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野马川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野马川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10 14:4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野马川中学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题2分,共14分.)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哺育(bǔ)
斑蝥(máo)
嫉妒(jì)
狂澜(lán)
B.惩罚(chénɡ)亘古(ɡèn)
嗥鸣(háo)
踌躇(chóu)
C.抹杀(mǒ)
阴霾(mái)
确凿(zuō)
镐头(ɡǎo)
D.炽痛(zhì)
菜畦(qí)
重荷(hè)
骊歌(lì)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鞠躬尽粹,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B.共同的鉴赏能力与搏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
C.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D.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奈烦的.
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中国梦,迥乎不同,我们用心中的梦表达对祖国深厚的热爱,祖国用美好的现实铸就了我们心中的中国梦.
B.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C.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那兀兀穷年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D.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4.选出下列作家作品常识有误的一项(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野草》
B.《伤仲永》﹣﹣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C.《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法国
D.《孙权劝学》﹣﹣司马光﹣﹣《资治通鉴》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B.阅读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C.在学习中,我们要即使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D.一进入体育场,大家就看到五颜六色的彩旗和欢呼声.
6.下列句子顺序捧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大意摘录下来。
②接着,就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
③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的风格,写出了一篇篇文章。
④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到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⑤“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的好方法。
⑥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
A.⑤⑥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⑤⑥
C.⑤⑥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⑤⑥③
7.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
B.“人不能常立志,”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但要立长志.”
C.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直击阳光下的阴影,直指社会黑暗,针砭时弊,弘扬正气,因此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D.所谓淀粉类食物,主要指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如大米、玉米、小麦等…
 
二、(满分16分)
8.(6分)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  ,云从窗里出。
(2)深林人不知,  。
(3)峨眉山月半轮秋,  。
(4)  ,何人不起故园情。
(5)  ,双袖龙钟泪不干。
(6)士别三日,  。
9.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
  ,  。
10.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哺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请你写两句与黄河有关的古诗词。
答:  ,  。
11.(6分)综合性学习
2014年4月23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学校为此举行了“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小题1】【宣传读书活动】
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读好书,  。
调查项目
学段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
1.5小时
1.2小时
0.5小时
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
27.8%
35.8%
45.6%
【小题2】【调查读书现状】
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  
【小题3】【探讨读书方法】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在场的校长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的得体。
①向校长提建议:  
②向同学提建议:  。
 
二、阅读品悟(30分)
12.(14分)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选自《伤仲永》)
【乙】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选自《鹤林玉露》)
【注】(1)谪:官员降职或远调。(2)昧爽:天将明,黎明。(3)洎(jì):及,到。(4)趺(fū):脚背。(5)隐然:隐约可见的样子。(6)犹: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伤仲永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就明而读
  
④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  
②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3)【甲】文写的是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常人的故事,开头交代他的家庭出身(世隶耕)的作用是什么?
(4)【乙】文“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可见张无垢是个  的人;“如是者十四年”,可见张无垢是个  的人。
(5)看到两文主人公的学习态度,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3.(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雪一化就有路了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
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拖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拍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1)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激愤恼恨→  →  →  
(2)选文中加点的“病人”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根据选文内容,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
(5)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三、写作(40分)
15.(40分)俗话说:“有舍才有得。”但丢掉什么总是不易,因为这需要觉醒,需要勇气,需要毅力。生活就是这样,有时真的需要我们学会舍,才能得,丢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我们拒绝了游戏机的诱惑是为了获得优秀的学业,我们舍弃了青春期青涩的果子是为了获得成熟的情感……
请以“丢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15-2016学年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野马川中学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题2分,共14分.)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哺育(bǔ)
斑蝥(máo)
嫉妒(jì)
狂澜(lán)
B.惩罚(chénɡ)亘古(ɡèn)
嗥鸣(háo)
踌躇(chóu)
C.抹杀(mǒ)
阴霾(mái)
确凿(zuō)
镐头(ɡǎo)
D.炽痛(zhì)
菜畦(qí)
重荷(hè)
骊歌(lì)
【考点】易误读常见字.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大部分是多音字和形近字,解答时要根据意思认真作答.
【解答】A.有误,“嫉妒”应读作“jí
dù”;
B.正确;
C.有误,“确凿”应读作“què
záo”;
D.有误,“炽痛”应读作“chì
tòng”,“骊歌”应读作“lí
gē”.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积累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鞠躬尽粹,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B.共同的鉴赏能力与搏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
C.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D.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奈烦的.
【考点】常见易错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常见易错字的把握,注意平时的积累.
【解答】A.有误,“鞠躬尽粹,死而后已”应写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有误,“搏学多识”应写作“博学多识”;
C.正确;
D.有误,“不奈烦”应写作“不耐烦”;
故选:C.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误用.
 
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中国梦,迥乎不同,我们用心中的梦表达对祖国深厚的热爱,祖国用美好的现实铸就了我们心中的中国梦.
B.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C.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那兀兀穷年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D.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总之,做好该题,理解词义是最关键的.
【解答】A.使用正确,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
B.使用正确,一反既往:一:完全;既往:从前.完全与以前相反.
C.使用有误,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句中的意思是不忘贫穷的日子,所以该成语不和语境.
D.使用正确,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4.选出下列作家作品常识有误的一项(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野草》
B.《伤仲永》﹣﹣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C.《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法国
D.《孙权劝学》﹣﹣司马光﹣﹣《资治通鉴》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解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择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而非《野草》.
答案:A.
【点评】鲁迅是重点中的重点,必须熟记其有关文学常识.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B.阅读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C.在学习中,我们要即使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D.一进入体育场,大家就看到五颜六色的彩旗和欢呼声.
【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语言的简明
连贯
得体.
【分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A.成分残缺,滥用介词造成主语缺失,删去“通过”或“让”;
B.表述正确;
C.语序不当,将“解决并发现”改为“发现并解决”;
D.搭配不当,“看见”与“欢呼声”搭配不当,删去“和欢呼声”.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本题考查的病句较为简单,认真分析句子结构即可.
 
6.下列句子顺序捧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大意摘录下来。
②接着,就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
③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的风格,写出了一篇篇文章。
④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到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⑤“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的好方法。
⑥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
A.⑤⑥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⑤⑥
C.⑤⑥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⑤⑥③
【考点】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解答】⑤句是总提句,首先提高话题即记忆的一种方法,⑥中“由此”指代前句中所说的“方法”,①是对前句所提举例子“富兰克林”具体的陈述,③是承前句内容说明富兰克林用这种方法加强记忆的结果,②句的“就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与前句“写出了一篇篇文章”相承,④句总结富兰克林的收获.
故选:C
【点评】考生在解答句子排序试题时,要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
句子衔接题由两部分组成,即题干项和衔接项.不管何种类型的衔接题,首要的也是必须的即分析理解题干项,把握题干项与衔接项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此类题的突破口.
 
7.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
B.“人不能常立志,”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但要立长志.”
C.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直击阳光下的阴影,直指社会黑暗,针砭时弊,弘扬正气,因此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D.所谓淀粉类食物,主要指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如大米、玉米、小麦等…
【考点】标点符号.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解答】选项A:正确;
选项B:第一个逗号要放在引号外面;
选项C:“社会黑暗”“针砭时弊”“弘扬正气”之间应为顿号;
选项D:应去掉“等”或省略号.
答案:
A
【点评】解答标点符号使用的题,靠平时积累,平时要了解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还要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巩固记忆.
 
二、(满分16分)
8.(6分)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2)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
(3)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
(4)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5)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6)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古文以及现代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解答】(1)鸟向檐上飞
(注意“檐”的书写)
(2)明月来相照
(3)影入平羌江水流(注意“羌”的书写)
(4)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易写成别字“析”)
(5)故园东望路漫漫
(“漫”易写成别字“慢”)
(6)即更刮目相待(“待”易写成别字“代”)
【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9.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
 可汗问所欲 , 木兰不用尚书郎 。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古文以及现代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解答】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郎”易写成别字“朗”).
【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10.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哺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请你写两句与黄河有关的古诗词。
答: 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古文以及现代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解答】示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注意“仞”的书写)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11.综合性学习
2014年4月23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学校为此举行了“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小题1】【宣传读书活动】
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读好书, 读书让思维变得缜密 。
调查项目
学段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
1.5小时
1.2小时
0.5小时
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
27.8%
35.8%
45.6%
【小题2】【调查读书现状】
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 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小题3】【探讨读书方法】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在场的校长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的得体。
①向校长提建议: 校长你好,我们学校每周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吗? 
②向同学提建议: 同学,俗语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读书要有所选择,可以从自己有兴趣书籍入手. 。
【考点】综合读写.
【分析】本题中第一小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第二小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得出结论的能力.第三小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认真观察例句,分析例句的格式,即可仿写.例句说的是读书的作用.仿句也要与此相关,据此即可作答.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得出结论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观察表格,根据表格的标题和文字,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即可作答.分析表格可知,年级越高,自由阅读的时间越少,经典书籍占的比重越大.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读题,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材料,确定所提建议针对的问题,所提的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据此即可作答.
答案:
【小题1】示例:读书让学识变得渊博

读书让思维变得缜密
【小题2】示例: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小题3】示例:①校长你好,我们学校每周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吗?②同学,俗语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读书要有所选择,可以从自己有兴趣书籍入手.
【点评】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或是得出结论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结合材料中的要求,即可作答.
 
二、阅读品悟(30分)
12.(14分)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选自《伤仲永》)
【乙】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选自《鹤林玉露》)
【注】(1)谪:官员降职或远调。(2)昧爽:天将明,黎明。(3)洎(jì):及,到。(4)趺(fū):脚背。(5)隐然:隐约可见的样子。(6)犹: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伤仲永
 哀伤,叹惜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拜访 
③就明而读
 光亮 
④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就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 
②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直到如今还在. 
(3)【甲】文写的是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常人的故事,开头交代他的家庭出身(世隶耕)的作用是什么?
(4)【乙】文“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可见张无垢是个 勤奋刻苦 的人;“如是者十四年”,可见张无垢是个 坚持不懈 的人。
(5)看到两文主人公的学习态度,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甲】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乙】张无垢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宝界寺.他住的房间有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之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直到如今还在.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为仲永哀伤.伤:哀伤,叹惜
②句意: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谒:拜访
③句意:就着窗前的亮光读书.明:光亮
④句意:他每天天刚亮就拿书站在窗下.辄:就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称:相当
句意: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
②重点词有:趺:脚
句意: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直到如今还在.
(3)此题考查对文章开头作用的理解能力.开头交代方仲永的家庭出身是为下文写他的天赋和才能衰退做铺垫.
(4)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5)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围绕学习的重要性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答案:(1)①哀伤,叹惜 ②拜访 ③光亮 ④就
(2)①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
②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直到如今还在.
(3)交代他出身于世代耕田的人家,表明他从小不可能受到任何方面的熏陶和教育,这既为下文写仲永的天资之高做铺垫,也为他后来因为没有接受教育而沦为常人埋下了伏笔.
(4)勤奋刻苦 坚持不懈
(5)(示例):天才出于勤奋,不学习就不能进步.
【点评】“之”的用法: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13.(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雪一化就有路了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
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拖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拍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1)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激愤恼恨→ 胆怯疑惑 → 怀疑动摇 → 平静释然 
(2)选文中加点的“病人”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根据选文内容,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
(5)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考点】小说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段),开篇点题,引出回忆;第二部分(“那时我初涉文坛”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写一个下雪天我借着出差的机会,决定去找那个对我搬弄是非的人“报仇”;第三部分(“雪下得越来越大”到“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写一位热心的大娘领我去找那个人,路上她的话让我放弃了“寻仇”计划;第四部分(“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到结尾),写大娘的话让我释然,我放弃了仇恨,快乐的离开.文章以“我”的一次寻仇,表现了我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误解和诽谤的人生态度.
【解答】(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提炼筛选能力.根据:当“我”下车后准备去找“仇人”时,看到天空飘雪时;当老大娘领“我”去的路上对“我”所说的话,我听后的变化;最后站在要找的人门前,回想老大娘的话,自己所做出的决定.
(2)本题考查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这里不应限制在词语的本义上,重点应考虑词语的比喻义.“病人”在这里是指搬弄是非、给“我”造成心灵伤害的人,但也是可以原谅的人.
(3)本题考查对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回答时,可从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方法方面入手,也可从内容上来进行赏析.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情景,烘托了“我”内心的纷乱与烦躁之情,同时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4)本题考查对描写表达方式的运用.描写的雪景应和人物心情相吻合,所以描写的雪景在人物眼中一定是美好的.
(5)本题考查对阅读后的感悟理解.只要围绕“正确对待别人的误解和诽谤”,表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可.如: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充满阳光的心灵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答案:
(1)胆怯疑惑 怀疑动摇 平静释然
(2)这里是指搬弄是非、给“我”造成心灵伤害的人,但也是可以原谅的人.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情景,烘托了“我”内心的纷乱与烦躁之情,同时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4)示例一:夜深了,大雪慢慢地停了下来.地上一片洁白,在路灯的映照下,发出柔和的光.夜是那样的宁静,空气也变得温润而清新了.示例二:雪慢慢地小了,雪片儿像春天的落花,飘落在我的脸上,我似乎闻到了一丝淡淡的花香.
(5)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充满阳光的心灵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结合小说的考点,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并能灵活运用,其中第四题是难题,要注意补写的内容要与人物心情相吻合,并注意语句的优美流畅.
 
三、写作(40分)
15.(40分)俗话说:“有舍才有得。”但丢掉什么总是不易,因为这需要觉醒,需要勇气,需要毅力。生活就是这样,有时真的需要我们学会舍,才能得,丢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我们拒绝了游戏机的诱惑是为了获得优秀的学业,我们舍弃了青春期青涩的果子是为了获得成熟的情感……
请以“丢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考点】半命题作文.
【分析】这又是一篇材料加半命题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段:俗话说“有舍才有得”但丢掉什么总是不易,因为这需要觉醒,需要勇气,需要毅力.生活就是这样,有时真的需要我们学会舍,才能得,语段的主题是关于丢掉的,读完这段话我们基本上能确定本次作文的写作主旨,只要能确定写作主旨,本作文写作难度不大.
【审题立意】从本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键词语:丢掉,围绕这个关键词语确定写作思路就可以.由提示语可以概括出材料的主旨:在特定情况下,对所追求的目标有所舍弃才会有所获得,这需要觉醒,需要勇气.可以拟题为:“丢掉是一种开始”“丢掉也是一种美丽”“丢掉那不为你开的门”等.
【思路点拨】“丢掉”为题,该题目所包含的内容太大,我们先缩小其内涵和外延,让它具体化,写作就更有针对性,比如丢掉懒惰、丢掉马虎、丢掉一段不堪的记忆等等.写作时,可参考以下思路:(1)丢掉是另一种形式的选择:我们离开家乡宁静的生活来到都市是为了能更好地发展自我;我们舍弃了城市安逸的生活来到偏僻的山村教书,是为了奉献自我;不收取贿赂是为了清白为官,不卑躬屈膝是为了一身正气…(2)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丢掉的,如虚名、小利.但有的东西却永远都不能丢掉,比如尊严、责任等,这些都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丢掉了它们,我们就会沦落为社会的渣滓.(3)通过一个人丢掉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钱学森舍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一位老模范工人每每把自己应得的荣誉让给年轻的一代,从中我们
可以看到爱护青年、无悔奉献的高尚品质.(4)丢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我们拒绝了游戏机的诱惑是为了获得优秀的学业,我们舍弃了青春期青涩的果子是为了获得成熟的情感…
【细节描写】如果写一篇记叙文时,最好通过一些事件来体现主旨:丢掉,不要围绕“丢掉”一次空发议论抒情,给人假大空的感觉,所以在文章中要加入适量的细节描写,使文章丰满起来.
【文体选择】记叙文、写议论文都可以.
【解答】【例文】
丢掉顾虑
泥泞的道路,滑溜的田埂,一担字秧苗,还要继续前进,此刻你最担心什么?对,当然是衣服.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在这样的环境下前进,我们最怕的就是摔倒,一身烂泥,狼狈不堪.其实这里的担心就叫顾虑.
衣服很重要吗?脏了可以洗,其实我们最在乎的不是衣服,而是那种尴尬.日常生活中,面对很多事,我们常常也像上面的状况一样,前怕狼后怕虎,唯恐这丢了,那闪失了.可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顾虑越多,越不能全身心投入,越容易出纰漏、闹笑话.
某女星第一次走红毯,生怕裙裾太长,摔跟头,所以不停告诫自己走红毯的时候要注意提起裙裾,避免出丑,可是真正走上红毯的时候,因为顾虑太多,在与热情的观众互动时,反倒被同行的女星踩了裙裾,在红毯上摔了跟头,丢了丑.
某海龟才子参加电视台的应聘时,生怕自己一时失嘴,说错了话,答错了问题,给人留下肤浅的印象,所以在回答嘉宾提问时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尽管看似完美无缺,却因为表现平庸,没有个性见解,而被嘉宾们红灯淘汰.
顾虑,如同扎在我们思想中的一根刺,它阻挡了我们能力的发挥,抑制了我们出色的表现,成为横亘在我们成功路途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然而如果放弃顾虑,一往无前,我们接近成功的几率反倒会很高.
【点评】【例文点评】作者把题目中的丢掉具体化,变成丢掉“顾虑”,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然后先从自己的事写起,又联系某女星的故事、某海龟才子参加电视台的应聘时的经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文章层层递进,结构合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