
A.李鸿章
B.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
19.“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种行为最早出现在哪在时期(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前后
D.新文化运动
20.它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是无数学子心中的梦想,它是(  )
A.人民大学
B.清华大学
C.京师大学堂
D.京师同文馆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出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的内容是哪个朝代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清朝为加强管理西藏,确立了什么制度?后来又设立了什么官职?
(4)材料四的内容出自我国哪位民族英雄致外国侵略者的信函?
近代哪一条约的签订使台湾又一次离开祖国的怀抱?
(5)由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22.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谁?
材料二
去往国家
人物
内容
结果
唐→天竺
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著有
《大唐西域记》
唐→日本
  
六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
(2)请将材料二表格中空白处补充完整;说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三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3)依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材料四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与外界隔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
(5)依据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
23.进入近代以来,西方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在坚船利炮的威逼下,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1)材料一中条约的签订与清政府哪场战争的失败有关?条约中哪一条款充分暴露了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
材料二: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
﹣﹣(法国)维克多
雨果
(2)材料二中的“夏宫”指的是哪里?哪两个强盗对它进行了抢劫?
材料三: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3)材料三中“和约”指什么?这一“和约”中的哪一条款体现了帝国主义列强“不侵我土地”的根本原因?
(4)近代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朱博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他们试图改变封建专制制度,期待以政治近代化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材料三
1894年农历甲午年,这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迟,颐和园条条垂杨秃枝在寒风中颤抖。年逾不惑、踌躇满志的张謇成为全国惊羡的新科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然而他却走上了与传统士大夫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出于对国家权利丧失的愤慨,1896年他毅然弃官返乡兴办实业。
﹣﹣《古老中国的发展传奇》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提出的口号。
(2)列举“他们的实际行动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的事实两例。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初康有为、孙中山等资产阶级代表为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实现政治近代化所做出的主要努力。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兴办的实业名称。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怎样的价值追求?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九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秦、隋两朝在许多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主要表现为:①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②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③都采用考试方式选拔人才
④都用暴力手段对人们思想进行控制(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考点】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隋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完善.
【解答】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被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采用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是隋朝;用暴力手段对人们思想进行控制是秦朝,焚书坑儒.
故选A.
 
2.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之年,杭州推出了“中国大运河 杭州申遗旅游线”.该旅游线路中的杭州段,属于隋朝大运河四段中的(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考点】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的准确识记.
【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自北往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全长两千多公里,其中余杭也即是今天的杭州,就属于江南河一段,也是大运河的最南端.
故选D.
 
3.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①三省六部制
②行省制
③郡县制”按产生先后次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省六部制;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重要掌握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和郡县制出现的朝代或时间.
【解答】①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创立的,隋朝存在的时间是581年﹣﹣618年.
②行省制是元朝创立的,元朝存在的时间是1276年﹣﹣1368年.
③郡县制是秦朝创立的,秦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按时间的先后排列应该是③①②.
故答案选B.
 
4.下列关于四大发明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年间
B.指南针发明于北宋时期
C.活字印刷术形成于唐朝
D.火药传入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了重要作用
【考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毕升有关内容的识记.
【解答】北宋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400年;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
故选C.
 
5.“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这段话评论的是下面哪一制度?(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
【考点】三省六部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三省六部制的有关内容.
【解答】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就是设立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三省长官共同定令立法,参决军国大政.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故选A.
 
6.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依据题干“唐朝科举”看出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度.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和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从“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科举制不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故可排除②.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在题文材料中不能体现,故选B.
 
7.小明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会盟”“鉴真东渡”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D.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朝的社会特征.
【解答】题目给出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而“唐蕃会盟”“鉴真东渡”则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交往.
故选C.
 
8.下列哪几项措施有利于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
①西周行分封制②元朝推行行省制度③明清时期八股取士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考点】元巩固统一的措施;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所以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更好的管理元朝的疆域;明清时期思想措施八股取士.让大部分读书人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个体现;清朝设军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故选B.
 
9.如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主要反映了(  )
A.大臣决策权的变化
B.官员管理日益规范化
C.内阁制度完全成熟
D.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考点】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解答】从第一幅图片(汉)坐而论道到第二幅图片(宋)站议时政再到第三幅图片(清)跪受笔录,反映了古代君主权力的加强,相权的不断削弱.
故选D.
 
10.作家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掀起一股读史热潮,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  )
A.八股取士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考点】郑成功收复台湾.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知识.
【解答】八股取士、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均发生在明朝时期,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清朝初年.
故选B.
 
1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强了明朝的综合国力
B.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C.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D.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状态
【考点】郑和下西洋.
【分析】本题以“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为切入点考查郑和下西洋.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405年﹣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故选B.
 
12.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  )
A.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道路由此起步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兴起
C.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考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准确解读、分析、判断的能力.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解答】据“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可知,这场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而“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故选C.
 
13.既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又是收复新疆的“民族第一功臣”,这个人是(  )
A.李鸿章
B.曾国藩
C.左宗棠
D.张之洞
【考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分析】本题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知识点.
【解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恭亲王奕?和地方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这些人被叫做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占领天山南北许多地方.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新疆局势处在危机中.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兵进军新疆,讨伐阿古柏,1876年,左宗棠率兵进入新疆,清军采取“缓进急战”的战术,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广大地区,在左宗棠的武力震慑下,1881年,中俄两国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根据左宗棠的建议,清政府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所以既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又是收复新疆的“民族第一功臣”,这个人是左宗棠.
故选C.
 
14.如图漫画反映了清朝末期国内时局,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
A.《南京条约》的签定
B.《马关条约》的签定
C.《辛丑条约》的签定
D.《北京条约》的签定
【考点】《马关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图片《时局图》可以看出,这反映了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据所学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疑,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故选B.
 
15.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中国近代海军最早创建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甲午战争时期
C.鸦片战争时期
D.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考点】洋务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筹建海军,结合所学即可解答.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进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其主要内容是“自强”、“求富”,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等.它虽然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故选A.
 
16.日本著名的思想家福泽谕吉说过,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推动近代中国“器物和经济的改变”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考点】洋务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解答】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近代第一批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据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可知,“人心的改变”是指思想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据“政治制度的改变”是指政治制度的变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近代中国“器物和经济的改变”的事件是指洋务运动.
故选A.
 
17.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化的内容发生新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体制创
新”。这里的“体制创新”是指(  )
A.新思想的萌发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
【考点】戊戌变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意义.
【解答】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主张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这是“体制创新”.
故选C.
 
18.去年的“两会”很重视“民生”问题,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谁?(  )
A.李鸿章
B.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
【考点】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
【解答】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其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所以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人.
故选B.
 
19.“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种行为最早出现在哪在时期(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前后
D.新文化运动
【考点】新文化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内容.
【解答】题目中“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是解题关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其中旧道德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旧礼教”,有人甚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就是反对传统的纲常名教.
故选D.
 
20.它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是无数学子心中的梦想,它是(  )
A.人民大学
B.清华大学
C.京师大学堂
D.京师同文馆
【考点】新式教育的开端.
【分析】本题考查了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与地位.
【解答】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在辛亥革命以后改名为北京大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出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的内容是哪个朝代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清朝为加强管理西藏,确立了什么制度?后来又设立了什么官职?
(4)材料四的内容出自我国哪位民族英雄致外国侵略者的信函?
近代哪一条约的签订使台湾又一次离开祖国的怀抱?
(5)由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元巩固统一的措施;郑成功收复台湾;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马关条约》;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知道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权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本题考查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知道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本题考查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知道清朝确立了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
(4)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知道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据材料一“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权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据材料二“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可知,材料二的内容是元朝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据材料三“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为加强管理西藏,确立了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后来又设立了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4)据材料四“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可知,材料四的内容出自郑成功致外国侵略者的信函,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言之有理即可.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等.
故答案为:
(1)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权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元朝.
(3)确立了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驻藏大臣.
(4)郑成功;《马关条约》.
(5)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等.
 
22.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谁?
材料二
去往国家
人物
内容
结果
唐→天竺
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著有
《大唐西域记》
唐→日本
 鉴真 
六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
(2)请将材料二表格中空白处补充完整;说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三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3)依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材料四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与外界隔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
(5)依据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及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鉴真东渡日本说和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及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及识记能力.
(4)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5)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解答】(1)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的贡献就是沟通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2)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弘扬唐朝文化、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对外开放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3)据材料三“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可知,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是国力雄厚.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据材料四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可知,清朝“与外界隔绝”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导致近代被动挨打.
(5)据以上材料可知,我国古代对外政策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故答案为:
(1)长安;张骞.
(2)鉴真;弘扬唐朝文化,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或对外开放.
(3)国力雄厚.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闭关锁国政策.
(5)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23.进入近代以来,西方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在坚船利炮的威逼下,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1)材料一中条约的签订与清政府哪场战争的失败有关?条约中哪一条款充分暴露了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
材料二: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
﹣﹣(法国)维克多
雨果
(2)材料二中的“夏宫”指的是哪里?哪两个强盗对它进行了抢劫?
材料三: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3)材料三中“和约”指什么?这一“和约”中的哪一条款体现了帝国主义列强“不侵我土地”的根本原因?
(4)近代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考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分析】(1)本题以“割香港岛给英国”为切入点,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知识点.
(2)本题以“夏宫”为切入点,考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知识点.
(3)本题以“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为切入点,考查的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4)本题考查近代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解答】(1)依据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等”可知,此内容出自《南京条约》,与鸦片战争有关.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英国政府为保护鸦片走私,借口中国禁烟,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2年8月,英国舰队沿长江而上,直逼南京城下,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偿英国2100万元
,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其中“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充分暴露了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
(2)依据材料二“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等”可知,“夏宫”指的是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英法侵略者闯入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洗劫过后,侵略者又放火烧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宏伟华美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3)依据材料三“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可知,“和约”指《辛丑条约》.1900年6月,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拼凑了2000多人的队伍,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与八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其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体现了帝国主义列强“不侵我土地”的根本原因.
(4)近代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答案为:
(1)鸦片战争.“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圆明园,英法联军.
(3)《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朱博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他们试图改变封建专制制度,期待以政治近代化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材料三
1894年农历甲午年,这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迟,颐和园条条垂杨秃枝在寒风中颤抖。年逾不惑、踌躇满志的张謇成为全国惊羡的新科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然而他却走上了与传统士大夫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出于对国家权利丧失的愤慨,1896年他毅然弃官返乡兴办实业。
﹣﹣《古老中国的发展传奇》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提出的口号。
(2)列举“他们的实际行动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的事实两例。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初康有为、孙中山等资产阶级代表为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实现政治近代化所做出的主要努力。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兴办的实业名称。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怎样的价值追求?
【考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张謇兴办实业;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价值追求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洋务运动的口号前期是自强,后期是求富.
(2)本题考查派创办的实际行动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如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洋务派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以此作答即可.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康有为、孙中山等资产阶级代表为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实现政治的近代化所做出的主要努力有:康有为与梁启超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即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兴办的实业是大生纱厂;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实业救国的价值追求,以挽回国家的民族利益.
故答案为:
(1)自强,求富.
(2)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洋务派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
(3)康有为与梁启超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即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4)大生纱厂;实业救国.
 
2017年4月9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