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季版)河北人民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春季版)河北人民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4-09 23:26:49

文档简介

《明朝的灭亡》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朝代中,宦官专权比较严重的有(

①东汉
②隋朝
③唐朝
④明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明朝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的直接原因是(

A.朝政混乱
B.土地兼并严重
C.宦官专权
D.地方势力混战
3.引发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有(

①政治腐败严重
②国家财政危机
③陕西连年大旱
④朝廷加派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明末民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中的“闯王”是指(

A.陈胜
B.张献忠
C.黄巢
D.李自成
5.对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的理解,正确的是(

A.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反映了农民要求减免赋税的愿望
C.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明确规定了分配土地采用的方案
6.(2013年青岛市)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英雄:他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也曾身陷囹圄;他多次遇刺却能逢凶化吉;他懂天文熟地理,谙韬略善用人;他戎马倥偬数十载,横扫白山黑水,统一女真各部,击溃大明王朝,成为威震北中国的一代铁血汗王!他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7.与后金和清朝的关系最为类似的一组是(

A.隋朝与唐朝
B.北宋与南宋
C.契丹与辽朝
D.蒙古与元朝
8.“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军队的明朝将领是(

A.尚可喜
B.吴三桂
C.耿精忠
D.张献忠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进一次赏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三分之一。
材料二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材料三
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联系?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C
2B
3D
4D
5B
6C
7D
8B
9
(1)
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
正是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所以李自成起义军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3)
李自成受到人民的欢迎,因为“均田免粮”符合人民的要求,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心声。
(4)这一口号已经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农民起义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大大丰富了古代农民起义的内容。李自成起义详细介绍
一、历史背景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的军事将领,原名鸿基,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崇祯二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1643年(崇祯十六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定都长安,年号永昌;同年三月十八,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1645年5月17日在通城九宫山玄帝庙拜神后因劳累过度熟睡,遭山民误当贼打死。
二、纲领政策
起义军起义过程中,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攻占西安后,又以“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相号召。在河南等地到处传播“不当差﹑不纳粮”的歌谣。后因“均田免粮”纲领属于平均主义的空想,并未真正实行,只是个别地方官曾经实行过改变封建地权的措施。如山东诸城县令到任之后,即以劫富济贫之说,令产不论远近,许业主认耕;在某些地区大顺地方官府还默许农民进行自发的夺地斗争。起义军亦实行籍没富室政策,以解决军饷,兼济贫穷。李自成初下洛阳,没收福王藩府及宦家巨室存积的粮食和大量金钱,以其中一部分赈济贫民。以后每攻占一个城镇,常采取类似措施。占领西安后,继续以“劫富济贫”相号召。但在这一口号下,劫掠平民﹑殃及无辜之事亦时有发生。起义军还针对地方为考中的举人进士树建牌坊,下“毁坊之令”。
起义军还实行平买平卖,保护工商的政策。这种政策自崇祯十四年占领河南起,始终执行。起义军进北京后,令市民照常营业,不少地区工商业照常进行。山东畿辅运河航行的商船不绝。
三、起义过程
当时正是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明末政治腐败,农村破产,压迫剥削日益加重,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连续多年闹灾荒,土地都被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了。千百万农民身上无衣,口中无食,受着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李自成从小就因欠债被迫给姓艾的地主牧羊。21岁那年,他打伤了地主,逃到银川当一名驿卒。当时,全国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爆发。1627年,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陕北巡抚得报后,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充耳不闻,起义队伍乘机迅速扩大。1628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纷纷起兵响应。李自成、张献忠约在1630年前后也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在他舅舅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闯将”。1635年,明朝派洪承畴出陕西,朱大典出山东,两面夹攻起义军。斗争的实践教育了起义军,他们深深感到,只有联合作战才有力量。1635年,各路起义军会师于河南荥阳,共13家,72营,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
四、中原鏖战
不久,自成投闯王高迎祥,为八队闯将,转战陕﹑晋﹑畿南﹑豫楚等地。七年,高迎祥农民军被围困于汉中附近峡谷中,自成重贿明总督陈奇瑜,伪称解甲归农,得脱围困。既出栈道,连破麟游﹑永寿等七县,势力愈强。九年七月,迎祥在陕西盩厔(今周至)战败,被俘牺牲,自成承袭闯王名号,转战于陕南及四川东北部地区。十一年,起义军败于梓潼,被迫出川北上。自剑州(今四川剑阁)入甘肃,又走避宁羌(今陕西宁强)。六月至汉中。是时农民军首领大多败降,唯李自成农民军仍坚持战斗。是年冬,明三边总督洪承畴﹑陕西巡抚孙传庭设伏于潼关原,起义军损失过重,潜伏陕南山区。十二年,避走巴东。十三年二月,自成军又在奉节鱼腹山失利,为避实就虚,乃走大宁(今四川巫溪)﹑竹山,返陕南,再次潜伏商雒山(今陕西商县东南)中。
 
同年,河南省发生严重灾荒,农民纷起暴动。十一月中旬,起义军经陕南商州突出武关,转战河南,农民争附,连下豫西南各州县。不久,文士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先后投奔起义军。十四年初下洛阳,杀明福王朱常洵,开仓济贫,声势迅速扩大。此后,三次围攻开封,连获项城﹑襄城﹑朱仙镇﹑郏县﹑汝宁五次战役的胜利,执杀明兵部尚书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及陕督杨文岳等,大败陕督孙传庭。明军主力被消灭,起义军控制河南全省,部众近百万,其它农民军首领如罗汝才﹑袁时中等多归附自成,李自成起义军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主力。
自占领洛阳始,李自成渐将过去的流动作战改为每得一城,分兵据守的军事战略,十六年正月克承天(今湖北钟祥),打出“剿兵安民”旗号,散发“三年不征”传单。寻移檄黄州,揭露朱明暴政,宣传自己兴仁义之师﹑拯民于水火的作战宗旨。两年多席卷河南五府数十州县,及湖广荆﹑襄诸府。十六年二月,改襄阳(今湖北襄樊)为襄京,成立新顺政府,自成自号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罗汝才为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辖区西起潼关,东至归德(今河南商丘)﹑汝宁(今河南汝南),北滨黄河,南至松滋﹑枝江﹑澧州(今湖南澧县),派遣地方官吏者凡七十多州县。
五、谋取西北
起义军雄据荆襄,遂图谋取京师。李自成采纳谋士顾君恩之策,先取陕西,作为根据地。十六年九月,起义军与明孙传庭兵战于河南郏县,深沟高垒以疲明军,并利用连日阴雨,明军粮运不继之际,遣轻骑出汝州(今河南临汝)断截明军粮道,大败孙传庭,杀伤明军四万多人,获器仗辎重数十万计,传庭奔潼关。此后起义军分两路进兵陕西,一路经淅川下商州(今陕西商县)入陕南;自成则亲率大军趋潼关。十月,陷潼关,明军溃败,传庭战死。十七年正月,起义军攻克西安,乘胜取宁夏﹑兰州﹑西宁﹑永昌﹑庄浪等地。
起义军占领西安后,即正式定国号为大顺,以李继迁为太祖,改元永昌,以崇祯十七年为永昌元年。并改西安为长安。李自成改名自晟,称王。
六、灭亡明朝
1644年二月,起义军分两路进攻北京,一路由先已进入山西的大将刘芳亮等率领,从平阳(今山西临汾)经阳城,越太行山出豫北,先下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等地,然后经真定(今河北正定)北上,以牵制明朝南路援军;一路由自成亲自率领,渡黄河,下太原,传檄各州县,揭露朱明种种罪状。山西农民群起响应,各府州县望风而下,自成遂率军北上,经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南下,三月十八日围困京师。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从此,明朝已经开始无法复国。《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军人关和农民军的失败。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
《流民图》、李自成像、《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音像资料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
二、讲授新课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宦官刘瑾、魏忠贤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人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3.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人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教师归纳:明末农民起义和历代农民起义一样,都是由于封建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剥削残酷造成的;农民起义在陕北爆发,具体原因是陕北灾荒严重,官吏不顾人民死活,催征如故,人民被迫起义,各地人民纷纷响应。为加深学生印象,可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教材上的资料,认识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借用《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重点突出李自成起义军及其斗争情况。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由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赈济饥民,得到广大农民拥护,转战河南、湖广、陕西、山西,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教师可补充一些素材,说明农民起义军曲折的斗争经历,颂扬农民起义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艺术。
教师提问:“均田免赋”口号为什么受到农民的欢迎?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均田免赋”
口号针对明末土地髙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这两大问题,所以深得农民欢迎。“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等歌谣也在民间流传。
教师提问: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民起义的异同点:
同:统治腐败, 激化社会矛盾,秦王朝的暴政、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罚,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明末的政治腐败,赋税杂税加上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酿成农民大起义。都直接推翻了统治王朝。
异: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在王朝的初建阶段,主要是与秦初的统治政策的急功近利有关。明末农民起义发生在大明王朝建朝近300年,土地兼并严重,各种矛盾积重难返的情况下。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根据课本提供的内容以及同学们积累的知识,大家归纳说说:努尔哈赤为满洲的兴起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努尔哈赤的主要功绩)努尔哈赤的主要功绩: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反抗明朝压迫、迁都沈阳。
思考:努尔哈赤和宋元时期几位少数民族首领(耶律阿保机、阿骨打、元昊、成吉思汗)有何共同之处?共同之处:统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政权,推动本民族的发展。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2.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皇太极的主要贡献:在这个民族兴起和强大过程中,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他为清朝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明朝灭亡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探究: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其次是农民阶级局限性,拥兵百万,流动作战,没有根据地。再次是没有统筹全局的观念,没有高屋建瓴的政治智慧,没有高瞻远瞩的政治谋划。
三、课堂小结
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政治腐败,官府多次增加赋税和各种杂税,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自然原因:连续旱灾。(共19张PPT)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导入新课
《闯王进京》图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2.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了解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3.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探究点:明朝后期的腐败
1.基本情况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后果
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明朝《流民图》


探究点:明朝的灭亡
1.背景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崔征如故。
思考: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导致明末农民大起义?
2.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长达后当过兵。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
3.明朝灭亡
崇祯十七(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崇祯帝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崇祯帝自缢之处
当时流行着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想一想:
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探究点: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满洲的兴起
(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2)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努尔哈赤
2.清军入关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祯帝飞檄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归降,吴三桂再三犹豫,因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请清兵入关灭贼。李自成闻知此讯,4月13日,亲率大军十万号称二十万,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22日山海关之战,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清摄政王多尔衮,清兵入关。吴三桂与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大败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吴三桂降清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下列关于明朝末年社会状况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政治腐败
②蝗灾连年
③赋税沉重
④各地起义爆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2.下列口号与明末农民起义有关的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尊王攘夷”
C.“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D.“均田免赋”
D
3.1616年,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为大金的是(

A.皇太极
B.努尔哈赤
C.阿骨打
D.铁木真
B
4.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引清兵入关,夹攻李自成的军队,最后起义军失败。这里的“将领”是(

A.张献忠
B.吴三桂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