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详解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起源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发展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永制。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三省六部制框架介绍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三省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六部
三省的长官纳言、内史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吏部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
、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度支(户部)
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礼部
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兵部
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源于三国魏五兵制。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各曹设郎。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宋、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明代兵部尚书号为“本兵”,权最重,凡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清光绪三十二(1906),废兵部,改设陆军部。
都官(刑部)
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工部
工部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开始的时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个办事机构。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①隋朝的建立和统一;②社会经济的繁荣;③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2.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视频资料和设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3.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示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作用等重点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2.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隋朝的繁盛;大运河的开通。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方法】
教法:学案导学法、分组导学法、激趣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
学法:阅读、讲述、表演、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安排】
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南北朝的历史。
(2)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包括:战国、秦、汉三个朝代,经历了近700年的时间。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近400年。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这一段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讲解新课】
隋朝建立与统一
1.隋朝的建立
讲述:北周末年,继位的周静帝只有八岁,大权落到外戚——皇帝的外祖父杨坚手里。581年,杨坚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隋(解释隋的来历:杨坚曾被封为隋国公。),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
588年春天,隋文帝下诏伐陈。10月,太子杨广率50万大军,在长江沿线对陈发动全面进攻。陈后主荒淫无度,把长江当作不可逾越的天堑,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589年正月,隋军渡江,建康陷落。陈后主带着贵妃张丽华和孔贵嫔,躲入景阳殿的枯井里。隋军呼之不出,后来隋军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出来投降。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重新统一。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提问:隋朝能够重新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有哪些?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提示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统一的条件)
隋初经济的繁荣(多媒体显示
)
隋统一后,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那么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出示史料,具体描述:隋初、隋盛时,人口、垦田、粮仓对比表。
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到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正如《贞观政要》所言:“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隋文帝最关心的显然是怎么维护自己的统治,如何使隋王朝千秋万世,国祚绵长。隋文帝为此创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其中一项就是三省六部制。(书本P7-8)
这项制度的推行,使秦汉时期的独相制发展到群相制,最终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巩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在一个版图辽阔的国家巩固统一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并为唐宋所沿用。六部则一直沿用到清末,今天的北京还有个地名叫六部口。
小结:隋文帝顺应历史发展,采取许多开创性的措施。他在位20多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科举制的创立
隋朝开创了一套新的中央与地方官制体系。这时,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什么样的人可以当官,就是选拔官吏的标准和手段是什么?哪位同学可以告诉大家,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依据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只看门第,不问才华,带有明显的弊端。而隋朝创立科举制,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到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科举制进一步完善。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选择官吏的办法最受哪些人欢迎?有什么积极意义?
科举制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的欢迎,有利于更大范围内的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也为国家选拔到真正的人才,所以一直沿用到清末,长达1300多年。
三、大运河的开凿
引导生读图:大运河。说出大运河分段
思考:随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
隋文帝死后,儿子杨广即位,即隋炀帝。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相传他专为到扬州赏琼花开通大运河。
1..目的和条件(多媒体显示)
提出讨论问题: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归纳:①开通运河是经济发展的需要。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势在必行。②从政治上看,隋灭陈后,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沟通南北的大运河。③当然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
提问:开通大运河势在必行,那么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指出:隋朝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隋朝安定统一的局面又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和社会条件。
2.概况(多媒体显示)
讲述: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沟通已有的天然河流和以往开凿的运河,开通了纵贯南北四五千里的大运河。
多媒体演示《隋朝的大运河》:
大运河有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抵余杭(今杭州);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大运河流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3.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显示)
讲述: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不仅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宽度和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多媒体显示史料和问题,分组讨论:
史料:唐朝文学家皮日休对隋朝大运河有过这样的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多媒体显示文字和图片)
问题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问题2: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四、隋朝的灭亡
问: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生: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问: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又表现在哪里呢?(学生回答略)
我们可以知道隋炀帝的残暴表现在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好大喜功、年年巡幸,穷兵黩武、三征高丽。正是由于隋的残暴统治,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那么大家知道哪几个农民起义吗?有李密、戳让领导的河南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义军。
除此之外,还有各地方长官、地方割据势力也纷纷起兵,李渊父子,宇文化及。隋帝国迅速瓦解,中国再出现了群雄割据局面,而唐朝就在这乱世之中建立。(可补充:从隋朝的灭亡当中我们受到了哪些的启发: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以民为本,做人要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等等)
【课堂总结】
隋唐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隋朝,从杨坚581年夺取北周政权称帝开始,到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结束,历时38年。隋朝存在虽短,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它为后来唐朝的统一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则与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作业布置】
比较秦朝与隋朝的异同点。
板书设计: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隋朝的建立:581年
杨坚
隋文帝
开皇
长安
隋朝的统一
(1)时间:589年(隋灭陈)
(2)意义:
开皇之治
科举制的创立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科举制的创立(隋炀帝)
科举制创立的意义
三、大运河的开凿
1.开通的目的
2.大运河概况
3.大运河的作用
四、隋朝的灭亡
1.隋炀帝的暴政
2.隋灭亡
【教学反思】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1.陈朝灭亡前,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民间传唱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歌谣中的“汝”指
(
)
A、西晋
B、北周
C、隋朝
D、梁朝
2.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材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3.史书记载:“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朝繁荣强盛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
②人口增长③经济繁荣
④隋文帝励精图治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4.史学家白寿彝指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兴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这句话的“新形势”主要是指
(
)
A.统一与发展的需要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D.北方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5.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
)
A.扬州、北京
B.杭州、北京
C.杭州、扬州
D.广州、杭州
6.大运河沟通南北交通,连接淮河与长江的运河名称是(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7.隋朝末年,有位大商人通过大运河从洛阳运送一批牡丹花到余杭,美丽富贵的牡丹花招来沿途成千上万的百姓围观。你认为这种情形不可能发生在
(
)
A.永济渠沿岸
B、通济渠沿岸
C、邗沟沿岸
D、江南河沿岸
8.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繁荣而短暂
B.实现了统一
C.统治者残暴
D.大运河开通
9.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
A.才能和学识
B.门第和出身
C.民族和地域
D.等级和财产
10.隋唐朝的读书人为了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
A.参加科举考
B.辛勤耕作
C.作战立功 D.经商致富
11.材料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我来说:
1.
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2.
自北向南,请你依次写出此“河”的四段名称。
结合材料二,“此河”的开通产生怎样的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从材料一,你得到关于大运河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2)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到江都“南巡”,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
材料二:“尽到隋亡为此河,自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3)材料中的“禹”是指谁?与他相关的历史事迹是什么?
(4)皮日休针对“尽到隋亡为此河”提出相反的观点“自今千里赖通波”“
共禹论功不较多”,你是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事件?(共37张PPT)
隋朝是怎样建立并完成统一的?
隋朝在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
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北魏
宋
齐
梁
陈
东魏
北齐
北周
西魏
温故知新
隋
南北朝分裂局面是怎样结束的?
581
589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自主学习
阅读书本P2-P4和读一读,回答下列问题:
1.隋建立的时间、人物、方式、都城。
2.隋统一全国的时间、事件及意义。
3.隋统一全国的原因?
4.隋文帝“开皇之治”的内容。
隋
581年,北周权臣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一.隋朝建立与统一
隋文帝(581~604年在位)
1.
隋的建立:
建立者:
杨坚(隋文帝)
建立时间:
定都:
方
式:
581年
长安
外戚夺权
隋
589年
隋军灭掉南方的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隋朝与陈对峙图)
胭脂井
公元589年,隋朝大军南下陈后主携二妃躲入的枯井,被后人嘲笑为“胭脂井”,也称“辱井”。
2.隋的统一
时间:
589年(隋灭陈)
1.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次实现了统一。
2.有利于此后经济发展,为隋唐的强盛奠定基础。
“沿长江兵分八路全线出兵”,
“仅用四个月”灭陈,完成统一。
意义:
589年,隋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客观上
1.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主观上
1.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
2.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隋统
一的条件
2.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3.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隋朝统一时的疆域图
隋
隋
3.隋文帝
开皇之治
⑴改革:
⑵结果:
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提倡节俭)
①人口激增
②垦田扩大
③粮仓丰实
时间
项目
隋初
隋盛世
结论
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
兴洛仓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隋朝的政治创制(P7-P8日积月累)
三省六部制
内史省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负责起草政令
吏部
度支(后改为户部)
礼部
兵部
都官(后改为刑部)
工部
负责审核政令
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分工明确,互相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三者互相牵制,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袭。
自主学习:
阅读书本P4-P5,回答下列问题:
1.隋文帝、隋炀帝对科举制的贡献。
2.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3.讨论:隋文帝为什么要废除九品中正制?
1.读史料:
材料一: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门阀世族,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材料二:魏隋唐时期,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度及其影响。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无法真正的招纳贤才。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止九品中正制,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人可以做官。
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诞生。
只注重门第——
凭才学做官
科举取士最受那些人欢迎?有什么积极作用?
1、诞生:
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开科举制的先河
隋炀帝: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605年)
2、选官标准:
才能
3、影响
1.创造出一种相对客观、公正的选拔机制
2.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高位的局面,有利于国家选拔有用的人才。
3.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读书风气的盛行。
4.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
二
科举制的创立
智慧闯关:
隋朝时一位商人,要把一批货物从余杭经水路运往洛阳,应走的路线?
隋朝大运河
自主学习
阅读书本P5-6,回答下列问题:
1.大运河开通的条件。
2.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及概况。
3.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一条贯通南
北的大动脉
三点
四段
五河
大运河
三.大运河的开通
目的:
为了促进南北交通和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概况: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它分为四段,连接五大河流,是古代世界最长的人工河。
隋炀帝(604~618年在位)
时间:
公元605年
1.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
2.隋统一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需要加强。(经济发展)
3.为了巩固统一的成果,必须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政治上)
4.隋朝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条件)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原因(P6想一想)
唐朝诗人皮日休说: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朝诗人胡曾说: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畅想天地
你同意谁的观点?谈谈你的理由。
积极影响(P7
温故知新)
①沟通了南北交通,维护了国家统治;
②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加速了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
④至今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消极影响
①为此工程而征调大量民夫,严重影响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四.隋朝的灭亡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隋朝灭亡。
为什么隋朝会这么快灭
亡?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隋炀帝?
1.隋炀帝暴政
隋炀帝暴政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不仅连年大兴土木,而且调大军多次攻打高丽,动辄调发百万人力,耗费了大量财富,也导致田地荒芜,民不聊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隋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隋末大起义与隋灭亡
隋末大起义
隋末,面对繁重的赋役,人民不堪忍受,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心怀不满的官僚、贵族也纷纷起事。其中瓦岗军渐成反隋起义军主力。
1.隋朝为什么二世而亡?
(1)统治残暴;
(2)连年大兴土木;
(3)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4)农民起义;
(5)各地方长官和割据势力纷纷起兵
隋炀帝暴政
——根本原因
四、隋朝的灭亡
难点突破
秦、隋两朝的共同点
秦朝
隋朝
统治时间
15年
38年
统一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第一次实现全国大一统
结束了自西晋以后的分裂状态,重建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政治制度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制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伟大工程
长城
运河
灭亡原因
刑法严酷;兵役、徭役繁重
为政刻薄,精于搜刮;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对后朝影响
汉承秦制;汉接受秦亡教训,休养生息
唐承隋制,唐接受隋亡教训,贞观之治
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
相似的地方。
①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
②都形成了深远的制度,如:秦的郡县制、隋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③都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工程,如:秦修长城、隋开凿大运河;
④都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而迅速灭亡。
P7问题与探究
练一练:
1.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个朝代(
)
A.秦朝
B.东汉
C.东晋
D.三国时期
2.下列不属于隋文帝在位时期的功绩的是(
)
A.重新统一全国
B.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
C.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D.开通大运河
3.结束南北朝时期分裂,实现全国统一的标志事件(
)
A北魏政权的建立
B.大运河的开通
C.西晋统一全国
D.隋军灭陈
4.下列表述中,最能反映隋朝历史特点的(
)
A.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B.统治残暴
C.繁荣而短暂D.开凿大运河
5.隋炀帝开凿我国古代最长的大运河的根本目的(
)
A.攻打高丽
B.巡游江南
C.巩固统一的局面
D.转运粮食
6.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哪五大水系(
)
A.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B.黄河,淮河,乌江,钱塘江,长江
C.辽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
D.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珠江
A
D
D
C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