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课 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8课 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4-10 16:28:57

文档简介

《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1·cn·jy·com
2.过程与方法
通收集、整理、展示历史资料和阅读、角色换位、探究等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2-1-c-n-j-y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远航取得成功的原因。使学生逐步形成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个人品质和人生观。21·世纪*教育网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期以来,中国不仅通过陆路,也通过海洋与城外世界有很多交往。明朝的中国在与海外世界的联系中,既有积极的外交活动,又有倭寇侵扰之患。明朝时如何开展海上活动的?又是怎么抵御倭寇的呢?21cnjy.com
二、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明朝前期,经济逐步繁荣,国力日益强盛。明成祖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决定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出身于云南一个回回家庭,祖父和父亲曾从海道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他从小就对夕阳的情况有所了解,对海外世界充满了向往与好奇。正和少年时入宫做了宦官,后投靠朱棣,由于机智勇敢,深受信任,朱棣登基后被赐郑姓。21*cnjy*com
1.郑和下西洋的起止时间:从1405年到1433年
2.郑和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过西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洪海沿岸
郑和率领的船队规模庞大,第一次下西洋时的船队有船只208只,船员来自各行各业,共27800多人。郑和船队最大的宝船长达44丈,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建造过的最大的木质帆船。郑和穿戴带着罗盘针、航海图,应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www.21-cn-jy.com
3.郑和下西洋的作用:(1)郑和航海的时间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每周开辟新航路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2·1·c·n·j·y
(2)郑和下西洋期间,亚非也多次派遣使者来到中国。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博闻] “西洋”一词大约出现在五代时期,所知的地理范围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在明朝,西洋包括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海域及其沿岸地区。到清代后期,西洋则泛指欧美国家。早在郑和出使西洋之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就漂洋过海,到西洋谋生。【来源:21cnj*y.co*m】
今斯里兰卡的国立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块“郑和碑”,碑文记载着1409年郑和远航到斯里兰卡,相当低佛教寺庙布施香礼的一段历史。今天,在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能找到与郑和有关的遗迹,如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三宝山、泰国的郑和塔、非洲索马里的郑和屯等。【出处:21教育名师】
[善思] 仔细观察《郑和下西洋航线图》,说说郑和船队经过了几大洲几大洋。
亚洲、非洲;太平洋、印度洋。
郑和下西洋,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沿海南下,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风,11—12月,季风来了,便穿过台湾海峡和南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再到东南亚各国,进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东,最远到达古里。它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开始到达西亚、东非地区。有学者对航线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郑和重要航线有56条,航线总长15000英里。
二、抗倭斗争
1.明朝初年实行海禁的原因:明太祖为了抵御海上各种敌对势力对明朝统治的威胁,实行海禁,限制海外莫阿姨,但私人海上贸易禁而不绝,日本等周边国家是主要贸易对象。【版权所有:21教育】
2.倭寇的组成:由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的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走私贸易,也时常抢劫财物,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明朝中期,正式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海上贸易空前发展的时代。明政府依然对私人海上贸易进行限制,加之海防废弛,倭寇与中国沿海商人、海盗勾结,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更加猖獗。他们大肆烧杀抢掠,武装对抗明军,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到严重威胁,时称“倭患”。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戚继光,抗倭民族英雄,山东邓州(今蓬莱)人,年强势就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在抗倭斗争中,他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12人为一队,配以长短兵器,因敌因敌变换队形,灵活作战。21*cnjy*com
3. 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今浙江临海)等地九战九捷,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此后,戚继光调任福建、广东,与另一名抗倭名将俞大猷共同作战,取得了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博闻]俞大猷(1504-1580),福建晋江人,自幼研习兵书,精通武艺。他英勇善战,谋略过人,增多次与戚继光联合作战,率领“俞家军”在抗倭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时人将俞大猷和戚继光并成为“俞龙戚虎”。【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俞大猷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他所率领的"俞家军"甚至能将敌人吓退,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以及趁机作乱的伪倭寇。俞大猷虽然战功累累,却经常被弹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领军功,但俞大猷却从来不会计较,仍旧全力打击倭寇。
4.倭寇斗争的目的:为了保证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
5.主要战役: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今浙江临海)等地九战九捷,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
6.抗倭斗争最终取得胜利,其作用是: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抵御倭寇,加强海上安全,明代还绘制了沿海地形图,确定了明朝政府的海防范围,其中,东南沿海的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都已包括在内。www-2-1-cnjy-com
倭患平息后,海禁逐渐废弛,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日益繁荣。在厉行海禁时,漳州月港因为辟为海隅、地脊人贫,成为海商进行走私贸易的小海港。开放海禁后,成为海上进行走私贸易的小港湾。开放海禁后,明廷在这里设置海澄县(今福建龙海),允许百姓出海贸易。还上的船只日夜航行在海面上,与外国商人进行频繁的贸易活动。这里的百姓日常吃用和互相馈赠之物都为外国货,街访小孩都会说外国话,能当翻译。
[开卷有益]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中国台湾岛的东北部,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中国古代先民在经营海洋和从事海上渔业的实践中,最早发现钓鱼岛并予以命名。钓鱼岛不但一直被东南沿海民众作为航海标志广泛利用,而且最晚从明朝就被中国官方划入海防范围实行管辖。1561年,明朝驻防东南沿海的最高将领胡宗宪主持、郑若曾编撰的《筹海图编》一书,明确将钓鱼岛等岛屿编入“沿海山沙图”,纳入明朝的海防范围内。清朝不仅沿袭了明朝的做法,继续将钓鱼岛等岛屿列入中国海防范围内,而且明确将其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
明朝时期,中外地图的标绘表明了钓鱼岛属于中国。如,1579年明朝册封使萧崇业所著《使琉球录》中的《琉球过海图》、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绘制的《坤舆全图》等都将钓鱼岛列入中国版图、1877年英国海军编制的《中国东海沿海自香港至辽东湾海图》等地图,也将钓鱼岛列入中国版图。
[学而时习] 明朝的“戚家军”与南宋的“岳家军”最为相似的地方是( D )
A.抗击金军 B.肃清倭寇
C.抵抗蒙古 D.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温故知新] 郑和被誉为中外文明交流的使者,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集思广益] 汉唐时期,中外交往以借助“丝绸之路”进行的陆路为主,而宋元明清时期,通过海路进行的交往大大增加。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
我国的对外交通经历了一个有陆路到海路的过程:
汉代以陆路为主,海路为辅,唐代海陆并重,宋代以海路为主,陆路为辅。
这一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后从南方与海外交往更加容易;同时加之北方多战乱,海路贸易更加频繁和受用。
课堂总结
人物 郑和下西洋 结论
时间 1404-1433 时间早
次数 7次 次数多
人数 27800 人数多
船数 大船62艘,连小船共200艘 船只多
船只大小 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 船只大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范围广
设备 航海图、罗盘针 设备先进
四、课堂练习
1.选择题
(1)“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歌谣中的“戚爷”( B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 统一了女真各部
B. 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C. 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 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2)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 A )
A.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 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C. 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 波斯湾和红海沿岸
(3)“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是张学良先生对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 B )
A. 戚继光
B. 郑成功
C. 康熙帝
D. 左宗棠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郑和下西洋
背景 起止时间 作用
抗倭斗争
代表人物 主要战役 目的 影响
【教学反思】
《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一课是岳麓版七年级下册第38课,本课的重难点是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应该注重本课各环节流畅,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新课的引入,可以采用呈上启下的方法,自然导入,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新课的学习,运用多媒体,采用设疑、故事、绘图、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巩固小结和课堂检测,理清了本课的知识线索,实现了当堂内容当堂巩固,整堂课教学效果理想。21教育网
运动失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练习
一、选择题
1. “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是张学良先生对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 ) 21*cnjy*com
A. 戚继光
B. 郑成功
C. 康熙帝
D. 左宗棠
2. 明朝能够实现郑和“七次下西洋”壮举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外交通发达
B. 前期国力强盛
C. 指南针的应用
D. 造船技术高超
3.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这段话描绘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对外航海活动( )21教育网
A. 郑成功收复台湾
B. 鉴真东渡日本
C. 戚继光抗倭
D. 郑和下西洋
4. 纵横比较是构建历史知识网络的好方法,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比较,下列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www.21-cn-jy.com
A. 都是为了寻找黄金珠宝等
B. 对所到地人民都是和平亲善
C. 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D. 都是兴起的资本主义经济支撑
5. 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这是为了纪念( )
A. 鉴真
B. 郑和
C. 哥伦布
D. 郑成功
6.17岁时以诗言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后来成为我国抗倭民族英雄的是( )
A. 岳飞
B. 郑和
C. 郑成功
D. 戚继光
7. “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交往中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2-1-c-n-j-y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戚继光抗倭 ④郑和下西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 下列反映中外友好往来的大事中,发生在元朝的是( )
A. 玄奘西行
B. 鉴真东渡
C. 郑和下西洋
D. 马可·波罗来华
9. 明朝中期,倭寇疯狂进犯浙东沿海。率军九战九捷,荡平当地倭寇的民族英雄是( )
A. 文天祥
B. 郑和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10. 戚继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其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他( )
A. 抗元的决心
B. 抗倭的决心
C. 抗清的决心
D. 收复台湾的决心
二、简答题
11. 戚继光为实现“海波平”的愿望,带领沿海军民进行了怎样的军事斗争?
12. 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
13. 郑和下西洋活动的性质?
三、材料分析
14. 材料一:中央电视台2011年12月重点推出大型纪录片《走向海洋》。该片通过回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辉煌与屈辱并存”的海洋之路,重申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对于促使中华民族海权意识的崛起,无疑能起到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21cnjy.com
材料二:(美国)在处理中国问题之时,首要的目标是:(一)防止任何外部国家或国家集团处于政治上的绝对控制地位;(二)坚持门户开放,而且是在超出对这个词的一般理解的更广泛的意义上。
——(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大国海权》
材料三:香港《明报》日前刊出社论说,最近,在南海,菲律宾借与美国联合军演之际,派战舰到中沙群岛海域袭扰中国渔船,并与中国海监、渔政船僵持逾10天;另一方面,日本极右翼的东京都知事提出要买下钓鱼岛及其附属群岛,再度挑起日本人对钓鱼岛主权的鼓噪。21·cn·jy·com
——中新网4月24日电
(1)明朝时郑和下西洋展现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海洋之路。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哪里?郑和下西洋最根本的条件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2)随着海防危机的严重,近代中国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请列出洋务运动中的举措来证明这一观点。(2分)近代史上哪次战争使中国的海洋之路蒙上了“屈辱”?【来源:21cnj*y.co*m】
(3)20世纪20年代,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利益,召开了哪次国际会议?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上美国是如何损害中国主权的?
(4)针对材料三中南海及钓鱼岛主权之争问题,有人认为应和平解决,也有人主张武力出击。你认为采取什么方式解决?请说明理由。【出处:21教育名师】
(5)请你就当今我国如何加强海防提出一条建议。
1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梦回唐朝》讲述一段今世唐朝的浪漫传奇故事,以“宫廷轻喜剧”为主打,也折射了盛唐“繁荣梦境”。隋唐政治稳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和谐,对外交往空前,一个一个“大唐梦境“绽出,繁荣强大的唐王朝,以宽容与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走向世界,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版权所有:21教育】
材料二: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从1405——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然而明初的贡赐贸易“倍偿其价”,缺乏生命力,到1840年前,我国再无此类壮举。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结合材料回答:
(1)试举一例说明材料一中“大唐梦境”的表现。强大的唐王朝不仅没有给周边国家和民族地区带来威胁,而是促进了世界发展和自身繁荣,试举例说明。21*cnjy*com
(2)结合材料二,指出唐朝对外交往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何不同?郑和下西洋有何影响?
(3)唐朝对外交往与郑和下西洋不同结局说明了什么?今天要实现“中国梦”,我们应该怎么做?
《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D 4.C 5.B 6.D 7.D 8.D 9.C 10.C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简答题
11. 戚继光为实现“海波平”的愿望,带领沿海军民进行了抗击倭寇,最终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12.结合所学可以总结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如时间长达28年,先后七次远航,规模大,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的范围很广等。2·1·c·n·j·y
13.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同亚非国家的交流,故其性质是和平的友好交往。
三、材料分析
14. 本题考查的是世界海洋问题。
(1)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最根本的条件是明成祖时国力强盛。(2)随着海防危机的严重,近代中国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如洋务运动中创办福州船政局;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近代史上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海洋之路蒙上了“屈辱”。
(3) 20世纪20年代,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利益,召开了华盛顿会议,这次会议上美国通过签署《九国公约》,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损害中国主权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南海及钓鱼岛主权之争问题,应该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因为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且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和平解决有利于维护当事国双方的利益。www-2-1-cnjy-com
(5)就当今我国如何加强海防提出一条建议: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或加大海军的科技投入,实现科技强军战略;努力推进海军现代化建设等。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大唐梦境应该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民族关系的发达的表现,可以任举其中的一个内容,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在民族关系方面,通过对内实行平等、和谐的民族政策,如唐太宗不杀东突厥首领,反而有待各部;唐蕃和亲与会盟等;对外:大批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在广州设置市舶司,保护商旅往来;开明对待外来文化等措施,不仅发展了民族间和外国的友好关系,也促进了自身和世界的发展。(举一例即可,评分可放宽)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也是为了宣扬国威,而唐朝对外交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唐朝自身的繁荣和强盛,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一个国家要想富国强兵实行对外开放是必由之路,固步自封只能导致落后挨打,对外交往要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实行合作共赢,要实现中国梦,学生只要能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能从坚持走合作共赢,依靠人民等方面回答即可。(意思对即可得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2张PPT)
岳麓版 七年级下册第38课
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
导入
长期以来,中国不仅通过陆路,也通过海洋与城外世界有很多交往。明朝的中国在与海外世界的联系中,既有积极的外交活动,又有倭寇侵扰之患。明朝时如何开展海上活动的?又是怎么抵御倭寇的呢?
新授
一、郑和下西洋
明朝前期,经济逐步繁荣,国力日益强盛。明成祖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决定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
郑和1371-1435年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出身于云南一个回回家庭,祖父和父亲曾从海道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他从小就对西洋的情况有所了解,对海外世界充满了向往与好奇。正和少年时入宫做了宦官,后投靠朱棣,由于机智勇敢,深受信任,朱棣登基后被赐郑姓。
新授
郑和下西洋的起止时间:从1405年到1433年
郑和率领的船队规模庞大,第一次下西洋时的船队有船只208只,船员来自各行各业,共27800多人。郑和船队最大的宝船长达44丈,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建造过的最大的木质帆船。郑和穿戴带着罗盘针、航海图,应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
郑和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过西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洪海沿岸
新授
郑和下西洋的作用:
(1)郑和航海的时间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每周开辟新航路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郑和下西洋期间,亚非也多次派遣使者来到中国。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西洋”一词大约出现在五代时期,所知的地理范围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在明朝,西洋包括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海域及其沿岸地区。到清代后期,西洋则泛指欧美国家。早在郑和出使西洋之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就漂洋过海,到西洋谋生。
博闻
新授
今斯里兰卡的国立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块“郑和碑”,碑文记载着1409年郑和远航到斯里兰卡,相当低佛教寺庙布施香礼的一段历史。今天,在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能找到与郑和有关的遗迹,如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三宝山、泰国的郑和塔、非洲索马里的郑和屯等。
新授
仔细观察《郑和下西洋航线图》,说说郑和船队经过了几大洲几大洋。
善思
亚洲、非洲;
太平洋、印度洋。
新授
郑和下西洋,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沿海南下,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风,11—12月,季风来了,便穿过台湾海峡和南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再到东南亚各国,进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东,最远到达古里。它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开始到达西亚、东非地区。有学者对航线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郑和重要航线有56条,航线总长15000英里。
新授
二、抗倭斗争
明朝初年实行海禁的原因:明太祖为了抵御海上各种敌对势力对明朝统治的威胁,实行海禁,限制海外贸易,但私人海上贸易禁而不绝,日本等周边国家是主要贸易对象。
倭寇的组成:由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的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走私贸易,也时常抢劫财物,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新授
明朝中期,正式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海上贸易空前发展的时代。明政府依然对私人海上贸易进行限制,加之海防废弛,倭寇与中国沿海商人、海盗勾结,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更加猖獗。他们大肆烧杀抢掠,武装对抗明军,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到严重威胁,时称“倭患”。
抗倭图卷
新授
戚继光,抗倭民族英雄,山东邓州(今蓬莱)人,年强势就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在抗倭斗争中,他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12人为一队,配以长短兵器,因敌因敌变换队形,灵活作战。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今浙江临海)等地九战九捷,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此后,戚继光调任福建、广东,与另一名抗倭名将俞大猷共同作战,取得了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戚继光(1528-1588)
新授
俞大猷(1504-1580),福建晋江人,自幼研习兵书,精通武艺。他英勇善战,谋略过人,增多次与戚继光联合作战,率领“俞家军”在抗倭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时人将俞大猷和戚继光并成为“俞龙戚虎”。
俞大猷(1503年-1579年)
俞大猷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他所率领的"俞家军"甚至能将敌人吓退,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以及趁机作乱的伪倭寇。俞大猷虽然战功累累,却经常被弹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领军功,但俞大猷却从来不会计较,仍旧全力打击倭寇。
新授
倭寇斗争的目的:为了保证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
主要战役: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今浙江临海)等地九战九捷,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
抗倭斗争最终取得胜利,其作用是: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抵御倭寇,加强海上安全,明代还绘制了沿海地形图,确定了明朝政府的海防范围,其中,东南沿海的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都已包括在内。
新授
倭患平息后,海禁逐渐废弛,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日益繁荣。在厉行海禁时,漳州月港因为辟为海隅、地脊人贫,成为海商进行走私贸易的小海港。开放海禁后,成为海上进行走私贸易的小港湾。开放海禁后,明廷在这里设置海澄县(今福建龙海),允许百姓出海贸易。海商的船只日夜航行在海面上,与外国商人进行频繁的贸易活动。这里的百姓日常吃用和互相馈赠之物都为外国货,街访小孩都会说外国话,能当翻译。
新授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中国台湾岛的东北部,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中国古代先民在经营海洋和从事海上渔业的实践中,最早发现钓鱼岛并予以命名。钓鱼岛不但一直被东南沿海民众作为航海标志广泛利用,而且最晚从明朝就被中国官方划入海防范围实行管辖。1561年,明朝驻防东南沿海的最高将领胡宗宪主持、郑若曾编撰的《筹海图编》一书,明确将钓鱼岛等岛屿编入“沿海山沙图”,纳入明朝的海防范围内。清朝不仅沿袭了明朝的做法,继续将钓鱼岛等岛屿列入中国海防范围内,而且明确将其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
开卷有益
明朝时期,中外地图的标绘表明了钓鱼岛属于中国。如,1579年明朝册封使萧崇业所著《使琉球录》中的《琉球过海图》、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绘制的《坤舆全图》等都将钓鱼岛列入中国版图、1877年英国海军编制的《中国东海沿海自香港至辽东湾海图》等地图,也将钓鱼岛列入中国版图。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筹海图编.沿海山沙图》
明朝的“戚家军”与南宋的“岳家军”最为相似的地方是
( )
A.抗击金军 B.肃清倭寇
C.抵抗蒙古 D.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新授
学而时习
D
郑和被誉为中外文明交流的使者,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温故知新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新授
集思广益
汉唐时期,中外交往以借助“丝绸之路”进行的陆路为主,而宋元明清时期,通过海路进行的交往大大增加。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
我国的对外交通经历了一个有陆路到海路的过程:
汉代以陆路为主,海路为辅,唐代海陆并重,宋代以海路为主,陆路为辅。
这一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后从南方与海外交往更加容易;同时加之北方多战乱,海路贸易更加频繁和受用。
新授小结
人物 郑和下西洋 结论
时间 1404-1433 时间早
次数 7次 次数多
人数 27800 人数多
船数 大船62艘,连小船共200艘 船只多
船只大小 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 船只大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范围广
设备 航海图、罗盘针 设备先进
1.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歌谣中的“戚爷”( )
A. 统一了女真各部
B. 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C. 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 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2.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 )
A.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 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C. 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 波斯湾和红海沿岸
练习
B
A
3. “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是张学良先生对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 )
A. 戚继光
B. 郑成功
C. 康熙帝
D. 左宗棠
练习
B
作业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
一、 郑和下西洋
背景 起止时间 作用
二、 抗倭斗争
代表人物 主要战役 目的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