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一.北宋的建立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三.重文轻武的时代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引入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机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太祖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开封
北宋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
相关史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1)兵权
相关史事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
:“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
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
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2)相权
在地方,宋太祖为了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地方(政权)
材料研读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
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地方(财权)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1.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二.重文轻武的时代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时达到120多万。
相关史事
材料研读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宋人科举考试图
2.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知识拓展
重文轻武的弊端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课后活动
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
√
√
√
×(共2张PPT)
措
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建立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2、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节度使成虚衔。
3、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
4、崇文抑武,选拔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不许武人掌握地方政治。
5、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各级官员权力,大量养兵
防止将领发展
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
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加强皇权,加强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削弱地方力量。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士人受到社会尊重,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加强皇权,加强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削弱地方力量。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利:
解除了藩镇割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弊:
①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
②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③地方财政困难。
这些会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第7课
北宋的政治
单项选择题
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赵光义
B.赵匡胤
C.赵光胤
D.柴荣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 )
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②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设置通判监督地方知州④掌控地方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宋朝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的措施是( )
A.削弱相权
B.派文臣做知州
C.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4.为了解决五代十国以来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有( )
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北宋初年,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酒兴正浓的时太祖突然叹了一口气,说:“做皇帝也太艰难了,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宋太祖说此话的目的是( )
A.提醒石守信等人不要有异心
B.要求石守信等人要管好部下
C.要求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加强皇权
D.感谢石守信等人助其登上皇位
6.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
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7.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 )
A.实行养兵政策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D.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非选择题
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
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提出了哪些解决的办法
(2)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 宋太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3)宋太祖的这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
B
2.B
3.D
4.A
5.C
6.B
7.C
8.(1)根本原因:藩镇的节度使兵权太重、君弱臣强。
解决办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权”指削实权;“钱”指制钱谷;“兵”指收精兵。
削实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知州。
制钱谷: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3)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一、背景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
荣病死,继位的恭帝时年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二、经过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
赵匡胤统军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
陈桥兵变后登基的宋太祖
陈桥兵变后登基的宋太祖
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开始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
三、结果
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降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
四、影响
在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因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五代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北宋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带重兵在外执行巡边使命的将领,如慕容延钊、韩令坤,都表示拥护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盘踞潞州(今山西上党)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及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亲率大军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击败李筠和李重进。他们的失败,使得一些势力较小,又对赵匡胤代周不满的地方藩镇更感到无力与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这样,北宋在原后周统治区已基本上稳定了局势第7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利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教学重点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相信大家都听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吧,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吗?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宋太祖赵匡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建立北宋政权以后的巩固措施。
讲授新课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老师讲述: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事件
教师讲述陈桥兵变的故事
教师设问: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有没有结束?
教师归纳: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北面,是强大的辽和辽扶植下的北汉,南面和西南面分布着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较大的割据政权,另外泉州、漳州也有一些小的割据政权,北宋只是占有后周统治的地区。
板书:“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结束”
教师设问: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有哪些?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必然性
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设问:宋初的统治者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
课件展示:措施(1)、集中军权
A、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杯酒释兵权”
请一位同学用生动的语言给大家讲述“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B、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C、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教师讲述:改组后禁军统领权归属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简称“三衙”、“三帅”。他们分统禁军,互不统属。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D、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
教师讲述:枢密院调兵要奏禀皇上,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无权调动军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2)集中行政权
A、在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分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
B、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立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4)集中司法权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和核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讲述:措施我们分析好了,那么怎样来评价这些措施呢?评价事物一般都要从两个方面
来分析,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也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下面我给大家一段时间大家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起到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和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并举例说明北宋的哪些措施产生了这样的影响。
教师讲述:北宋通过一些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此外,北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也起到了强
化中央集权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重文轻武政策
重文轻武的政策
教师提问:北宋为什么会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难道北宋不重视军队防卫吗?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阅读课件“为什么?”回答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教师设问:北宋的科举制度有了哪些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设问:怎样评价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发展?
总结: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将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