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一课(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5-21 13:19:00

文档简介

基础知识
  一、选择黑体字注音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哽咽
      A、yàn B、yè C、yiān D、yiè           答[ ]
     2、踱步
      A、dù B、dóu C、duó D、dióu          答[ ]
     3、懊悔
      A、huěi B、hǔi C、hueǐ D、huǐ         答[ ]
     4、字帖
      A、tiè B、tèi C、tiē D、tiě           答[ ]
     5、惩罚
      A、chěn B、chéng C、chěng D、chén     答[ ]
     6、和蔼
      A、ǎi B、yǎi C、ái D、yái           答[ ]
  二、选出黑体字注音全对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祈祷(dǎo)    诧异(chà)
      喧闹(xān)    徒弟(tú)
     B、晴朗(liáng)  督学(dū)
      戒尺(jiè)    气氛(fèn)
     C、严肃(yián)   郝叟(hǎo)
      忧愁(yōu)    责备(zé)
     D、耐心(nài)    悲愤(bēi)
      共鸣(míng)    可怜(lián)         答[ ]
  三、选出书写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宛转 操炼 有趣 胳膊
     B、早晨 心谎 温和 纵身
     C、漂亮 绿色 皱边 发奖
     D、视查 柔和 感谢 钓鱼   答[ ]
  四、选出下列句中黑体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A、喧嚷扰乱 B、声音大而杂
     C、喧哗沸腾 D、喧哗热闹   答[ ]
    2、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
     A、惊叹 B、惊奇
     C、纳闷 D、心里不明白   答[ ]
    3、"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A、批评指摘 B、处罚
     C、埋怨 D、严厉地责骂    答[ ]
  五、选出句中画线词语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① ②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③ ④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⑤
     A、①名词 ②动词 ③名词 ④名词 ⑤动词
     B、①动词 ②名词 ③名词 ④名词 ⑤动词
     C、①动词 ②动词 ③名词 ④名词 ⑤动词
     D、①名词 ②名词 ③动词 ④动词 ⑤名词        答[  ]
  六、选出下面各组词语都是动词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发生 反对 保护 表现
     B、说明 概括 月台 穿过
     C、喜欢 情形 唱歌 回去
     D、扩大 担心 广场 跑步   答[  ]
  七、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  (喧哗、喧嚷、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  (塞进、装进、送进 )我们的脑子里去。
     3、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  (敬意、敬佩、敬仰)。
  八、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好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答[ ]
  九、选出下面文字中的"□"中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A、!?……!, B、??,……。,C、!?……。, D、!!……,。  答[ ]
  
  阅读  
  一、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②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③许多人站在镇公所最近两年发出坏消息的布告牌前。
    1、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以上三段文字是对小弗郎士上学路上所见所闻的描写。
     B、以上三段文字是自然景物的描写。
     C、以上三段文字是对社会背景的交待。
     D、以上三段文字是对小弗郎士心情的描写。  答[  ]
    2、以上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种说法,选出正确的几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表现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B、说明课外的生活是那么有趣,小弗郎士因此不愿上学。
     C、暗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法国战败,阿尔萨斯成了沦陷区。
     D、表现小弗郎士上学路上心情愉快。
     E、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社会环境形成对比,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答[  ]
  二、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  "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这段文字是对教室什么的描写,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是对教室里在座的人的学习态度的描写。
     B、是对教室气氛的描写。
     C、是对先生讲课情况的描写。
     D、是对教室里在座的人的介绍。  答[ ]
     2、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的方法?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D、肖像描写  答[ ]
     3、"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一句表达了小弗郎士怎样的感情?
     答:                              。
  三、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这段文字开头写钟声和号声有何作用?
       答:                                。
     2、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                                 。
     3、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答:                                    。
  
  
  答案:
  最后一课
  基础知识
    一、1、B 2、C 3、D 4、A 5、B 6、A
    二、D
    三、C
    四、1、D 2、B 3、A
    五、C
    六、A
    七、1、喧闹 2、塞进 3、敬意
    八、B
    九、A
  阅读  
    一、1、A 2、ACE
    二、1、B 2、B 3、痛恨侵略者,嘲笑他们的愚蠢。
    三、1、这种声和号声交待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使韩麦尔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激愤,为其后人物形象的点晴之笔和中心思想的升华做了最后的烘托和铺垫。
      2、表现了韩麦尔内心的凄苦愤懑已到了难以言状的境界。
      3、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失去祖国的悲愤、痛苦的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所以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一、注音。
    督(  ) 膝(  ) 踱(  )懊(  ) 喧(  ) 捂(  )郝(  ) 诧(  ) 哽(  )
  
  二、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说明含义。
    挟( )帖( )宿( )
  
  三、按下面要求造排比句。
     1、仿佛看见……仿佛看见……(自拟题目)
     2、赞美老师
     3、赞美节日礼花
     4、赞美革命战士
     5、赞美五星红旗
  
  四、写出这篇文章的详细段落提纲。
  
  五、这篇课文从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的语言、表情、动作、服装等方面,写出他对祖国怎样的思想感情?他讲的关于法国语言的话,应当怎样正确理解?
  
  六、这篇课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里哪些地方描述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这些描述表现他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七、课文里写路上的情景和教室的气氛,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八、下面两个细节描写表达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那一天,韩麦尔先生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2、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作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九、复述课文,要注意内容必须符合原意。看看下边几句话是否符合原意,哪些地方说得不对或者不够确切,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1、小弗郎士急忙向学校走去,上气不接下气地就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2、锯木厂外边草地上,普鲁士人正在锻炼。
     3、郝叟老头儿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4、小弗郎士觉得他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听讲过,韩麦尔先生也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地讲解过。
     5、教室后边几排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一样平静。
  
  十、课外阅读一些外国短篇小说。
  
  
  答 案  
  一、(dū)(xī)(duó)(ào)(xuān)(wǔ)(hǎo)(chà)(gěng)
  
  二、略
  
  三、 1、啊!敬爱的周总理,每当提起您,我们就仿佛看见在钻井机旁,您和工人一起劳动;我们仿佛看见在练兵场上,您观看战士的军事表演;我们仿佛看见在人民大会堂里,您和代表一起把国家大事商量……啊!周总理啊,周总理!您几十年来为人民鞠躬尽瘁,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贞,您光辉的业绩,不朽的的功勋,将流芳千古,永世长存。
     2、我默默地望着老师,她,勤劳、辛苦,呕心沥血;她,不分白天黑夜,不知劳累疲倦。虽然,她从事的是一个平凡的工作,但她那高大的身影却永远屹立在革命的行列中,永远屹立在我们青少年的心中。
     3、"五一"的礼花飞上了万里长空,这礼花色彩夺目,光照大地。她驱散了夜空的黑暗,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繁荣昌盛,象征着共产主义的光明美好的未来。
     4、我深深地注视着银幕上共产党员江姐的形象。这形象,崇高、伟大、顶天立地,矗立在人民的心中;矗立在我们千百万青少年前进的道路上……让我们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吧!
      我望着江姐昂首挺胸、英勇就义时那高大的身影,觉得她像高山上参天的劲松,笔直、挺拔,不怕风吹雨打,她带着胜利的微笑,迎接着黎明的曙光。看到江姐,我仿佛看见了卓娅,看见了刘胡兰,看见了许许多多为着胜利的黎明而牺牲了的先烈们……
     5、我双眼凝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她是胜利的标志,她是人民的希望,她是千百万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卫这鲜艳的五星红旗,让她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四、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课文开始到"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和到校后所见。
         第一层(1-6自然段)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
         第二层(7-9自然段)弗郎士到校后的异样感觉。
    第二部分(从"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到"我真永远忘不了")描写最后一课的教学活动,突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
         第一层(第10自然段)教室里不同寻常的严肃气氛。
         第二层(11-13自然段)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第三层(14-20自然段)上语法课。
         第四层(21-22自然段)上习字课。
         第五层(23自然段)上历史课和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从"忽然教室的钟敲了十二下"到结束)韩麦尔先生悲痛地写下"法兰西万岁"结束最后一课。注:本文的分段还有以下两种分法,写在下面供参考:
     1、第一种情况:分三大段
       第一大段(从开始到"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第二大段(从"我看见这些情形"到"我真永远忘不了")
       第三大段("忽然教室的钟敲了十二下"到结束)
     2、第二种情况:分两大段
       第一大段(从开始到"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第二大段(从"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到"你们走吧")
  
  五、这篇小说从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的语言、表情、动作、服装等方面写出他对法兰西祖国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的一课里,高度赞扬了法兰西的语言。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是精确";又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育学生"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
    韩麦尔先生高度评价和赞美祖国的语言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也是对普鲁士当局禁止法国人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强烈抗议。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样的赞颂,应该理解为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的流露,并不意味着法语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六、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有很多处,例如:小说开始时,他看到"普鲁士兵"正练操,认为"比分词用法有趣的多",竟然把侵略军练操看成是一件比学习祖国语言更为吸引人的事情。
    又如:对教室里的不寻常气氛的惊异;知道了这是最后一次学习法兰西祖国的语言时,"心里万分难过",他非常"懊悔",悔恨自己过去"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在严峻的现实生活中,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又如:写他对韩麦尔先生的同情和关怀,他在语法课上想到"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对韩麦尔先生明天就要离开这里,他心里充满了同情,"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为老师被迫背井离乡感到难过。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讲的话,使他猛醒,懂得了亡国的痛苦,他憎恨那些普鲁士兵,他借鸽子诅咒普鲁士侵略者,"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生动地写出弗郎士从一个不懂事的顽皮的学生,在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召下,受到深刻的教育,变成一个热爱祖国的好孩子。
  
  七、写路上的情景有两个作用:一是写弗郎士的不懂事,衬托他后来的转变,说明了严峻的现实生活怎样教育了他,怎样使他从一个糊涂的小学生变成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好孩子;二是点明了弗郎士活动的地方是普鲁士的占领区,他的思想的转变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发生的。
    写教室的气氛是写最后一课的庄严,从而揭示小说人物的爱国主义思想。
  
  八、 1、作者细致地描写出字帖上美丽的圆体字表明韩麦尔先生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打上祖国的烙印。又用"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写出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是成功的,引起了孩子们感情的共鸣,在孩子们的心里充满了对祖国的爱,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
     2、这个细节描写,鲜明地揭示了韩麦尔先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九、把下列病句加以改正。
     1、小弗郎士急忙向学校跑去,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原句用"走"字不符原意,其中要把"就"字删去才通。)
     2、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原句三处不符合原意:外──后;人──兵;锻练──操练。)
     3、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绣边的小黑丝帽是韩麦尔先生带的。)
     4、小弗郎士觉得他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地听讲过,韩麦尔先生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原句将"细心"与"耐心"刚好用反了。)
     5、教室后边几排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一样肃静。(用"平静"不妥。)
  
  十、略。本资《最后一课》自主学习方案
1、 基础知识。
1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写的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_______________。
②、注音:
哽住( ) 皱边( ) 惩罚( )
祈祷( ) 踱步( ) 郝叟( )
③、“最后一课”指的是:(   )
A、最后一堂语法课 B、最后一堂历史课
C、最后一堂法语课 D、最后一堂习字课
二、整体把握。
小说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________到________。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
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_____和弗郎士的___________,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_______到_________。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
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_____到__________。写弗郎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现象,渲染出一种____、_____的气氛。
第二层,从_____到__________。这一层里,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
第三层,从_____到__________。写韩麦尔老师和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从_______到小说结尾。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3、 人物分析。
韩麦尔先生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用一两个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作者是从第三人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进行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 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在一起,所以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_________的作用。
2、 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____效果,产生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所以,小弗郎士还起到了_________的作用。
4、 艺术手法。
小说运用了生动的场景、细节、心理描写,运用了对比、烘托、反复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主题。
i. 如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叫,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又如韩麦尔的那顶“锈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都属于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课文将平时上课和最后一课作了______,将小弗郎士感情的前后变化作了________,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iii. 作者渲染“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和到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v. 作者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主题。
《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____和对祖国的____,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____,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___________。
6、 品析文中句子。
1、“又出了什么事啦?”“又”表现出了什么内容?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中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3、“我的朋友们,我――我――”(补充韩麦尔先生未说出的话)
 
附答案:
一、①法  都德   普法战争
②gěng zhòu chéng qí duó sǒu
③c
二、第一部分“那天早晨上学”“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背景  身份、性格   第二部分“平常日子”“我将永远记住这最后的一课” 第一层 “平常日子”“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严肃、悲愤   第二层“我看见这些情形”“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第三层“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我真永远忘不了”  第三部分“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
3、 韩麦尔先生
1、 这是对韩麦尔先生的衣着的描写,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他是在万分悲痛之际,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表现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平时严厉,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
3、 对韩麦尔先生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
4、 这是对韩麦尔先生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悲壮和不屈的精神。 服饰、神态、动作、语言
小弗郎士1、贯穿故事情节2、对比 震撼心灵
四、1、细节  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提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2、对比  对比   突出“最后一课”的重要,反映小弗郎士等人的变化。
3、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同时为刻画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
4、增加文采,深化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五、  热爱  意志   爱国主义精神
六、1、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
2、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作“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存在向心力,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
3、略一、下面每个词均有一个字的注音有错误,将错的改在括号里。
     1、膝头qī tóu( )   2、懊悔ào hǔi( )
     3、钥匙yào sī( )   4、字帖zì tiē( )
     5、惩罚chěng fá( ) 6、强迫qiáng pò( )
  
  二、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根据动词表示的意义,将下面动词分类填入表中。
    笑  有  爱护  打扫  出现  担心  相信  请  要求  能够  可以  出来  回去  喜欢  
    反对    发生      增加  是   应该  派  扩大  推选  命令  希望  就是
  表示动作行为 表存在变化 表心理活动 表示使令 表示可能意愿 表示趋向
  
  三、用横线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动词标出来。
    于是,一条大江低声吟唱着,不分时刻地向前奔流。他变得十分强壮,积蓄了巨大无比的精力。他眺望着远远隐在白云里的山峰,以洪亮而低沉的胸音向他们打招呼。
  
  四、下面这两个词既可以作名词,又可以作动词,用每个词分别造两个句子。 
  
  五、选择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A、表现小弗朗士对敌人的蔑视嘲讽。                   ( )
     B、表现小弗朗士对法语、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 ( )
     C、表现小弗朗士对敌人暴行的无比愤怒,对鸽子、对和平的无比热爱。    ( )
  
  六、韩麦尔先生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四十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下面简要回答问题。
     1、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有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这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 。
     2、从他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表现了 。
     3、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 。
     4、"法兰西万岁"这行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 。
  
  七、回答问题:小弗朗士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通过"最后一课"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变化。促使他完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八、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1、给下面黑体字注音。
     A、祈祷( ) B、惨白( ) C、哽住( )
    2、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3、下面这句话的语言停顿(用"/"表示)应该是( )
     A、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B、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D、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4、这段文字对人物的描写用了哪三种方法:  、  、  。
    5、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阅读徐健伟同学写的《最后一堂课》。
  最后一堂课  
    "这也许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了。"课前钱老师这么说。课上,同学们很安静。
    "这也许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了。"第二天钱老师还是来了,还是在课前这么说。同学们很诧异,但仍然很安静。
    "这也许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了。"第三天钱老师仍来了,仍在课前这么说。后面几位同学突然嘲讽地笑了起来。课上得很乱。
    第四天,来了个新老师,说是替钱老师代一天课。课上得很乱。
    第五天,仍是那新老师来,说是再替钱老师代一天课。课上得仍很乱。
    第六天,还是那新老师来,还是说再替钱老师代一天课。课堂突然安静了。
    第七天、第八天……钱老师再也没有来上课。据说他早就得了绝症,已是晚期,那几天是舍不得学生才冒着随时在课堂上失去生命的危险来上课。据说钱老师"走"的那天,还吩咐新老师向学生说明只再代一天课。   (徐建伟)
  讨论:
     1、《最后一堂课》这题目有什么含义?
     2、钱老师为什么总说"这也许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了"?为什么新老师来了,也总是说是"替钱老师代一天课"?
     3、许多老师常常带病上课,有的因为医治不及时导致病情加重,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十、细节描写:写你一位熟悉的老师的外貌或动作。
    辅导:那些极细微的表情、动作、物件等称为细节。生活中充满细节。有许多细节反映着人的某些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对这些细节加以描写,使之突出,对刻画人物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要使人物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立体感,细节描写是很必要的。
  十一、作文:《课堂上的笑声》、《课堂上的掌声》任选一题。
     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文字不少于500字,要中心突出。
     辅导:两个题目有共同之处,都选材于课堂。不同之处前者突出"笑声",后者突出"掌声"。教师讲课生动、活泼、有趣,常常会引起学生阵阵笑声;而教师讲课艺术高超,或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也常常博得学生的热烈掌声。当然,有时某个同学回答问题精采也会得到师生鼓励的掌声。认真回忆生活,选取其中的一个材料写。
     文章要注意师生的双方活动,要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
  十二、欣赏散文《老师──树根》。作者用象征手法热情赞美了人民教师的奉献精神。
  老师──树根  
    有人把老师比喻成红烛,有人把老师比喻成园丁,我却觉得老师更像树根。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却有种特有的朴实气质。然而有的树根经过艺术家的雕刻成为了上等工艺品,有的树根却甘愿埋在地下。我曾问过老师为什么选择了后者,她笑着回答说:"如果我们全都变成了‘工艺品’,那么谁来哺育参天大树呢?"多么质朴的语言,多么崇高的心灵!我们难道不为这种奉献精神所感动吗?树高一尺,根老一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望着在自己之上的大树,根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坦然……
    我爱树根,爱它的朴素、正直、无私与默默无闻。
  
  答案:
  最后一课  
  一、1、xī 2、huǐ 3、shi(读轻声)4、tiè 5、chéng 6、qiǎng
  二、表示动作行为:笑、爱护、打扫、反对
    表存在变化:有、出现、发生、增加、扩大
    表心理活动:担心、相信、喜欢、 希望
    表示使令:请、要求、派、推选、命令
    表示可能意愿:能够 可以 应该
    表示趋向:出来、回去 表示判断:是、就是
  三、吟唱、奔流、变、积蓄、眺望、隐、打招呼
  四、 1、①我今天听了一个生动感人的报告。②他报告老师一个好消息。
     2、①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②我们要向雷锋学习。
  五、B
  六、 1、崇高的爱国感情。
     2、(表现了)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3、(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
     4、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必胜的坚定信心。
  七、 1、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2、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3、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成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八、 1、(1)qǐdǎo (2)cǎn (3)gěng
     2、"说"后边点逗号;"大字"后边点冒号;"手势"后边点冒号。
     3、B
     4、外貌、语言、动作
     5、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无比憎恨,对祖国人民的无限热爱及不屈的反抗精神。
  九、 1、"最后一堂课"是钱老师患重病之后坚持上课的一句话,而连续重复了三次,表现了钱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
     2、钱老师不顾个人身体有病,不肯离开课堂,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著态度。
     3、(略)
  十、
  例文1
  难忘的回忆  
    更难以忘怀的是那次,一天上午的第四节课,太阳暖暖地照着饥肠辘辘的我们──老师拖堂了。下课了,我们正准备向食堂冲刺。没想到,老师顾不上整理讲台上的课本,却匆匆赶到门前,忙不迭地拉开教室的门,伸手示意让我们先走,并且还十分歉意地说:"对不起,耽误你们吃饭了……"看到这情景,我的心不禁猛地一颤,一种难以形容的滋味涌上心头:多少年来,我们做学生的何曾为老师打开过门?老师身上沾满了白色粉笔灰,她没去拍,甚至连看都没有看一眼──她已经习以为常了。粉笔灰落在了老师头发上,不知从哪一天起,老师头上的白再也拍不下来了……她老了。
    如今,老师头上的白发数也数不清,但唯独为我们拉开教室门的情景,至今在我的记忆中清晰可见,她对学生的深厚情感,温柔的爱怜都包含在这个动作中,使我永远不会忘怀……
  十一、例文《课堂上的掌声》片段:
    一次课堂上做氧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效果不十分好。下课后,曹老师紧锁双眉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教室。下午刚要放学,只见曹老师拿着实验仪器歉意地出现在教室门口,"请大家晚走一步,上午的实验没做好,中午我想了想是因为玻璃管在作怪,我想了个弥补办法……"没等老师的话说完,同学们自动地回到座位上。教室静悄悄的,不知是哪位同学关上了灯,也不知是谁拉上了窗帘。苍白色的火焰"突"地燃起来了!在教室里,它显得格外明亮。火光一闪一闪地映着曹老师兴奋的脸庞,几滴汗珠滚过她额上浅浅的皱纹……蓦地,掌声响起来了,经久不息!哗哗的掌声仅仅是因为大家看到了与书上描述一样的火焰吗?不,不是的。它饱含着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深情和敬意。
  例文2
  课堂上的鸡声  
    早晨,阳光均匀地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还未散尽的一丝丝晨雾在空中漂泊无定地移动,初三118班的教室里和往常一样热闹但不喧哗。同学们有的三三两两在讨论数学和物理;有的在高声朗读A、B、C的各种组合;有的则默默地沉醉于朱自清的散文、鲁迅的小说中。
    忽然,一声清脆的小鸡叫声,把周围几位同学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小鸡!""鸡!"那几位同学又围了上来。
    "哪来的?"异口同声地问小鸡的主人朱冰。
    朱冰笑着答道:"昨天我家的老母鸡孵出来的,今天带出一只来玩玩。"
    课桌上的那只黄色的小家伙,此时正瞪大眼睛惊奇地望着这个陌生的世界。它一边走着,一边东张西望,一边发出"叽叽"的叫声,把我们这一伙人全逗乐了。
    上课铃声响了,朱冰问道:"第一节什么课?""数学。"有九个声音先后传来,朱冰听了一惊:"啊!"
    我们都明白他那一声是什么意思,数学老师可不是等闲之辈,尽管他上课生动有趣,可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况且他又是出了名的"眼睛好","耳朵灵",所以谁也不敢在他的课上搞小动作。朱冰的那一声是为小鸡的命运担忧,可他已顾不上细想,把小鸡往教室后面放清洁工具的小壁橱一塞,赶紧跳到座位上。
    数学老师抱着三角板、量角器和圆规走进了教室。"今天我们研究一下圆,首先你们说说什么是圆?"数学老师生动地开始了他的讲课,这时壁橱里传出了几声微弱的鸡叫声。后一排的同学不禁一惊,碰巧老师又停下了讲课。
    "咳咳!"何鹏的座位上响起一声咳嗽。等老师又响起那洪亮的嗓音时,他却又分秒不差地停下来,向最后一排同学会心地一笑。我们一下明白过来,同学也互相一笑,在这笑中,"统一战线"很快形成。于是每当老师一停下讲课,后排总有一两个同学咳嗽掩盖了小鸡那微弱的叫声。
    于是在讲课声中、咳嗽声中和因为老师的幽默使同学发出的笑声中,时间一点点的过去,后排同学的心情也由紧张变得松弛。
    离下课只有一分钟了。
    "哈哈!"随着老师又一次幽默的讲解,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爽朗的笑声。当笑声停止后。"叽叽!"又传出一声小鸡的叫声,虽然这声音很弱,但在安静的教室中却很响很响……
    数学教师果真名不虚传,他一下就听到了小鸡的叫声,并看到了朱冰脸色的突变。于是朱冰和他的那个小家伙被带到办公室。
    没两分钟,他又回来了。
    一见他,我们拥上去:"怎样处理的?"
    "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他叫我下次不要把鸡之类的东西带到学校来。"他带着一脸不可理解的表情回答。
    "那鸡呢?"大伙众口一辞。
    "他拿去了。"朱冰说,"叫我放学后到他家去拿。"
    放学后,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陪他去老师家,到了那儿,朱冰胆怯地问:"老师,鸡呢?""在那儿。"他指着一处说。我们顺着一望,只见一个鞋盒里,那小家伙正在悠闲地吃着小米呢。我们一哄而上,朱冰把它捉在手里,对老师说了声:"谢谢!"我们正准备走,老师减了一声:"回来拿盒子!"我们回头一望,见老师拿着那盒子。我接过盒子,并问了一句:"老师,你为什么不处罚一下朱冰呢?""因为我和你们一样,也有一颗未泯的童心-这是最宝贵的。"
    我们听后笑了,老师也孩子般地笑了最后一课
第一部分:
1.都德是 著名小说家,该文以 为背景。(2分)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哽咽(  ) 惩罚(  ) 祈d僶(  ) ch刓plain异(  )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3分)
强:(    )        (    )        (    )      
称:(    )        (    )        (    )      
差:(    )        (    )        (    )      
4.“最后一课”与平时上课气氛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表明了什么?(2分)
5.课文里,小弗郎士多次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这是为什么?(2分)
6.在习字课上,韩麦尔先生将“阿尔萨斯”和“法兰西”制成字帖挂在铁杆上,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用,以长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爱的表现。
8.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3分)
⑴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⑵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⑶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9.下面几句话都是文中留下的伏笔,请找出与伏笔相照应的句子,并在照应句中找出表示照应前文的词语:(2分)
⑴(我)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⑵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10.下边列举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按其发展脉络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2分)
⑴对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  ⑵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  ⑶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  ⑷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法语所引起的内疚。  ⑸对祖国语言的赞美。  ⑹对学生专心学习文字的沉思。  ⑺对亡国的悲痛。  ⑻对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的信念。
第二部分:
(一)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⑴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⑵“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1、语段从         、         、         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 的思想感情。(2分)
12、⑴处的破折号表示 ,⑵处的标点符号为 。(2分)
13、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2分)
14、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2分)
15、“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 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3分)
16、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 。(2分)
17、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2分)
18、语段中最能表现主人公痛苦心情的词语有: 。(2分)
19、韩麦尔先生写下“法兰西万岁”两个字,表明了他和法国人民 。(2分)
20、“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2分)
21.“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是(  )(2分)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B、表现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22.所选的这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 部分。(2分)
(二)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记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23、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24、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2分)
意思:
成语:
25、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 ”、“ ”。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3分)
26、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2分)
27、想象四个弟子再来原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2分)
28、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 ,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29、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30、在除野草的事情上,除了文章提示的主题,你还有别的想法吗?(2分)
(三)
乐山大佛
①在四川乐山的三江合口处,坐着一尊受香火的清廉大佛。
②他叫弥勒,弥勒佛。但不是那位袒露大肚皮的弥勒佛,那位成天笑眯眯的“老好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世上可笑之事”的弥勒佛。
③他是一位严肃的沉思者,面色温和,神情严肃。他不是什么都笑——世上并没有那么多可笑的事,也不是什么都容——天下一切丑恶都容。
④他的严肃的思考,首先来自缔造他的海空和尚。一千一百多年前,凌云寺和尚海空为了减缓三江合口后的凶猛水势,避免沉舟淹死众生,倡导在峭崖临江边造就一座佛。他光头顶烈日,下雪披袈裟,四处化缘,钱化得不少了,但当地官吏要冻结:“如果你真心造佛,就把眼珠挖出来见我。”
⑤大佛兴建了,海空的眼珠也没有了。海空的眼珠是为建大佛而失去的。世上除了生命,还有比眼珠更珍贵的东西吗?
⑥由于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因此,乐山乐水佛不乐。他坚守岗位,从不擅离职守,从不懈怠松驰,从不向惊涛恶浪屈服。他成了实现海空和尚遗愿,拯救三江芸芸众生的中流砥柱。⑦他常常想起塑造他的工匠们。是的,他是伟大的:头与山齐,脚踩江水,身高71米,比阿富汗世界第一大佛还高18米,可称世界第一伟佛了。如果不是设计、雕塑他的工匠们经过九十年的千刀万凿,他仍然是半片石头山,普普通通通到处可见谁也不会瞄一眼的石头山。为了他的降生,有多少人摔下峭壁,跌进的江心,付出了生命!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⑧他永远不忘这最根本的一点,因此他从不居功,从不索取,从不接受人民的香火和祭祀。在这里,看不到一柱香火,一支红烛,一从跪拜,看到的只是他伟岸的身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了根绝香火,他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立脚点在临江的悬崖上,没有地方让人设立祭祀他的殿堂,周围全是香火插不进的岩体,连他的脚趾甲也是向下倾斜的,人站上去就会跌倒,所以连下跪朝拜也没有地方。
⑨人们只能簇拥在轮渡上才能看到他那顶天立地的尊容并默默遥致祈祷。
⑩有人感叹,有人惊奇,有人礼赞:“呀,连小小的土地庙都有几柱香火哩,而他——世界第一大佛,连一柱香火也没有。
31.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意思比较复杂,如只保留其中最主要的意思,其文字应是 。(2分)
32.第⑧自然段中的“这最根本的一点”指的是 。(2分)
33.第⑥自然段中的三个“从不……”主要是从履行工作职责的角度赞扬乐山大佛的,而第⑧自然段的三个“从不……”则是从 的角度来歌颂乐山大佛的。(1分)
34.第⑧段是的“釜底抽薪”一词的本意是抽掉锅底下燃烧的柴,该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土壤”一词在文中指的是 。(2分)
3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乐山大佛之所以不同于“笑弥勒”,是因为他是一个身负重任的思考者。
B.为了修建大佛,海空和尚和几代的工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极其沉重的代价。
C.人们感叹的是大佛的奇特的身世,惊奇的是大佛的治水能力,礼赞的是大佛的崇高品格。
D.乐山大佛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礼赞和敬仰,主要原因是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36.这篇文章表现主题的手法是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2分)
37.本文向我们叙述了乐山大佛的建造经过、作用及其独特之处。请根据以下这些已知的信息简要回答:(4分)
①从修建大佛的艰辛和建成的不易,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②大佛为了根绝香火,“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他的这一举动,给我们什么启示?
38、片断写作练习:(20分)
韩麦尔先生离去的第二天,学校里来了一位德语老师,窗外是持枪荷弹的普鲁士人,你坐在了的课堂上,请写一段心理活动表达出你当时的心理。
1.法国;普法战争 2.略 3.略 4.平时喧闹活泼,最后一课肃穆、悲愤;这种不同表明了最后一课非同寻常。(意近即可) 5.一方面他对老师的悲痛深表同情,另一方面,他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与韩麦尔先生的感情产生了共鸣。(意近即可) 6.这是细节描写,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也写出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 7.D 8.⑴环境描写,写出了产生《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也写出了小弗郎士的幼稚。⑵心理描写,不仅表示了小弗郎士要回答好老师提问的决心,同时也反映出他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⑶细节描写。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作用意近即可) 9.⑴啊,这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么一回事)⑵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镇上那些老人) 10.⑺⑶⑴⑷⑸⑵⑹⑻ 11.语言;动作;神态;爱国主义 12.补充说明;逗号 13.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 1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15.心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崇敬。 16.他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 17.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 18.哽住;呆;靠 19.强烈的爱国精神。 20.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21.B 22.高潮和结局 23.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24.学识丰富;成语略 25.点点头;微笑;态度与前两种基本相同(言之成理就可) 26.不是失信,哲学家虽未到,却已经用事实宣布了最正确、最理想的答案。 27.震惊——疑惑——顿悟(言之成理就行) 28.点题:美德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9.美德太重要了。 30.实践出真知。(意近即可) 31.海空倡导造佛。 32.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33.思想品德 34.从根本上解决(根绝);环境和条件。 35.C 36.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37.①任何成果(功)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的事例或道理; ②做事必须抓住根本(关键),不仅治标,更重要的是治本。(根除错误的东西,我们必须态度坚决,不能犹豫不决)(意近即可) 38、略最后一课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捂(wǔ) 戒(jiè) 凳(dèng) 郝(hǎo)
叟(sǒu) 膝(xī) 诧(chà) 惩(chéng)
赚(zhuàn) 钥(yào)匙(shi) 藤(téng) 祈(qí)
祷(dǎo) 哽(gěng) 挟(xié) 懊(ào)
皱(zhòu)
二、形似字正音组词
三、掌握多音多义字
四、词语积累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面容)苍白。
五、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生于工厂主家庭。做过教师。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26岁时发表短篇小说集《磨房文札》,两年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民族爱国主义的高涨,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更是世界著名小说的名篇。1873年发表的《最后一课》显示了他在创作上所达到的新境界,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全世界广为传诵。许多国家都把它列入传统的语文教材。
都德一生共写了长篇小说13部,以《达拉斯贡的戴达伦》最为突出,短篇小说集4部,剧本4部和诗作1部。
2.作品简介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选自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关于普鲁士
普鲁士原为古普鲁士人居住地。13世纪为条顿骑士团征服。1525年成为公国,臣属波兰。1518年霍亨索伦家族勃兰登堡选帝侯兼领。1660年摆脱波兰宗主权。1701年成为王国,以后疆土不断扩大,与奥地利同为德意志最大的两国。1871年以普鲁士为中心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普王兼帝国皇帝。
4.关于“我的孩子们”和“我的朋友们”
韩麦尔先生开始上课时“又柔和又严肃地”对学生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里,韩麦尔对小学生没有称“同学们”“我亲爱的同学们”,甚至也没有简单地称“孩子们”,而是亲切地称之为“我的孩子们”,这个称呼强烈地反映了老师对就要沦为奴隶的学生的痛惜、怜悯和依依难舍之情,说明老师和学生紧紧地连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亲如骨肉。
最后一课结束时,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艰难地说道:“我的朋友们啊,”“我——我——”“我的朋友们”这一称呼的改换,一是表示说话对象的范围扩大了,开始时,他是专对学生讲话,现在既是对学生讲话,也是对专门赶来上最后—课的“好些镇上的人”讲话;二是表示人物感情的升华,称学生和文化水平比自己低的镇上人为“我的朋友”,表现了大家在热爱法兰西祖国、热爱法语方面的本质的一致,包含了希望大家一起来摆脱奴役、拯救祖国的爱国衷肠。
六、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普奥战争后,法普矛盾加深。法皇拿破仑三世力图通过战争,阻止德意志统一,夺取莱茵河左端的德意志领土,扩大他在欧洲的势力。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则企图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1870年7月19日,拿破仑三世在俾斯麦的挑动下,对普鲁士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军迭次失败。9月2日拿破仑三世率10万军队在色当投降。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成立共和国。但普军仍长驱直入,包围巴黎;战争性质由普鲁士方面的防御转变为侵略。法国资产阶级政府执行卖国政策,于1871年1月28日同普鲁士签订屈辱的停战协定。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举行起义,夺取政权,并宣布成立公社。资产阶级政府迁到凡尔赛,于5月10日同德国缔结《法兰克福和约》,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赔款50亿法郎。5月28日,凡尔赛政府在普鲁士军队帮助下,镇压了巴黎公社。通过这次战争,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
课文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
七、文章结构
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全文共29个自然段,按上学路上、上课、下课的记叙顺序,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第7~23段),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上课)
这—部分是小说的中心部分,按情节的发展,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7~10段),写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这一层主要运用对照写法。作者分别从气氛、学生、老师、后排板凳四个方面写出了上课前教室里的异乎寻常。这一层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把这“最后一课”庄严、悲愤的气氛烘托得愈来愈重,愈来愈强烈,充分表现了“最后一课”引起的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第二层(第11~16段),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韩麦尔先生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含义。“最后一课”是抗议普鲁士统治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作者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这一层,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普鲁士占领者强迫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学校学德语,这是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它促使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因而学习法语的感情一下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第三层(第17~23段),写“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这一层里依次写了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
语法课上,韩麦尔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对这场悲剧的原因进行了总结。韩麦尔先生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认识,对阿尔萨斯人对教育作用认识不足的直率批评,对自己以往工作中的缺点的检讨,表现了他对教育工作的高度热爱,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美。
小弗郎士说不出分词用法时,心理活动有了变化,“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是小弗郎士从自悔到自尊的升华。老师的话使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他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升华。他带着爱国的感情细心听讲,所以觉得以前最怕的语法“全都懂”、“挺容易”,并对老师的苦心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习字课主要写了字帖、教室里的气氛和小弗郎士的所见所想。韩麦尔先生精心设计的新字帖,上面用美丽的圆体字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小弗郎士感到这些字帖“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意图,将永远把“法兰西——阿尔萨斯——祖国”牢记在自己心中。
作者通过小弗郎士的眼睛,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这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无限依恋,不忍离开的感情。
历史课作者只一笔带过。初级班的拼音一课则特别描写了郝叟老头儿读拼音的情景,从郝叟的身上,人们看到了沦陷区人民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
第三部分(第24~29段),写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无比悲痛的表现。“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一句,歌颂了韩麦尔先生——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哽住”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的无比悲愤。
“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把故事推向高潮。“使出全身的力量”是因为倾注了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最后以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和无声的手势结局,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在面对国土沦丧的残酷的现实时,又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这些动作中包含了极其复杂的感情。
八、重点语句分析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普鲁士兵在操练,点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
“许多人”和“挤”表现了人们对布告的关心,暗示了事件的重大。
3.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心理独白独立成段,并且加上感叹号,突出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的感情上引起了强烈共鸣和反响。
4.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懊悔当初未努力学习,想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也表现了他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5.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韩麦尔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不珍惜时光学习,结果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写,而今又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6.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这是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爱国心的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7.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个比喻句含义十分深刻。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
8.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这个句子说明了小弗郎士领悟了老师的意图,将永远把“法兰西——阿尔萨斯——祖国”牢记在自己心中。
9.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写钢笔在纸上的“沙沙”响声,表现了教室的安静;写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人注意,表现了孩子们的专心。教室里的气氛表现孩子们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染。
10.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里关于鸽子的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讽刺、轻蔑。
11.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小弗郎士设身处地地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作四十年的地方多么伤心,他心疼老师、爱老师,又发出了“可怜的人”的慨叹。由此可见,小弗郎士同情并理解即将被侵略者赶走的韩麦尔先生。
12.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使出全身的力量”是因为倾注了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九、写作特点
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紧紧围绕中心选材。
(1)作品表现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激情,没有选择血腥的战斗场面来写,而是写了沦陷区的一个农村小镇上的一个小学。作者为何如此安排?
农村小镇的学校、老师、学生——普通、平常。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感情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深厚,文章也更富感染力。
(2)小说第一部分“上学路上”是由主人公路上的见、闻以及感受等材料构成,它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表现孩子的心理状态,为后来小弗郎士的变化做了铺垫。显然,这些材料是为下文表现中心服务的。另外,“上课前”表现气氛的不平常也是材料构成,表现人们对这最后一课的重视,说明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即对祖国的爱。总之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
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3.通过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刻画韩麦尔先生主要是通过语言、行动和神态进行的。小说通过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通过细致描绘人物的动作、神态,小说深刻地揭示了韩麦尔内心的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复杂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说刻画小弗郎士主要是运用心理描写进行的。本文用第一人称写,这种叙述方法有助于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他思想感情上的巨大变化。作者在描述“我”的心理活动时,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因此使小弗郎士的形象非常真实、生动。比如开头的心理描写,就刻画出一个天真调皮的小学生的形象。特别是对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以后的心理刻画更为成功。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小弗郎士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又真切地反映了爱国主义感情在他幼小心灵中的萌芽滋长,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4.运用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如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所看到的景象,正反映出他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转变做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课文的第4段和第12段两次写到“布告牌”,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对韩麦尔先生小院子的描写充满了惜别之情,衬托出他被迫离开校园家园的悲痛和热爱祖国的深情。
十、课后习题解答
(一)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对过去不好好学习感到懊悔,这一节课小弗郎士带着爱国感情细心听讲,所以觉得以前最怕的语法“全都懂”,“挺容易”,决心学会祖国语言。对老师,由以前怕老师骂,到对老师的苦心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能领悟老师的意图,对韩麦尔先生不忍离开这种痛苦心境的理解和同情,并敬爱老师;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由过去的幼稚不懂事到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猛醒,对祖国和祖国语言无比热爱。
(二)1.这个比喻含义十分深刻。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
2.写钢笔在纸上的“沙沙”响声,表现了教室的安静;写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人注意,表现了孩子们的专心。教室里的气氛表现出孩子们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感染。
3.作者通过小弗郎士的眼睛,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这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无限依恋、不忍离开的感情。
(三)1.这里是小弗郎士第一次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理解和同情。因为韩麦尔先生身为法语教师,却即将被迫离开课堂,离开自己热爱的学校和教育事业,所以小弗郎士觉得他是“可怜的人”。
2.“可怜的人”是说韩麦尔先生是这样热爱祖国的语言,今后却再也不能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孩子们了,所以“可怜”。
3.“可怜的人”是说韩麦尔先生虽然对这服务、生活了40年的校园、家园无限依恋和依依不舍,却不得不离开,所以“可怜”。
4.因为小弗郎士身为一个法国学生,却没有能够学好法语,而且今后再也没有学习祖国语言的机会了,所以韩麦尔先生也说他“可怜”。
【同步达纲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赫叟(hǎo sǒu) 诧异(chà) 哽住(gěng)
B.祈祷(qí) 懊悔(ào) 挟(jiá)
C.惩罚(chěng) 板凳(dèng) 捂(wǔ)
D.紫藤(téng) 钥匙(yào shī) 赚(zhuàn)
二、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祈祷 督学 B.思量 墙璧
C.惨白 阻塞 D.戒尺 溜冰
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选自《星期一故事集》。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四、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___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散学了,——你们走吧。”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祈祷( )( ) 惨白( ) 哽住( )
2.在_______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粗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6.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延长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下列两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 )
(2)“散学了,——你们走吧。” ( )
(二)
摆渡老人
李文忠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2.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加粗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心情。
4.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5.“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外婆和鞋
席慕蓉
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边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1.结合短文,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①嚣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泪眼盈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第3~7自然段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鞋”是一双怎样的鞋?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这双鞋的句子。谈谈“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弃这双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两处描写外婆神态的地方,请你找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我”的心情怎样?请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A
二、B
三、C
四、1.①韩麦尔②动作③韩麦尔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2.①小弗郎士②心理描写③对敌人禁学法语卑劣行为的讽刺、轻蔑、憎恨和反抗,表现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五、
(一)1.qí dǎo cǎn gěng
2., : :
3.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4.“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不容人选择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5.D
6.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7.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
8.(1)B (2)C
(二)1.恶作剧(淘气、调皮) 河面结冰 年老体弱
2.因为老人失去可爱的儿子深感痛苦,于是把父爱转移到“我们”身上(把“我们”当做自己的儿子),每天接送“我们”上学,所以觉得“心里好受些”。
3.愧疚 感激
4.可笑 可敬
5.仿句:(1)父母把儿女摆渡到成人的世界。
(2)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
(3)医生把患者摆渡到健康的乐园。
(4)科学家把人类摆渡到万里之遥的星球。
(5)小小电脑把我们摆渡到广阔无垠的信息海洋。
(6)米卢把中国足球摆渡到“世界杯”的绿茵场。
(三)1.嚣张:文中指因兴奋而没有限制。(意思对即可)泪眼盈盈:因伤心而泪眼模糊。(意思对即可)
2.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3.回忆外婆给我洗鞋并晒鞋的往事。(意思对即可)
4.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色,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只要能写出外婆对我的爱即可)
5.①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②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我们回来。
6.能围绕悲痛、伤心、怀念三个方面去描写,语句通顺,能写出真情实感即可。
7.要求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回答只要有真实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最后一课测试题
一、为下列红色的字选择正确读音,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踱来踱去 Adù     Bduó      (  )
  2、惩罚   Achénɡ  Bchěnɡ     (  )
  3、挟着   Axié    Bjiā (  )
  4、字帖    Atiē    Btiè (  )
  5、祈祷   Aqí Bqǐ (  )
  6、强迫   Aqiánɡ Bqiǎnɡ (  )
  7、郝叟   Ahǎo   Bhè (  )
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喧哗  喧闹  吵闹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________,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得到。
  2、观察  检查  视察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________或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3、严肃  肃静  严厉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___________的气氛。
  4、惊奇  惊异  诧异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__________,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
  5、后悔  懊悔  懊恼
    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___________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
  6、责备 责怪 谴责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__________自己的地方吗?”
  7、肃静  安安静静  安静  平静  静悄悄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_________的。
    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___________!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他们跟我们一样___________。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_________的教室。
    我的心稍微_______________了一点儿。
三、分析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列各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1、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棗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段话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一段有几处细节描写。请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⑴ 写挂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这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小弗朗士对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⑴ 解释“哽”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小弗朗士为什么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给下列动词分类。(只填序号)
  (1)扩大 (2)消失 (3)害怕 (4)要求 (5)命令 (6)责备 (7)发展 (8)出现 (9)请求 (10)下去 (11)讨论 (12)剥削 (13)渴望 (14)担心 (15)拥护 (16)禁止 (17)是 (18)懊悔(19)有 (20)应该
  1、表示动作、行为: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发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示存在、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示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示使令:__________________
  6、表示能愿:________________
  7、表示趋问: ________________
  8、表示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划出下列句中的动词:
  1、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  2、A  3、A  4、B  5、A  6、B  7、A
二、1、喧闹  2、视察 3、严肃  4、诧异  5、懊悔  6、责备  7、安安静静 安静 肃静 静悄悄 平静
三、1、解释说明 2、递进 3、解释说明
四、1、比喻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因此,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2、⑴ 烘托了教室里的爱国气氛。⑵ 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⑶ 小弗朗士的联想是他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3、⑴ 声气阻塞。⑵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朗士感到他不仅是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⑶ 韩麦尔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感到极大痛苦。
五、1、(6)(11)(12)(15) 2、(1)(2)(7)3、(8)(19)?
  4、(3)(13)(14)(18)5、(4)(5)(9)(16)6、(20)7、(10) 8、(17)?
六、1、是 传 出来   2、听到想 笑 难过