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故事。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和收集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教学方法】
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唐僧取经”是其中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那些神奇的故事大都是虚构的,但唐僧玄奘去西天取经却确有其事。你知道他是怎样去取经的呢?当时在对外交往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有哪些人?唐朝开放的对外关系是怎样一种情况?
问题: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别人要来唐朝学习,这唐朝应该要有优势,别人才来学习,比如,现在去阿富汗学习的人多还是去美国欧洲学习的多。为什么?因为欧美国家经济繁荣、技术先进啊。那当时他们要来唐朝学习是因为什么呢?
第一、唐朝的经济繁盛、文化先进;
还有其他因素吗?比如,某同学家要建楼房,看到另一个同学建的很好看,想要去学习、参考一下。他必须得经过另一个同学的同意才能进去看。是吧?
那么,当时唐朝政府愿意让他们来学习吗?(愿意),大家看到28页第一段,说说唐朝政府是怎么做的?(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第二、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现在我们同学每天是怎样来到学校(骑自行车、走路、坐车),这些都是在陆地上的,成为陆路交通。那当时外国人要来学习,他们的交通有哪些途径呢?
第三、海陆交通发达。
同学们仔细观察地图,找出唐朝当时交往的主要国家有哪些?
(拂菻:东罗马帝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天竺:印度;新罗:朝鲜;日本)
过渡:接下来我们先来学习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遣唐使
日本派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技术的人被称为什么?(派遣唐使),
遣唐使
日本
--------------------------->唐朝
问:阅读P29说说唐朝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制度: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文字: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
建筑:根据唐都长安城建造了平城京;平城京几乎同唐长安城建筑样式相同。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为二;都有西市、东市,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都是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中央。
钱币:日本的和同开珎,与唐朝的开元通宝,都是圆形方孔钱,大小相当,较宽的圆圈和中间方孔边缘的形状相似。钱币上的文字都为汉字。然后比较两者出现的年代,唐朝开元通宝比日本和同开早88年。根据唐朝铜钱铸造了日本钱币;
衣服:根据唐朝服装做成和服;
茶道:根据中国饮茶之风形成茶道,比潮汕功夫茶还功夫。
诗:唐诗在日本广泛流传。
书法:热衷学习中国书法。
菜肴:日本宫廷设宴,爱用唐式菜肴。
习俗:日本重阳节登高
二、玄奘西行“求法”
多媒体插入图片:唐太宗送唐僧
玄奘,俗称唐僧,我们很自然的想起《西游记》,剧中有一位皇帝为唐僧送行,这位皇帝应该是谁呢?
问:《西游记》的唐僧最后取经回国,历史上的玄奘又有哪些重大贡献呢?
1.携带大量经书回长安,并专心翻译了印度的大量佛经,并将中国书籍译成梵文,推动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2.他写成《大唐西域记》,他记载了唐朝国境以西至印度全境138个城邦、国家和地区的山川形势、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以及风土习俗、气候物产和文化语言等情况。玄奘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问:唐僧给你的印象如何?玄奘西游真如电视剧中所演有三个徒弟的保护吗?真实的玄奘西游是怎么回事呢?
材料:
贞观三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逃过唐朝与突厥的战争。孤身一人在大沙漠上,看不到行人。接着,迷路了,虽见到水,但路上用的东西都掉到水里去了,于是只得重返。
后来又想:“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路途上,白天黄沙飞扬,晚上看见人兽骨骸磷火闪闪,阴森可怕。走了5天4夜没见到水,干渴难以忍受。后又遇终年不化的积雪,很多人都死在这里。
有时遇到强盗,许多人悲哀哭泣,他劝慰众人说,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保住了,损失的衣物算什么。
一道道难关过后,玄奘走遍印度各地,搜集和学习了各种佛学经典,全印度佛旨辩论会。他高深的佛学造诣和威望,受到当地人的尊敬。
讨论:
材料玄奘面临着如孤独、大漠风沙、缺水、迷路、强盗、恐惧、雪山等
玄奘说过“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问:同学们从鉴真的6次东渡日本中和上述材料中表现了鉴真、玄奘什么样的信念、精神?
(百折不挠,不怕艰险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一种为了实现自己目标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信念。坚定信念,不怕困难、热爱生命、勇敢、热爱学习)
问:刚刚无论是从鉴真还是玄奘身上我们都学到了许多优秀的品质,同学们,你们身上也有哪些不错的地方呢?(学生自评、互评)
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学习先人的优秀品质,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事应该坚持不懈,不畏困难,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就是“有志者事竟成”。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三、鉴真东渡
除了日本派使者到唐朝学习之外,唐朝赴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鉴真。
遣唐使
日本--------------------------->唐朝
<---------------------------
鉴真东渡
问:鉴真应日本人之邀东渡日本,能说说他东渡日本的故事?
让学生讲述:鉴真东渡日本可以说是历尽了磨难。
第1次被诬告跟海盗勾结所以失败了。
由于船被恶风急浪打破,船触礁损坏等原因,鉴真的第2次与第3次东渡也失败了。
第4次,
由于鉴真的徒弟爱惜鉴真,担心年老的鉴真出海不安全,于是报官请求阻止鉴真东渡,鉴真被送回扬州。
到了第5次东渡时,才刚刚出海就遇到了风暴,鉴真他们五六百人在海上漂流了14天,本来想去日本的却被吹到了海南。他们途中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环境恶劣,36人牺牲了,而鉴真两只眼睛都瞎了。
教师打住,示意学生坐下:什么?眼睛都瞎了,看不到了,鉴真那时应该也很老了吧,看来他想要传播我们唐朝文化的目标是不可能达到了!鉴真是否放弃了他的理想呢?不是的!鉴真坚持不懈终于在753年东渡成功,从第一次到第六次一共花了12年的时间。那时鉴真已经是66岁的老人了!
过渡:这样一个双目失明了的老人和他的弟子们到达日本时,却受到了日本天皇以隆重的礼节相迎。
请问:阅读回答“日本天皇为什么那么尊重鉴真?”(学生自由回答)
首先是6次东渡不怕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还有,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在佛教、建筑艺术、医学等方面的文化,贡献巨大,比如:(鉴真对日本的影响
3.鉴真贡献:
一、设计修建了唐招提寺,至今仍在,被视为日本国宝,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
建筑:唐招提寺
二、精通医学,凭嗅觉辨草药,为人看病被日本药商界奉为始祖。
医学:被日本药商界奉为始祖。
三、影响日本的雕塑艺术。
因为鉴真对日本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人民对他非常尊敬和怀念,称他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过渡:除了日本以外,唐朝的文化还影响了新罗。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或者知道了哪些东西?
2.隋唐时期,我国和许多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唐文化像雨露般润泽四方,使得周边很多国家遣使而来;
同时它又不排斥外来文化,广泛吸纳,为我所用,使唐朝的对外交往显示出友好而活跃的景象。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著名诗人王勃曾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正是唐朝对外关系的写照。
最后,送给大家一个小小的礼物:课后探究:今天我们处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中的中国,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
第一,我们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布置作业】
书本P33
“温故知新”与“问题探究”
板书设计:
第5课
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遣唐使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含义
作用
玄奘西行“求法”
目的地:天竺
玄奘贡献:《大唐西域记》
鉴真东渡
目的地
鉴真贡献
教学反思:(共33张PPT)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
大家知道蓝色这句诗的意思吗?
第5课
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任务导航
1、什么是遣唐使?遣唐使给日本带去了什么?
2、鉴真东渡的时间、目的和目的地分别是什么?
3、归纳鉴真东渡的伟大贡献。
3、分析玄奘西行的时间、目的、目的地和贡献。
4、比较玄奘和鉴真有哪些共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5、我们能从玄奘和鉴真身上学到什么?
6、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现在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日本派往唐朝的使团叫做遣唐使。唐朝时期从公元630年至894年的二百年间,日本天皇先后19次派出遣唐使团到中国。规模之大少者二百人,多者五六百人。
使团成员中有大使、副使、翻译、医师、画师、工匠、音乐师等。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
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风采、举止言辞也不同凡响,至于留学生与学问僧也均为优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学前已在国内崭露头角。
遣唐使来中国的使命是什么?
日本遣唐使
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你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出一些吗?
奈良时代(公元718年),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受到唐王的接见,获赠大量朝服。这批服饰光彩夺目,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到了14世纪带有隋唐服装特色的服装逐渐演变并最终定型。至于腰包则是日本妇女受到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
唐
代
服
饰
日本和服
日本文字是怎么产生的?
根据汉字草书偏旁创造的日文字母---平假名
根据汉字楷书偏旁创造的
日文字母---片假名
钱币
日本平城京
遣唐使给日本带去了什么?给日本带来了哪些影响?
1.将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带回日本。
2.对日本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玄奘(602年-664年),是唐代著名的翻译家、探险家和佛学大师。俗姓陈,本名袆,河南偃师人。13岁出家,法名玄奘。因为他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所以也有人叫他唐三藏。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历史上的玄奘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你听说过玄奘吗?
二、玄奘西行求法
玄奘(三藏法师)
西行的时间:
唐太宗贞观初年
目的:
求取佛教精义
目的地:
天竺
玄奘西行路线图
玄奘西行
627
长安
645
玄奘西行
玄奘西行都会遇到哪些困难?
你说我说大家说
途经火焰山
玄奘西行
经过沙漠地区
玄奘西行
葱岭(帕米尔)
翻越雪山地区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玄奘西行
带回了650多部佛教经典。
翻译了多部佛教经论,促进我国佛教的发展。
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及周边地区的重要资料,为世界名著。
“印度”等专用名词的原创者
玄奘西行的成果
大雁塔·玄奘像
佛教圣地
△
玄奘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纪念玄奘
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印度史学家阿里
玄奘的贡献
(1)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2)他带回并翻译了大量佛经,还把《老子》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
(3)留下了《大唐西域记》。
三、鉴真东渡
东渡时间:
唐玄宗时期
东渡目的:
弘扬佛法
目的地:
日本
鉴真东渡示意图
次数
概
况
1
未出海便夭折。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2
被风浪所阻。
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月后,鉴真一行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3
东渡未能成行。因官府出面阻止。
4
未果。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5
遭遇台风,失败。在海上漂泊了14天,到了海南岛。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
东渡成功
753年,鉴真(66岁)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
鉴真六次东渡概况
唐招提寺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鉴真法师
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为日本著名古寺。由鉴真及其弟子设计、建造、完成。整个建筑深受中国盛唐建筑风格影响。
在日本弘扬佛法,传授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鉴真东渡的历史意义(伟大贡献)
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的异同
事件内容
身份
时间
目的地
途中遭遇
独行还是结伴
是否
回国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僧人
僧人
日本
天竺(印度)
六次航行,
五次失败,
历尽磨难。
历尽千难万险,九死一生
结伴
独行
否
回国
唐玄宗时
唐太宗时
他们都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
不回的精神。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想一想:
为什么唐朝时对外交往如此广泛和活跃呢?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
供了机会。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唐代中外交流的历史启示:
1、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
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2、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
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
3、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一本书
两个人物
两个国家
玄奘从天竺回来后,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__________。
唐朝时东渡日本的是_____,到天竺取经的是_____。
本课提及到唐朝与_____、
_____频繁来往。
《大唐西域记》
鉴真
玄奘
天竺
日本
历史小名片
唐朝
(唐玄宗时期)
东渡日本,传播文化。
姓
名:__________
朝
代:__________
主要事迹:__________
鉴真
玄奘(唐三藏)
唐朝
(唐太宗时期)
西行天竺取经,
取经归来写成的《大唐西域记》。
姓
名:__________
朝
代:__________
主要事迹:__________
历史小名片遣唐使背景
四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四
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动积极态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团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遣隋使可以说是后来遣唐使的先驱。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今西安)。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1.历经六次东渡,最终成功到达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的是
(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戚继光
2.某导演想拍一部有关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电视专题片,他选取的下列素材中与唐朝无关的是
(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遣唐使来中国学习
D.郑和下西洋
3.下列古迹中能体现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
)
A.那烂陀寺
B.唐招提寺
C.敦煌莫高窟
D.麦加大清真寺
4.为“唐风洋溢奈良城”做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
)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侣
D.一行
5.“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历史上,唐僧西行取经的目的地是(
)
A.天竺
B.新罗
C.日本
D.波斯
6.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于下列哪一历史史实
(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合下西洋
D.玄奘西游
7.唐朝时我国对外友好往来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
(
)
A.唐朝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唐朝经济文化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C.唐朝的疆域比过去大
D.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8.现在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
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9.下列内容,属于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的是
(
)
①都是唐朝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10.下列有关唐朝对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日本未派遣唐使团与唐朝进行交流
②鉴真六次东渡并最终到达日本
③玄奘与徒弟相伴西行天竺
④唐都长安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会
A.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成。
材料二:唐朝时期,中外交往非常频繁,这一时期促进中外交流的有一个特殊群体,那就是僧侣。促进中外交往的唐朝著名僧人有鉴真、玄奘等。
(1)玄奘在中外交流中做出的贡献是什么?留下的不朽著作是什么?
玄奘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天竺,促进了中国与古印度的交流。
《大唐西域记》。
(2)鉴真“舍己为人传道艺”是向什么地方传播了哪些知识?
向日本传播了佛教、建筑、绘画、医药等知识。
(3)根据对他们事迹的了解,谈谈成功者应具备的素质。
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定的信念等
12.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1)
图中向西和向东行的路线分别反映哪两位历史人物的事迹?
两位人物为唐朝作出的共同的贡献是什么?他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B路线要经过历史上著名的什么道路?此路大约在我国哪一朝代开辟的?
经过此段路程可能遇到怎样的恶劣气候?
(3)
试举出唐朝如何与A地区发展关系的事例,并说明意义。
(4)
请你为这幅地图取一个合适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