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季版)河北人民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清朝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春季版)河北人民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清朝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4-09 23:08:09

文档简介

八旗
八旗,又称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后演变为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有清一代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创立。1601(明万历二十一年)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清朝年间,八旗头旗为镶黄旗,其次是正黄旗,正白旗作为上三旗。
一、历史沿革
清代贵族的形成,始于它的八旗制度。这种制度早在清朝入关之前即已形成,它是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在战争中所创立。原有红、白、黑三旗;后将红旗分设为正黄旗与镶黄旗;白旗分设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黑旗分设为镶蓝、正红、镶红三旗,共计八旗。它是当时后金政权包括军、政、财、经等各个方面兵民合一的组织形式。这些八旗子弟自幼苦练射骑,勇猛善战,平时耕猎为民,战时披甲从征为兵,在他们入关之前,以及入关后的初期,确实有很强的战斗力,应该说是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中崛起的一支新生力量。
连年的战争,使这支战斗力极强的八旗子弟获得了不少利益。他们在统一女真各部落,以及同明朝统治者争夺天下的战争中,获得了上百万人口、牲畜、甲仗、兵器,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努尔哈赤当时仿照明朝的官职,对作战有功之臣分别授与不同的官衔,统兵辖民,并根据贡献的大小,赐与大量的人畜财帛,供其享用。不少官将还领受敕书,子孙后代永远袭职。这样,就使满洲的八旗子弟在进关之前即已形成了一个贵族阶层,享受着特殊待遇。
二、八旗起源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三、制度确立
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随着1589年建州三卫的统一,统治人丁也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1601年征服海西女真哈达部落之后,又分设白旗军,由长子褚英指挥。红白黑三旗是后来八旗制度的主要基础。
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归附。麾下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将红白黑三旗及所领牛录析设为八个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多铎、镶黄旗主阿济格、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正红旗主代善、镶红旗主岳托。(共19张PPT)
清朝前期的统治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1.明朝的建立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
2、明朝中后期的衰落
3、满族的兴起和努尔哈建金
他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
他是大清帝国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二十五岁统一了女真各部,后脱离明朝建立了后金政权。
清太祖
努尔哈赤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迁都北京,开始了清朝在中国的统治。
4、明朝灭亡和清朝前期的统治
清太宗皇太极
自主学习我最棒
明清时期统治者为加强专制统治分别在政治、思想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皇权高度膨胀(政治)
1、废除宰相制度(朱元璋)
2、设立“厂卫”制度(锦衣卫+东厂)
----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3、设立廷杖制度(朱元璋)
4、设立军机处(清雍正帝)


清朝




胡惟庸案:
官职:丞相
罪名:谋反
牵连三万余人
蓝玉案:
官职:大将军
罪名:谋反
牵连1.5万人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这么多的功臣?
一天早朝,明太祖朱元璋问官员宋讷,昨天晚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先是一惊。只见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夜生气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骨悚然,解释道:因有下属打坏了茶具。明太祖这才放心。
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锦衣卫
锦衣卫印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明宪宗时外另设西厂,都由皇帝直接指挥,目的是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锦衣卫是什么样的机构?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这是军机处值班房,你知道军机处是个什么机构吗?
知识窗:
军机大臣参与内政外交、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并代皇帝拟写谕旨,发布政令。但他们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值班。
军机处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通无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反映了君主专政已发展到了顶峰。
三: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明朝八股取士
清朝实行文字狱
举子看榜图
这是一张科举考生看榜图,你知道科举制到明清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诗》
《书》《礼》
《易》
《春秋》
答题形式:“八股文”
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
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奴仆。它同秦的焚书坑儒一样,都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
明朝科举的教科书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当时,清朝统治者硬是认为徐骏诗中的“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即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说徐骏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则是暗指清统治者没有文化。为此,按“大不敬”“斩立决,将其文稿尽行烧毁”。明清统治者实行的这些措施反映在文化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什么事件
据说有个文人给朱元璋写贺表,恭维他“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责”。他看后大怒,说“生”与“僧”同音,“光”就是没有头发,这是骂我做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这是骂我做过造反的贼。于是把他杀了。
目的:加强思想专制,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知识分子不敢有独立的见解,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假如你是明清时期的一名官员,
你在平时生活中应注意什么?假如你是明清时期的一名知识分子,你在生活中又应注意些什么?
在倡导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你认为政府应创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呢?康乾盛世介绍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中国大陆、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西方传统史学界亦认同这种说法,或称这段时期为"High
Qing",即清朝高峰时期。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但因制度僵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
康雍乾时期(1662~1795),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农业生产有较大提高,手工业、商业等也获得长足发展;政治上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矛盾相对缓合,秩序比较稳定,国力臻于鼎盛;文化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进入了总结期;军事上平定了叛乱,打击了侵略,维护了统一。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发展到顶峰。史称康乾盛世。
康乾时期之所以能以盛世得名,在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个时期的经济创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奇迹:它在承受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在盛世时期,中国人口从1亿增至3亿)的同时,满足了清廷日益增加的财赋需求,并使经济发达地区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康乾时期,政府财政收入在长时期内保持了较高增长,户部存银大幅度增加,像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户部存银达7182万两,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的两倍有余。财政收入增加,使清朝得以发动多次战争消灭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并组织大规模的文化建设工程,推动中国学术文化的繁荣。与繁荣的社会形势相适应,康乾时期的学术文化表现出全盛之世特有的恢宏气象,以考经证史为重要特色的汉学兴起,推动着学术向集大成方向发展。康乾时期古籍研究、整理所涉猎的范围异常广泛,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古算、地理、农学、医学等方方面面,从比较宽广的范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古籍整理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众所周知的《四库全书》。由纪昀等人在此基础上撰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古必衷诸是,持论务得其平”,反映了18世纪中国学术的最高水平。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
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文化上的标志是康熙至乾隆年间《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的编撰。同时,清朝的领土几经扩张,大大超过了前朝。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康乾盛世”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不值得称颂的。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骗人的,是中国部分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在康熙年间,对俄作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割让领土,如果是盛世却割让领土真是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同样处于“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间,也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恰克图条约》。而且在康雍乾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做了什么?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狱惨案,康乾数次下江南奢靡游玩,自雍正起又耗尽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军队却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耻之尤。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而乾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中国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蛮人”时代(见马戛尔尼的中国行记)。《清朝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明清帝国的更替过程,了解明清两朝专制统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找明清建立和文字狱有关的资料,增强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比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培养生生合作交流的个人素质和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清专制统治的表现和危害,初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教学重点: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明清加强专制统治措施所造成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前组织学生查找明清建立和文字狱有关的资料。课上编演历史短剧,并将讲读法、讨论法和讲解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明太祖和努尔哈赤、皇太极画像。提问:这些人是谁?在学生简单说明后,教师说明明清两朝是中华帝国的晚期,其突出特点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更为强化并走向顶点。那么明清帝国是怎样更替的呢?明清帝国又采取了哪些加强专制统治措施呢?这些措施又造成了哪些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顾和反思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板书课题。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板书)本目内容为小字,在教学目标当中为应是学生知道的知识。清建立、明朝灭亡的情况可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简单讲几个历史小故事。
1、明朝的建立(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年号洪武
南京)
2、明朝的勃兴
3、清朝的建立(1636年
皇太极
盛京)
17世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并建立后金
过程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李自成占领北京明朝灭亡,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4、清朝前期的统治——康乾盛世
(简述清朝初年的统治)
教师补充:这一时期的统治状况,专制统治空前加强,农业文明的繁盛过后,面临着西方工业文明的进攻,这种专制统治越来越显露出其弊端,中国出现了近代前夜的危机。
二、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板书)
教师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历史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的发展概况(秦始皇时:确立皇帝称号,建立三公等;汉武帝时: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化监察制度等;隋唐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宋朝: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元朝:行省制度等),引出明清帝国“皇权高度膨胀”这一内容。
1、政治上:皇权高度膨胀(板书)
教师用讲读法,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废除宰相制度、设厂卫特务机构、设廷杖制度等。(板书)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引出“胡蓝之狱”。可结合书中黑体字引文加以理解。在讲述“设立锦衣卫、东厂特务机构”时,教师先要说明厂是由宦官统领的特殊组织,锦衣卫则是侍卫军队。都是特务机构。可充分利用小字部分,请学生当堂编演历史短剧“宋濂见太祖”。说明特务机构的功能在于监视官员、平民的活动及生活。另外“设立廷杖制度”的目的和结果也可请学生讨论说明。提问: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 说明了什么问题 ”经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这一历史认识。
那么清朝又是怎样加强皇权的呢?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军机处的图片。教师简单介绍军机处的工作职能。可结合课后的材料阅读加以理解: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极度膨胀,真正实现了“乾纲独揽”。并通过问题设置,启发学生思考和辩论。有人说:“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也有人说:“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也没有。”你同意他们谁的说法,为什么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又都不全面。第一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处起到君主集中大权、可以快速下达命令、避免大臣办事扯皮、拖拉的作风。第二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大臣什么都得听皇帝的,自己没有任何权力,从而便丧失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如果将两种看法结合起来,就更全面、客观了。而军机处的设置可以说使中国的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皇帝一人一个决策的失误可能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倒退,这也使中国社会潜在着危机。
2、思想上: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板书)在学习“八股取士”时,可结合每课一得,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概念。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组织课堂历史剧表演,力争使学生从形象生动的表演中了解八股取士的利与弊。
最后教师总结: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八股取士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但是由于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也确有束缚思想的作用。尤其是儒生们把考试做官作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的,只知道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更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坏了学风。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这深刻地揭露了八股取士的危害。
请学生简述科举制的发展情况,对比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最大的不同在于考试内容的不同,科举制发展到八股取士,消极作用已是主要的了。
关于“文字狱”,可先请学生讲一讲课前查找到的有关明清时期“文字狱”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明清时期“文字狱”的目的和影响。
可见,明清时期“文字狱”,不是偶然的。是为了压制知识分子,从思想上控制人民。尤其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甚。例如“明史案”、“胡中藻案”等。首先,这是因为君主专制的统治在清代进一步加强,清廷为了树立其专制统治的淫威,不许人们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稍涉嫌疑,即刀斧随之,严加镇压。其次是由于民族矛盾的存在。清廷虽然竭力标榜“满汉一体”,实际上为了保护满洲贵族的特权,却是处处贯彻“首崇满洲”的原则,对广大汉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为防范汉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就特别注意加强思想统治,甚至不惜采取血腥的镇压手段。
“文字狱”是加强思想专制的突出表现,其影响是造成了社会的恐怖,使人才被摧残,使人民生活悲惨,使思想界陷入“万马齐喑”的沉闷气氛中,使国家走向衰败。
课堂总结:明清君主集权的强化,起到巩固明清专制统治的作用,但也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专制会使社会落后,民主才能促使社会进步。
板书设计: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
1、明朝的建立(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年号洪武
南京)
2、明朝的勃兴
3、清朝的建立(1636年
皇太极
盛京)
4、清朝前期的统治——康乾盛世
二、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1、政治上:
①废除宰相制度;
②设厂卫特务机构;
③设廷杖制度;
④清朝雍正设军机处;
“四书”
“五经”
八股取士
思想文化
行文格式:“八股”
文字狱(目的:镇压反清分子,加强统治)
课后反思:本课内容思路清晰,学生容易掌握,但是深入的体会明清时期为什么要加强君权以及八股取士、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的戕害,很有难度,只能通过图片、小故事和学生形象的表演等形式才能让学生理解。《清朝前期的统治》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他从小喜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长大后,他足智多谋,武艺超群。他经过三十多年的征战,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他是 (  )
A.铁木真
B.阿保机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2.在中国历史上,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  )
A.藏族、回族
B.蒙古族、女真族
C.党项族、契丹族
D.壮族、维吾尔族
3.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王朝的建立时间和第一位皇帝是 
(  )
A.1616年 努尔哈赤
B.1636年 皇太极
C.1405年 郑和
D.1644年 李自成
4.(2015·莱芜学业考)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以下措施标志着清代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的是 (  )
A.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B.设置内阁和六部
C.设立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5.右图为我国古代某机构所在地,对此机构解读正确的是 (  )
A.主要负责监察官员
B.负责裁决军国大事
C.明朝设立的特务机构
D.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
6.(2015·百色中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独裁……”我国历史上与这一说法最相符的时期是 (  )
A.秦汉
B.宋元
C.明清
D.隋唐
7.右边是某同学整理的一组大事年表。这组大事可用于研究明清 (  )
A.专制集权统治极度膨胀
B.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
C.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8.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9.“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
A.设置特务机构
B.实行八股取士
C.设立军机处
D.制造文字狱
10.清朝文字狱最严重的是在 (  )
A.顺治、康熙、雍正三朝
B.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C.乾隆、嘉庆二朝
D.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11.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很多官员自保平安的经验是不与别人有文字往来,凡没用的文稿一定要烧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行省制度的影响
B.八旗制度的影响
C.文字狱的影响
D.八股取士的影响
12.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强化
D.专制集权的加强
二、材料解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了了,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材料二
(1)材料一中,图一是清政府哪一机构的办公用房 在该机构中,大臣的职责是什么
(2)你如何看待材料一中图一所示机构的设立
(3)材料一中的两种不同的建筑体现了大臣和皇帝怎样的地位 说明了什么
(4)材料二中清朝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 这一政策有着怎样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